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紫苏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六月,或者七月,八月。总之,热。太阳明晃晃地挂在天空,你看不到它,却又无处不感到它的存在。外面的土路冒着烟,鸡们纷纷钻到树荫下,狗们更聪明,趴在屋里的水缸旁一动也不动。
奶奶在灶前烧菜。汗从她的额前、背上流下来。那灶是泥土砌成的,下面烧柴火,上面搁一口大铁锅。奶奶用这口铁锅做出各种各样的乡村美味。阴暗的灶房里,能清晰见到她忙碌的身影:一会儿转到案板前切菜,一会儿猫腰往灶膛里添加柴火,一会儿翻炒铁锅里的菜。然后,终于,奶奶吩咐我说:你去摘点紫苏叶来。
我很不情愿去。虽然待在灶房里也一样的热。可是你知道,日上当头,此时,外面的地上定能煎熟一个鸡蛋的。桃花庵的土路,有很多突出来的小石子,踩在上面,硌脚倒不必说(习惯了),最主要是晒得滚烫,隔着鞋子也烫脚。
但是不去不行。眼看着锅里的菜热气腾腾,香味飘散,就等着紫苏叶来调点味便立马出锅了。于是,我趿了一双拖鞋,飞一样跑向田埂。
如果你把紫苏想象成长在田埂上的娇嫩的蔬菜,那便错了。它顶多也只能算是野菜。那一畦一畦修理得整齐肥沃的土地是留给真正的庄稼的,比如豆角、茄子、辣椒,比如白萝卜、胡萝卜、葱蒜。轮也轮不到紫苏。它只能挤在满是杂草的角落,羡慕地看着这一切——当然,或许它一点儿也不羡慕别个,否则,那么多个春秋轮回,它怎么依然在老地方出现,从不肯挪个窝?没准儿它还是骄傲的,因为好歹它是靠自己打出了一片天地,稳稳地在广袤的天地里站住了脚跟。
它自个儿照顾自个儿,采日光,吸雨露,迎风霜,抗干旱……全靠它自己。没人会想起起它来,除了某些特殊时候。甚至没人愿意去看它一眼,因为它既没有蔬菜的青翠欲滴,小草的婀娜多姿,也没有花朵的姹紫嫣红。它太其貌不扬了。并且,它终究是有一股奇怪的味道。
但是紫苏“黏人”。你去那荒无人烟的山林里,找不到它。你去那山涧峡谷边,找不到它。你去城里那收拾得干净精致的公园花园里,找不到它。你得沿着人走过的路去找。这路,不是城里车水马龙之路,而是乡下人家的寂寂劳作之路。它似乎天生有一个灵敏的鼻子,闻到哪儿有人的味道,它便跟着去了。所以,你看,即使那里是新开的一个院子,来年不经意间,屋前屋后就会惊现一簇簇紫苏。它沿着乡村小径走,似乎这样便可以听得乡村人窃窃私语里暗藏的故事;它贴着墙角走,猪圈,鸡舍,房前,檐后,似乎在贪恋着这人世间的烟火气,不起眼的角落里,总会见到不起眼的它们。
有人喜欢狗,觉得它忠诚,其实,紫苏就是植物中的狗狗呀。
摘紫苏我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我知道它们藏在哪里。就比如现在,我知道家门口近的那些地方,都快被摘光了,远远地看去,只剩下些干枯的枝丫戳在空中,但我还知道田埂尽头那里有一大簇。我直奔而去。我知道,我不费吹灰之力便会得到一大把嫩嫩的紫苏叶,这样就赶得及奶奶炒菜用——小小年纪的我,似乎已经知道“走远路,干轻活”的道理了。
我跑向那一抹熟悉的紫色。一片片紫色的大叶子,和我一样耷头耷脑的。太阳像一个巨大的抽水器,快把它们身上的水分抽干了。我走过去,掐着尖儿摘,很快就摘了一大把。我顾不上多看它们一眼,转身往水井边上跑。井里的凉气让我和手里的紫苏叶一起有了点精神气。我顺手把它们放进水里洗起来。没想到,原本蔫了的叶子,这会儿全都一片片舒展过来,它们张开喉咙,咕咚咕咚地喝着这清凉的泉水,好不欢喜。
