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是哪个朝代的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桓温
桓温(312年—373年),字符子,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其父为桓彝,曾三次北伐。
生平
少有大志,向往刘琨、陶侃的事迹。咸康七年(341年),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温任荆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权。次年(346年),桓温趁成汉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长江直上,平定蜀地,汉王李势投降,拜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后赵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果。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结果殷浩大败而回,桓温遂掌大权。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亲率步骑四万余人,水军直指南乡(湖北均县),命梁州刺史司马勋沿子午道(秦岭栈道,通向汉中)推进,一路攻占上洛(陕西商县),在陕西蓝田击破氐族苻健军队数万人,进驻霸上(长安东面),苻健以数千人退守长安,当地民众“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未乘胜追击长安,反待敌自溃,期间本想将春麦收作军粮,但秦军已抢先收割,晋军粮秣不继,被迫撤返襄阳。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姚襄,收复洛阳。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建议迁都洛阳,又建议南迁的士族返乡,但遭到达官贵人激烈反对。前燕趁东晋君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重新占领洛阳。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决定率步骑5万北伐前燕,一路势如破竹。经金城时,“见前为琅琊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世说新语》)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忽逡巡不前,企图“坐取全胜”。不久军中绝粮,又闻前秦援兵将至,遂烧船、弃甲,自陆道撤退,凿井而饮,行军七百余里,途中遭前燕骑兵伏击,损失三万余人,大败而归。
桓温长期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颇羡王敦之举。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咸安元年(371年),率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斩袁瑾。同年,桓温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专权,次年,文帝死,桓温有代晋之谋,不久病死,由其弟桓冲代位。
解析:
桓温
桓温(312年—373年),字符子,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其父为桓彝,曾三次北伐。
生平
少有大志,向往刘琨、陶侃的事迹。咸康七年(341年),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温任荆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权。次年(346年),桓温趁成汉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长江直上,平定蜀地,汉王李势投降,拜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后赵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果。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结果殷浩大败而回,桓温遂掌大权。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亲率步骑四万余人,水军直指南乡(湖北均县),命梁州刺史司马勋沿子午道(秦岭栈道,通向汉中)推进,一路攻占上洛(陕西商县),在陕西蓝田击破氐族苻健军队数万人,进驻霸上(长安东面),苻健以数千人退守长安,当地民众“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未乘胜追击长安,反待敌自溃,期间本想将春麦收作军粮,但秦军已抢先收割,晋军粮秣不继,被迫撤返襄阳。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姚襄,收复洛阳。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建议迁都洛阳,又建议南迁的士族返乡,但遭到达官贵人激烈反对。前燕趁东晋君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重新占领洛阳。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决定率步骑5万北伐前燕,一路势如破竹。经金城时,“见前为琅琊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世说新语》)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忽逡巡不前,企图“坐取全胜”。不久军中绝粮,又闻前秦援兵将至,遂烧船、弃甲,自陆道撤退,凿井而饮,行军七百余里,途中遭前燕骑兵伏击,损失三万余人,大败而归。
桓温长期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颇羡王敦之举。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咸安元年(371年),率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斩袁瑾。同年,桓温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专权,次年,文帝死,桓温有代晋之谋,不久病死,由其弟桓冲代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