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袁崇焕?
38楼我有几个问题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为什么是磔死袁崇焕?(崇祯应该知道其有功,也应该知道其不会通敌。)为什么是乾隆为袁崇焕平反?(康熙朝为什么不?雍正朝为什么不?)乾隆...
38楼
我有几个问题
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
为什么是磔死袁崇焕?(崇祯应该知道其有功,也应该知道其不会通敌。)
为什么是乾隆为袁崇焕平反?(康熙朝为什么不?雍正朝为什么不?)
乾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为袁崇焕平反?(为什么是四十七年?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故?)
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和阎崇年老师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对袁崇焕的评价好像不一样?
金庸老先生的袁崇焕评传跟阎老师的差不多。
我对这个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不要过分的赞扬,我只要历史的真实。 展开
我有几个问题
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
为什么是磔死袁崇焕?(崇祯应该知道其有功,也应该知道其不会通敌。)
为什么是乾隆为袁崇焕平反?(康熙朝为什么不?雍正朝为什么不?)
乾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为袁崇焕平反?(为什么是四十七年?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故?)
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和阎崇年老师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对袁崇焕的评价好像不一样?
金庸老先生的袁崇焕评传跟阎老师的差不多。
我对这个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不要过分的赞扬,我只要历史的真实。 展开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
这和崇祯的性格和心理有关。明朝的朱家皇帝,皆有近乎病态偏执性格,莫不多疑刻薄,刚愎自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崇祯即位之际,国家早已积重难返,国事日非,朝上“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 民间“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忧愤之中的崇祯,不免“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愈是如此,妄想性的偏狭愈强烈,到后来,崇祯发展到认为一切皆归于“士大夫误国家”。对身担重责的大臣,崇祯通常是先寄予极大的,甚至是超出实际的期望,一旦令其失望之后,又一变而为为切齿愤恨,必杀之而后快。故崇祯在位17年,所戮大臣不计其数,其中总督有7人,巡抚有11人。内阁重臣更频繁替换走马灯,先后用了近五十人。崇祯以唯才是用为标准,有讽刺意味的是,居然满朝无可撑局面之人。其真无人乎?其个性不容人也。
2.为什么是磔死袁崇焕?
崇祯刚开始对袁崇焕也是寄予厚望的。“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 袁崇焕说了句不该说的大话,五年平辽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不过崇祯信以为真了,而对臣僚一些纸面上娓娓动听,却无实际收效的言论祟帧总是非常反感。这就种下了第一个祸根。 袁崇焕把话说得太满,崇祯平边心切,也不顾是否可行,一味下注,而后又感觉亏了本,以至认定袁崇焕辜负其信任,有被欺之感。这种下了第二个祸根。“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这是第三个祸根。当时,尽管明屡战屡败,但基于天朝尊严,“诸将罔敢议战守。”而“议战守,自崇焕始。”后来京都危机,袁崇焕议和之事被曝光张扬,为祸根四。 崇祯三年十月,皇太极率精骑十万,避开袁祟焕把守的锦远防线,绕道察哈尔入长城,攻占遵化。京都百姓和一些无知官员不懂这些国家政治军事大事,只觉得既然是袁崇焕戍边,敌大军压境,自是袁守疆有过,何况袁崇焕有与敌和议的事实,更使得“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这是祸根五。 袁崇焕下狱是崇祯二年十二月,处斩是三年八月,中间有近九个月的时间,如果要慎重审讯,反间不难破解。崇祯虽偏狭,但并不昏庸,对国事也不是不了解。京都危机无需仔细分析就可明白与辽东防线无关,这根本是基本事实。然而,崇祯痛恨的是袁崇焕戍边以来,未曾为他分忧,尽管辽东稳固,但清军依然可以大模大样的绕过山海关骚扰边境。五年平辽的诺言看来是不实之词。这是对大臣要求苛刻的崇祯所不能容忍的。此外,后金居然兵临京师,引发了朝野的骚动、惊恐和不安,所以这等奇耻大辱必需一个罪不可赦的替罪羊来平息,否则天朝面子何在?此事之后,袁崇焕因和议曝光而广受非议,对辽东局势,当时朝野虽有危机感,却并未真正警醒,始终停留在战事不利始于将帅无能的旧思维方式上,恰恰和议对如此的一个依旧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的王朝是最难以启齿的羞耻,这是最后一个祸根。
有此六因,袁崇焕的悲剧就在所难免的发生了。应该说,崇祯也未尝没有过思想斗争,但性格因素让他更愿意以妄想和猜疑了结。事后,崇祯为自己辩护说:““朕御极之初,摄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营私图,因协民艰,廉通者又迁疏无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惊,此士大夫负国家也。”
3. 为什么是乾隆为袁崇焕平反?乾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为袁崇焕平反?
