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为何叫做客家人?他们从何而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漫长的 历史 发展中,客家人创造了独属于他们的文化和信仰,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客家民系的发展。
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
客家人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岛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南洋一带。客家语言保留了较多的汉语古音,称"客家话"。在目前的语言学研究中,客家话也成为研究古汉语的最要研究材料。
在章炳麟《新方言·岭外三州语》中记载到:"广东惠嘉应二州,东得潮之大阜、丰顺,其民自晋末逾岭,宅于海滨,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广州人谓之客家。"
客家人是中华汉族中特殊的一支,在学术界经过了充分讨论之后,目前已经达成共识,客家人是汉族中的一个民系,是中华汉族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的特殊民系。它以其独特的语言、建筑、民俗、民性等等的文化特质而有别于其他汉族民系,是一个独特的汉族分支。
客家人的先祖们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走走停停。他们从广袤丰饶的中原大地,渡过江河、翻越山川,来到南方。这期间的艰难、辛酸,可能我们现在只能从史书记载中略窥一二。
据史书记载,在晋代前后,中原地区的汉族在多种原因的促使下,大举南迁,进入到我国南部地区的福建、广州一带。一些人是由于去往此地做官的官员、戍边的将士、被流放的犯人和家属,更多的人是因为躲避战乱。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 动荡,人民流离失所,为了生存下来的中原人民来到远离家乡故土的祖国南部。据史书记载:"是时中原多故,故时贤大夫以三江五湖为家。登会稽者如鳞介之集渊薮,以公故也。"
第一次大规模迁徙是在西晋时期,于八王之乱,西晋政权衰弱,经济残破, 社会 矛盾尖锐,"永嘉之乱"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到汉地南部,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在当时,相比于战乱的北方,东南沿海的地区局势稳定,虽然背井离乡,但是吃苦耐劳的汉族人民靠着自己的双手开始建设新的家园。
南迁的人民在洞庭湖、太湖、鄱阳湖集结,并形成三个支系。
其中的鄱阳湖这一支,向南到了赣南地区,之后再到闽西,最后来到汀州一带,这里也成为客家人落脚点。闽西,古称汀州府,是客家民系诞生地,宁化县是客家人南迁第一个中转站,汀江也成为客家人的母亲河。
著名客家研究者罗香林教授,在《客家源流考》中写道:"这些南渡的人们,在经济方面,开发了南方的产业、增进了南方的生计;在民族方面,增加了内地人民和南方部族如百越族(包含闽越族)、一部分苗裔(包含畲族)的融合……"来自中原的北方人民,经过数年、数十年的适应和融合,与当地的闽越族、畲族逐渐融合,成为汀州地区最早的一批客家人。
唐代时期,客家人在闽西地区逐渐增多。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记载的在唐开元时期有近三万户,在近两年有十万人入闽。
从这时开始,大批的移民进入汀州。由于不断有中原人民来到这里,人口不断增加,据《福建通志·地理·汀州》记载:"唐开元二十一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上表朝廷,建议置州。"于是唐政府在开元二十四年设置汀州,并成为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
唐安史之乱之后, 社会 的稳定被打破,尤其到唐代后期黄巢起义,黄巢率军渡江南下,与旧部王重隐相呼应,攻下饶、信等州。
同年十二月,进入福州,转入广东。那些渴望安定生活人民再一次受到战争的摧残,尤其是在江南地区的人民。一些早就定居安徽、江西一带的客家先民,再一次受到战火影响。一些人民投奔起义军,另外一些人则是放弃世代居住的家园,再次迁徙。
他们经由赣闽交界一带进入闽西,落脚汀州的宁化县石壁村。有些客家人又沿着汀州向南迁徙。
宋朝时期,靖康之役,金人南下,中原王朝的政权再次南移,大批士族携家带口,来到南方。
在此期间,中原氏族携家带口,流亡入闽者甚多。据说陈朝皇室陈元光裔孙陈叔明共有九子,成为巨族,奉谕凡巨族分居,乃散处九州。"九子分九州,满子封汀州"的陈魁,字参琬,敕封大夫,携带家九十七口迁汀州,为汀州陈姓始祖。汀州宁化县是当时江西入闽和闽北南来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人入闽的中转站和客家许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
明清时期,闽西地区不断有外来人民流入,逐渐扩大这个群体。同时,久居此地的客家人也开始向外拓展,向广东沿海一带迁徙,远至东南亚的国家,他们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
随着客家人在闽地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群体,他们与数百年前原住于此地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并得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形成属于自己独特而又充满魅力的文化。
