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丽乡村建设?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美丽乡村的概念是什么? ”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 ***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符合当前的世情、国情。贫穷落后中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只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然而,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事实上,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占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因此,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加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唯此,才能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
问题二:美丽乡村建设谁是主体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2012年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把农村集中建房作为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转型、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途径,按照“一年抓示范、两年出成效、三年全覆盖”的思路,坚持点线面一体、产城园结合、挂帮督兼施,启动13个农村集中建房试点工作。
截至目前,沿河农村集中建房试点覆盖7个乡镇7万余人,规划面积76万平方米,首期规划容纳2600户1.1万人,整合配套项目140多个,启动建房980户3950人,已搬迁入住445户1780人,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山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较好地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战略目标,为贫困山区实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生态改善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统筹集中建设
培育后续产业
“点、线、面”一体,统筹合理推进。沿河农村集中建房按照“尊重群众意愿、规划先行、集中建设、彰显特色”原则,做到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调配权属、统一基础设施、统一分摊成本、统一供地建设“五个统一”,实现“点、线、面”的最佳结合,促进农村集中建房有序推进。
点上布局,打造特色典型。集中建房突出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生态良好、提升内涵、彰显特色的理念,在充分挖掘民族民俗内涵、体现优势产业特色、彰显地域文化个性的基础上,编制13个集中建房试点建设规划,确定不同的建筑风貌和建设标准,做到没有规划不设计,没有设计不建设。
线上联动,实现城乡统筹。沿河按照“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农村集中建房点为基础”的发展方针,统筹推进主要交通干道沿线建房工作,促进分散居住群众向建房点集中,实现点与点串联、线与线连接、城与城互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径,打造独具民族特色、彰显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
面上铺开,打造美丽乡村。在试点基础上,全面铺开全县22个乡镇农村集中建房,把建房点建设成布局优美、环境优美、生活优美、生态良好的“四在农家・武陵名村”,打造成“配套城镇化、环境园林式、生活幸福家”的农村新型社区。
创新模式,推进有力。全县按照“分宅自建、分宅统建、垫资统建”等方式,加快推进集中建房进度。“分宅自建”即统一规划、设计、平场,群众以成本价自购宅基地,按统一标准自建房屋;“分宅统建”即群众购宅基地后,自筹建房资金,由村委会组织按标准图纸集中统一建房;“垫资统建”即以招商引资或企业垫资方式先统一建房,再由群众筹集资金购买房屋。
“产、城、园”结合,夯实发展基础。沿河紧紧围绕“节约集约用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增收致富,实现同步小康”的目标,把农村建房与城镇发展、产业支撑、园区建设等有机结合,统筹集中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培育后续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围绕“建生态新村”,明确创建标准。沿河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基础先行、生活配套”的原则,用建设生态的理念打造美丽乡村,用打造美丽乡村的方式来建设生态,向建房点集中公共配套设施,明确了实施一个广场(市场)、一个活动室(村级活动室、远教室、计生室、卫生室、图书室“五室合一”)、一套健身设备、一个主导产业(加工企业)、一组文化墙、一支文艺队伍、一个绿化长廊、一套音响设备的“八个一”生态新村建设标准,做到庭院美化、房屋亮化、整体绿化和生态优化。同时,采取由村集体或村民自治方式协调解决集中建房区用地权属流转和调配问题,并按照建新拆旧、占补平衡原则,对入住集中建房点群众的宅基地与集中建房土地进行置换,节约出的用地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进入县土地储备中心统一管理。
围绕“办利民之事”,强化项目配套。沿河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
问题三:美丽乡村建设好不好? 当然好了,但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啊
问题四: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是什么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由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2015年5月27日发布。该标准将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标准由12个章节组成,基本框架分为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9个部分。 在村庄建设方面,标准规定了道路、桥梁、饮水、供电、通信等生活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要求。明确规定村主干道建设应进出畅通,路面硬化率达100%;要科学设置道路交通标志,村口应设村名标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景点还应设置指示牌。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标准规定了气、声、土、水等环境质量要求,对农业、工业、生活等污染防治,森林、植被、河道等生态保护,以及村容维护、环境绿化、厕所改造等环境整治进行指导,并设定了村域内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卫生公厕拥有率等11项量化指标。 同时,标准还在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方面作出了相关规定。 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说,《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标可依,使乡村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有章可循,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据可考。 田世宏认为,标准对乡村个性化发展预留了自由发挥空间,不搞“一刀切”,也不要求“齐步走”,鼓励各地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创新发展。
问题五:什么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应该是直接建设的
问题六:美丽乡村建设从哪些方面增加农民的收入 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结合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美丽乡村规划应着眼村镇、村庄产业发展,对其进行统筹科学规划,不能简单确定休闲农业规划的具体发展内容。在区域一体的情况下,把休闲农业规划的内作为村镇、村庄的有效支撑点是可以的,中农富通城乡专家认为休闲农业规划与美丽乡村规划应该是一体化统筹考虑,一村一景,一村一赏,一村一产与区域联动相结合方式。
