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在后代许多介绍中为人处事非常呆板且无趣,,现在学生只要一听到孔子就觉得很无聊,考试也只不过是考个历史人物的思想罢了。
但是《论语》一书中记载的孔子是非常幽默温馨的,他是一本实际保留孔子言行以及门下弟子的纪录册,他与学生间不仅有「传道,授业,解惑」,不时还有风趣、温馨或轻松的画面洋溢其中,学生都是从内心真正去尊重老师的,要是学生对老师不满也可以提出 *** ,这些事都令学生感到有趣和新鲜。
孔子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孔子的为人究竟怎样?
他是一个可以让世人尊敬,让后代景仰的一位老师。
孔子有大半的人生中都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工作中。相传弟子有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突出的有颜渊、仲弓等人;在语言方面突出的有子贡;而办理政事能力强的则有子路;熟悉古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孔子的门徒虽然众多,但是真正被他思想影响的人并不多,其中一位就是—颜回。《孔子》一书曾说到,夫子一见颜回就说:「颜回阿颜回,吾当你已与死人为伍了。不料得以重逢,幸哉。」颜回听了,禀以:「夫子尚在世间,弟子岂敢轻生 」师徒二人像父子般在作美如幻境的应对。
中国历史人物扬名最久最广之人就是孔子,至今还没有人可以跟他一样的,而孔子之思想影响深远,尤其学术思想甚重,例如孔子晚年曾当着众多门生讲过「吾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此句话由来是因为孔子于五十岁那年,清楚的知道从自己身边逐步去改善此一滔滔乱世,,乃是上天赋予的差遣,并重新赋予自己这个使命,孔子必定认为自己既然幸而为人,在此人世所可为者只有这种事功。
就像之前讲的,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是值得去学习的,但也有人认为他为人处事缺点很多甚至还有杀过人,所以接下来就说说他需要改进的地方。
孔子只讲求仁义道德而忽略了实事求是的民生科技,造成中国不注重科学,不知道怎么用科学来改善生活,,只解决了精神层次的需求而无法解决物质上的需要。
孔子在世时并不是很被重用,从他去世之后他的治国理念一直难以实现,孔子的儒家思想真的有被发扬的机会吗?而汉武帝所尊的儒术真的是孔子的儒术吗?在汉武帝后历代虽然都皆称以儒术为主,但是那些真的都是孔子的想法吗?
流传下来的文字以及思想是死的,后代怎么解释和运用却是活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把好的事情继续留传给后代,而不好的思想观念止于现在就够了。
孔子的为人处世就是这样,任凭后人评说,我们只需记得,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孔子那样,其话语、其行为、其为人、其为事,成为几千年来人们衡量自身的几乎唯一的标杆,这就够了,孔子的为人,还需要质疑吗?还需要无谓的臧否吗?
从孔子对仲弓的回答,你认为要做到仁应该怎样做(三点)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棱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是平民出身,孔子认为仲弓具有领袖的气质。孔子对于仲弓问仁,他说,一个人在外,要有礼貌,要诚心诚意地与人相处,做事情要有责任感,自己不愿意的,就要想到可能别人也不愿意。对于自己和别人都要没有怨言。仲弓说,自己虽然不聪明,一定照老师说的去做。
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是什么意思
则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樊迟仲弓问仁》的翻译,求解!!!
第一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 *** ,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第二篇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建工程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同事中相处融洽,亲属中和睦友爱。”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於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请翻译:这两则文言文
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为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释盗遗布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 “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
小题1:夫 不 喜 之 人 / 未 必 本 恶 / 习 以 性 成 / 梁 上 君 子 是 矣 小题2:D小题3:“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小题4:陈寔是一个宽宏宏大量,以德化人之人。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本句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比如“ 盗 ”这个词,在这里是“动词,偷盗”。小题3:试题分析: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此处理解陈寔没有惩罚“梁上君子”,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即可。小题4:试题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从陈寔没有惩罚“梁上君子”,可以看出陈寔是一个宽宏宏大量之人;从“遗布二端”可看出陈寔是一个以德化人之人。附译文: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仲弓樊迟三次问仁,孔子的答案不尽相同,请问这三种答案之间的内在联系何在?
