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孤单?
展开全部
放下包袱,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是正常的办法。孤单寂寞是一种自我感觉,只有自己能够破解。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是最好的选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多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把你的精力投入在喜欢的事情当中,那么你就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了。或者你经常和朋友出去逛逛,和朋友谈谈心,有朋友陪着,也不会感到孤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1-12-17
展开全部
克服孤独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孤独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的爱好以及生活节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您好,先说说个人做法,其实不管哪个年龄段,都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主(听音乐),其次就是出去散心,到处看看走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1-12-17
展开全部
原著 / 欧文·D.亚隆
KY导读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
半夜睡不着刷刷手机,时间太晚不便找人聊天,想发个朋友圈,又不知道发什么,也不知道要发给谁看,勉强写了两句还是删掉了,把手机放下,面对黑暗蓦地有一阵很孤独的感觉……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孤单,是因为身边没有亲密的人陪伴。然而在某些时刻,即便身处在亲密的关系中,我们仍然会感到孤独。
这种孤独感来自何处?孤独会如何影响生活?我们又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来面对孤独?今天,我们为大家导读一下著名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一书中有关“孤独”的部分来聊聊这些话题。
“孤独”这个词经常被使用,还会与“孤单”、“寂寞”相区分,就像英语里反复被提及的“loneliness”和“solitude”,其中的差别主要是人们面对同一种处境时的不同态度和感受,有些人烦躁难耐,有些人坦然自足。
孤独的具体处境有很多,欧文·亚隆将孤独划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是“人际孤独”:这种孤独最为普遍,主要是指与他人的分离。比如缺乏一定的社交能力,在新的环境中没什么交心的朋友;比如亲近的人发生了严重的意外事故等等。
第二类是“心理孤独”:这种孤独相对特殊,人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或创伤时,可能会将内心的一部分进行割裂,压制自己的欲望或情感,来避免可能遭受的伤害,而分割内心的过程,有可能造成人与自我的隔离与断裂。人们会因为和内心存在撕裂,而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感的消除,需要依靠个人对于自我的修复和对痛苦的处理。
第三类是“存在孤独”:存在孤独是指个人与任何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p.373),比如两个人爱得如胶似漆,但他们在本质上依然是两个无法融合的个体,有着明确的身体边界,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会因不同的生活经验,始终存在一定难以沟通的部分。所以,存在孤独不仅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还是我们作为生命个体的基本事实之一。
存在孤独并不像这个词本身那样抽象,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时常遇到它。一个人不断成长,要逐渐为自己的生活做选择,减少家人对自己的帮助或掌控。这是走向个体自由的过程,也是不断分离的过程。当我们自由时、为自己做决定时,时常会伴随着无助感和恐慌感,这些就来自于存在孤独。
面对死亡也容易触发人对存在孤独的感知。死亡本身是死者与世界最彻底的分离。这种分离让一些生者意识到自身与周围的连接只是暂时的。死亡让人看到了自我生命与周遭世界在本质上的隔绝状态,因此感到孤独。