我跑回家,得到奶奶的赞美:去哪里摘了这么多,又肥又大又新鲜。我呵呵地笑着,没把心中的秘密说出来。
奶奶接过紫苏往砧板上一放,咔嚓几下就切成了紫苏末。然后,她把菜刀放平,另一只手把紫苏往刀面上推,最后,她将这一菜刀的紫苏末撒进了大大的铁锅里。大火仍然在烧着,奶奶挥舞着铁铲快速地翻炒,不一会儿,紫苏的香味便弥漫了整个房子。奶奶盛好菜放在灶头,我的口水开始在喉咙里打转——我也说不清,我贪恋的是山里少有的荤腥,还是自己摘回来的这一把紫苏。
紫苏的味道实在太过浓郁,平常日子哪里招架得住它这阵势?山里人只有开荤腥时才会想起它来——大概是想“以毒攻毒”吧,却在不经意间发现,这气味世界里刚与刚的碰撞,竟产生出了温柔甜美的火花。紫苏和泥鳅、黄鳝相碰,泥鳅、黄鳝收去了腥性,释放出原本的鲜美;紫苏和河虾相碰,河虾褪去了坚硬的脾气,生出一股柔软的鲜香……紫苏还能和田螺、河蚌、螃蟹以及青蛙相配——很抱歉有青蛙,它们作为益虫还登上了我们的教科书,但是桃花庵人吃它们,它们是桃花庵人少有的荤菜之一。这份荤腥清单,属于山里人,属于桃花庵,它们从大自然而来,从水里而来。它们和从岸上来的紫苏相遇,便是水遇着了火,便是刚烈女子遇见了刚烈的男子,在爱的大火炙烤下,彼此都退让了一步,才终于过起了寻常的、恰恰好的小日子。
我一直想,山里人煮鸡鸭鹅,为什么不用紫苏配?当然,我们很少吃鸡鸭鹅,奶奶说这是用好多粮食喂出来的,要留着卖了换日用品,换我的新课本。偶尔吃一顿鸡鸭鹅,像是过节,灶膛里烧起了平日不舍得用的大劈柴,锅里搁一口大搪瓷缸,隔着水,咕咚咕咚地炖……那样的清香,是用不着紫苏的……紫苏远远地站着,像是小户人家的女儿瞅着大户人家的小姐,隔了两个世界。
后来我就想明白了,紫苏配的是“腥”,不是“荤”。紫苏是野生女子,山里人所谓的“荤腥”也是野生的,野生和野生在一起,才是所谓门当户对,长长久久吧。就像我们村里的秀奶奶,据说以前就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出嫁那天可风光,八抬大轿抬过来,鞭炮放得震天响,糖果撒得满地是——但我看她从来没有笑过,还总是一个人偷偷坐在窗前抹泪呢。奶奶说,秀奶奶是嫁错了地方,嫁错了人。我想,如果秀奶奶是像紫苏一样的女子,该不会这样悲惨了吧。
像我的姑姑,她就像紫苏一样倔强又勇敢。她勇敢地从桃花庵走了出去,先是给人打工,后是自己办厂,活出了自己的模样。
姑姑很喜欢吃紫苏。但出门在外,要吃到紫苏实在不易。为此,奶奶想尽了办法。譬如,等到姑姑出发的当天早上,奶奶起个大早,摸着黑,在露水里摘来了紫苏,塞进姑姑的行李袋里。但据姑姑说,两天两夜的路途,回到那个城市,紫苏不是干枯了,就是沤烂了。譬如,奶奶在紫苏遍地的时候,摘下一大筐,当着烈日晒干了,磨成紫苏粉,装进瓶子里。但姑姑说,还是没了那原有的香味,并且很容易发霉。
后来奶奶想了个好办法,那就是收集紫苏籽。姑姑再次出发时,带的不再是紫苏,而是紫苏籽。她揣着这一瓶紫苏籽,走过山路十八弯,坐了汽车换火车,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了大城市。她添盆掊土,精心照料。姑姑有喜报传来:紫苏长得可喜人了,枝肥叶厚的!
