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与孔子相关的故事,故事名字

 我来答
smallderain
推荐于2017-09-11 · TA获得超过8.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1.5亿
展开全部
孔子小故事
名正言顺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做 了一年,很有成绩。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司 寇,管司法工作。这样,孔子参与政治的抱负终于实现了。 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 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 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 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 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 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
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 “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 孔子回答说: “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 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 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离 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 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 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子路尤其高兴, 问孔子道: “卫国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国政,你首先干些什么?” 孔子略为思索了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 子路不客气他说: “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驳说:“您真粗暴!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
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 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 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 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讲出 来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 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不少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 子的出入。孔子怕继续留在这里出事,在卫国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追问
名字,不要故事内容
追答
在网上搜了些有关孔子故事的成语,行不行啊?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疏定0Gc
2011-05-28 · TA获得超过14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7万
展开全部
有关孔子的故事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烈。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12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90岁了。
那个老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的头,而且他的论点好像是正确的。」
2)有关孔子的故事
孔丘六岁时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礼容”的游戏,这是妈妈徵在教给他的。孔丘扮演相国,阿牛扮演国君。在街上摆出各种陶制的豆、盘等东西——这还是妈妈托临巷的陶匠伍浮子专门给做的,为此妈妈还给他织了半匹布表示感谢。
阳光照在孔丘的脸上,胖乎乎的有点像苹果,但却很严肃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对着阿牛鞠躬。忽然阿牛从国君的位置上跳了起来,指着孔丘的背后笑了起来,他正想说话,孔丘抬起头来,严厉地瞪了他一眼,说:“国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时候不守礼节,随便离座呢?并且还嘻嘻哈哈的,成何体统!”阿牛却也不管他,仍在笑着,说:“好怪的一个人呐。”孔丘正待再说什么,却感到一双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过头去。
就在他回过头的瞬间,孔丘看到了一个今生今世再也没有忘记的脸孔,这脸孔是这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没有绾在一起,额头上满是皱纹但下半边脸很平滑,只是左颊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没有胡子,眉毛却很长,一张大圆脸象脸盆一样,嘴巴楞大。这是脸,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烂,左袖子干脆就没有了。肩上斜背着一个干瘪的袋子。头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土,象刚刚从土堆里打过滚又爬了出来一样。孔丘当即小脸一呆但马上又镇定下来,抚着那人的头说:“叔叔,你一定走了很远的路吧?不然你的头发怎么这么乱呢?你一定是从蛮夷地区过来的,不然你怎么会这么穷困呢?”那人微微一笑,两颗七零八落的门牙凄惨地露了出来,说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孔丘不答话,却反问道:“叔叔,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这是不合礼节的。”那人当即一楞,转而一笑回答说:“叔叔确实走了很远的路,但并不是从蛮夷地区来的,叔叔这么贫困只是因为叔叔不会理财罢了。好了,叔叔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你说你的名字吧。”
孔丘说:“我叫孔丘。今年六岁。”那人又转向阿牛,说:“你呢?”阿牛往后退了一步,说:“我叫阿牛。”那人说:“你们刚才在玩什么呢?”“礼容,”孔丘露出了笑容,“还是我妈妈教的呢。可好玩了。”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赢他,我才不玩这个呢;还不如捉迷藏好玩。”那人听了说:“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阿牛欢呼了一声,跑了。孔丘大声说:“不行,祭祀还没完呢,怎么能走呢。”却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动弹不得。
等阿牛走远了,那人放松了手。孔一下子挣开了,大声说道:“你为什么不让我追他?还没祭祀完呢。”那人也不答他,问道:“孔丘,你喜欢这个游戏吗?跟叔叔说说原因好吗?现在基本上没有小朋友愿意玩这种游戏呀,你看,阿牛就不喜欢。”孔丘板起脸来,说道:“这是妈妈教我的,妈妈说‘礼’是文王、周公两个大圣人制订的,应该好好学习,她还编了‘礼容’的游戏让我玩,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们就是不喜欢。”说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尚可温粥B1
2012-05-28
知道答主
回答量: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3万
展开全部
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loudyMountain
2011-05-27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848
采纳率:87%
帮助的人:395万
展开全部
丧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暗夜的心灵
2012-05-16 · TA获得超过11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7万
展开全部
孔子游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