存在孤独与人际孤独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存在孤独更像是人生的底色,我们用人际关系让自己暂时地与之隔绝。但在人际孤独出现时,我们就可能察觉到这一切背后那无法消除的孤独感。
孤独会引发焦虑,心理学家弗洛姆甚至认为,因分离体验而来的焦虑是所有焦虑的来源。人无法长期忍受焦虑不安的状态,所以对孤独的恐惧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内驱力,驱使我们做出生活选择。
如果无法坦然接受孤独,没有足够的力量直面它,人很可能选择间接的方式逃避孤独,将人际关系视为一种工具遮掩孤独,欧文·亚隆对此总结了常见的三种方式:
a.活在他人眼中
在形容“孤独”时,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描述:“我很孤独,因为我觉得根本没有人注意我、在意我。”小孩子也有不少求父母关注的行为表现。很多人觉得,“被看见”是建立一份关系的前提,“总是被看见”是一段关系牢固的证明。
所以,有些人逃避孤独,是通过做出一系列行为引发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尽可能地占用他人的注意力,从而感受自己的存在,获得安全感。比如,有些人穿特立独行的衣服吸引眼球,而他们本身可能并不喜欢;比如,有些人在恢复阶段仍然装作病得很难受,只是为了寻求他人的照顾;甚至有些人的自杀行为也并非以死亡为目的,而是让特定的人注意自己。
在亲密关系中,过度依赖的人也有类似的表现。他们害怕孤独,恐惧于可能的分离,常常处在不安状态,所以他们会做出一些可能破坏关系的极端行为,以此来确认对方是否真的在乎自己、爱自己。
b.融合共生
前面讲到,当我们作为独立个体面对生活时,我们会感受到存在孤独,所以每一个人都面对着一个矛盾:成为自由的个体,就必须承受孤独。有些人为了逃避孤独,放弃了自由,舍弃了自身,选择进入一段融合共生的关系。
施受虐关系,是最典型的共生状态。受虐者为了融合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感、完全的自我牺牲,愿意为别人做任何事,忍受痛苦又享受痛苦,而施虐者恰恰是享受支配感的人,甚至以羞辱、主宰别人为乐,这样的两个人就形成了互补,一方是通过被别人控制,另一方是通过控制别人,两人都获得一定的联系感和安全感。
这种逃避方式也可能发生在人与某些事物之间,比如某个使命、项目、团体、政权或国家等,着装一致、语言一致、生活方式一致,这些都可以使人摆脱孤独感。但在这样的融合关系中,自我是不存在的,因为人自身已经被工具化。
c.性,作为非完整连接
建立一段完整深刻的人际关系是困难的,有些逃避孤独的人便将性关系作为建立与他人连接的便捷方式。他们觉得,身体上的交流至少是直接的、实在的。
在性方面上,强迫性性欲是对孤独感的一种常见反应。
欧文·亚隆如此论述:“滥交为孤独的个体提供了一种强大但却短暂的安慰。之所以短暂是因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关系,而是关系的拙劣仿造。带有强迫性的性关系打破所有真正关系的规则,把对方当作是工具,使用的只是对方的一部分,与之建立关系的也只是对方的一部分。”(p.404)
所以,为了逃避孤独、而有强迫性性冲动的人并不真的了解对方,不关心对方的成长,也不关心对方内心的完整。
以上这些行为或关系之所以是扭曲的、混乱的,是因为在这些关系中,人并不是将他人视为一个有复杂感情的人、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而是将之视为一个道具,为了某种功能而存在于自己的世界。
我们该如何面对孤独而不陷入扭曲的关系?
人无法完全不孤独。因为存在孤独是人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存背景,无法消除,所以在欧文·亚隆看来,在通过建立关系面对孤独之前,人必须对孤独有一个的正确态度:人要接纳孤独作为人生的背景,有承受它的勇气,只有这样人才能够真正地去爱别人,因恐惧而来的爱欲,往往无法建立真正的联系。
亚隆提出要用成熟的爱来面对孤独,这包含了以下4点:
1.以无所求的方式开始建立关系
说起“无所求的爱”,很多人会反问:一个人怎么会只因对方本身而去爱另一个人?如果不去考虑对方能够提供什么、能付出多少,最后后悔了怎么办?
一段关系当然是复杂的,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的长久结合需要面对具体的生存压力。
但无所求的爱强调的是,人在建立关系时不该以索求和交易作为核心动机。比如有些人总是在想:“我和ta在一起能不能得到足够的关爱?”如果这些想法成为一段关系的根基,一旦其中有人感到“交易不当”,关系很可能就破裂。
这样的关系才具备一种真诚性,也才有真诚的关系得以发生的基础。
爱出自无所求,这并不意味着爱没有回报。只是这些回报不是爱的动机,因为它们是无法求得的,是成熟的爱自然产生的。
这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状态:很多人在关系中看似只付出不索取,却不是一种无所求的爱,他们可能是在用“失衡”的付出,想要强迫对方、绑架对方的一些选择。