乾隆上位后平反多尔衮,抚平了满洲贵族内部的矛盾。另一方面,乾隆对如何争取和收买汉族的民心更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因为他是清朝的皇帝,是满清取代了明朝统治中国的,他不能说明朝的好话;但是说明朝的坏话,又会得罪汉人,到时更失人心。经过和汉族一些大臣和士子反复商议,他这个清朝的皇帝,竟然挖空心思,下诏为一个在150多年前被明末皇帝崇祯冤杀的著名抗清将领袁崇焕平反,以此来收买汉族的民心。乾隆在为袁崇焕平反的诏书上是这样写的:“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这样的平反诏书,明眼人一看便可看出,忠心耿耿为明朝抗敌的袁崇焕,是被明朝的昏君杀害的。潜台词是,袁之死和乾隆的祖宗清太宗皇太极无关。而乾隆作为清朝的英明君主,对袁崇焕的死是怀着恻隐之心深表怜悯的。只有大清的君主如此英明,才会为袁崇焕的千古奇冤平反。乾隆藉为袁崇焕平反来收买汉族民心的用心,真是昭然若揭。不过,乾隆为此举对缓和汉族广大民众对满清统治者的仇恨和不满,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当然,乾隆虽然平反了这两桩百年前发生的特大冤案;但他和清代其它帝王一样,本质上是皇权至上的专制君主,因此他在位时也制造冤狱,仅乾隆年间,兴起的文字狱竟达七十多宗。尤其是对被当政者主观武断地认为有反清复明倾向的人,更是杀无赦,连已死去的人也要开棺戮尸,其后人、老师、朋友也受株连。由此也可看到:乾隆为多尔衮和袁崇焕二人平反,并非突然大发善心,而是为了巩固他的皇权统治而已。
4. 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和阎崇年老师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对袁崇焕的评价好像不一样?
阎崇年老师感叹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英雄之一.我觉得阎崇年把对袁崇焕不利的史料都选择性忽略了,比如毛文龙的战功、袁崇焕在辽东一年多寸土未复、在北京城外跟皇太极兜圈子这些事。袁崇焕的功劳固然不应该抹煞,但他做的错事也不应该忽略。
《明朝的那些事》则第一就是基本采用主流观点。第二就是如果有争议则尽量两边不得罪。对袁的功过都有较多的论述
这和崇祯的性格和心理有关。明朝的朱家皇帝,皆有近乎病态偏执性格,莫不多疑刻薄,刚愎自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崇祯即位之际,国家早已积重难返,国事日非,朝上“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 民间“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忧愤之中的崇祯,不免“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愈是如此,妄想性的偏狭愈强烈,到后来,崇祯发展到认为一切皆归于“士大夫误国家”。对身担重责的大臣,崇祯通常是先寄予极大的,甚至是超出实际的期望,一旦令其失望之后,又一变而为为切齿愤恨,必杀之而后快。故崇祯在位17年,所戮大臣不计其数,其中总督有7人,巡抚有11人。内阁重臣更频繁替换走马灯,先后用了近五十人。崇祯以唯才是用为标准,有讽刺意味的是,居然满朝无可撑局面之人。其真无人乎?其个性不容人也。
2.为什么是磔死袁崇焕?
