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区别是什么?
突触前抑制是全面调节感觉传入活动;突触后抑制是通过交互抑制作用和负反馈作用使中枢活动协调。
结构基础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轴突触;突触后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体突触、轴-树突触。
抑制产生部位前者是突触前轴突末稍;后者是突触后膜。
起作用的递质前者是GABA;后者是抑制性递质。
突触对于人的神经活动有重要的整合作用。
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整合器,随时都在接受成百上千的信息,随时都在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使相同的信息加在一起,相反的信息互相抵消,然后决定是兴奋还是保持沉默(抑制),这就是神经元的整合作用。
这正是生物体内神经网络对于传入的信息加工处理的基本机制。身体中90%以上神经细胞体都是分布于脑和脊髓中,其余10%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节中。因此,神经整合主要是在脑和脊髓中进行。
只有在几个突触细胞的共同刺激下,使多个突触都产生递质,这些递质的作用总合才能使突触后细胞兴奋。一个突触后细胞可同时与几个突触前细胞分别连成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突触。这两种突触的作用可以互相抵消。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区别:
1.结构基础不同。
突触前抑制是通过轴突一轴突式突触活动产生抑制,突触后抑制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产生抑制。
2.抑制产生的部位不同。
突触前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突触后抑制发生在突触后膜。
3.释放的递质不同。
突触前抑制是γ-氨基丁酸,突触后抑制是抑制性递质。
4.产生的突触后电位不同。
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是EPSP,又称为去极化抑制;突触后抑制产生的是IPSP,又称为超极化抑制。
突触的生物特点:
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方向传导,即神经冲动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递质只在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当神经冲动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突触间隙中的钙离子即进入突触小体内,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紧密融合,并出现破裂口。
小泡内的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并且经过弥散到达突触后膜,立即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结合,并且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这里,递质起携带信息的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突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