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 我来答
达人方舟教育
2022-08-01 · TA获得超过513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78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1万
展开全部

  【盐城市2017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B )

  从屈辱到崛起、从 到独立富强,经过67年的风雨前行,如今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从温饱不足、 欺凌到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经过67年的 ,如今铺陈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瑰丽无比的中国画卷。

  A.积重难返 倍受 栉风沐雨 B.积贫积弱 备受 栉风沐雨

  C.积重难返 备受 风雨飘摇 D.积贫积弱 倍受 风雨飘摇

  【解析】

  积贫积弱: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

  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难以解决。

  备受、倍受:备,完全、周遍,是从“范围”角度着眼的;

  倍受,加倍,是从“程度”角度着眼的。

  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文中有艰苦奋斗之意。

  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与语境不合

  2.填在横线处,与语段含意最为吻合的一项是(3分)( C )

  , 。古今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袁枚在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爱因斯坦则说:“在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些真知灼见,发人深思。

  A.去糟粕,辨真伪 B.博览群书,多多益善

  C.知贵精,不贵多 D.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解析】

  本题属于理解一段话的内容,前面没有考过。语段中有一些干扰内容,考生需要明确重点在哪里,这考验他们全面解读文本的能力。

  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人们逐渐意识到, , , 。 , 。 。

  ①说到底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

  ②除了用一组指标来评价其发展水平

  ③观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⑤这种“社会动力”决定了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⑥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持续推动发展的“社会动力”

  A.⑤①⑥②③④ B.⑤⑥④③②① C.③①④⑤②⑥ D.③②⑥⑤①④

  【解析】

  语句衔接题。语句设置体现了这样几个原则:一是整体解读原则,要有大局感;二是注意重点原则,如关联词语,如“除了……”“更重要的是……”;三是首尾衔接原则,如社会动力在⑥的结尾和⑤的开头出现,证明二者衔接。

  4.在下列高一年级各班为参加学校运动会制作的标语牌中,最得体的一项是(3分)( C )

  A.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B.八班一声吼,地球抖三抖

  C.青春活力扬,雄风震赛场 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夺冠军死不还

  【解析】

  标语类型前面没有考过,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励志标语要注意场合,情感适当。不过激,也没有不及。

  5.下面是“江老师70岁生日庆祝会”上的一段发言,其中表达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

  ①今天是江老师的70诞辰。②我作为老师三十年前的莘莘学子,参加今天的活动倍感荣幸。③时间过得真快,当年风华正茂的江老师,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了。④就连我们这些学生好多都已经年过半百,进入天命之年。⑤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⑥今天我们相聚一起,一要表达对老师养育之恩的感激;⑦二要祝愿老人家身如南山石,寿比不老松。⑧今后,老师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直言,学生们定会鼎力相助。

  A.①④⑤⑦ B. ①②⑥⑧ C. ②③④⑧ D. ③⑤⑥⑦

  【解析】

  语言得体。前三次也没有考过。诞辰很具有迷惑性,一般考生会认为该词只能适用于已经去世的人。但实际上可以适用于生者,只要受人尊敬即可。另外耄耋、天命考查年岁,年年岁岁花相似带有让人珍惜时间之意,适合此处场合。本题兼顾得体、文化常识,综合性较强。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叶秀发传

  宋 濂

  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冤,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

  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命知高邮军。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事,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如此。绍定庚寅九月卒,年七十。

  赞曰:濂尝读国学进士王若讷记秀发桐城斩谍事,未尝不流涕而叹也。当金人陷蕲,士大夫析圭儋爵者或纳款卖降之不暇,有若秀发者,官仅一丞耳,则不顾妻子,婴城固守,法宜在所褒嘉,顾以擅斩而罪之,果何道耶?国之政如此,将何以致乎治耶?宋自是而微矣。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望:怨恨)

  A.亟斩于城门以徇 徇:示众 B.无一毫觖望意 望:期望

  C.婴城固守 婴:环绕 D.宋自是而微矣 微:衰弱

  【解析】

  实词考查回归常见文言实词和课本,徇、望、婴、微,除了婴,其他都在150常见文言实词中。即使是婴也是课文《陈情表》中出现的,“祖母刘宿婴疾病”,意思与此处一致。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深入课本和基础。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叶秀发是为李诚之伸冤)