而无所求,也不意味着没有底线,在一段无所求的关系中,我们的状态是轻松愉快的——你可以无所求,对方不会当作是理所当然,对方还是尊重你作为平等的个体,不会总是让你感受到“被剥削”的痛苦感。
2.主动去爱,这本身也是自我力量的展现
有些人害怕在互动关系中成为主动的一方,是因为他们觉得主动的一方处在劣势,如果自己主动付出的真心和爱意没有得到回应,这不仅是浪费,还令人伤心。
这样的想法是在将“爱”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自己会在给予的过程中感觉被消耗了,所以他们渴求的爱的方式是交易式的、或囤积式的。
然而,成熟的爱是指,认识到爱本身并不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式的存在,它是一种能力,不会因为“给予”而变少。
主动去爱,人们才拥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关系。
3.进入对方的生命和世界
如果只是主动的给予,而毫无在乎自己的关爱是否符合对方的需求,这样的爱注定是盲目的。所以,成熟的爱也包含着对另一个人的真正了解。
在我们了解另一个人的过程中,很容易将自己的幻想强加在对方身上。真正的了解,是依照对方的本来的样子来了解,必须倾听对方,以共情的方式进入对方的生命。只有这样,对方才可能摆脱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以完整、丰富的生命个体出现在我们面前,才会构成真正的对话和关系。
4.爱不是吞噬——是彼此分享孤独感从而缓解孤独
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觉得独占一个人的冲动和情感才是爱,越是想要独占对方,才是爱得越深的表现。
亚隆指出,成熟的爱是两个完整生命之间的积极互动,就像弗洛姆所说的,是“保存人的完整和个体性的情况下的结合。”(p.390)
成熟的爱之所以让我们更有力量地面对孤独,是因为在这种爱里,我们承认了孤独是个体的生存事实。我们之所以不恐惧于孤独,是因为我们在尊重彼此独立的前提下,依然相信两个人可以通过“分享孤独感”来缓解孤独。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我还没有找到如此成熟的关系,我又该如何面对那挥之不去的孤独感?欧文·亚隆下面的这段论述可以作为回答:
“我们都是黑暗海洋上行驶的孤独船只。我们可以看到其他船上的灯光,虽然我们无法碰触这些船,但是它们的存在以及处境的相似给我们提供了莫大的安慰。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全然孤独和无助。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走出自己的封闭空间,发现他人在同样的孤独和恐惧中,我们对孤独的恐惧就会转为对他人的同情,使我们不再那样惊慌。”(p.420)
孤独是促进关系的。愿你能让孤独感,成为你走向他人的积极动力,愿你张开眼睛看到那些和你一样深陷孤独的生命,愿你有勇气成为那个首先给出微笑,主动给予支持与爱的人。
【今日互动】
读完文章的你,是否想起自己人生中最孤独的时刻?当时又是如何应对的?欢迎大家分享,分享孤独可以减少孤独哦!
Reference:
欧文·D.亚隆(2015).《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黄峥,张怡玲,沈东喻译).商务印书馆.
KY导读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
半夜睡不着刷刷手机,时间太晚不便找人聊天,想发个朋友圈,又不知道发什么,也不知道要发给谁看,勉强写了两句还是删掉了,把手机放下,面对黑暗蓦地有一阵很孤独的感觉……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孤单,是因为身边没有亲密的人陪伴。然而在某些时刻,即便身处在亲密的关系中,我们仍然会感到孤独。
这种孤独感来自何处?孤独会如何影响生活?我们又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来面对孤独?今天,我们为大家导读一下著名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一书中有关“孤独”的部分来聊聊这些话题。
“孤独”这个词经常被使用,还会与“孤单”、“寂寞”相区分,就像英语里反复被提及的“loneliness”和“solitude”,其中的差别主要是人们面对同一种处境时的不同态度和感受,有些人烦躁难耐,有些人坦然自足。
孤独的具体处境有很多,欧文·亚隆将孤独划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是“人际孤独”:这种孤独最为普遍,主要是指与他人的分离。比如缺乏一定的社交能力,在新的环境中没什么交心的朋友;比如亲近的人发生了严重的意外事故等等。
第二类是“心理孤独”:这种孤独相对特殊,人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或创伤时,可能会将内心的一部分进行割裂,压制自己的欲望或情感,来避免可能遭受的伤害,而分割内心的过程,有可能造成人与自我的隔离与断裂。人们会因为和内心存在撕裂,而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感的消除,需要依靠个人对于自我的修复和对痛苦的处理。
