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经典不意味着迎合
展开全部
在2017年谈论《2001太空漫游》和在1968年谈论《2001太空漫游》是截然不同的概念。1968年第一次面对这部超前的科幻作品的观众能在电影院里坚持到最后已属不易,更何况每一个看完走在大街上的人都在抱怨:“谁能告诉我这片子到底讲了什么啊?”
即使是当时的大多数影评家也一面倒的给予差评,只有罗杰以及极少数的影评家夸赞这是一部可以留名青史的经典电影。时间告诉我们罗杰是对的,而库布里克历经4年制作巨作确实是科幻电影历史长河的一座丰碑,但电影是经典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喜欢它。
说实话,如果你对影片一无所知,即使告诉你这是2001年拍摄的电影你也会毫不犹豫的相信。对于21世纪的我们来说与其说这是一部科幻片不如说这是一部纪录片,而1968年上映的事实就很好的证明了电影令人诧异的超前性。要知道电影里登月的人类壮举也是在电影上映后一年才实现的。
关于电影看不懂这个问题,《2001太空漫游》小说原作作者克拉克说:“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而如果只是看不懂电影表达的内涵也许会像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一样依靠精彩的影片剧情吸引住观众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可。但恰恰相反《2001太空漫游》似乎没有一个镜头是特地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存在的,这就造成了可能这是所有经典电影里催眠效果最好的影片了。尤其是对于那些打算在自己屏幕不怎么大的电脑、手机上欣赏这部作品的观众,我想你一定会不耐烦的按下快进键,当然那些困扰于失眠的观众除外。
影片的节奏非常缓慢,很多展现外太空以及飞船的镜头停留时间很长。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观影感受自然会有些着急,因为那些场景我们已经见过太多次了。而库布里克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拍摄手法,除了对于自己艺术创作能力的自信,还有出于把美好事物好好分享给我们的考虑。这就相当于如果你是世界上第一个看见昙花一现的人,记录下这一场景的你一定不愿意错过开花的每一分每一秒。它更像是一次伟大的探索和预言,而不是一个精心包装过的故事。
影片除了可能略显单调的剧情,优雅庄严的配乐却让人印象深刻。普通的影片配乐一般都会试图强调影片的情节,给与观众情感上的暗示,最近上映的《敦刻尔克》就是这种方法最好的展示。库布里克起初也聘请了阿历克斯为影片配乐,而后来他无意间使用古典音乐尝试配乐发现效果极佳便选择了采用古典音乐进行配乐。这些配乐不是专门迎合电影内容而制作的,是独立于电影情节之外的杰作。而两者的柔和却起到了“1+1大于2”的效果。
比如影片里有一段非常缓慢的飞船和空间站对接的场景。这段极其缓慢的镜头配合的就是同样缓慢优雅的华尔兹舞曲《蓝色多瑙河》。普通的导演或许会使用节奏轻快的配乐试图消除观众的不耐烦,而库布里克不但没有迎合观众,反而缓上加缓只为突出这一对接时刻的伟大意义。当然这些意义的品位对我们来说有些强求,但依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关于电影的特效和场景,上映之初好莱坞认为库布里克有些玩过头了,以至于他拍的根本就不是一部电影,而我则觉得库布里克是想通过电影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人类在宇宙的位置。
《2001太空漫游》相较于电影就像是散文相较于文学。一篇优秀的散文不一定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可能只是为了记录某一种情感。影片里大量的空镜头类似于散文里用大段的辞藻描绘一种情绪,显然文字在描述不可言喻的情感以及意境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即使是文字优美的散文也不是人人喜欢,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众无法认同这部电影的原因。
电影没有非常完整的叙事结构,大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而几个章节里,神秘的黑色巨石扮演成十分重要的角色。
第一部分是史前猿人在黑色巨石的启迪下学会了使用工具。黑色巨石在我看来应该是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生物留下的产物,它就像是库布里克科幻世界里上帝的化身启迪一切低等生物。而人类学会了制造工具才能有后来探索宇宙的基础,那个从猿人扔出的骨头到太空里的飞船可以说是电影历史上最经典的闪回之一了。