  A.叶秀发在他父母去世后,都辞官回乡守孝,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孝心,同时也是因为当时社会礼仪的约束。

  B.桐城之战后,秀发对于议事者看不到他的忠诚,反而责怪他不能保全百姓的做法,感到非常不平,所以上书朝廷。

  C.史弥远当政的时候,他向经历或了解桐城之战的人询问叶秀发的情况,听后他很赞赏秀发,并重用了秀发。

  D.作者对叶秀发在那黑白颠倒的乱世所受的冤屈深表同情与愤慨,同时也对秀发安然处之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4分)

  (1)事情结束后,大帅忌恨这功劳不是从自己这里产生的,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杀了金国间谍是非法的。(4分。1句1分,全对得4分。)

  (2)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4分)

  (2)我们能够保全头颅到现在,都是受叶桐城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4分。1句1分,全对得4分。)

  【解析】

  文言翻译有些难度,但与教材结合密切,如阃,在《指南录后序》中就有东西二阃,另外考生要知道两个桐城不一样,前者是人,后者是地方。考查了学生对原文上下文的解读深入程度以及对课本知识的巩固程度。

  9.叶秀发的“忠义”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

  力保桐城;为李诚之鸣冤;致仕后力劾贪墨吏;同列问疾却心系边事。(4分。每点1分)

  【总体分析】

  从选材看,前三次考查的是墓志铭、赠序、书信,这次考的是人物传记,分别是记叙文、夹叙夹议、议论文。江苏高考的基本题型都包含了。文本理解不难,精神内涵体现了家国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有正能量。文字理解也没有什么障碍。

  从题型看,近两次都没有考查虚词,侧重于内容分析概括,与去年高考吻合。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西涧注即事示卢陟

  韦应物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

  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注】西涧:在滁州南岩寺内。

  10.请简要赏析诗篇中间四句的写景特色。(5分)

  ①视听结合,以动(声)衬静(2分)

  ②通过山林中的濛濛细雨、湖面的处处涟漪以及山中传来的阵阵伐木声,

  ③营造了一种清幽寂静的环境氛围,(2分)

  ④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1分) (共5分)

  【解析】

  写景特色包括选取典型景象和写景手法,这是江苏设题的特点,考查考生答题的规范程度。

  11.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①对晚生卢陟的关切之情;

  ②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③对世俗事务的超然之情。 (6分。每点2分)

  【解析】

  情感从热爱山水、远离喧嚣、关心卢陟三方面。诗歌中多有提醒,如忘情、无余事、尘喧、散烦缨等。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到位程度。

  【总体分析】

  这首诗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材。从题目看,属于寄友诗,从内容看,属于山水诗,从情感看,又含有摆脱世俗的想法。因此考点比较丰富。设题立足写景和情感两方面,亦不为难考生,与近三年江苏高考命题十分吻合。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君子之德风, ▲ ,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小人之德草

  (2)蟹六跪而二螯, ▲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独学而无友, ▲ 。(《礼记•学记》)则孤陋而寡闻

  (4) ▲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

  (5)大弦嘈嘈如急雨, ▲ 。(白居易《琵琶行》)小弦切切如私语

  (6) ▲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雕阑玉砌应犹在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苏轼《赤壁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8) ▲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

  【解析】名句默写:课外名句一难一易,课内的有易错字,如鳝、阑、箫,但多数语句不难。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槐树下的战争

  老 舍

  ①一号搬来了两家日本人,一共有两个男人,两个青年妇人,一个老太婆,和两个八九岁的男孩子。自从他们一搬来,冠晓荷俨然自居为太上巡长,他命令白巡长打扫胡同,通知邻居们不要教小孩子们在槐树下拉屎撒尿。他嘱咐倒水的“三哥”,无论天怎么旱,井里怎么没水,也得供给够了一号用的——“日本人是要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别家的水可以不倒,可不能缺了一号的!”