(本文作者古今事特邀作者煮酒君)
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
客家人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岛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南洋一带。客家语言保留了较多的汉语古音,称"客家话"。在目前的语言学研究中,客家话也成为研究古汉语的最要研究材料。
在章炳麟《新方言·岭外三州语》中记载到:"广东惠嘉应二州,东得潮之大阜、丰顺,其民自晋末逾岭,宅于海滨,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广州人谓之客家。"
客家人是中华汉族中特殊的一支,在学术界经过了充分讨论之后,目前已经达成共识,客家人是汉族中的一个民系,是中华汉族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的特殊民系。它以其独特的语言、建筑、民俗、民性等等的文化特质而有别于其他汉族民系,是一个独特的汉族分支。
客家人的先祖们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走走停停。他们从广袤丰饶的中原大地,渡过江河、翻越山川,来到南方。这期间的艰难、辛酸,可能我们现在只能从史书记载中略窥一二。
据史书记载,在晋代前后,中原地区的汉族在多种原因的促使下,大举南迁,进入到我国南部地区的福建、广州一带。一些人是由于去往此地做官的官员、戍边的将士、被流放的犯人和家属,更多的人是因为躲避战乱。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 动荡,人民流离失所,为了生存下来的中原人民来到远离家乡故土的祖国南部。据史书记载:"是时中原多故,故时贤大夫以三江五湖为家。登会稽者如鳞介之集渊薮,以公故也。"
第一次大规模迁徙是在西晋时期,于八王之乱,西晋政权衰弱,经济残破, 社会 矛盾尖锐,"永嘉之乱"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到汉地南部,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在当时,相比于战乱的北方,东南沿海的地区局势稳定,虽然背井离乡,但是吃苦耐劳的汉族人民靠着自己的双手开始建设新的家园。
南迁的人民在洞庭湖、太湖、鄱阳湖集结,并形成三个支系。
其中的鄱阳湖这一支,向南到了赣南地区,之后再到闽西,最后来到汀州一带,这里也成为客家人落脚点。闽西,古称汀州府,是客家民系诞生地,宁化县是客家人南迁第一个中转站,汀江也成为客家人的母亲河。
著名客家研究者罗香林教授,在《客家源流考》中写道:"这些南渡的人们,在经济方面,开发了南方的产业、增进了南方的生计;在民族方面,增加了内地人民和南方部族如百越族(包含闽越族)、一部分苗裔(包含畲族)的融合……"来自中原的北方人民,经过数年、数十年的适应和融合,与当地的闽越族、畲族逐渐融合,成为汀州地区最早的一批客家人。
唐代时期,客家人在闽西地区逐渐增多。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记载的在唐开元时期有近三万户,在近两年有十万人入闽。
从这时开始,大批的移民进入汀州。由于不断有中原人民来到这里,人口不断增加,据《福建通志·地理·汀州》记载:"唐开元二十一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上表朝廷,建议置州。"于是唐政府在开元二十四年设置汀州,并成为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
唐安史之乱之后, 社会 的稳定被打破,尤其到唐代后期黄巢起义,黄巢率军渡江南下,与旧部王重隐相呼应,攻下饶、信等州。
同年十二月,进入福州,转入广东。那些渴望安定生活人民再一次受到战争的摧残,尤其是在江南地区的人民。一些早就定居安徽、江西一带的客家先民,再一次受到战火影响。一些人民投奔起义军,另外一些人则是放弃世代居住的家园,再次迁徙。
他们经由赣闽交界一带进入闽西,落脚汀州的宁化县石壁村。有些客家人又沿着汀州向南迁徙。
宋朝时期,靖康之役,金人南下,中原王朝的政权再次南移,大批士族携家带口,来到南方。
在此期间,中原氏族携家带口,流亡入闽者甚多。据说陈朝皇室陈元光裔孙陈叔明共有九子,成为巨族,奉谕凡巨族分居,乃散处九州。"九子分九州,满子封汀州"的陈魁,字参琬,敕封大夫,携带家九十七口迁汀州,为汀州陈姓始祖。汀州宁化县是当时江西入闽和闽北南来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人入闽的中转站和客家许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
明清时期,闽西地区不断有外来人民流入,逐渐扩大这个群体。同时,久居此地的客家人也开始向外拓展,向广东沿海一带迁徙,远至东南亚的国家,他们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
随着客家人在闽地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群体,他们与数百年前原住于此地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并得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形成属于自己独特而又充满魅力的文化。
(本文作者古今事特邀作者煮酒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