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的音乐课要怎么上才好玩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上学期期末的时候,我随音乐组老师一起听了新入职教师执教的学科汇报课。上午第一课,坐在音乐教室里的我看着前面这些嫩生生、活泼泼的娃娃,我忽然问自己:如果我的孙子或孙女上一年级,我还希望她在这里上学吗?这样的自问其实是:如果我的孩子坐在课堂里,我希望老师上出精彩的课。
课还有两三分钟,班主任看同学们已安静,就悄悄从后门出去了,把课堂与孩子留给了年轻的音乐老师。看得出,他有点紧张,走过来踱过去,左看看右瞅瞅,没说一句话,没做一件和音乐有关的事,真的可以说静等。我和音乐组另一个老师坐在教室最后,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孩子们的身体举止。班主任转身刚走,后排就有两个高个子男生紧绷的身体松懈下来,他扭动着有些肥胖的身体,满脸写着“无聊”两字。我在想:为什么老师不做一些课前的暖场呢?可以拍手,可以律动,可以听听轻柔的音乐……无论如何,总比这样干等上课铃声要好啊。
那么,低段年级的音乐课到底该怎么上呢?或者说,怎样才能让低段年级的音乐课吸引孩子又觉得好玩呢?我想到了几点做法都非常容易操作,实践起来也方便。
1.带着故事进入课堂,孩子在故事中学习。 低年段的孩子还处于非常幼稚天真的状态,他们走在校园里,会用新鲜而好奇的眼神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包括看待自己的老师和同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也有限,上课走神、分心是常事。
一节音乐课40分钟,四十几个孩子同处一个空间,要想让孩子的有意识注意相对稳定(至少有半节课是专注于学习的),这就得教师好好捋捋办法。我在低年段徘徊了几轮,发现一些自己上得满意的课,都是有生活化的情景可以用故事连串而成的。比如低年级的音乐课《听,谁在说话》《动物说话》《大鹿》《小蚂蚁搬米粒》《小黑猪》等等。教学时,一方面结合歌曲内容,编创生活化的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情节牢牢抓住孩子的心。另一方面,在故事中学习音乐,更贴近儿童的内心感受与学习联想。
我记得有一次徒弟若菡来听我的常态课,因为她说自己的课堂比较吵闹,纪律有问题,想看看师傅是怎么管理课堂的。那次我正好上《动物说话》,课的一开始,我就直奔故事主题:秋天的池塘边可热闹了,动物界正准备举行一场音乐会呢。小动物们听到这个消息,个个跃跃欲试,好不热闹。同学们,听——谁在说话(唱歌)呢?(小鸡出场,教师有节奏示范念读:
× × × × ∣ × × × ∣……)
小鸡 说话 叽 叽 叽
根据歌曲的变化(故事的发展),后续出现小鸭的说话(歌唱),再后来孩子们的原基础上进行模仿与改编,让孩子习得编创方法与说唱能力。后续的创编环节,可以邀请来生活中的小羊、小牛、小狗等小动物,用动物们的声音来编创歌曲,以及演唱与表现歌曲。
一首歌曲学习,就是通过“一场小动物音乐会”故事导入、承接、展开、小结,不能说孩子们40分钟都很认真,但至少半小时是非常专注于学习的,效果也好。课后徒儿说:“为什么看师傅上课好轻松呢?”其实,孩子被故事吸引,孩子也被音乐吸引,他(她)无暇走神了。
2.带着游戏进入课堂,孩子在玩乐中学习。 我有一师范同学,是个专业能力非常强的音乐老师,她是第一批被园区新城花园小学招聘过去的元老级教师,自身条件好,带社团非常拼,她自己执教的课与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市、区级比赛一等奖。当时新城花园小学还属于打造品牌阶段,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课堂抓非常紧,推门听课是家常便饭。我同学说,她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音乐百宝箱(女生可随时随地提着,应该不重),箱子里装着各式各样的音乐道具,小到工整的节奏条、有趣的贴纸与贴板,大到各类打击乐器和游戏道具。她说:因为这个百宝箱,音乐课堂有了很多创意与惊喜(那时还没有创意学习这一说法),就像是魔术师手持魔法棒,轻轻在孩子面前一挥、一点、一撒,意想不到的事情就轻而易举地产生了。课好了,孩子们也好了。
