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翔古猗园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古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原名猗园,取“绿竹猗猗”之意而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的规模,遍植绿竹,内筑亭、台、楼、阁、榭、立柱、椽子、长廊上无不刻着千姿百态竹景,生动典雅。清乾隆11年(公元1746年),拓充重葺,此时更名古猗园。以竹为主是古猗园的传统特色。《猗园》记:“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山,指园内竹枝山,它体现了竹叶青山,竹山青青,绿竹猗猗的意境。竹以常绿、素雅、清秀之姿,给人以淡雅秀美之情。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历任光禄寺良酝署署正、河南府通判、代理嵩县知县、汝州知州的闵士籍,以宦囊在南翔兴建宅园。园的规模有“十亩之园,五亩之宅”之说。该园由擅长竹刻、书画、叠石的朱稚征(三松)设计布置,园中有亭、台、楼、阁、水榭、长廊等。因园内广植绿竹,园名取自《诗经》“绿竹猗猗”句,名为“猗园”。闵士籍去世后,猗园约在万历末转让给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明末清初,猗园又先后为陆、李两姓所有。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叶锦购得猗园,次年春大兴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改名古猗园。重修后的园门位于园北,西向。园南围墙外有河,船可进入园内。园中以逸野堂和戏鹅池为中心置景,山有小云兜、小松岗和两座无名土山,水有戏鹅池、泛春渠和通园外的河道,亭有幽赏亭、孕清亭、梅花亭、怡翠亭、孤山香雪亭、嘉树亭、仿雪亭、荷风竹露亭,廊有承香廊、绘月廊和一无名曲廊,轩有鸢飞鱼跃轩、西水轩、柳带轩、听雨轩,楼、阁有环碧楼、翠霭楼、浮筠阁、岭香阁,桥有磬折渡桥、浮玉桥,此外还有春藻堂、清馨山房、坐花斋、书画舫、蝶庵、药栏等建筑。园内除广植竹以外,还专辟了一个竹圃,体现“绿竹猗猗”的意境。
乾隆五十三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购买了古猗园作为城隍庙的庙园,香客均可入园游览。嘉庆十一年(1806年),又经募捐整修。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间,太平军同清军及“洋枪队”多次在南翔激战,园内部分建筑被毁。战后南翔各行业公所陆续修复一些可用的建筑,并增建了一些作为行业集议的场所,后来还在园内开设酒楼、茶肆、点心店、照相馆,此时的庙园已名存实亡。
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于3月3日占领南翔,古猗园被侵略军占用两个多月。日军撒退后,园内房屋残墙断壁,假山倒坍,树木被砍,花草枯败。翌年4月,由当地爱国人士朱寿朋、陈少芸、王荃士、李梁才等60人署名发起,成立古猗园整理委员会,募集银元6000元进行局部修复,并新建补阙亭,此时全园的面积为27亩(1.8万平方米)。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南翔遭受战火,园内大部建筑被毁,仅存的缺角亭(补阙亭)、小云兜、五老峰等假山也伤痕累累,面目全非。抗日战争胜利后,镇政府将其作为公园开放。当地人士又集议修复古猗园,先后筹款重修了缺角亭、不系舟(书画舫),新建了微音阁、南厅、白鹤亭,并种植了一批树木花草。因为仅作局部修复,所以景色已远不如战前。
