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教育简介

 我来答
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
游戏玩家

2022-10-30 · 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8.3万
展开全部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1 拼音

gǔ dài yī xué jiāo yù

2 概述

古代医学教育系指我国在清代(1911年)以前的医学教育概况。在两晋南北朝以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医学教育一般是通过师徒家传或私淑学习,个别授受。古代的名医,大多是跟随老师个人学习的,如扁鹊随长桑君、张仲景随张伯祖、淳于意随公乘阳庆学习医学,都是著名的例子。

《唐六典》载:“晋代以上手医子弟代者,令助教部教之”,说明晋代即有正式的医学教育。南北朝时期,于443年开始设置“医学”,培养医生。北魏有太医博士及太医助教的设置,这些显然都是为医学教育而设的。可惜历史记载简略,难于稽考。隋代正式设立了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属门下省管辖。《唐六典》载:署内设太医署令二人,太医丞一人,还有医监、医正等。署内分医科、 *** 科、咒禁科,各有博士二人教授学生,并有助教二人辅佐,还有药园师、主药、药监等,负责有关药物教学。连学生在内,总人数达数百人。唐代继隋制,也设立了太医署。根据《唐六典》、《新唐书·百官志》等有关典籍的记载,唐太医署是一所制度较健全,分科和分工明确的医学教育机构。

在人员设置方面,太医署由太常寺管辖,下设太医令、太医丞各二人,分别为从七品上及八品下官衔,主管全署工作。另设府2人,史4人,掌固4人,管理行政业务,还有医监4人,医正8人,专管教学业务。主药8人,药童24人,则是配制和管理药材业务的人员。在教学机构方面,太医署内设医学及药学两部分机构。

医学机构共分四个部门,即医科、针科、 *** 科及咒禁科,各部门中师生员工人员数先后有所不同,如隋太医署医师200人,医生120人, *** 师120人, *** 生100人等,唐太医署则有削减,但其他科又有增加者,即是唐太医署也不是不变的。

医科是四科中最大的一科,培养除去针灸及 *** 以外的绝大部分临床医生。内设有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和角法等课程,其修业年限分别为7、5、5、4、3年。其中体疗相当于内科,疮肿相当于外科,少小相当于小儿科,耳目口齿相当于耳、鼻、喉、眼、口腔科,角法相当于某些外治疗法。这些内科的学生中,有一半是体疗科的,其修业年限为七年。所有的学生都先学习中医的经典著作《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等,然后才分科学习。

太医署内的药学部分有师生员工共52人,其中府2人,史4人,掌管行政及文书等。另有主药8人,药童24人,管理药学方面的具体业务。此外,招收16~20岁的青年8人为药园生。另在京师辟有面积约三顷的药园,做为种植药材的实验园地,并在全国各出产药材的地区设置采药师一名,负责搜集当地出产的药材。太医署制定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每月、季、年均有考核。月试由博士主持,季试由太医令、丞主持,年试则由太常寺卿或少卿总考。考生按考试成绩优异或仅及格等不同水平,予以录用,分别授予医师、医正、医工或医人等职称,如果毕业考试连续两年均不及格,则予除名。太医署中还设有医疗部门,并附设药库,专为宫庭人员服务。唐太医署设立于624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最完备的医学校。可惜到中唐以后,太医署就逐渐衰落下去。五代时惟后唐清泰年间(934~935年)于太医署和诸道置医学,设有医学博士。

宋代把太医署改为太医局,恢复了一度中断的医学教育,但太医局是专门负责医学教育,不管卫生行政事务的机构。太医局是有时隶属太常寺,有时则又改属国子监,其教师则从翰林院遴选。其下设大方脉科、小方脉科、风科、眼耳科、疮肿兼折疡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金镞兼书禁等共九科。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实行变法,与其它教育一样,医学教育也实行“三舍法”,即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类,全部学生仍为300人,其中上舍40人,内舍60人,外舍200人,科目则仍旧为九科。后来曾一度扩大为十三科,即在九科的基础上把针灸科分为针科、灸科; 口齿咽喉科分设为口齿科及咽喉科; 疮肿及伤折金疮、书禁亦分别设独立科目,另增设耳科。这就使学生得以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其学习的课程包括《内经·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等。考试内容分六类,即墨义(指理论基础)、脉义(脉学)、大义(脏腑及天文地理、天人相应等内容)、论方(方药的制定与配伍)、假令(根据所见的症侯制定治疗方剂医物)、运气(五运六气等内容),全校学生共三百人。除太医局外,各路府各州县也都分别设医学,由教授传授学生,但各路医学的设立均流于形式,在封建社会成了升官晋爵的阶梯,为太医局及其他封建官僚机构选取官员。至南宋末,州路等医学已形同虚设。

元代,改太医局为太医院,主要掌管宫庭上层统治阶级的医疗保健事宜,另设医学选举司,掌管医学教育之行政事务,并把宋代的十三科合并为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眼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疮肿及祝由书禁科,另又设有正骨兼金镞科。地方虽也仿宋制设医学,但所起作用不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