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该不该有问题就提出来
应该提问,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地位相当重要,这已经是广大教师的共识,正因为这样,对课堂提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卓有成效,课堂提问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许多的探索是和对话教学理论不谋而合的。例如,不少老师强调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学生的“思”,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
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强度,发展学生智能。强调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并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强调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以及答案的多元化等等。广东的欧阳宇老师提出的设疑置问的整体性、层深性、量力性、驱动性等几条原则,也是与对话教学理论契合的。
扩展资料:
在问题的设置上和答问过程中,尽管一些老师提出不少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与学生实际有很大的距离。所谓扣重点抓难点,无非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或者甚至是教参上的分析。
这样的课堂问答的结果,也无非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一些看起来很有效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而教师的引导则总是或委婉或直接地把学生的思路往一条路上汇聚(这种情况在公开课中出现最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的提问艺术就只是传授知识的艺术,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无从谈起,“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更是一句空话,课堂提问的过程也就成了“传话”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