之后讲述了弗洛伊德博士赶赴月球查看同样的黑色巨石的故事。这一段,库布里克没有用大量的对话这次描述这次任务的内容,而好像是一次对太空飞船以及船内人员生活状态的描述。这些在当时非常先进的场景有些我们早已实现,有些还在努力,但其超凡的想象力以及和现在现实精准的对比依然让我们叹为观止。
和第一块巨石启迪人们学会使用工具一样,月球上的巨石同样让人类意识到外星文明的存在从而发明了人工智能——哈尔9000以及“发现号“飞船踏上了真正的探索宇宙文明的旅途。
在“发现号”上的船员的生活重复单调,转折点出现在哈尔电脑报告说AE-35组件将在72个小时之内出现故障。事后发现并没有故障,哈尔对自己不会犯错的自信和船员对其能力的怀疑让影片增添了些许悬疑气氛。为了避开哈尔注意力而到分离舱密谈能否让哈尔关机的计划却因为哈尔可以看懂唇语而告破,而哈尔做出了杀死船员的计划。
为什么哈尔要杀死船员?因为哈尔和三个冬眠的博士知道这次的任务是探索黑色石板发射讯号的目的地,但两个船员不知道。哈儿被设定为“隐瞒任务真相”,让他“隐瞒真相”却又违背了这种本性,所以哈儿开始出现了错误,误报了组件的失误。而当船员准备切断哈儿电源时,哈尔意识到他将被抛去一个没有意识的世界,于是哈儿使用了所有武器来保护自己,只是计算机的本能。要知道这种对于人工智能如此深入的思考即使是在“人工智能”开始火热的今天还没有提上日程。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星门”场景了,宇航员鲍曼经历了一场特殊的奇妙旅行。在外星文明所打造的人类房间里他正常的吃饭,睡觉,老去,最终变成了“星孩”。罗杰在阐述这一场景是把鲍曼比作动物园里的人类圈养的动物,而通过启迪变成婴儿获得重生,这一点和之前的两个章节相呼应。
库布里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理解讲述可自己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解以及展望,影片里的外星文明以留白的方式呈现反而让人有更多的想象和说服力。要知道那些各种各样的科幻影片里的外星人形象虽然具体但只不过是人类自己想象出来的,毕竟从来没有人见过外星人长什么样子不是吗?
《2001太空漫游》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无疑。但它绝不是一部迎合大多数观众追求观影体验的影片,它就像是那些伟大的哲学作品一样启发着人类,不断地开拓我们的视野,这种启迪即使是50年后也丝毫不过时。
它没有惊人的票房,甚是很难获得普通观众的共鸣。但就像那块黑色的巨石一样,它让我们的思想向未来迈出了一大步,这一点是极少数电影能够做到的,无关你是否喜欢。
如果喜欢文章可以点个赞,O(∩_∩)O谢谢。
即使是当时的大多数影评家也一面倒的给予差评,只有罗杰以及极少数的影评家夸赞这是一部可以留名青史的经典电影。时间告诉我们罗杰是对的,而库布里克历经4年制作巨作确实是科幻电影历史长河的一座丰碑,但电影是经典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喜欢它。
说实话,如果你对影片一无所知,即使告诉你这是2001年拍摄的电影你也会毫不犹豫的相信。对于21世纪的我们来说与其说这是一部科幻片不如说这是一部纪录片,而1968年上映的事实就很好的证明了电影令人诧异的超前性。要知道电影里登月的人类壮举也是在电影上映后一年才实现的。
关于电影看不懂这个问题,《2001太空漫游》小说原作作者克拉克说:“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而如果只是看不懂电影表达的内涵也许会像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一样依靠精彩的影片剧情吸引住观众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可。但恰恰相反《2001太空漫游》似乎没有一个镜头是特地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存在的,这就造成了可能这是所有经典电影里催眠效果最好的影片了。尤其是对于那些打算在自己屏幕不怎么大的电脑、手机上欣赏这部作品的观众,我想你一定会不耐烦的按下快进键,当然那些困扰于失眠的观众除外。
影片的节奏非常缓慢,很多展现外太空以及飞船的镜头停留时间很长。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观影感受自然会有些着急,因为那些场景我们已经见过太多次了。而库布里克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拍摄手法,除了对于自己艺术创作能力的自信,还有出于把美好事物好好分享给我们的考虑。这就相当于如果你是世界上第一个看见昙花一现的人,记录下这一场景的你一定不愿意错过开花的每一分每一秒。它更像是一次伟大的探索和预言,而不是一个精心包装过的故事。