  ②一号的两个男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小商人。他们每天一清早必定带着两个孩子——都只穿着一件极小的裤衩儿——在槐树下练早操。早操的号令是广播出来的,大概全城的日本人都要在这时候操练身体。

  ③七点钟左右,那两个孩子,背着书包,像箭头似的往街上跑去,由人们的腿中拚命往电车上挤。他们不像是上车,而像两个木橛硬往车里钉。下学以后,他们赛跑,他们爬树,他们在地上滚,他们相打——打得有时候头破血出。他们想怎么玩耍便怎么玩耍,好象他们生下来就是这一块槐荫的主人。他们愿意爬哪一家的墙,或是用小刀宰哪一家的狗,他们便马上去作,一点也不迟疑。

  ④他们家中的妇人永远向他们微笑,仿佛他们两个是一对小的上帝。就是在他们俩打得头破血出的时候,她们也只极客气的出来给他们抚摸伤痛,而不敢斥责他们。他们俩是日本的男孩子,而日本的男孩子必是将来的杀人不眨眼的“英雄”。

  ⑤全胡同中,只有冠晓荷和一号来往。晓荷三天两头的要拿着几个香瓜,或一束鲜花,或二斤黄花鱼,去到一号“拜访”。他们可是没有给他送过礼。晓荷唯一的报酬是当由他们的门中出来的时候,他们必全家都送出他来,给他鞠极深的躬。他的躬鞠得比他们的更深。他的鞠躬差不多是一种享受。鞠躬已毕,他要极慢的往家中走,为是教邻居们看看他是刚由一号出来的,尽管是由一号出来,他还能沉得住气!即使不到一号去送礼,他也要约摸着在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在槐树下徘徊,好等着给他们鞠躬。

  ⑥邻居们讨厌那两个日本孩子,因为那两个孩子喜欢用头猛撞冠先生,也同样的撞别人。他们最得意的是撞四大妈,和小孩子们。他们把四大妈撞倒已不止一次,而且把胡同中所有的孩子都作过他们的头力试验器。他们把小顺儿撞倒,而后骑在他的身上,抓住他的头发当作缰绳。小顺儿,一个中国孩子,遇到危险只会喊妈!

  ⑦小顺儿的妈跑了出去。她的眼,一看到小顺儿变成了马,登时冒了火。在平日,她不是护犊子的妇人;当小顺儿与别家孩子开火的时候,她多半是把顺儿扯回家来,绝不把错过安在别人家孩子的头上。现在,她却想到了另一条路儿上去,她以为日本人灭了北平,所以日本孩子才敢这么欺侮人。她不甘心老老实实的把小孩儿扯回来。她跑了过去,伸手把“骑士”的脖领抓住,一抡,抡出去;骑士跌在了地上。又一伸手,她把小顺儿抓起来。拉着小顺儿的手,她等着,看两个小仇敌敢再反攻不敢。两个日本孩子看了看她,一声没出的开始往家中走。她以为他们必是去告诉大人,出来讲理。她等着他们。他们并没出来。她松了点劲儿,开始骂小顺儿:“你没长着手吗?不会打他们吗?你个脓包!”小顺儿又哭了,哭得很伤心。“哭!哭!你就会哭!”她气哼哼的把他扯进家来。

  ⑧祁老人不甚满意韵梅惹日本人,但见孙媳妇真动了气,没敢再说什么,而把小顺儿拉到自己屋中,告诉他:“在院里玩还不行吗?干吗出去惹事呢?他们厉害呀,你别吃眼前亏呀,我的乖乖!”

  ⑨晚间,瑞宣刚一进门,祁老人便轻声的告诉他:“小顺儿的妈惹了祸喽!”瑞宣吓了一跳。他晓得韵梅不是随便惹祸的人,而不肯惹事的人若一旦惹出事来,才不好办。“怎么啦?”他急切的问。

  ⑩老人把槐树下的一场战争详细的说了一遍。

  ?瑞宣笑了笑:“放心吧,爷爷,没事,没事!教小顺儿练练打架也好!”