第三类是“存在孤独”:存在孤独是指个人与任何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p.373),比如两个人爱得如胶似漆,但他们在本质上依然是两个无法融合的个体,有着明确的身体边界,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会因不同的生活经验,始终存在一定难以沟通的部分。所以,存在孤独不仅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还是我们作为生命个体的基本事实之一。
存在孤独并不像这个词本身那样抽象,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时常遇到它。一个人不断成长,要逐渐为自己的生活做选择,减少家人对自己的帮助或掌控。这是走向个体自由的过程,也是不断分离的过程。当我们自由时、为自己做决定时,时常会伴随着无助感和恐慌感,这些就来自于存在孤独。
面对死亡也容易触发人对存在孤独的感知。死亡本身是死者与世界最彻底的分离。这种分离让一些生者意识到自身与周围的连接只是暂时的。死亡让人看到了自我生命与周遭世界在本质上的隔绝状态,因此感到孤独。
存在孤独与人际孤独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存在孤独更像是人生的底色,我们用人际关系让自己暂时地与之隔绝。但在人际孤独出现时,我们就可能察觉到这一切背后那无法消除的孤独感。
孤独会引发焦虑,心理学家弗洛姆甚至认为,因分离体验而来的焦虑是所有焦虑的来源。人无法长期忍受焦虑不安的状态,所以对孤独的恐惧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内驱力,驱使我们做出生活选择。
如果无法坦然接受孤独,没有足够的力量直面它,人很可能选择间接的方式逃避孤独,将人际关系视为一种工具遮掩孤独,欧文·亚隆对此总结了常见的三种方式:
a.活在他人眼中
在形容“孤独”时,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描述:“我很孤独,因为我觉得根本没有人注意我、在意我。”小孩子也有不少求父母关注的行为表现。很多人觉得,“被看见”是建立一份关系的前提,“总是被看见”是一段关系牢固的证明。
所以,有些人逃避孤独,是通过做出一系列行为引发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尽可能地占用他人的注意力,从而感受自己的存在,获得安全感。比如,有些人穿特立独行的衣服吸引眼球,而他们本身可能并不喜欢;比如,有些人在恢复阶段仍然装作病得很难受,只是为了寻求他人的照顾;甚至有些人的自杀行为也并非以死亡为目的,而是让特定的人注意自己。
在亲密关系中,过度依赖的人也有类似的表现。他们害怕孤独,恐惧于可能的分离,常常处在不安状态,所以他们会做出一些可能破坏关系的极端行为,以此来确认对方是否真的在乎自己、爱自己。
b.融合共生
前面讲到,当我们作为独立个体面对生活时,我们会感受到存在孤独,所以每一个人都面对着一个矛盾:成为自由的个体,就必须承受孤独。有些人为了逃避孤独,放弃了自由,舍弃了自身,选择进入一段融合共生的关系。
施受虐关系,是最典型的共生状态。受虐者为了融合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感、完全的自我牺牲,愿意为别人做任何事,忍受痛苦又享受痛苦,而施虐者恰恰是享受支配感的人,甚至以羞辱、主宰别人为乐,这样的两个人就形成了互补,一方是通过被别人控制,另一方是通过控制别人,两人都获得一定的联系感和安全感。
这种逃避方式也可能发生在人与某些事物之间,比如某个使命、项目、团体、政权或国家等,着装一致、语言一致、生活方式一致,这些都可以使人摆脱孤独感。但在这样的融合关系中,自我是不存在的,因为人自身已经被工具化。
c.性,作为非完整连接
建立一段完整深刻的人际关系是困难的,有些逃避孤独的人便将性关系作为建立与他人连接的便捷方式。他们觉得,身体上的交流至少是直接的、实在的。
在性方面上,强迫性性欲是对孤独感的一种常见反应。
欧文·亚隆如此论述:“滥交为孤独的个体提供了一种强大但却短暂的安慰。之所以短暂是因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关系,而是关系的拙劣仿造。带有强迫性的性关系打破所有真正关系的规则,把对方当作是工具,使用的只是对方的一部分,与之建立关系的也只是对方的一部分。”(p.404)
所以,为了逃避孤独、而有强迫性性冲动的人并不真的了解对方,不关心对方的成长,也不关心对方内心的完整。
以上这些行为或关系之所以是扭曲的、混乱的,是因为在这些关系中,人并不是将他人视为一个有复杂感情的人、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而是将之视为一个道具,为了某种功能而存在于自己的世界。
我们该如何面对孤独而不陷入扭曲的关系?