影片除了可能略显单调的剧情,优雅庄严的配乐却让人印象深刻。普通的影片配乐一般都会试图强调影片的情节,给与观众情感上的暗示,最近上映的《敦刻尔克》就是这种方法最好的展示。库布里克起初也聘请了阿历克斯为影片配乐,而后来他无意间使用古典音乐尝试配乐发现效果极佳便选择了采用古典音乐进行配乐。这些配乐不是专门迎合电影内容而制作的,是独立于电影情节之外的杰作。而两者的柔和却起到了“1+1大于2”的效果。
比如影片里有一段非常缓慢的飞船和空间站对接的场景。这段极其缓慢的镜头配合的就是同样缓慢优雅的华尔兹舞曲《蓝色多瑙河》。普通的导演或许会使用节奏轻快的配乐试图消除观众的不耐烦,而库布里克不但没有迎合观众,反而缓上加缓只为突出这一对接时刻的伟大意义。当然这些意义的品位对我们来说有些强求,但依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关于电影的特效和场景,上映之初好莱坞认为库布里克有些玩过头了,以至于他拍的根本就不是一部电影,而我则觉得库布里克是想通过电影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人类在宇宙的位置。
《2001太空漫游》相较于电影就像是散文相较于文学。一篇优秀的散文不一定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可能只是为了记录某一种情感。影片里大量的空镜头类似于散文里用大段的辞藻描绘一种情绪,显然文字在描述不可言喻的情感以及意境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即使是文字优美的散文也不是人人喜欢,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众无法认同这部电影的原因。
电影没有非常完整的叙事结构,大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而几个章节里,神秘的黑色巨石扮演成十分重要的角色。
第一部分是史前猿人在黑色巨石的启迪下学会了使用工具。黑色巨石在我看来应该是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生物留下的产物,它就像是库布里克科幻世界里上帝的化身启迪一切低等生物。而人类学会了制造工具才能有后来探索宇宙的基础,那个从猿人扔出的骨头到太空里的飞船可以说是电影历史上最经典的闪回之一了。
之后讲述了弗洛伊德博士赶赴月球查看同样的黑色巨石的故事。这一段,库布里克没有用大量的对话这次描述这次任务的内容,而好像是一次对太空飞船以及船内人员生活状态的描述。这些在当时非常先进的场景有些我们早已实现,有些还在努力,但其超凡的想象力以及和现在现实精准的对比依然让我们叹为观止。
和第一块巨石启迪人们学会使用工具一样,月球上的巨石同样让人类意识到外星文明的存在从而发明了人工智能——哈尔9000以及“发现号“飞船踏上了真正的探索宇宙文明的旅途。
在“发现号”上的船员的生活重复单调,转折点出现在哈尔电脑报告说AE-35组件将在72个小时之内出现故障。事后发现并没有故障,哈尔对自己不会犯错的自信和船员对其能力的怀疑让影片增添了些许悬疑气氛。为了避开哈尔注意力而到分离舱密谈能否让哈尔关机的计划却因为哈尔可以看懂唇语而告破,而哈尔做出了杀死船员的计划。
为什么哈尔要杀死船员?因为哈尔和三个冬眠的博士知道这次的任务是探索黑色石板发射讯号的目的地,但两个船员不知道。哈儿被设定为“隐瞒任务真相”,让他“隐瞒真相”却又违背了这种本性,所以哈儿开始出现了错误,误报了组件的失误。而当船员准备切断哈儿电源时,哈尔意识到他将被抛去一个没有意识的世界,于是哈儿使用了所有武器来保护自己,只是计算机的本能。要知道这种对于人工智能如此深入的思考即使是在“人工智能”开始火热的今天还没有提上日程。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星门”场景了,宇航员鲍曼经历了一场特殊的奇妙旅行。在外星文明所打造的人类房间里他正常的吃饭,睡觉,老去,最终变成了“星孩”。罗杰在阐述这一场景是把鲍曼比作动物园里的人类圈养的动物,而通过启迪变成婴儿获得重生,这一点和之前的两个章节相呼应。
库布里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理解讲述可自己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解以及展望,影片里的外星文明以留白的方式呈现反而让人有更多的想象和说服力。要知道那些各种各样的科幻影片里的外星人形象虽然具体但只不过是人类自己想象出来的,毕竟从来没有人见过外星人长什么样子不是吗?
《2001太空漫游》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无疑。但它绝不是一部迎合大多数观众追求观影体验的影片,它就像是那些伟大的哲学作品一样启发着人类,不断地开拓我们的视野,这种启迪即使是50年后也丝毫不过时。
它没有惊人的票房,甚是很难获得普通观众的共鸣。但就像那块黑色的巨石一样,它让我们的思想向未来迈出了一大步,这一点是极少数电影能够做到的,无关你是否喜欢。
如果喜欢文章可以点个赞,O(∩_∩)O谢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