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表演成语故事
⑴ 儿童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 幼儿故事大全
【成来语】: 叶公好龙源
【拼音】: shègōng hào lóng
【解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出处】: 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举例造句】:叶公好龙,好其是而非者。 清·梁启超《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
【拼音代码】: yghl
【近义词】: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
【灯谜】: 倾古雄才爱中华
【用法】: 作定语、宾语;指表里不一
【英文】: 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actually fears
【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得知后,专程去探望叶公,从窗户上探进头去。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连忙逃跑
⑵ 儿童成语故事100篇
儿童成语故事有:
1、病入膏肓
春秋时,晋公患重病,派人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了一位名叫缓的名医去诊治。在缓还未到之前,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在谈话。一个说﹔“来人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恐怕要伤害我们,我们该逃往哪里﹕“另一个回答说﹔”我们躲在膏肓的下面,看他能把我们怎样﹕”
缓到了之后,给晋公作了检查,然后摇摇头说﹔”你的病已发展到膏肓的下面了,用火炙的办法不行,用针剌也剌不到患处,服汤药力达不到,实在是无法医治了。”晋景公叹了口气,说﹔”缓是一位名不虚传的医生。”于是赏给了缓一笔厚礼,送他回国。不久,晋景公果然病逝。
5、出奇制胜
战国时,燕国国君昭王派大将乐毅率兵攻打齐国。乐毅足智多谋,很快就打下了齐国的七十多个城。只有即墨城和吕城未被攻下。即墨城居民推选一个叫田单的人担任守城指挥。这时燕昭王已去世,他的儿子惠王继承了王位。
田单想,燕军强大,光凭勇敢是难以取胜的。于是他就派人到燕国,散布乐毅看不起惠王的流言。惠王得知后,非常生气,撤换了乐毅。田单利用这一时机,袭击燕军。
他征集了一千多头牛,在它们的背上披上画有龙纹的红绸,在牛的角上绑上锋利的尖刀,在牛的尾巴上扎上用油浸泡过的芦苇。
一天夜间,田单挑选了五千名精壮的士兵,他们跟在牛的后面,点起火来。这群牛带着烈焰,向燕军兵营狂奔而去。燕军兵营顿时起火。燕军惊恐万状,四处溃逃,齐军大胜,收复失去的土地。 西汉司马迁在他撰写的《史记》中,认为田单的这次胜利,是军事上出奇制胜的典范。
⑶ 画蛇添足的故事 儿童成语故事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版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权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倒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给蛇添足的那个人,正是因为做了多余的事,才失掉了到嘴的好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切合实际一点,不要做那些多余的事情。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二》
⑷ 儿童幼儿成语故事文字版
井底之蛙复一只青蛙,住一口制井里。它高兴时,在井里跳来跳去,天热了,在水中游上游下,觉得很快活:我是井里的主人,多么逍遥自在! 它正在自得其乐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叫它。它抬起头向井口一看,只见一只大海龟的头几乎遮去了井口上的半丬天。只听见大海龟问它:青蛙老弟,你见过大海吗?青蛙说:大海有我的井大吗?海龟老兄,欢迎你下井来作客。大海龟被它说动了心,真想下井去看看。可是,它左腿还没跨进井去,右腿的膝盖已被井栏绊住了。于是,大海龟只好伏在井口上,告诉青蛙,海有多大、多深、多广。青蛙这才知道,井外还有这么大的天地。它又惊奇又惭愧,感到自己的见识太渺小了。成语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却又妄自尊大。
⑸ 少儿成语故事大全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版
谋士徐庶向刘权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三顾茅庐成语解释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襄阳隆中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 出师表》: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⑹ 少儿成语故事
【成语】: 萧郎陌路
【拼音】: xiāo láng mò lù
【解释】: 萧郎:旧时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陌路:过路人。比喻女子对原来爱恋的男子视若路人,不愿或不能接近,指分手。
【出处】: 唐·崔郊《赠去婢》:“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拼音代码】: xlml
【近义词】: 视同陌路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不再相爱
⑺ 儿童成语故事视频160
《买椟还珠》从前,一个有一颗漂亮的珍珠的楚国人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用翠鸟的羽毛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过了几天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珍珠交给楚人说:“先生,我买的只是盒子,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买椟还珠,我国古代成语,出自《韩非子》,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⑻ 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八篇
成语一《杞人忧天》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二《万死不辞》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在东汉末年,朝政的大权落在了董卓的手上。董卓这个人骄横跋扈,出入宫廷敢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成语三《安居乐业》
