夜雪这首诗的意思

 我来答
生活达人小罗
高能答主

2019-12-24 · 生活中的问题,我来为您解答。
生活达人小罗
采纳数:985 获赞数:39469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讶,这里指惊讶。衾,被子。诗人已经躺到了被窝里面,但惊讶被子和枕头怎么如此的冰冷,又看到了窗户非常的明亮,这是白雪反射的光。这里诗人用“已讶”对“复见”,贴切无痕的巧妙,似无意,却又像有心。诗人感觉到非常的寒冷,又看到窗外的大雪,才知天气已是大变。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称夜色已深时,就知道雪下得很大了,因为时不时的可以听到雪把竹子压折的声音。这两句诗人颠倒了事件发生的顺序,理应先有“时闻折竹声”,才有“夜深知雪重”,这种写法,把“雪重”放在了首句,强化了雪下得很大的效果。

扩展资料

白居易,生于河南,家境不错的白居易本该有美好而幸福的童年,却遭遇一连串磨难。好在他童年时期就非常刻苦,读书读到口舌生疮、手长老茧、年纪轻轻就满头白发,终于有了满腹才华。

年轻轻轻就名声四扬的白居易,自走上仕途,却不那么顺利了。母亲去世,辞官守孝的他因维护朋友情谊而被扣上“越职言事”的帽子,还将“有害名教”(不孝)的罪名安置其身,于是被贬江州司马。

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在举目无亲的他乡,在理想破灭的绝望中,经历着怎样的寒冬呢?枕被如冰,心生羁旅之愁,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夜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雪

金果6333
2019-12-25 · TA获得超过116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9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7.5万
展开全部

意思是: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出自:《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原文:

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诗人当时45岁,任江州司马。当时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

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教育细细说
高能答主

2019-12-28 · 专注于分享教育知识。
教育细细说
采纳数:928 获赞数:45132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作者:唐·白居易

扩展资料: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视觉、感觉、听觉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但可以发现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推荐于2018-01-17 · TA获得超过191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3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4万
展开全部
夜 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