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文言文
1. 超级无敌非常短的文言文 翻译
1、八哥学舌 【原文】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
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译文】有一只八哥鸟,经过主人的训练,学会了模仿人说话。
它每天颠来倒去就会说那么几句话。2、郑人买履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要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集市去的时候,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就对卖鞋子得人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就返回家拿量好的尺码。等到它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交易已经结束,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郑人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3、刻舟求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4、郢书燕说 【原文】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类此。【译文】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宰相。
晚上写信,因为照明的火炬不亮,于是对拿火炬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举烛”两字。
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明察,崇尚明察的意思,就是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
燕国的宰相向燕王陈述了举烛的意思,燕王十分的高兴,以此来治理国家。燕国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原来的意思。
当代的学者,大多数也像这样。5、丁氏穿井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闻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宋国的一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打水洗涤,时常一个人在外面。
等到他家凿了口井的时候,对别人说:我凿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人的劳动力。有人听到这件事,便传说:“有个姓丁的人家,挖井发现了一个人!”城里人都在议论,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国君。
国君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是多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并非发现了一个人啊!”6、三豕涉河 【原文】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 【译文】子夏到晋国去,路经卫国时,听到一个人正在读史书:“晋国的军队三豕涉河。”
子夏就去纠正他:“你读错了,不是三豕是己亥,因为己与三、亥与豕字形相象。”后来那人到晋国核对,晋国军队果然是己亥年过的河。
7、三人成虎 【原文】庞恭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译文】庞恭问:“如今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不相信。
" 庞恭说:"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这种说法吗?"魏王说:"我开始质疑。”庞恭又说:"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这种说法吗?" 魏王答道:"我相信了。
"8、螳螂捕蝉 【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译文】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放声地鸣叫着,喝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想要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弹弓就在树下瞄准了它。
9、鹬蚌相争 【原文】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10、尾生抱柱 【原文】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译文】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下。
2. 文言文 仁者无敌翻译
译文:
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篇》——战国·孟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