春秋时,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小,人民又少。即使有很多的工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居乐业的大概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⑼ 适合幼儿听的成语故事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狐假虎威
此地无银三百两
画蛇添足
盲人摸象
亡羊补牢
杀鸡给猴看
画饼充饥
调虎离山
狼狈为奸
嫁祸于人
杀鸡取卵
井蛙立志
⑽ 幼儿园成语故事《盲人摸象》幼儿表演台词
“盲人摸象”是大家熟悉的寓言,说的是四个盲人以各自摸到的大象的身子、牙齿、腿和尾巴为依据,说大象的形状像墙,像棍子,像柱子和绳子等,他们都自以为是,争个不休。这则寓言使人们在忍俊不禁之时,得到启示:识物、知人,应当力戒“以偏概全”。以后经常用“盲人摸象”来讽谕主观片面的人。这个成语经常为人引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本课的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盲人摸象”字面的意思和它其中的内涵。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诵读,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 2. 展开小组讨论,对故事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要全面,在全面了解事物的情况之后再下结论。不能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就妄下结论,要全面观察,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重难点分析: 1. 学会本课生字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2. 懂得“盲人摸象”这个成语的意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能不能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 2. 课件展示大象的图片。 3.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 过渡:可是有几位盲人,他们没见过大象,也很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于是,他们就用手去摸大象,他们摸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认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 (2)盲人们摸到的大象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3)和同学交流你读文后得到的启示。 2. 认读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一读,再集体朗读,教师要强调要点。 (2)同桌互读,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 指名分段读文,检查学生读通、读准课文的情况。 4. 学生互相评议。 5. 出示带生字的重点句子。 一个盲人摸着了象的身子,就说:“我知道了,象原来像一堵墙。”一个盲人摸着了象的牙齿,就说:“象跟又圆又光滑的棍子一样。”第三个盲人摸着了象的腿,就说:“你们俩说得多不对,象跟柱子差不多。”最后一个盲人摸到了象的尾巴,就大叫起来:“你们都错了!象跟绳子一个样!” (1)读句子。 (2)读句中的生字。 (3)去掉生字的读音再读。 6. 出示课件,用“与小象交朋友”的方式,检查学生生字的认读情况。 在本环节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课件播放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把四个盲人认为象的样子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 2. 朗读第二自然段 (1)填表:课件展示表格 人物摸的部位得出结论 第一个盲人 第二个盲人 第三个盲人 第四个盲人 (2)练习用“大象的……像……”来说话。 3. 课件展示学习提示。 小组读第三自然段。 画出牵象人说的话,读一读。 讨论、交流:盲人说的对不对?为什么?他们错在哪儿里?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哲理。 4. 配乐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练习 如果你面对那几个盲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 五、课下练习表演课本剧。 在学生练习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帮助学生编演。 第二课时 一、表演课本剧。 要求:课前充分准备,有角色分工,能补充部分台词,表情生动,形象。最好能结合课文内容和个人理解,加入自己再创作的内容。 1. 在小组中进行分工,练习合作表演。 2. 以小组在班上进行表演。 3. 同学互评。 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关注前期准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既要有故事情节,又要表现出人物特点,突出人物性格,进而彰显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不要让表演泛化,流于形式。 二、指导生字书写。 本课生字笔画较多,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在书写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字形、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试说笔画笔顺。重点指导“象”的第六笔撇;“错”的金字旁;“争”的哪一笔最长。 2. 认真描红、试写。提醒学生写字姿势及握笔姿势。 3. 实物投影学生写字作品,师生共同评价,争当“未来书法家”。 教师要关注学生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笔画和间架结构不好的及时进行修改。 4. 给生字组词或用生字说一句话。 5. 练习:边读边写。 三、总结:学完这课让我们明白了,(出示课件)——看待事物要全面,不要只片面了解, 就轻易的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