崇祯刚开始对袁崇焕也是寄予厚望的。“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 袁崇焕说了句不该说的大话,五年平辽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不过崇祯信以为真了,而对臣僚一些纸面上娓娓动听,却无实际收效的言论祟帧总是非常反感。这就种下了第一个祸根。 袁崇焕把话说得太满,崇祯平边心切,也不顾是否可行,一味下注,而后又感觉亏了本,以至认定袁崇焕辜负其信任,有被欺之感。这种下了第二个祸根。“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这是第三个祸根。当时,尽管明屡战屡败,但基于天朝尊严,“诸将罔敢议战守。”而“议战守,自崇焕始。”后来京都危机,袁崇焕议和之事被曝光张扬,为祸根四。 崇祯三年十月,皇太极率精骑十万,避开袁祟焕把守的锦远防线,绕道察哈尔入长城,攻占遵化。京都百姓和一些无知官员不懂这些国家政治军事大事,只觉得既然是袁崇焕戍边,敌大军压境,自是袁守疆有过,何况袁崇焕有与敌和议的事实,更使得“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这是祸根五。 袁崇焕下狱是崇祯二年十二月,处斩是三年八月,中间有近九个月的时间,如果要慎重审讯,反间不难破解。崇祯虽偏狭,但并不昏庸,对国事也不是不了解。京都危机无需仔细分析就可明白与辽东防线无关,这根本是基本事实。然而,崇祯痛恨的是袁崇焕戍边以来,未曾为他分忧,尽管辽东稳固,但清军依然可以大模大样的绕过山海关骚扰边境。五年平辽的诺言看来是不实之词。这是对大臣要求苛刻的崇祯所不能容忍的。此外,后金居然兵临京师,引发了朝野的骚动、惊恐和不安,所以这等奇耻大辱必需一个罪不可赦的替罪羊来平息,否则天朝面子何在?此事之后,袁崇焕因和议曝光而广受非议,对辽东局势,当时朝野虽有危机感,却并未真正警醒,始终停留在战事不利始于将帅无能的旧思维方式上,恰恰和议对如此的一个依旧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的王朝是最难以启齿的羞耻,这是最后一个祸根。
有此六因,袁崇焕的悲剧就在所难免的发生了。应该说,崇祯也未尝没有过思想斗争,但性格因素让他更愿意以妄想和猜疑了结。事后,崇祯为自己辩护说:““朕御极之初,摄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营私图,因协民艰,廉通者又迁疏无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惊,此士大夫负国家也。”
3. 为什么是乾隆为袁崇焕平反?乾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为袁崇焕平反?
乾隆上位后平反多尔衮,抚平了满洲贵族内部的矛盾。另一方面,乾隆对如何争取和收买汉族的民心更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因为他是清朝的皇帝,是满清取代了明朝统治中国的,他不能说明朝的好话;但是说明朝的坏话,又会得罪汉人,到时更失人心。经过和汉族一些大臣和士子反复商议,他这个清朝的皇帝,竟然挖空心思,下诏为一个在150多年前被明末皇帝崇祯冤杀的著名抗清将领袁崇焕平反,以此来收买汉族的民心。乾隆在为袁崇焕平反的诏书上是这样写的:“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这样的平反诏书,明眼人一看便可看出,忠心耿耿为明朝抗敌的袁崇焕,是被明朝的昏君杀害的。潜台词是,袁之死和乾隆的祖宗清太宗皇太极无关。而乾隆作为清朝的英明君主,对袁崇焕的死是怀着恻隐之心深表怜悯的。只有大清的君主如此英明,才会为袁崇焕的千古奇冤平反。乾隆藉为袁崇焕平反来收买汉族民心的用心,真是昭然若揭。不过,乾隆为此举对缓和汉族广大民众对满清统治者的仇恨和不满,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当然,乾隆虽然平反了这两桩百年前发生的特大冤案;但他和清代其它帝王一样,本质上是皇权至上的专制君主,因此他在位时也制造冤狱,仅乾隆年间,兴起的文字狱竟达七十多宗。尤其是对被当政者主观武断地认为有反清复明倾向的人,更是杀无赦,连已死去的人也要开棺戮尸,其后人、老师、朋友也受株连。由此也可看到:乾隆为多尔衮和袁崇焕二人平反,并非突然大发善心,而是为了巩固他的皇权统治而已。
4. 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和阎崇年老师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对袁崇焕的评价好像不一样?