  ?韵梅也报告了一遍,她的话与神气都比祖父的更有声有色。她的怒气还没完全消散,她的眼很亮,颧骨上红着两小块。瑞宣听罢,也笑一笑。他不愿把这件小事放在心里。

  ?可是,他不能不觉到一点高兴。他没想到韵梅会那么激愤,那么勇敢。他不止满意她的举动,而且觉得应当佩服她。由她这个小小的表现,他看出来:无论怎么老实的人,被逼得无可奈何的时候,也会反抗。在黑暗中,才更切迫的需要光明。正因为中国被侵略了,中国人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3.第⑤段中冠晓荷鞠躬的细节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4分)

  ①巴结日本人自觉主动(2分);

  ②享受做奴隶的感觉(1分);

  ③总想炫耀与日本人的关系(1分)。

  【解析】

  小说中冠晓荷是一个奴性到骨子里的汉奸形象,他的鞠躬前后细节需要前后连贯起来,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能力,同时透过细节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只需抓关键词甘心、享受、炫耀即可。

  14.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小顺儿妈韵梅的形象特征。(4分)

  老实本分,与人为善;憎恨侵略者,有反抗精神。(每点2分)

  【解析】

  概括人物形象,要抓其主线,本题可以考查学生梳理情节提炼出与人物相关的情节点的能力;整合概括内容,形成要点的能力。主人公顺子妈主要两个方面,一是柔顺,二是反抗,看似相反,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15.请分析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6分)

  ①中国人的内心具有反抗精神与不屈的斗志;

  ②民族危亡促使人民激发出这样的精神;

  ③作者从正在觉醒的人民身上看到民族希望。 (每点2分)

  【解析】

  理解关键语句含义,这句话在文段末尾,具有主旨的作用。考生要注意关键词,如灯指反抗精神,点燃心中的灯说明反抗精神一直存在于中国人心中。被侵略是睁开眼的原因,这样可以归纳出三点:中国人内心具有反抗精神,这种精神因侵略被激发,作者的态度。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语句的关键点以及其中的深意进行分析的能力。

  16.文中用大量笔墨叙写两个日本小孩,请探究这样写的意图。(6分)

  ①突显了日本孩子刻苦坚韧、野蛮好斗的性格;

  ②侧面展现了北平沦陷后的社会环境;

  ③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对其国民的毒害;

  ④日本孩子的野蛮行径导致冲突产生,推动情节发展;

  ⑤与中国孩子的懦弱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民族灾难的深层思考。

  (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得6分)

  【解析】

  探究选材情节安排,体现以小见大的考虑,从孩子的表现看到整个国家的状况,切入口很巧妙。探究点兼顾情节、环境、人物形象和主旨,十分全面。

  【总体分析】

  从选材看,根据全年考点布控,本次考试考查长篇小说节选。选材要有一定的经典性,同时又不能远离当代中学生的认知实际,在文本节选上要有代表性,独立性、延续性的特点。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选择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的经典一节。本书体现了中国人外柔内刚的传统文化人格,所选一节是日本占领北平后与国人之间的冲突。

  从选题看,四题分别针对细节描写、人物心理、人物形象、情节探究。总之围绕人物形象设题,符合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如去年《会明》)。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诗使万物变得可爱

  [英]雪莱

  诗的确是神圣之物。它既是知识的圆心,同时又是知识的圆周。它包含了所有的.科学都要涉及的东西,是一切其他思想体系之根和花朵。倘若没有诗,那么什么能成为我们尘世的安慰,什么又是我们对天国的希冀呢?诗不是推理,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个人不能说:“我要写诗。”即使最伟大的诗人也不能这样说。