问题七: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学校、医院、文化站、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健全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与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增长,让乡村产业强起来、设施多起来、环境好起来,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强化规划引领,推动一村一个规划。要根据乡村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农民实际需要等要素,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细化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区块的定位,合理安排村庄的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貌和自然景观的融合,在美丽乡村的特色上下工夫,在美丽乡村的差异化上找出路,加强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的无缝衔接,确保一村一个规划能落地、可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严控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
3、倡导节约集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发展理念,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减少土地的粗放利用,避免土地利用的浪费。引导乡村民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聚,向农民推荐节地建筑户型,实现乡村住宅用地集约化;引导村办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聚,减少占用非农建设用地数量,实现乡村非农建设用地集约化,挖掘乡村节约集约用地的潜力。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切实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严格禁止乱占滥用耕地行为,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4、倾听农民心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和图片展、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让家家户户切身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得到的实惠,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美丽乡村规划要由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美丽乡村规划变成农民的美丽乡村建设愿望。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和积极吸收农民的意见,让农民能够自己选择、自己决策、自己建设、自己管理,推动美丽乡村规划落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按照规划实施,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5、尊重农民意愿,推进特色民居建设。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新建住房和改造危房,注重保护、挖掘和传承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资源和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全面落实节地、节材、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切实改变乡村民居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建设模式,确保乡村特色民居数量稳步增长、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和建设质量稳步提高,跳出建新房不见新村、建新村不见新貌的怪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6、夯实产业支撑,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发展精准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精深加工农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协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
问题八:“美丽乡村”建设中应注意什么 在全面推动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做到既促进城乡生活互动互补,又保持农村元素和乡村特色,真正做到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杜绝千村一面等现象发生?对此,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国良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注意处理好幸福安居、生态文化、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 支持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在幸福安居方面,倪国良说:“说一千、道一万,美丽乡村建设的宗旨就是农民的幸福安居,如果不突出和强调农民的幸福安居,就谈不上真正的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的幸福安居,谁最有发言权?结论当然是农民最有发言权。以幸福安居为宗旨的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让最有发言权的农民参与进来,一切依靠农民,一切为了农民。因此,只有把这个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解决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才会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保护生态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杜绝土地浪费、规划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及不符合生态原则的设计等问题,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处理好的重要方面,如何做到这点呢?
“美丽乡村建设要高扬生态文化理念,充分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对乡村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乃至对整个生物圈的尊重。”倪国良解释道。
倪国良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当体现对自然的尊重。一方面尽量保持乡土风格的原貌,不为自我表现而设计,而为自然而设计;另一方面,让人工景观更自然丰富而又有变化,在尺度、功能等方面更具亲和力,人与自然有更亲密的接触。
此外,传统的村落往往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孕育而生,集山、水、田、宅为一体,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秀丽的田园风光。美丽乡村的规划与设计,应该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达到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品位。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注重保护民俗,尊重乡村文化和历史。倪国良解释道:“深厚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风村俗、质朴的伦理道德和紧密的邻里关系构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有着巨大有形和无形影响力的民俗。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交融的和谐,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理想环境。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尽可能使村民体会到原有的熟悉生活与交往氛围,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
此外,倪国良认为,美丽乡村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美。
“传统的农业生产,属于典型的粗放模式,难以集约化、精细化。美丽乡村建设中,应注意发展效益高、前景广、可持续的高效‘都市农业’。”倪国良补充道,“也应变革农村生活方式中不适合时代要求的某些传统,注重可持续发展。比如,集中设置生活服务区,减少占用多余用地;设置集中排污点、垃圾回收点、污水处理净化点,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利用生物能源减少高负荷、高排放的化学能源,利用植物的净化与分解技术净化生活污水等。”
“生态美包含整体美、共生美、动态美三个基本原则。注重生态美就是要求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共融、平衡适应、循环往复之美。可以这样讲,远近闻名的古村落每一个都是生态美的典范。”倪国良说,“21世纪,注重‘生态’与‘美’的统一性,有助于树立顺应自然、着眼于人类长远生存发展的思维观念,从而形成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已成为吸引众多城市游客的重要旅游项目,是诸多乡村发展经济、促进村民增收的一条重要举措。那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当如何发展乡村休闲游呢?