然而,没过多久,姑姑的疑问就再一次打破了奶奶的希望:怎么放进锅里煮菜时,紫苏的香味全无了?!
真紫苏变成了徒有其表的假紫苏,这是怎么回事?我把我在课本里学到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讲给奶奶听。奶奶连连点头,从此也再想不到别的办法,让远方的姑姑吃到紫苏。
后来,我也走出了桃花庵,来到了大城市。我没有姑姑那么“馋”,总是想不起紫苏来。但也有可能是我潜意识里认为入乡就该随俗,又或者是觉得紫苏出了乡村或者没出乡村,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总之,城里的书卷气和时尚气悄悄掩盖了我的紫苏气。
直到有一次孩子感冒时,老中医开的药方里出现了“紫苏”的字样。慢慢地熬了药,哄着孩子喝下肚,没想到两剂过后,就大好。到此时,我对紫苏又多了一层认识——它是良药苦口,刚烈的外表下藏着的是温良!
渐渐地,和桃花庵相隔千里万里的城里也出现了大把大把的紫苏。我方明白,紫苏不属于桃花庵。只是这紫苏,连枝带叶一大捆一大捆的摆在摊上,从早卖到晚都还沾着水珠。一看便知是人工种植的,是驯化了的紫苏——买回家煮了,性子果真太过温顺,那熟悉的香味只剩下了一小许。
我又认识了一个叫“紫苏姑娘”的人。在这个翻个跟头就上太空、瞬间就成网红的超速时代,她不愿被驯化,而是一头扎进了山村,住进了土房,下地干农活,用手做糕点。每看她拍的图片,便像是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桃花庵。也觉得,这个人和这个名字,竟这般适宜。
我终于坚定的想,紫苏还是野生的好。
又或者是,还是桃花庵的好。
奶奶在灶前烧菜。汗从她的额前、背上流下来。那灶是泥土砌成的,下面烧柴火,上面搁一口大铁锅。奶奶用这口铁锅做出各种各样的乡村美味。阴暗的灶房里,能清晰见到她忙碌的身影:一会儿转到案板前切菜,一会儿猫腰往灶膛里添加柴火,一会儿翻炒铁锅里的菜。然后,终于,奶奶吩咐我说:你去摘点紫苏叶来。
我很不情愿去。虽然待在灶房里也一样的热。可是你知道,日上当头,此时,外面的地上定能煎熟一个鸡蛋的。桃花庵的土路,有很多突出来的小石子,踩在上面,硌脚倒不必说(习惯了),最主要是晒得滚烫,隔着鞋子也烫脚。
但是不去不行。眼看着锅里的菜热气腾腾,香味飘散,就等着紫苏叶来调点味便立马出锅了。于是,我趿了一双拖鞋,飞一样跑向田埂。
如果你把紫苏想象成长在田埂上的娇嫩的蔬菜,那便错了。它顶多也只能算是野菜。那一畦一畦修理得整齐肥沃的土地是留给真正的庄稼的,比如豆角、茄子、辣椒,比如白萝卜、胡萝卜、葱蒜。轮也轮不到紫苏。它只能挤在满是杂草的角落,羡慕地看着这一切——当然,或许它一点儿也不羡慕别个,否则,那么多个春秋轮回,它怎么依然在老地方出现,从不肯挪个窝?没准儿它还是骄傲的,因为好歹它是靠自己打出了一片天地,稳稳地在广袤的天地里站住了脚跟。
它自个儿照顾自个儿,采日光,吸雨露,迎风霜,抗干旱……全靠它自己。没人会想起起它来,除了某些特殊时候。甚至没人愿意去看它一眼,因为它既没有蔬菜的青翠欲滴,小草的婀娜多姿,也没有花朵的姹紫嫣红。它太其貌不扬了。并且,它终究是有一股奇怪的味道。
