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外电子如何排布的?
核外电子是按能量高低排在不同的轨道上,低能量的电子首先排在能低级昌拆悄轨道,低能级轨道填满之后,再排更高一级的轨道,原子核外轨道能级由低到高为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5f6d7p,其中s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p轨道6个,d轨道10个,f轨道14个。
比如H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应排在1s轨道上,如果它受到激发,跃迁到了2s轨道,那么它就处于激发态,再例如B原子外有5个电子,这五个电子分别排在1s轨道上两个,2s轨道上两个,2p轨道上一个。
如果发现2s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而2p轨道上有两个电子,说明2s轨道上的一个电子发生了跃迁,跑到了2p轨道,这个电子就处于激发态。总之,低能级轨道若未排满,却有电子跑到了高能级御袭轨道,那么这个电子就处于激发态。
扩展资料:
处于稳定状态(基态)的原子,核外电子将尽可能地按能量最低原理排布,另外,由于电子不可能都挤在一起,它们还要遵守最低能量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这三条规则的指导下,可以推导出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在中学阶段要求的前36号元素里,没有例外的情况发生。
在原子里,原子核位于整个原子的中心,电子在核外绕核作高速运动,因为电子在离核不同的区域中运动,我们可以看作电子是在核外分层排布的。
按核外电子排布的3条原则将所有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在该原子核的周围,发现核外电子排布遵守下列规律:
原子核外的电子尽可能分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上(离核较近);若电子层数是n,这层的电子数目最多是2*(n^2)个;无论是第几层,如果作为最外电子层时,那么这层的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如果作为倒数第二层(次外层),那么这层的电子数便不能超过18个。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元素周期表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所在。对于同族元素而言,从上至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越来越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最外层电子越来越容易失去,即金属性越来越强。
对于同周期元素而言,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耐渣力越来越强,使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越来越差,非金属性越来越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外电子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