孔子回答颜渊问“仁”,说明“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对“礼”的自觉,即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
孔子回答仲弓问“仁”,以及回答子贡问可以终身实践的“一言”,主要是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回答子贡问“仁”,则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回答仲弓问“仁”,就是“爱人”,其内涵跟他所说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在后代许多介绍中为人处事非常呆板且无趣,,现在学生只要一听到孔子就觉得很无聊,考试也只不过是考个历史人物的思想罢了。
但是《论语》一书中记载的孔子是非常幽默温馨的,他是一本实际保留孔子言行以及门下弟子的纪录册,他与学生间不仅有「传道,授业,解惑」,不时还有风趣、温馨或轻松的画面洋溢其中,学生都是从内心真正去尊重老师的,要是学生对老师不满也可以提出 *** ,这些事都令学生感到有趣和新鲜。
孔子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孔子的为人究竟怎样?
他是一个可以让世人尊敬,让后代景仰的一位老师。
孔子有大半的人生中都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工作中。相传弟子有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突出的有颜渊、仲弓等人;在语言方面突出的有子贡;而办理政事能力强的则有子路;熟悉古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孔子的门徒虽然众多,但是真正被他思想影响的人并不多,其中一位就是—颜回。《孔子》一书曾说到,夫子一见颜回就说:「颜回阿颜回,吾当你已与死人为伍了。不料得以重逢,幸哉。」颜回听了,禀以:「夫子尚在世间,弟子岂敢轻生 」师徒二人像父子般在作美如幻境的应对。
中国历史人物扬名最久最广之人就是孔子,至今还没有人可以跟他一样的,而孔子之思想影响深远,尤其学术思想甚重,例如孔子晚年曾当着众多门生讲过「吾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此句话由来是因为孔子于五十岁那年,清楚的知道从自己身边逐步去改善此一滔滔乱世,,乃是上天赋予的差遣,并重新赋予自己这个使命,孔子必定认为自己既然幸而为人,在此人世所可为者只有这种事功。
就像之前讲的,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是值得去学习的,但也有人认为他为人处事缺点很多甚至还有杀过人,所以接下来就说说他需要改进的地方。
孔子只讲求仁义道德而忽略了实事求是的民生科技,造成中国不注重科学,不知道怎么用科学来改善生活,,只解决了精神层次的需求而无法解决物质上的需要。
孔子在世时并不是很被重用,从他去世之后他的治国理念一直难以实现,孔子的儒家思想真的有被发扬的机会吗?而汉武帝所尊的儒术真的是孔子的儒术吗?在汉武帝后历代虽然都皆称以儒术为主,但是那些真的都是孔子的想法吗?
流传下来的文字以及思想是死的,后代怎么解释和运用却是活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把好的事情继续留传给后代,而不好的思想观念止于现在就够了。
孔子的为人处世就是这样,任凭后人评说,我们只需记得,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孔子那样,其话语、其行为、其为人、其为事,成为几千年来人们衡量自身的几乎唯一的标杆,这就够了,孔子的为人,还需要质疑吗?还需要无谓的臧否吗?
从孔子对仲弓的回答,你认为要做到仁应该怎样做(三点)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棱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是平民出身,孔子认为仲弓具有领袖的气质。孔子对于仲弓问仁,他说,一个人在外,要有礼貌,要诚心诚意地与人相处,做事情要有责任感,自己不愿意的,就要想到可能别人也不愿意。对于自己和别人都要没有怨言。仲弓说,自己虽然不聪明,一定照老师说的去做。
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是什么意思
则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樊迟仲弓问仁》的翻译,求解!!!
第一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 *** ,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第二篇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建工程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同事中相处融洽,亲属中和睦友爱。”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於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请翻译:这两则文言文
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为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释盗遗布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 “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
小题1:夫 不 喜 之 人 / 未 必 本 恶 / 习 以 性 成 / 梁 上 君 子 是 矣 小题2:D小题3:“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小题4:陈寔是一个宽宏宏大量,以德化人之人。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本句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比如“ 盗 ”这个词,在这里是“动词,偷盗”。小题3:试题分析: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此处理解陈寔没有惩罚“梁上君子”,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即可。小题4:试题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从陈寔没有惩罚“梁上君子”,可以看出陈寔是一个宽宏宏大量之人;从“遗布二端”可看出陈寔是一个以德化人之人。附译文: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仲弓樊迟三次问仁,孔子的答案不尽相同,请问这三种答案之间的内在联系何在?
孔子回答颜渊问“仁”,说明“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对“礼”的自觉,即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
孔子回答仲弓问“仁”,以及回答子贡问可以终身实践的“一言”,主要是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回答子贡问“仁”,则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回答仲弓问“仁”,就是“爱人”,其内涵跟他所说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