但是紫苏“黏人”。你去那荒无人烟的山林里,找不到它。你去那山涧峡谷边,找不到它。你去城里那收拾得干净精致的公园花园里,找不到它。你得沿着人走过的路去找。这路,不是城里车水马龙之路,而是乡下人家的寂寂劳作之路。它似乎天生有一个灵敏的鼻子,闻到哪儿有人的味道,它便跟着去了。所以,你看,即使那里是新开的一个院子,来年不经意间,屋前屋后就会惊现一簇簇紫苏。它沿着乡村小径走,似乎这样便可以听得乡村人窃窃私语里暗藏的故事;它贴着墙角走,猪圈,鸡舍,房前,檐后,似乎在贪恋着这人世间的烟火气,不起眼的角落里,总会见到不起眼的它们。
有人喜欢狗,觉得它忠诚,其实,紫苏就是植物中的狗狗呀。
摘紫苏我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我知道它们藏在哪里。就比如现在,我知道家门口近的那些地方,都快被摘光了,远远地看去,只剩下些干枯的枝丫戳在空中,但我还知道田埂尽头那里有一大簇。我直奔而去。我知道,我不费吹灰之力便会得到一大把嫩嫩的紫苏叶,这样就赶得及奶奶炒菜用——小小年纪的我,似乎已经知道“走远路,干轻活”的道理了。
我跑向那一抹熟悉的紫色。一片片紫色的大叶子,和我一样耷头耷脑的。太阳像一个巨大的抽水器,快把它们身上的水分抽干了。我走过去,掐着尖儿摘,很快就摘了一大把。我顾不上多看它们一眼,转身往水井边上跑。井里的凉气让我和手里的紫苏叶一起有了点精神气。我顺手把它们放进水里洗起来。没想到,原本蔫了的叶子,这会儿全都一片片舒展过来,它们张开喉咙,咕咚咕咚地喝着这清凉的泉水,好不欢喜。
我跑回家,得到奶奶的赞美:去哪里摘了这么多,又肥又大又新鲜。我呵呵地笑着,没把心中的秘密说出来。
奶奶接过紫苏往砧板上一放,咔嚓几下就切成了紫苏末。然后,她把菜刀放平,另一只手把紫苏往刀面上推,最后,她将这一菜刀的紫苏末撒进了大大的铁锅里。大火仍然在烧着,奶奶挥舞着铁铲快速地翻炒,不一会儿,紫苏的香味便弥漫了整个房子。奶奶盛好菜放在灶头,我的口水开始在喉咙里打转——我也说不清,我贪恋的是山里少有的荤腥,还是自己摘回来的这一把紫苏。
紫苏的味道实在太过浓郁,平常日子哪里招架得住它这阵势?山里人只有开荤腥时才会想起它来——大概是想“以毒攻毒”吧,却在不经意间发现,这气味世界里刚与刚的碰撞,竟产生出了温柔甜美的火花。紫苏和泥鳅、黄鳝相碰,泥鳅、黄鳝收去了腥性,释放出原本的鲜美;紫苏和河虾相碰,河虾褪去了坚硬的脾气,生出一股柔软的鲜香……紫苏还能和田螺、河蚌、螃蟹以及青蛙相配——很抱歉有青蛙,它们作为益虫还登上了我们的教科书,但是桃花庵人吃它们,它们是桃花庵人少有的荤菜之一。这份荤腥清单,属于山里人,属于桃花庵,它们从大自然而来,从水里而来。它们和从岸上来的紫苏相遇,便是水遇着了火,便是刚烈女子遇见了刚烈的男子,在爱的大火炙烤下,彼此都退让了一步,才终于过起了寻常的、恰恰好的小日子。
我一直想,山里人煮鸡鸭鹅,为什么不用紫苏配?当然,我们很少吃鸡鸭鹅,奶奶说这是用好多粮食喂出来的,要留着卖了换日用品,换我的新课本。偶尔吃一顿鸡鸭鹅,像是过节,灶膛里烧起了平日不舍得用的大劈柴,锅里搁一口大搪瓷缸,隔着水,咕咚咕咚地炖……那样的清香,是用不着紫苏的……紫苏远远地站着,像是小户人家的女儿瞅着大户人家的小姐,隔了两个世界。