人无法完全不孤独。因为存在孤独是人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存背景,无法消除,所以在欧文·亚隆看来,在通过建立关系面对孤独之前,人必须对孤独有一个的正确态度:人要接纳孤独作为人生的背景,有承受它的勇气,只有这样人才能够真正地去爱别人,因恐惧而来的爱欲,往往无法建立真正的联系。
亚隆提出要用成熟的爱来面对孤独,这包含了以下4点:
1.以无所求的方式开始建立关系
说起“无所求的爱”,很多人会反问:一个人怎么会只因对方本身而去爱另一个人?如果不去考虑对方能够提供什么、能付出多少,最后后悔了怎么办?
一段关系当然是复杂的,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的长久结合需要面对具体的生存压力。
但无所求的爱强调的是,人在建立关系时不该以索求和交易作为核心动机。比如有些人总是在想:“我和ta在一起能不能得到足够的关爱?”如果这些想法成为一段关系的根基,一旦其中有人感到“交易不当”,关系很可能就破裂。
这样的关系才具备一种真诚性,也才有真诚的关系得以发生的基础。
爱出自无所求,这并不意味着爱没有回报。只是这些回报不是爱的动机,因为它们是无法求得的,是成熟的爱自然产生的。
这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状态:很多人在关系中看似只付出不索取,却不是一种无所求的爱,他们可能是在用“失衡”的付出,想要强迫对方、绑架对方的一些选择。
而无所求,也不意味着没有底线,在一段无所求的关系中,我们的状态是轻松愉快的——你可以无所求,对方不会当作是理所当然,对方还是尊重你作为平等的个体,不会总是让你感受到“被剥削”的痛苦感。
2.主动去爱,这本身也是自我力量的展现
有些人害怕在互动关系中成为主动的一方,是因为他们觉得主动的一方处在劣势,如果自己主动付出的真心和爱意没有得到回应,这不仅是浪费,还令人伤心。
这样的想法是在将“爱”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自己会在给予的过程中感觉被消耗了,所以他们渴求的爱的方式是交易式的、或囤积式的。
然而,成熟的爱是指,认识到爱本身并不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式的存在,它是一种能力,不会因为“给予”而变少。
主动去爱,人们才拥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关系。
3.进入对方的生命和世界
如果只是主动的给予,而毫无在乎自己的关爱是否符合对方的需求,这样的爱注定是盲目的。所以,成熟的爱也包含着对另一个人的真正了解。
在我们了解另一个人的过程中,很容易将自己的幻想强加在对方身上。真正的了解,是依照对方的本来的样子来了解,必须倾听对方,以共情的方式进入对方的生命。只有这样,对方才可能摆脱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以完整、丰富的生命个体出现在我们面前,才会构成真正的对话和关系。
4.爱不是吞噬——是彼此分享孤独感从而缓解孤独
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觉得独占一个人的冲动和情感才是爱,越是想要独占对方,才是爱得越深的表现。
亚隆指出,成熟的爱是两个完整生命之间的积极互动,就像弗洛姆所说的,是“保存人的完整和个体性的情况下的结合。”(p.390)
成熟的爱之所以让我们更有力量地面对孤独,是因为在这种爱里,我们承认了孤独是个体的生存事实。我们之所以不恐惧于孤独,是因为我们在尊重彼此独立的前提下,依然相信两个人可以通过“分享孤独感”来缓解孤独。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我还没有找到如此成熟的关系,我又该如何面对那挥之不去的孤独感?欧文·亚隆下面的这段论述可以作为回答:
“我们都是黑暗海洋上行驶的孤独船只。我们可以看到其他船上的灯光,虽然我们无法碰触这些船,但是它们的存在以及处境的相似给我们提供了莫大的安慰。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全然孤独和无助。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走出自己的封闭空间,发现他人在同样的孤独和恐惧中,我们对孤独的恐惧就会转为对他人的同情,使我们不再那样惊慌。”(p.420)
孤独是促进关系的。愿你能让孤独感,成为你走向他人的积极动力,愿你张开眼睛看到那些和你一样深陷孤独的生命,愿你有勇气成为那个首先给出微笑,主动给予支持与爱的人。
【今日互动】
读完文章的你,是否想起自己人生中最孤独的时刻?当时又是如何应对的?欢迎大家分享,分享孤独可以减少孤独哦!
Reference:
欧文·D.亚隆(2015).《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黄峥,张怡玲,沈东喻译).商务印书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