  创作状态中心灵的力量是内发的,而我们的天赋无法预见它的来去行踪。即使这种力量能长久保持它原有的纯洁和力度,谁也无法预测它的结果将如何伟大。然而创作一旦开始,灵感亦渐消失;因而,留在这个世界的最值得夸耀的诗篇,可能只是诗人最初构想的一个淡淡的影子。有人声称最优美的诗篇产生于勤奋和学习,我愿求助于当今最伟大的诗人对这一点作出评判。创作上的埋头苦干以及作品的精雕细刻,一向为评论家所称道,然而,我们这样的理解更为正确:这不过是提醒作家注意灵感袭来的瞬间,在没有灵感之时,作家就得用这种传统、常规的手法对灵感的空白进行补缀,这是人的诗歌天赋本身的局限所造成的一种必然。弥尔顿在分段创作《失乐园》之前,早已有了作品的整体构思,这一点,我们有诗人本人的话语为证,因为他曾说缪斯注已向他“口述”了这首“未曾预想的诗歌”。

  诗是最快乐、最美好的心灵在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刻留下的记录。每个人都能感到自己的心中常有转瞬即逝的思想、感情的造访,它们总是不期而至又不辞而别,然而总是无以言喻地使我们的心头升腾起快乐与庄严。在它们的消逝带来的遗憾和惆怅中,我们依然能感到快乐,这快乐已融入了我们的本质中。缪斯的到来,仿佛一个更为神圣的天性渗透到我们自身的天性中,只是它的脚步好似一阵掠过海面的风,当波浪平静之后,它也消失了踪影,只剩下层层细沙铺满寂静的海滩。这一切以及类似的情景,只有情感特别细腻、想象力特别丰富的人才能体味到。处于这种状态下,人的心境容不得任何一种低级粗俗的欲望。在本质上,美德、爱情、友谊、爱国主义等炽热的感情正是与这些快乐的感情相联的,只要这些感情存在,自我就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诗人不仅是感情细腻的精灵,而且能够体味到这一切,他们还要饱蘸这来自天国的瞬息即逝的颜色来渲染他们所体味的一切。一个单词,一个笔触,在写景或抒情中都会扣向人们沉醉中的心弦,从而在那些曾体验过这些情感的人们当中,唤醒那沉睡的、冰冷的、埋葬了的往昔的意境。就这样,诗能使世间一切最美好的事物得到永生。它捕捉到飘入人生阴影中的转眼即逝的幻象,用语言或形式来点缀它们,然后,把它们送往人间,给人类带去快乐的喜讯。

  诗使万物变得可爱。它使美的东西锦上添花,使畸形的东西变得美丽;它使狂喜与恐惧、悲伤与快乐、永恒与变幻缔结姻缘;在它柔和的压力下,势不两立的事物变得彼此相容。在它的光芒照耀下,每一种形态的生活都获得一种神奇的同感,变成了它所呼出的灵气的化身。它揭开了世界平淡无奇的面纱,露出赤裸的酣眠的美,这美就是世界一切形象的精神。

  (选自《西方文论选》,有删改)

  【注】缪斯: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女神的总称,文中代指灵感。

  17.作者为什么说诗是“神圣之物”?请根据第一段文字简述其理由。(6分)

  ①诗既是知识的核心,又覆盖所有科学领域和思想体系;

  ②诗给尘世的人们带来慰藉和希望;

  ③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分。每点2分)

  18.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6分)

  ①首先,阐述灵感的特点:难把握而易消逝,只给诗人留下影子。

  ②其次,分析勤奋和学习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补缀灵感的空白;

  ③最后,以弥尔顿创作《失乐园》为例,证明自己上述的观点。 (6分。每点2分)

  19.诗在哪些方面有使万物变得可爱的功能?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6分)

  ①审美功能:能提高所有事物的审美价值;

  ②记忆功能:记录快乐美好的心灵,唤醒美好回忆;

  ③愉悦功能:使人类快乐、精神和谐;

  ④升华人生的功能:使人高尚,使生活神奇而有灵气。

  (6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得6分)

  【总体分析】

  本次选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散文,与前三次中国素材不同,语言风格方面对考生是一个挑战,对考生适应不同文本特点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思想内涵方面既有人文性,又具有科学性,融论述文的理性严谨和散文的感性舒缓为一起。增长了学生西方美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从设题看,有针对部分,有针对整体,有概括,有理解,有梳理层次,题型全面。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款饮料的电视广告,套用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翻过铁轨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拍摄了祖父横过铁轨为孙儿买饮料的镜头。对此,有人点赞,也有人吐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