后来我就想明白了,紫苏配的是“腥”,不是“荤”。紫苏是野生女子,山里人所谓的“荤腥”也是野生的,野生和野生在一起,才是所谓门当户对,长长久久吧。就像我们村里的秀奶奶,据说以前就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出嫁那天可风光,八抬大轿抬过来,鞭炮放得震天响,糖果撒得满地是——但我看她从来没有笑过,还总是一个人偷偷坐在窗前抹泪呢。奶奶说,秀奶奶是嫁错了地方,嫁错了人。我想,如果秀奶奶是像紫苏一样的女子,该不会这样悲惨了吧。
像我的姑姑,她就像紫苏一样倔强又勇敢。她勇敢地从桃花庵走了出去,先是给人打工,后是自己办厂,活出了自己的模样。
姑姑很喜欢吃紫苏。但出门在外,要吃到紫苏实在不易。为此,奶奶想尽了办法。譬如,等到姑姑出发的当天早上,奶奶起个大早,摸着黑,在露水里摘来了紫苏,塞进姑姑的行李袋里。但据姑姑说,两天两夜的路途,回到那个城市,紫苏不是干枯了,就是沤烂了。譬如,奶奶在紫苏遍地的时候,摘下一大筐,当着烈日晒干了,磨成紫苏粉,装进瓶子里。但姑姑说,还是没了那原有的香味,并且很容易发霉。
后来奶奶想了个好办法,那就是收集紫苏籽。姑姑再次出发时,带的不再是紫苏,而是紫苏籽。她揣着这一瓶紫苏籽,走过山路十八弯,坐了汽车换火车,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了大城市。她添盆掊土,精心照料。姑姑有喜报传来:紫苏长得可喜人了,枝肥叶厚的!
然而,没过多久,姑姑的疑问就再一次打破了奶奶的希望:怎么放进锅里煮菜时,紫苏的香味全无了?!
真紫苏变成了徒有其表的假紫苏,这是怎么回事?我把我在课本里学到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讲给奶奶听。奶奶连连点头,从此也再想不到别的办法,让远方的姑姑吃到紫苏。
后来,我也走出了桃花庵,来到了大城市。我没有姑姑那么“馋”,总是想不起紫苏来。但也有可能是我潜意识里认为入乡就该随俗,又或者是觉得紫苏出了乡村或者没出乡村,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总之,城里的书卷气和时尚气悄悄掩盖了我的紫苏气。
直到有一次孩子感冒时,老中医开的药方里出现了“紫苏”的字样。慢慢地熬了药,哄着孩子喝下肚,没想到两剂过后,就大好。到此时,我对紫苏又多了一层认识——它是良药苦口,刚烈的外表下藏着的是温良!
渐渐地,和桃花庵相隔千里万里的城里也出现了大把大把的紫苏。我方明白,紫苏不属于桃花庵。只是这紫苏,连枝带叶一大捆一大捆的摆在摊上,从早卖到晚都还沾着水珠。一看便知是人工种植的,是驯化了的紫苏——买回家煮了,性子果真太过温顺,那熟悉的香味只剩下了一小许。
我又认识了一个叫“紫苏姑娘”的人。在这个翻个跟头就上太空、瞬间就成网红的超速时代,她不愿被驯化,而是一头扎进了山村,住进了土房,下地干农活,用手做糕点。每看她拍的图片,便像是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桃花庵。也觉得,这个人和这个名字,竟这般适宜。
我终于坚定的想,紫苏还是野生的好。
又或者是,还是桃花庵的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