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有哪些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1、不把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单独留下
孩子又哭又闹情绪失控,把他们单独留在一个房间或者关进“小黑屋”...
这样做不但不能让孩子好好反思,还会让他产生被抛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将对他造成潜在的伤害。当一个孩子在情绪失控时反复经历身体上和感情上的被抛弃,那么这种经历本身就会造成创伤。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能学会控制情绪,而且会更频繁、更强烈地发生情绪失控的状况。
2、不把“叛逆”的行为当作某种问题或障碍
针对屡教不改的行为,家长企图用“控制”的心理给孩子贴上违抗或者执拗的标签。
当我们有机会去倾听孩子时,我们常常发现“叛逆”的行为其实是孩子试图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交流方式。当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情况时,就会发现“叛逆”的行为源于一种不被理解的感受。
3、学会设限而不是控制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给他们的行为设置界限至关重要。设定界限是一种教导方式,而不是一种控制。但大部分家长喜欢或者习惯控制。他们不知道怎么设限或者设定区间。在这个界限里,要教导孩子,哪些事绝对不可以做的,哪些可以和大人商量,哪些孩子自己就可以做决定。哪些其实如果家长能够创造一个包容的空间,那么孩子能够更好的感到安全,并且能够控制强烈的情绪。
4、不要过度保护
如果有合理的理由,让你的孩子有在家中犯错的机会。不要过度保护,让他们没有犯错的机会。通常,后果比我们的言语更有分量。但是孩子必须拥有能够做出选择的自由。而且我们也更愿意看到他们在庇护之下,承担自己的责任。
5、不要只追求表面急于求成
人们在初为父母之后常常会手忙脚乱,这种忙碌的生活很少给父母留下沉思的时间。无论是肠绞痛、睡眠问题、分离焦虑、过激行为,还是年幼孩子可能发生的其他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时,父母也许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日子熬过去,而没有时间去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的文化能为父母做的就是提出一大堆建议,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解决问题。但是提供时间让他们说出故事,也许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6、与亲人建立信任关系非常重要
孩子只有在一个值得信赖的大人怀中感受到抚慰和满足,他的大脑和身体才能知道什么是自我抚慰和满足。如果大脑没有机会知道这种感觉,那么大脑的神经突触就无法建立负责情绪管理的连接。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在生命中的最初几年建立这样的神经通路,那么他长大后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7、孩子挨打家长一方必须挺身而出
那些从小受父亲或其他长辈家暴的人虽恨父亲,但更恨母亲,恨她不护着自己,任由别人打自己,恨她忍气吞声,懦弱无能,不肯挺身而出,拦着父亲。
许多处于这种境地的女性以“我又没做什么,有什么好愧疚的呢”这句话聊以自慰。殊不知,孩子挨打的时候,母亲袖手旁观或视而不见,等于默认了施暴的合理性。在孩子看来,她无异于谋害自己的同谋。
8、误把安全教育不小心变成了恐怖故事
当我们听了太多关于拐骗、虐待、被占便宜的故事后,连孩子自己骑着自行车出去一天都会觉得很不自在。哪怕让他们在小区里玩久了,我们也会很紧张。于是,这样的问题就很迫切:我该如何在不吓坏孩子的情况下让他有安全意识呢?我们要正向引导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去惧怕陌生人,虽然后者更能让孩子有防范意识,但是光这样还远远不够。孩子们需要学习技巧和建立自信心,而不是恐惧和回避。
9、莫让恐惧与焦虑占据内心
恐惧的反面不是减少恐惧,而是信任。在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我们都知道,自己无力改变一些事情,但是我们不想出于恐惧来育儿。因为一旦这么做了,孩子就学不到必要的生存技能,而且会染上焦虑症。
10、大人也要勇于低头
很多父母都是“大家长”做派,他们觉得孩子就是孩子,大人永远都是对的。所以他们永远都不会向孩子认错或者低头。其实如果你感觉无法教导孩子学会有耐心,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显然,我在教导你耐心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这是我们要一起去解决的问题。”
孩子又哭又闹情绪失控,把他们单独留在一个房间或者关进“小黑屋”...
