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的崛起之路

 我来答
得书文化
2022-08-14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7万
展开全部

因秦人长期居住于和少数民族西戎交界的地带,位置偏远,文化落后中原诸侯国两三百年,因此中原各国一直瞧不起秦国,把秦国视为蛮夷之国。然而,就是这个中原诸国眼中,地处边陲又落后的撮尔小国,最终却一路打败了经济文化更加繁荣的中原各国。

那么,为什么秦国会成为最终赢家呢 接下来咱们一起了解秦国究竟是如何实现逆袭的。

春秋时期的秦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 历史 上的 春秋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周天子的权威日益削弱,威望也江河日下,再也不能号令各诸侯国。各诸侯国也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齐、晋、楚、吴、越等国相继争霸中原,战火纷飞。

在这样的背景下, 秦文公 大举东进,在和戎人的作战中,取得重大胜利,"收周余民有之,地至歧",这一胜利,对秦国的发展至关重。歧,是周人故居,也就是当时的周原, 周武王 就是从这里发兵灭掉商纣,是关中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也是古代农业生产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占领此地以后,秦国就从畜牧业为主过渡到以农业为主。


秦穆公 在位时,重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谋臣,先后制定了东进、西进、南进三大政策,把奴隶制的秦国发展到了顶峰。但同时期的中原各诸侯国,奴隶制已经崩溃,逐步向封建制过渡。因此,秦穆公死后,秦国也 由盛转衰 ,陷入一段低迷期。



战国时期的秦国: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 历史 上的 战国时期 ,封建制度开始确立。战国初期,中原各国陆续变法革新,其中,魏国最先强大起来,一度称霸中原,并多次派兵进攻秦国。这个时期的秦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国君频繁更换,对魏作战也是一败再败。 秦简公 七年,公元前408年,肥沃的河西之地全部被魏国夺去,秦军退守于洛水一线,只能被动防守和挨打。

这个局面直到战国中期的 秦孝公 时期才得以改变,对于秦国长期的混乱与衰败,秦孝公深感耻辱,立志改变这个落后挨打的局面,于是重用 商鞅 ,施行 变法 ,使秦国迅速走上富强,也借此摆脱了落后的奴隶制,进入封建制度国家行列。后来,同魏国的战争中,秦军也不断取得胜利,至孝公二十二年,收复河西部分失地,并取得战略攻势的主动权。

秦孝公死后,商鞅虽然被杀,但是继任国君的 秦惠文王 ,仍然延续了 商鞅变法 的制度和政策,并且拜魏人张仪为相国,以连横之术破合纵之策。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在与齐国的马陵之战中,主力几乎被齐国全歼,秦军趁机于次年进攻河西,诱俘魏国主将公子卬,魏军大败。

惠文王八年,秦军大破魏军于雕阳,斩首8万余人,魏将龙贾被俘,魏国被迫献出河西之地,两年后又被迫献出上郡15县,秦国从而控制了整个肥沃的关中之地。

惠文王后元七年(公元前318年),楚、赵、燕、韩、魏五国联军及义渠兵合纵攻秦,被秦军击退于函谷关。次年,秦军乘胜出关东下,大破三晋联军于修鱼,杀敌8万2千余人。

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蜀王出兵攻打苴国,苴国与巴国不敌,遂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在司马错的建议下,决定趁机攻打巴蜀之地,命张仪、司马错等人入蜀作战,蜀国灭亡,张仪等人趁机率军攻下苴国与巴国,完全占有了巴蜀之地。

公元前301年,齐国联合韩魏两国攻秦,攻破函谷关,秦国被迫割地求和,三国联军遂退出函谷关。

武王四年,攻破韩国重镇宜阳,斩首6万,秦国疆域扩展至中原,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

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洛阳龙门),斩首24万,夺取大小城池61座,韩魏两国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先后派人与赵、楚、魏、韩、秦五国共约伐齐,连克齐国72城,攻入齐国都城临淄,后来在田单的努力下,齐国复国,却再也不复往日之强盛。

昭王二十七年—三十年,秦军大举攻楚,水陆并进,攻占了楚国黔中郡、巫郡以及楚国都城—郢都,楚国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昭王三十二年—三十四年,秦军两次兵临魏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城下,大破魏赵联军,斩首15万,魏国被迫献出南阳郡求和。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坑杀降卒45万余人, 长平之战 后赵国元气大伤,举国白缟。

庄襄王三年,秦军被魏公子信陵君率领的关东五国联军击败,

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秦军夺取赵国37座城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