1957年,南翔镇集资5807元修缮古猗园,3月开工,当年10月1日竣工开放。1958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处拨款13万元,对公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由市园林处设计科柳绿华负责规划及绿化设计。园界向西、南两面扩展,全园面积增至87.6亩(5.84万平方米)。主要的工程有:园四周围起了竹篱,把原城隍庙前的一对石狮移置于改建过的北大门前;在竹枝山南部开挖新河道,其两端与戏鹅池相通,并重建湖畔的浮筠阁;在新河上架九曲桥,桥中建湖心亭;在桥东筑曲廊联接临湖的新建茶室;挖河的土堆成南山和熊山;园南辟大草坪和儿童乐园;其他原有建筑也修葺一新,并移栽了大雪松、广玉兰、水杉、紫藤等一批乔灌木。
上述工程竣工后,公园于1959年10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1959年南翔镇政府将当地原云翔寺的一对唐代石经幢和一座宋代石塔迁入园中。此后,又将陈少芸捐赠的战国剑、诸葛鼓等一批文物交给古猗园长期在南厅展览。王鸣一捐赠了一株已逾百年的重瓣大红牡丹给公园,移植于五曲长廊北边。1962年重建梅花厅。到1963年,公园面积为117亩(7.8万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中,石经幢和石塔上的佛像被破坏,古建筑的翘角被砸,明万历年间有名的“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李宜之的叔父)手迹的石碑被毁,丰子恺等名家书画和其他文物被毁或被没收,并从1967年1月起将园名改为南翔公园。1973年以后,陆续进行修复,并重建了鸢飞鱼跃轩、小松岗假山、白鹤亭、南亭、缺角亭和浮筠阁。
1977年恢复古猗园的园名,投资28万元整修。工程由市园林管理处设计室柳绿华规划,由上海市园林工程公司施工,主要是改建公园围墙,重建绘月廊、柳带轩和配置花卉。1979年又投资78万元进行修建和扩建,除被外单位占用的土地外,公园面积为92亩(6.13万平方米)。重点是在松鹤园内叠假山,造瀑布,挖河池,种松竹,将石塔移入荷花池中,新建鹤寿轩和改建柳荫桥。部分古建筑的修复由南京工学院杨廷宝、齐康设计。
1981年整修南大门,并把北大门的一对石狮移置于此,在门内新建仿砖雕照壁一座。同年向东征用土地33亩(2.2万平方米)。1982年重建逸野堂。1983年,根据清沈元禄在乾隆十一年所作的《古猗园记》,重新改建北大门,筑幽赏亭,种植桂花、丛竹。1985~1987年,市政府拨款60万元,在园东部扩建2.2万平方米的青清园,使全园面积增至9.19万平方米。扩建工程由市园林设计院谢家芬负责规划及绿化设计,张永来负责建筑设计。青清园以竹造景,并在园中建造了荷风竹露亭、君子堂、翠霭楼、青清园等景点。1985年熊山改建为龟山。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历任光禄寺良酝署署正、河南府通判、代理嵩县知县、汝州知州的闵士籍,以宦囊在南翔兴建宅园。园的规模有“十亩之园,五亩之宅”之说。该园由擅长竹刻、书画、叠石的朱稚征(三松)设计布置,园中有亭、台、楼、阁、水榭、长廊等。因园内广植绿竹,园名取自《诗经》“绿竹猗猗”句,名为“猗园”。闵士籍去世后,猗园约在万历末转让给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明末清初,猗园又先后为陆、李两姓所有。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叶锦购得猗园,次年春大兴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改名古猗园。重修后的园门位于园北,西向。园南围墙外有河,船可进入园内。园中以逸野堂和戏鹅池为中心置景,山有小云兜、小松岗和两座无名土山,水有戏鹅池、泛春渠和通园外的河道,亭有幽赏亭、孕清亭、梅花亭、怡翠亭、孤山香雪亭、嘉树亭、仿雪亭、荷风竹露亭,廊有承香廊、绘月廊和一无名曲廊,轩有鸢飞鱼跃轩、西水轩、柳带轩、听雨轩,楼、阁有环碧楼、翠霭楼、浮筠阁、岭香阁,桥有磬折渡桥、浮玉桥,此外还有春藻堂、清馨山房、坐花斋、书画舫、蝶庵、药栏等建筑。园内除广植竹以外,还专辟了一个竹圃,体现“绿竹猗猗”的意境。