阎崇年老师感叹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英雄之一.我觉得阎崇年把对袁崇焕不利的史料都选择性忽略了,比如毛文龙的战功、袁崇焕在辽东一年多寸土未复、在北京城外跟皇太极兜圈子这些事。袁崇焕的功劳固然不应该抹煞,但他做的错事也不应该忽略。
《明朝的那些事》则第一就是基本采用主流观点。第二就是如果有争议则尽量两边不得罪。对袁的功过都有较多的论述
展开全部
先回答你最后一句话,真实的历史总是在迷雾中,别人给的历史总会带有立场,真实的历史早已经消失,不能信史学家,不能信评论者,真实的历史应该是你了解时代背景后,屏蔽掉其他人对事件的评论,自己读取事件的经过后,自己得出的看法。
下面我回答你的问题:
1.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
崇祯杀袁之时的定罪是:市粜资敌-输款斩帅-顿兵不战-纵兵长驱-遣散援兵六大罪状。白话文是:破坏对满清的粮食封锁;用钱给敌方买平安和没有权限下斩杀大帅;手中握有重兵不战斗;让敌军长驱直入;遣散纷纷前来救援的友军。
当然还有咐托不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这些不谈。
2.为什么是磔死袁崇焕?
袁崇焕是文官,不是武将。袁崇焕被崇祯委任辽西全权防御,袁崇焕自己也对皇帝称5年平辽,没想到2年就被打到北京城下,京师腹地,百姓重多,满清攻入主要是为抢掠财物和人口,京城周边百姓多遭毒手,磔死袁崇焕是为了平息民愤。
3.为什么是乾隆为袁崇焕平反?
这要了解背景,满清和明朝从来不是国与国的战争,满清关外异族,人口不过数十万,明朝开国数百年,中原汉民,扬威天下,因为农民起义原因,被满清窃取天下,国朝义士皆奋起反抗(参见中国抗日战争),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运动层出不穷,清初打外敌、内臣大兴兵力,到乾隆年间基本太平,需要对百姓进行洗脑,来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所以应该摸黑明朝,而当初满清入关,是以为被李自成杀害的明朝皇帝崇祯报仇为名,所以只能讲崇祯愚蠢、昏庸,被崇祯杀掉的袁崇焕可以树立为很好的证明例子,良臣被杀,肯定是皇帝昏庸。
4.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和阎崇年老师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对袁崇焕的评价好像不一样?