记得2003年我参加苏州市艺术评优课比赛,当时为了让课堂直奔主题,我就是以一个“放鞭炮”的游戏导入的,一方面是贴近孩子生活,以生活化的场景引发孩子共鸣;另一方面,以鞭炮声引导到节奏练习(生活中的声音变成音乐中的声音),巧妙地把生活情景与音乐元素融合,十六分音符“噼里啪啦”一下子念读对了。
疫情期间我听了江苏省教科院音乐教研员潘丽琴的一个讲课,她对南京一音乐老师执教的《包子、剪子、锤》一课,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同时,她指出:这节课,超越了以歌唱为主、欣赏为主的音乐课的界限,它就是一节以游戏为主的音乐活动课,或者叫艺术综合课。其实,翻阅音乐教材还是会有新的发现的。
3.教师成为课堂里的大小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 。这一点,我是看到年轻的小赵老师在二年级孩子面前,显得太老成、太沉默,也太沉闷。比如课堂开始前的无端沉默,比如上课对孩子评价时的尴尬无措,比如与孩子互动时的生硬牵强……课堂里的老师与学生始终不在同一个点上(同一个场域),“老师在此岸,孩子在彼岸”,老师在这边看,孩子在望那边……孩子与老师之间,始终有一条戒备森严的河流给阻挡着。“老师太像老师”,让孩子们觉得“老师是一个好遥远的人”,而并非是一个活生生、充满亲和力的人。
我给小赵老师的建议是:形象可以年轻化一点,包括装扮上要活泼、轻盈一些,老师可爱,学生可爱。第二,语言上可以童趣化一点,包括课堂上的日常语言。成人和儿童对话,一定要基于儿童的认知与理解,说儿童听得懂的话,说儿童一听就明白的话。切忌说话成人腔、迂腐味,这是需要随时警惕的。第三,行动上可以夸张化一点,包括课堂里的肢体语言。比如课堂第一句“师生问好”,和孩子做到行云流水般的问好,也总有厌倦与疲劳的一天。这时,如果带个手偶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用夸张的声音与夸张的动作和孩子“问好”,课堂效果肯定不一样。学习一首新歌新曲,如果教师用一些夸张的表情、夸张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来展现,教师也成了故事里的人和物,那可真是“人课合一”啊。这样的课堂,谁不喜欢呢?
课还有两三分钟,班主任看同学们已安静,就悄悄从后门出去了,把课堂与孩子留给了年轻的音乐老师。看得出,他有点紧张,走过来踱过去,左看看右瞅瞅,没说一句话,没做一件和音乐有关的事,真的可以说静等。我和音乐组另一个老师坐在教室最后,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孩子们的身体举止。班主任转身刚走,后排就有两个高个子男生紧绷的身体松懈下来,他扭动着有些肥胖的身体,满脸写着“无聊”两字。我在想:为什么老师不做一些课前的暖场呢?可以拍手,可以律动,可以听听轻柔的音乐……无论如何,总比这样干等上课铃声要好啊。
那么,低段年级的音乐课到底该怎么上呢?或者说,怎样才能让低段年级的音乐课吸引孩子又觉得好玩呢?我想到了几点做法都非常容易操作,实践起来也方便。
1.带着故事进入课堂,孩子在故事中学习。 低年段的孩子还处于非常幼稚天真的状态,他们走在校园里,会用新鲜而好奇的眼神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包括看待自己的老师和同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也有限,上课走神、分心是常事。
一节音乐课40分钟,四十几个孩子同处一个空间,要想让孩子的有意识注意相对稳定(至少有半节课是专注于学习的),这就得教师好好捋捋办法。我在低年段徘徊了几轮,发现一些自己上得满意的课,都是有生活化的情景可以用故事连串而成的。比如低年级的音乐课《听,谁在说话》《动物说话》《大鹿》《小蚂蚁搬米粒》《小黑猪》等等。教学时,一方面结合歌曲内容,编创生活化的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情节牢牢抓住孩子的心。另一方面,在故事中学习音乐,更贴近儿童的内心感受与学习联想。
