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模式思考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儿童是天然的阅读者。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在有些儿童进入小学时,已经失去了天然阅读者的属性。特别是当教师组织学生自由阅读时,他们往往会频繁更换图书,或者随便翻上几页后就把书放在一边无所事事。要转变这样的孩子,必须得依靠有效的阅读指导。当然,有效的、创新的阅读指导活动会对所有孩子产生巨大作用。有效是指,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在阅读活动中获得更多更真切的阅读感受。创新是指,整本书阅读指导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与一般的单篇文章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不同。而目前见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大致有以下问题:
只导不读的导读课。导读课上,教师通常会上学生看封面,看作者姓名,看出版社,看插图,猜书中内容。然后看目录,继续猜书中内容。有时还会指导看版权页,看勒口,看腰封,看封底。导读的核心部分往往是选一个片段,做一番分析讲解。了解书籍的相关信息当然有必要,但四十分钟一节课,说来猜去,就是不让学生自己读书,总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当学生因为导读已经产生了阅读的愿望,教师实在没有必要继续讲继续问了。
以教师为主导的班级读书会,常看到的班级读书会的内容大致是梳理情节线索,圈划核心人物,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设置一些话题,讨论分析对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整节课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牵着学生往前走。现在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都要求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经历,整本书教学更应该往这个方向努力。而且上述流程能真正体现整本书阅读的特点吗?
家长代劳的读书拓展活动。书读完了,有些教师会设计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结合阅读体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做一张图表,写一封信,做一份小报等等。但这样的拓展练习通常是在家里完成的,于是家长就成了真正完成作业的人。这样的作业有多大意义呢?
导读课的意义在于,导读后,学生能趣味盎然地拿起书来专注地读。导读时教师可以选择书中最有特色的内容读给学生听;导读时可以让已经读过该书的孩子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导读时可以播放与书籍相关的影片片段;导读时可以将与书籍内容相关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减少其阅读时的障碍;导读时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做一点预测。可以采用一种方法,也将几种方法整合起来用。导读课上,学生一定要有书。导读的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就行,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书。此时,教师可以留意哪些孩子阅读状况不理想,然后找出原因,及时改进。或许有老师会说,因为要上导读的公开课,所以只能只导不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为了展示教师。如果导读课上二十分钟是最合适的,为什么不能调整公开课的时间呢?
班级读书会是学生交流阅读心得的平台。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及时交流,时时留意,收集学生阅读中的兴奋点、困难点,然后结合书籍主题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将其设计成分享话题,用朗读、表演、辩论、讲述等各种形式来呈现。交流内容应该少而精,以便让更多学生能参与其中。组织班级读书会,教师的功夫应该用在课堂之外,等上课铃响,就可以将讲台让给学生了。单篇课文阅读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整本书阅读则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他者,反观自身,获得快感,由此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阅读整本书固然会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提升,但那不是整本书阅读的首要目标。而且,教师在班级读书会中,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分享者、倾听者、学习者。因此,整本书阅读指导应在教学形式上积极创新,与单篇课文教学有明显区别,否则前述目标将无法实现。
对于拓展练习,教师们往往习惯于校内布置求,回家完成。以制作小报为例,有的老师会要求学生读完书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书籍的内容提要等内容做成一张小报。如果要求做成电子版的,那么基本上就变成家长的作业了。如果要求做成纸质版的,那么抄抄写写画画排版,要耗费大量时间,而且能力弱的孩子几乎无法完成。如果一次作业,只适合能力强的孩子,这样的作业是不妥当的。能否将制作小报放在课堂上完成呢?我想是可以的。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让学生自行分工,有的撰写读书心得,有的做句段摘抄,有的写内容提要等等。材料准备就绪后,在课堂上教学生排版美化,组合素材,粘贴在海报纸上。如此,既降低了不必要的难度,又让学生都行动起来,获得别样的学习经历。在我看,拓展练习的基本教学思路应该是,布置要求,让学生在课外获得实践体验积累素材,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梳理信息,形成成果。
总之,教师在做整本书阅读指导时,要突破常规教学形式的思维定式,把握整本书阅读的特点,从儿童阅读规律和阅读成果出发,确定讨论话题,采用创新的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方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
只导不读的导读课。导读课上,教师通常会上学生看封面,看作者姓名,看出版社,看插图,猜书中内容。然后看目录,继续猜书中内容。有时还会指导看版权页,看勒口,看腰封,看封底。导读的核心部分往往是选一个片段,做一番分析讲解。了解书籍的相关信息当然有必要,但四十分钟一节课,说来猜去,就是不让学生自己读书,总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当学生因为导读已经产生了阅读的愿望,教师实在没有必要继续讲继续问了。
以教师为主导的班级读书会,常看到的班级读书会的内容大致是梳理情节线索,圈划核心人物,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设置一些话题,讨论分析对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整节课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牵着学生往前走。现在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都要求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经历,整本书教学更应该往这个方向努力。而且上述流程能真正体现整本书阅读的特点吗?