这样做不但不能让孩子好好反思,还会让他产生被抛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将对他造成潜在的伤害。当一个孩子在情绪失控时反复经历身体上和感情上的被抛弃,那么这种经历本身就会造成创伤。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能学会控制情绪,而且会更频繁、更强烈地发生情绪失控的状况。
2、不把“叛逆”的行为当作某种问题或障碍
针对屡教不改的行为,家长企图用“控制”的心理给孩子贴上违抗或者执拗的标签。
当我们有机会去倾听孩子时,我们常常发现“叛逆”的行为其实是孩子试图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交流方式。当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情况时,就会发现“叛逆”的行为源于一种不被理解的感受。
3、学会设限而不是控制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给他们的行为设置界限至关重要。设定界限是一种教导方式,而不是一种控制。但大部分家长喜欢或者习惯控制。他们不知道怎么设限或者设定区间。在这个界限里,要教导孩子,哪些事绝对不可以做的,哪些可以和大人商量,哪些孩子自己就可以做决定。哪些其实如果家长能够创造一个包容的空间,那么孩子能够更好的感到安全,并且能够控制强烈的情绪。
4、不要过度保护
如果有合理的理由,让你的孩子有在家中犯错的机会。不要过度保护,让他们没有犯错的机会。通常,后果比我们的言语更有分量。但是孩子必须拥有能够做出选择的自由。而且我们也更愿意看到他们在庇护之下,承担自己的责任。
5、不要只追求表面急于求成
人们在初为父母之后常常会手忙脚乱,这种忙碌的生活很少给父母留下沉思的时间。无论是肠绞痛、睡眠问题、分离焦虑、过激行为,还是年幼孩子可能发生的其他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时,父母也许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日子熬过去,而没有时间去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的文化能为父母做的就是提出一大堆建议,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解决问题。但是提供时间让他们说出故事,也许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6、与亲人建立信任关系非常重要
孩子只有在一个值得信赖的大人怀中感受到抚慰和满足,他的大脑和身体才能知道什么是自我抚慰和满足。如果大脑没有机会知道这种感觉,那么大脑的神经突触就无法建立负责情绪管理的连接。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在生命中的最初几年建立这样的神经通路,那么他长大后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7、孩子挨打家长一方必须挺身而出
那些从小受父亲或其他长辈家暴的人虽恨父亲,但更恨母亲,恨她不护着自己,任由别人打自己,恨她忍气吞声,懦弱无能,不肯挺身而出,拦着父亲。
许多处于这种境地的女性以“我又没做什么,有什么好愧疚的呢”这句话聊以自慰。殊不知,孩子挨打的时候,母亲袖手旁观或视而不见,等于默认了施暴的合理性。在孩子看来,她无异于谋害自己的同谋。
8、误把安全教育不小心变成了恐怖故事
当我们听了太多关于拐骗、虐待、被占便宜的故事后,连孩子自己骑着自行车出去一天都会觉得很不自在。哪怕让他们在小区里玩久了,我们也会很紧张。于是,这样的问题就很迫切:我该如何在不吓坏孩子的情况下让他有安全意识呢?我们要正向引导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去惧怕陌生人,虽然后者更能让孩子有防范意识,但是光这样还远远不够。孩子们需要学习技巧和建立自信心,而不是恐惧和回避。
9、莫让恐惧与焦虑占据内心
恐惧的反面不是减少恐惧,而是信任。在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我们都知道,自己无力改变一些事情,但是我们不想出于恐惧来育儿。因为一旦这么做了,孩子就学不到必要的生存技能,而且会染上焦虑症。
10、大人也要勇于低头
很多父母都是“大家长”做派,他们觉得孩子就是孩子,大人永远都是对的。所以他们永远都不会向孩子认错或者低头。其实如果你感觉无法教导孩子学会有耐心,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显然,我在教导你耐心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这是我们要一起去解决的问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是 太过溺爱,帮孩子包办一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可能会采取一些错误的方式,这些方式不仅无法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成长,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
过度保护:一些父母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和健康,限制他们的行动和探索,这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
期望过高:对孩子设定过高的期望,要求他们达到超出其能力的目标,可能导致孩子感到沮丧、焦虑或自卑。
过于严厉:采取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如体罚或严厉的责骂,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放任自流:对孩子的行为不加约束和引导,让他们自由发展,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规矩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不以身作则:父母自身行为不端或缺乏良好的习惯,无法为孩子树立榜样,可能导致孩子模仿不良行为。
过度溺爱:对孩子过度溺爱,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
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只关注孩子的学业和物质需求,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可能导致孩子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
缺乏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无法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或疏远。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父母应该不断学习育儿知识,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以理解、尊重和支持的态度来教育孩子。同时,也要注意自身行为和言行的影响,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过度保护:一些父母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和健康,限制他们的行动和探索,这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
期望过高:对孩子设定过高的期望,要求他们达到超出其能力的目标,可能导致孩子感到沮丧、焦虑或自卑。
过于严厉:采取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如体罚或严厉的责骂,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放任自流:对孩子的行为不加约束和引导,让他们自由发展,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规矩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不以身作则:父母自身行为不端或缺乏良好的习惯,无法为孩子树立榜样,可能导致孩子模仿不良行为。
过度溺爱:对孩子过度溺爱,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
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只关注孩子的学业和物质需求,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可能导致孩子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
缺乏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无法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或疏远。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父母应该不断学习育儿知识,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以理解、尊重和支持的态度来教育孩子。同时,也要注意自身行为和言行的影响,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