我记得有一次徒弟若菡来听我的常态课,因为她说自己的课堂比较吵闹,纪律有问题,想看看师傅是怎么管理课堂的。那次我正好上《动物说话》,课的一开始,我就直奔故事主题:秋天的池塘边可热闹了,动物界正准备举行一场音乐会呢。小动物们听到这个消息,个个跃跃欲试,好不热闹。同学们,听——谁在说话(唱歌)呢?(小鸡出场,教师有节奏示范念读:
× × × × ∣ × × × ∣……)
小鸡 说话 叽 叽 叽
根据歌曲的变化(故事的发展),后续出现小鸭的说话(歌唱),再后来孩子们的原基础上进行模仿与改编,让孩子习得编创方法与说唱能力。后续的创编环节,可以邀请来生活中的小羊、小牛、小狗等小动物,用动物们的声音来编创歌曲,以及演唱与表现歌曲。
一首歌曲学习,就是通过“一场小动物音乐会”故事导入、承接、展开、小结,不能说孩子们40分钟都很认真,但至少半小时是非常专注于学习的,效果也好。课后徒儿说:“为什么看师傅上课好轻松呢?”其实,孩子被故事吸引,孩子也被音乐吸引,他(她)无暇走神了。
2.带着游戏进入课堂,孩子在玩乐中学习。 我有一师范同学,是个专业能力非常强的音乐老师,她是第一批被园区新城花园小学招聘过去的元老级教师,自身条件好,带社团非常拼,她自己执教的课与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市、区级比赛一等奖。当时新城花园小学还属于打造品牌阶段,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课堂抓非常紧,推门听课是家常便饭。我同学说,她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音乐百宝箱(女生可随时随地提着,应该不重),箱子里装着各式各样的音乐道具,小到工整的节奏条、有趣的贴纸与贴板,大到各类打击乐器和游戏道具。她说:因为这个百宝箱,音乐课堂有了很多创意与惊喜(那时还没有创意学习这一说法),就像是魔术师手持魔法棒,轻轻在孩子面前一挥、一点、一撒,意想不到的事情就轻而易举地产生了。课好了,孩子们也好了。
记得2003年我参加苏州市艺术评优课比赛,当时为了让课堂直奔主题,我就是以一个“放鞭炮”的游戏导入的,一方面是贴近孩子生活,以生活化的场景引发孩子共鸣;另一方面,以鞭炮声引导到节奏练习(生活中的声音变成音乐中的声音),巧妙地把生活情景与音乐元素融合,十六分音符“噼里啪啦”一下子念读对了。
疫情期间我听了江苏省教科院音乐教研员潘丽琴的一个讲课,她对南京一音乐老师执教的《包子、剪子、锤》一课,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同时,她指出:这节课,超越了以歌唱为主、欣赏为主的音乐课的界限,它就是一节以游戏为主的音乐活动课,或者叫艺术综合课。其实,翻阅音乐教材还是会有新的发现的。
3.教师成为课堂里的大小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 。这一点,我是看到年轻的小赵老师在二年级孩子面前,显得太老成、太沉默,也太沉闷。比如课堂开始前的无端沉默,比如上课对孩子评价时的尴尬无措,比如与孩子互动时的生硬牵强……课堂里的老师与学生始终不在同一个点上(同一个场域),“老师在此岸,孩子在彼岸”,老师在这边看,孩子在望那边……孩子与老师之间,始终有一条戒备森严的河流给阻挡着。“老师太像老师”,让孩子们觉得“老师是一个好遥远的人”,而并非是一个活生生、充满亲和力的人。
我给小赵老师的建议是:形象可以年轻化一点,包括装扮上要活泼、轻盈一些,老师可爱,学生可爱。第二,语言上可以童趣化一点,包括课堂上的日常语言。成人和儿童对话,一定要基于儿童的认知与理解,说儿童听得懂的话,说儿童一听就明白的话。切忌说话成人腔、迂腐味,这是需要随时警惕的。第三,行动上可以夸张化一点,包括课堂里的肢体语言。比如课堂第一句“师生问好”,和孩子做到行云流水般的问好,也总有厌倦与疲劳的一天。这时,如果带个手偶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用夸张的声音与夸张的动作和孩子“问好”,课堂效果肯定不一样。学习一首新歌新曲,如果教师用一些夸张的表情、夸张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来展现,教师也成了故事里的人和物,那可真是“人课合一”啊。这样的课堂,谁不喜欢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