家长代劳的读书拓展活动。书读完了,有些教师会设计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结合阅读体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做一张图表,写一封信,做一份小报等等。但这样的拓展练习通常是在家里完成的,于是家长就成了真正完成作业的人。这样的作业有多大意义呢?
导读课的意义在于,导读后,学生能趣味盎然地拿起书来专注地读。导读时教师可以选择书中最有特色的内容读给学生听;导读时可以让已经读过该书的孩子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导读时可以播放与书籍相关的影片片段;导读时可以将与书籍内容相关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减少其阅读时的障碍;导读时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做一点预测。可以采用一种方法,也将几种方法整合起来用。导读课上,学生一定要有书。导读的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就行,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书。此时,教师可以留意哪些孩子阅读状况不理想,然后找出原因,及时改进。或许有老师会说,因为要上导读的公开课,所以只能只导不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为了展示教师。如果导读课上二十分钟是最合适的,为什么不能调整公开课的时间呢?
班级读书会是学生交流阅读心得的平台。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及时交流,时时留意,收集学生阅读中的兴奋点、困难点,然后结合书籍主题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将其设计成分享话题,用朗读、表演、辩论、讲述等各种形式来呈现。交流内容应该少而精,以便让更多学生能参与其中。组织班级读书会,教师的功夫应该用在课堂之外,等上课铃响,就可以将讲台让给学生了。单篇课文阅读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整本书阅读则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他者,反观自身,获得快感,由此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阅读整本书固然会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提升,但那不是整本书阅读的首要目标。而且,教师在班级读书会中,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分享者、倾听者、学习者。因此,整本书阅读指导应在教学形式上积极创新,与单篇课文教学有明显区别,否则前述目标将无法实现。
对于拓展练习,教师们往往习惯于校内布置求,回家完成。以制作小报为例,有的老师会要求学生读完书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书籍的内容提要等内容做成一张小报。如果要求做成电子版的,那么基本上就变成家长的作业了。如果要求做成纸质版的,那么抄抄写写画画排版,要耗费大量时间,而且能力弱的孩子几乎无法完成。如果一次作业,只适合能力强的孩子,这样的作业是不妥当的。能否将制作小报放在课堂上完成呢?我想是可以的。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让学生自行分工,有的撰写读书心得,有的做句段摘抄,有的写内容提要等等。材料准备就绪后,在课堂上教学生排版美化,组合素材,粘贴在海报纸上。如此,既降低了不必要的难度,又让学生都行动起来,获得别样的学习经历。在我看,拓展练习的基本教学思路应该是,布置要求,让学生在课外获得实践体验积累素材,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梳理信息,形成成果。
总之,教师在做整本书阅读指导时,要突破常规教学形式的思维定式,把握整本书阅读的特点,从儿童阅读规律和阅读成果出发,确定讨论话题,采用创新的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方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