对此,倪国良认为,乡村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是有区别的,是发生在乡村区域的旅游活动,因此,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旅......>>
问题二:美丽乡村建设谁是主体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2012年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把农村集中建房作为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转型、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途径,按照“一年抓示范、两年出成效、三年全覆盖”的思路,坚持点线面一体、产城园结合、挂帮督兼施,启动13个农村集中建房试点工作。
截至目前,沿河农村集中建房试点覆盖7个乡镇7万余人,规划面积76万平方米,首期规划容纳2600户1.1万人,整合配套项目140多个,启动建房980户3950人,已搬迁入住445户1780人,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山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较好地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战略目标,为贫困山区实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生态改善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统筹集中建设
培育后续产业
“点、线、面”一体,统筹合理推进。沿河农村集中建房按照“尊重群众意愿、规划先行、集中建设、彰显特色”原则,做到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调配权属、统一基础设施、统一分摊成本、统一供地建设“五个统一”,实现“点、线、面”的最佳结合,促进农村集中建房有序推进。
点上布局,打造特色典型。集中建房突出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生态良好、提升内涵、彰显特色的理念,在充分挖掘民族民俗内涵、体现优势产业特色、彰显地域文化个性的基础上,编制13个集中建房试点建设规划,确定不同的建筑风貌和建设标准,做到没有规划不设计,没有设计不建设。
线上联动,实现城乡统筹。沿河按照“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农村集中建房点为基础”的发展方针,统筹推进主要交通干道沿线建房工作,促进分散居住群众向建房点集中,实现点与点串联、线与线连接、城与城互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径,打造独具民族特色、彰显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
面上铺开,打造美丽乡村。在试点基础上,全面铺开全县22个乡镇农村集中建房,把建房点建设成布局优美、环境优美、生活优美、生态良好的“四在农家・武陵名村”,打造成“配套城镇化、环境园林式、生活幸福家”的农村新型社区。
创新模式,推进有力。全县按照“分宅自建、分宅统建、垫资统建”等方式,加快推进集中建房进度。“分宅自建”即统一规划、设计、平场,群众以成本价自购宅基地,按统一标准自建房屋;“分宅统建”即群众购宅基地后,自筹建房资金,由村委会组织按标准图纸集中统一建房;“垫资统建”即以招商引资或企业垫资方式先统一建房,再由群众筹集资金购买房屋。
“产、城、园”结合,夯实发展基础。沿河紧紧围绕“节约集约用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增收致富,实现同步小康”的目标,把农村建房与城镇发展、产业支撑、园区建设等有机结合,统筹集中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培育后续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围绕“建生态新村”,明确创建标准。沿河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基础先行、生活配套”的原则,用建设生态的理念打造美丽乡村,用打造美丽乡村的方式来建设生态,向建房点集中公共配套设施,明确了实施一个广场(市场)、一个活动室(村级活动室、远教室、计生室、卫生室、图书室“五室合一”)、一套健身设备、一个主导产业(加工企业)、一组文化墙、一支文艺队伍、一个绿化长廊、一套音响设备的“八个一”生态新村建设标准,做到庭院美化、房屋亮化、整体绿化和生态优化。同时,采取由村集体或村民自治方式协调解决集中建房区用地权属流转和调配问题,并按照建新拆旧、占补平衡原则,对入住集中建房点群众的宅基地与集中建房土地进行置换,节约出的用地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进入县土地储备中心统一管理。
围绕“办利民之事”,强化项目配套。沿河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
问题三:美丽乡村建设好不好? 当然好了,但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啊
问题四: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是什么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由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2015年5月27日发布。该标准将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标准由12个章节组成,基本框架分为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9个部分。 在村庄建设方面,标准规定了道路、桥梁、饮水、供电、通信等生活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要求。明确规定村主干道建设应进出畅通,路面硬化率达100%;要科学设置道路交通标志,村口应设村名标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景点还应设置指示牌。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标准规定了气、声、土、水等环境质量要求,对农业、工业、生活等污染防治,森林、植被、河道等生态保护,以及村容维护、环境绿化、厕所改造等环境整治进行指导,并设定了村域内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卫生公厕拥有率等11项量化指标。 同时,标准还在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方面作出了相关规定。 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说,《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标可依,使乡村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有章可循,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据可考。 田世宏认为,标准对乡村个性化发展预留了自由发挥空间,不搞“一刀切”,也不要求“齐步走”,鼓励各地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创新发展。
问题五:什么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应该是直接建设的
问题六:美丽乡村建设从哪些方面增加农民的收入 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结合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美丽乡村规划应着眼村镇、村庄产业发展,对其进行统筹科学规划,不能简单确定休闲农业规划的具体发展内容。在区域一体的情况下,把休闲农业规划的内作为村镇、村庄的有效支撑点是可以的,中农富通城乡专家认为休闲农业规划与美丽乡村规划应该是一体化统筹考虑,一村一景,一村一赏,一村一产与区域联动相结合方式。
问题七: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学校、医院、文化站、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健全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与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增长,让乡村产业强起来、设施多起来、环境好起来,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强化规划引领,推动一村一个规划。要根据乡村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农民实际需要等要素,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细化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区块的定位,合理安排村庄的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貌和自然景观的融合,在美丽乡村的特色上下工夫,在美丽乡村的差异化上找出路,加强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的无缝衔接,确保一村一个规划能落地、可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严控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