乾隆五十三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购买了古猗园作为城隍庙的庙园,香客均可入园游览。嘉庆十一年(1806年),又经募捐整修。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间,太平军同清军及“洋枪队”多次在南翔激战,园内部分建筑被毁。战后南翔各行业公所陆续修复一些可用的建筑,并增建了一些作为行业集议的场所,后来还在园内开设酒楼、茶肆、点心店、照相馆,此时的庙园已名存实亡。
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于3月3日占领南翔,古猗园被侵略军占用两个多月。日军撒退后,园内房屋残墙断壁,假山倒坍,树木被砍,花草枯败。翌年4月,由当地爱国人士朱寿朋、陈少芸、王荃士、李梁才等60人署名发起,成立古猗园整理委员会,募集银元6000元进行局部修复,并新建补阙亭,此时全园的面积为27亩(1.8万平方米)。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南翔遭受战火,园内大部建筑被毁,仅存的缺角亭(补阙亭)、小云兜、五老峰等假山也伤痕累累,面目全非。抗日战争胜利后,镇政府将其作为公园开放。当地人士又集议修复古猗园,先后筹款重修了缺角亭、不系舟(书画舫),新建了微音阁、南厅、白鹤亭,并种植了一批树木花草。因为仅作局部修复,所以景色已远不如战前。
1957年,南翔镇集资5807元修缮古猗园,3月开工,当年10月1日竣工开放。1958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处拨款13万元,对公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由市园林处设计科柳绿华负责规划及绿化设计。园界向西、南两面扩展,全园面积增至87.6亩(5.84万平方米)。主要的工程有:园四周围起了竹篱,把原城隍庙前的一对石狮移置于改建过的北大门前;在竹枝山南部开挖新河道,其两端与戏鹅池相通,并重建湖畔的浮筠阁;在新河上架九曲桥,桥中建湖心亭;在桥东筑曲廊联接临湖的新建茶室;挖河的土堆成南山和熊山;园南辟大草坪和儿童乐园;其他原有建筑也修葺一新,并移栽了大雪松、广玉兰、水杉、紫藤等一批乔灌木。
上述工程竣工后,公园于1959年10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1959年南翔镇政府将当地原云翔寺的一对唐代石经幢和一座宋代石塔迁入园中。此后,又将陈少芸捐赠的战国剑、诸葛鼓等一批文物交给古猗园长期在南厅展览。王鸣一捐赠了一株已逾百年的重瓣大红牡丹给公园,移植于五曲长廊北边。1962年重建梅花厅。到1963年,公园面积为117亩(7.8万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中,石经幢和石塔上的佛像被破坏,古建筑的翘角被砸,明万历年间有名的“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李宜之的叔父)手迹的石碑被毁,丰子恺等名家书画和其他文物被毁或被没收,并从1967年1月起将园名改为南翔公园。1973年以后,陆续进行修复,并重建了鸢飞鱼跃轩、小松岗假山、白鹤亭、南亭、缺角亭和浮筠阁。
1977年恢复古猗园的园名,投资28万元整修。工程由市园林管理处设计室柳绿华规划,由上海市园林工程公司施工,主要是改建公园围墙,重建绘月廊、柳带轩和配置花卉。1979年又投资78万元进行修建和扩建,除被外单位占用的土地外,公园面积为92亩(6.13万平方米)。重点是在松鹤园内叠假山,造瀑布,挖河池,种松竹,将石塔移入荷花池中,新建鹤寿轩和改建柳荫桥。部分古建筑的修复由南京工学院杨廷宝、齐康设计。
1981年整修南大门,并把北大门的一对石狮移置于此,在门内新建仿砖雕照壁一座。同年向东征用土地33亩(2.2万平方米)。1982年重建逸野堂。1983年,根据清沈元禄在乾隆十一年所作的《古猗园记》,重新改建北大门,筑幽赏亭,种植桂花、丛竹。1985~1987年,市政府拨款60万元,在园东部扩建2.2万平方米的青清园,使全园面积增至9.19万平方米。扩建工程由市园林设计院谢家芬负责规划及绿化设计,张永来负责建筑设计。青清园以竹造景,并在园中建造了荷风竹露亭、君子堂、翠霭楼、青清园等景点。1985年熊山改建为龟山。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