当年明月在《明朝事》写袁崇焕时候,正是舆论中对袁崇焕争议声音最大的时刻,当年明月这么写属于带点贬义的中立吧,他说袁崇焕只有在一、两次守坚城中起到点作用,其他没什么贡献。至于阎崇年的书极度夸耀满清,被人称为满遗,这也就算了,在媒体上公然宣称满清烧杀抢掠有助于民族融合,他也在某城市签名售书中,被愤怒的人扇。
5.金庸老先生的袁崇焕评传跟阎老师的差不多。
袁崇焕真正出名其实就是因为金庸的小说《碧血剑》,而后金庸写的外传中对袁崇焕大加赞美,请注意去看袁崇焕子嗣的族谱可以发现,袁崇焕的儿子在明末救国期间已经入了满籍,成了满人,所以《碧血剑》中袁崇焕儿子抗敌救国之举完全是虚构的。最后提出金庸自己就是个满人。
问题回答完了,下面有些材料推荐去看下。
看完《碧血剑》,建议去看下《窃明》,是相反的题材。里面相对准确的明朝历史背景、国家间的关系,官员的关系和战争模式,比如明朝的科技发展,朝廷的内阁制,文人治国,以文人制武人,一个3品文臣殴打1品武将,武将不敢反抗,明朝水师的水平,明朝的经济情况和社会结构,都可以参考。
下面我回答你的问题:
1.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
崇祯杀袁之时的定罪是:市粜资敌-输款斩帅-顿兵不战-纵兵长驱-遣散援兵六大罪状。白话文是:破坏对满清的粮食封锁;用钱给敌方买平安和没有权限下斩杀大帅;手中握有重兵不战斗;让敌军长驱直入;遣散纷纷前来救援的友军。
当然还有咐托不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这些不谈。
2.为什么是磔死袁崇焕?
袁崇焕是文官,不是武将。袁崇焕被崇祯委任辽西全权防御,袁崇焕自己也对皇帝称5年平辽,没想到2年就被打到北京城下,京师腹地,百姓重多,满清攻入主要是为抢掠财物和人口,京城周边百姓多遭毒手,磔死袁崇焕是为了平息民愤。
3.为什么是乾隆为袁崇焕平反?
这要了解背景,满清和明朝从来不是国与国的战争,满清关外异族,人口不过数十万,明朝开国数百年,中原汉民,扬威天下,因为农民起义原因,被满清窃取天下,国朝义士皆奋起反抗(参见中国抗日战争),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运动层出不穷,清初打外敌、内臣大兴兵力,到乾隆年间基本太平,需要对百姓进行洗脑,来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所以应该摸黑明朝,而当初满清入关,是以为被李自成杀害的明朝皇帝崇祯报仇为名,所以只能讲崇祯愚蠢、昏庸,被崇祯杀掉的袁崇焕可以树立为很好的证明例子,良臣被杀,肯定是皇帝昏庸。
4.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和阎崇年老师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对袁崇焕的评价好像不一样?
当年明月在《明朝事》写袁崇焕时候,正是舆论中对袁崇焕争议声音最大的时刻,当年明月这么写属于带点贬义的中立吧,他说袁崇焕只有在一、两次守坚城中起到点作用,其他没什么贡献。至于阎崇年的书极度夸耀满清,被人称为满遗,这也就算了,在媒体上公然宣称满清烧杀抢掠有助于民族融合,他也在某城市签名售书中,被愤怒的人扇。
5.金庸老先生的袁崇焕评传跟阎老师的差不多。
袁崇焕真正出名其实就是因为金庸的小说《碧血剑》,而后金庸写的外传中对袁崇焕大加赞美,请注意去看袁崇焕子嗣的族谱可以发现,袁崇焕的儿子在明末救国期间已经入了满籍,成了满人,所以《碧血剑》中袁崇焕儿子抗敌救国之举完全是虚构的。最后提出金庸自己就是个满人。
问题回答完了,下面有些材料推荐去看下。
看完《碧血剑》,建议去看下《窃明》,是相反的题材。里面相对准确的明朝历史背景、国家间的关系,官员的关系和战争模式,比如明朝的科技发展,朝廷的内阁制,文人治国,以文人制武人,一个3品文臣殴打1品武将,武将不敢反抗,明朝水师的水平,明朝的经济情况和社会结构,都可以参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敬请尚赏:自然是有的,那位袁崇焕受冤,被崇祯皇帝凌迟寸剐了。忠臣的代价,但是误会的威力让你不能这样怒气冲天哟。平心静气的看待历史就行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是说了袁崇焕只是因为和他无关的斗争,莫名其妙就死掉了吗?
乾隆是为了巩固统治让那些想反清复明的人死心吧。
乾隆是为了巩固统治让那些想反清复明的人死心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