3、倡导节约集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发展理念,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减少土地的粗放利用,避免土地利用的浪费。引导乡村民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聚,向农民推荐节地建筑户型,实现乡村住宅用地集约化;引导村办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聚,减少占用非农建设用地数量,实现乡村非农建设用地集约化,挖掘乡村节约集约用地的潜力。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切实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严格禁止乱占滥用耕地行为,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4、倾听农民心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和图片展、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让家家户户切身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得到的实惠,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美丽乡村规划要由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美丽乡村规划变成农民的美丽乡村建设愿望。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和积极吸收农民的意见,让农民能够自己选择、自己决策、自己建设、自己管理,推动美丽乡村规划落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按照规划实施,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5、尊重农民意愿,推进特色民居建设。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新建住房和改造危房,注重保护、挖掘和传承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资源和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全面落实节地、节材、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切实改变乡村民居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建设模式,确保乡村特色民居数量稳步增长、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和建设质量稳步提高,跳出建新房不见新村、建新村不见新貌的怪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6、夯实产业支撑,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发展精准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精深加工农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协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
问题八:“美丽乡村”建设中应注意什么 在全面推动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做到既促进城乡生活互动互补,又保持农村元素和乡村特色,真正做到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杜绝千村一面等现象发生?对此,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国良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注意处理好幸福安居、生态文化、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 支持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在幸福安居方面,倪国良说:“说一千、道一万,美丽乡村建设的宗旨就是农民的幸福安居,如果不突出和强调农民的幸福安居,就谈不上真正的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的幸福安居,谁最有发言权?结论当然是农民最有发言权。以幸福安居为宗旨的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让最有发言权的农民参与进来,一切依靠农民,一切为了农民。因此,只有把这个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解决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才会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保护生态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杜绝土地浪费、规划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及不符合生态原则的设计等问题,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处理好的重要方面,如何做到这点呢?
“美丽乡村建设要高扬生态文化理念,充分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对乡村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乃至对整个生物圈的尊重。”倪国良解释道。
倪国良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当体现对自然的尊重。一方面尽量保持乡土风格的原貌,不为自我表现而设计,而为自然而设计;另一方面,让人工景观更自然丰富而又有变化,在尺度、功能等方面更具亲和力,人与自然有更亲密的接触。
此外,传统的村落往往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孕育而生,集山、水、田、宅为一体,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秀丽的田园风光。美丽乡村的规划与设计,应该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达到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品位。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注重保护民俗,尊重乡村文化和历史。倪国良解释道:“深厚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风村俗、质朴的伦理道德和紧密的邻里关系构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有着巨大有形和无形影响力的民俗。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交融的和谐,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理想环境。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尽可能使村民体会到原有的熟悉生活与交往氛围,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
此外,倪国良认为,美丽乡村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美。
“传统的农业生产,属于典型的粗放模式,难以集约化、精细化。美丽乡村建设中,应注意发展效益高、前景广、可持续的高效‘都市农业’。”倪国良补充道,“也应变革农村生活方式中不适合时代要求的某些传统,注重可持续发展。比如,集中设置生活服务区,减少占用多余用地;设置集中排污点、垃圾回收点、污水处理净化点,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利用生物能源减少高负荷、高排放的化学能源,利用植物的净化与分解技术净化生活污水等。”
“生态美包含整体美、共生美、动态美三个基本原则。注重生态美就是要求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共融、平衡适应、循环往复之美。可以这样讲,远近闻名的古村落每一个都是生态美的典范。”倪国良说,“21世纪,注重‘生态’与‘美’的统一性,有助于树立顺应自然、着眼于人类长远生存发展的思维观念,从而形成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已成为吸引众多城市游客的重要旅游项目,是诸多乡村发展经济、促进村民增收的一条重要举措。那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当如何发展乡村休闲游呢?
对此,倪国良认为,乡村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是有区别的,是发生在乡村区域的旅游活动,因此,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2024-05-28 广告
2024-05-28 广告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与科技融合的产物,正以其独特魅力引领行业变革。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智慧旅游不仅提升了旅游服务的便捷性和个性化,更在提升游客体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华景乐游(深圳)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的...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