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第一份工作为什么要慎重
选择第一份工作为什么要慎重
选择第一份工作为什么要慎重,对待第一份工作不要轻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判断第一份工作的好坏,一旦深入工作中,找到乐趣,原先不感兴趣的工作,也可能非常适合你。下面来看选择第一份工作为什么要慎重。
选择第一份工作为什么要慎重1
进入8月,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都已走上工作岗位,有些捷足先登者可能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干了一两个月了。随着应届生转变为职场新人,面临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有些人可能因为“现实与理想太远”,刚刚开始职业之路就选择“闪跳”,调查显示,多数新人“闪跳”发生在入职之后的两年间,这段时间,新鲜与迷茫并存,好奇与兴奋俱在,当手头的工作与当初的职业期待存有差距时,走与留只在一念之间的事。
“我是不是该换份工作?”
自从决定来广州闯一闯之后,2013届大学毕业生陈然(化名)的生活开始变得戏剧化。陈然毕业于内地一所普通大学,大四时在广州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实习单位,之后,又机缘巧合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五六月间,别人还在忙着拍毕业照的时候,她已经入职了。工作很轻松,都是一些上传下达的活儿,偶尔写点文字,布置个会场,也不是难事。虽说工资3000有点低,但相对于她的学校,这已经是一份“高配”的工作,前途看好,保准没几年跳个槽,工资翻个倍也是可能的。
但这份“美差”在陈然眼里,却是个“闲差”。由于单位是个半公半私的企业,上上下下都是上了年纪的人,部门有个主管是年轻人,可最近也听说要辞职了。主管跟她说了单位的众多“不是”,她也跟着动摇了:“我是不是该换份工作?”
陈然私底下再去投递简历,并得过面试机会,甚至还有一家相当心水的公司,答应给她一个实习机会,只是一番打听下来,所谓“心水”也只是想当然而已,现实离理想挺远挺远。现在,陈然按捺住跳槽的欲望,决定先好好工作一段时间再说。
“适不适合需要时间来考验”
一些刚入职场的新人,工作没几天就失去了新鲜劲儿,进而萌生跳槽“从新开始”的念头,其实,第一份工作的好坏,适不适合你,需要时间来检阅,请给公司一点时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
判断第一份工作的好坏,职场新人很容易犯两个毛病。第一是拿自己曾经的实习经历作对比,认为实习期间干得好的,类似的第一份工作就干得好,实习期间干不好的,类似的第一份工作就干不好。其实,这种判断有时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二是轻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判断第一份工作的好坏。对于职场新人来说,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有时是因为自己不了解它,而误解了它,一旦深入工作中,找到乐趣,原先不感兴趣的工作,也可能非常适合你。
工作多年的陈先生回顾毕业时的选择,仍深有感触。当时,他应聘到了一家媒体,主动申请做“娱记”,原因是他实习期间所跟的老师就是跑娱乐的,采访过不少明星,有一些明星资源。当时这个选择看似正确,但现在回过头却极其错误,因为陈先生明白,他的骨子里是没有娱乐精神的,幸亏当时没有入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入职第二年跳槽意向最高
新人入职之后的前两年是一个躁动期。中智薪酬近日发布的企业用工及薪资趋势调研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300多家沪企中,有两成新人入职不足两年即离职,其中,14.1%是主动提出离职,6.1%则是被辞退。
尤其是新人入职的第二年,跳槽意向最高。有机构研究显示,在前两年跳槽的新人中,超过半数的人都有三段以上工作经历。也就是说,新人一旦跳槽之后,频繁“闪跳”的可能性极高。
什么样的职场新人会发生跳槽?首先是第一份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也就是现实与理想相差太大。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的数据显示,在2012届大学毕业生中,有44%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47%,高职高专为40%。调查显示,在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56%的2012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5%的人认为是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22%的人认为是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其次,第一份工作与专业不相关,也是众多职场新人跳槽的原因。在被调查的2013届毕业生中,硕士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85%,本科毕业生签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3%,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在被调查的2013届已签约毕业生中,工作与专业相关的硕士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4743元,比专业不相关毕业生(4152元)高591元;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3090元,比专业不相关毕业生(2776元)高314元;工作与专业相关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2563元,略高于专业不相关毕业生(2452元)。
“闪跳”之后的职场新人更烦恼
尽管每个人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不同,但闪跳的形式却大都雷同。有人将“90后”职场新人跳槽的现象归类汇总为三种,分别是“说走就走,不打任何招呼”、“裸辞,陷入试错怪圈”、“连续请假,实则含蓄跳槽”。其实,“闪跳”并不是解决新人职业发展的捷径,有时,“闪跳”之后更加烦恼。中山大学的一位2012届毕业生,曾在某求职网站发表了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文中讲述了她在第一家企业工作7个月之后辞职,由于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又没有足够的社会工作经验,结果处处碰壁,在校园招聘中屡遭鄙视,相当“苦逼”。
她以自己的经历,忠告大学毕业生,一定要慎重选择第一份工作,不要轻易辞职,否则你不但浪费了自己的精力和宝贵的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而且你非应届生的身份会让你在重新择业时处处碰壁。她希望现在找工的同学,能够认清自己的方向,凭着信心和毅力找到自己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并坚持下去。总之,她的经验教训是:不要轻易转行和短时间辞职。
选择第一份工作为什么要慎重2
杀鸡一定要用牛刀
作为曾经在谷歌和腾讯任职多年、招聘过不少高薪员工的吴军博士,在新书《见识》中向我们透露了谷歌的招聘哲学:对于非常重要的岗位,谷歌会开出一个比市场价高一倍的薪水,这样就由公司来挑选最好的人,而不是让最好的人在几家公司中做比较,才能快速让那些最优秀、最敬业的人为其所用。事实证明,靠这种方法聘请到行业里数一数二的精英,他们能够创造一般人创造不出的奇迹。
十几年前,吴军在谷歌想做机器翻译,他发现,如果从头研究这个新问题,恐怕谷歌没有任何优势,可能永远超不过IBM等公司。怎么办呢?他就问自己,世界上谁做这个最好?答案也清楚,这个人就是当时在南加州大学任教的奥科博士(FranzOch)。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他找到奥科博士,给出一个远远高于他期望值的薪酬福利包(指工资、奖金、福利、股票等的总和),而且答应他来谷歌以后由他做负责人,所有人都向他汇报,为了进一步让他满意,甚至告诉他一定要在公司提交上市申请报告的当天来报到,因为那时候股票的价格非常低,然后允许他请长假,回到大学将那一学期的课继续教完。
这就让奥科博士有足够的底气放弃教职,加入当时只有几千人的谷歌公司,而谷歌很多改变世界的项目都是这么做出来的。所以谷歌在工程上成功的奥秘,其实就是一句话,"杀鸡一定要用牛刀"。今天,阿里巴巴等公司也在学谷歌的这种做法。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拍卖品
一流人才是拍卖品,但世界上人和人的.差别常常是数量级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拍卖品,虽然对于关键岗位上的人,用一个一流的人和一个三流的人,结果会大不相同。但是这种关键职位对于一个公司来讲非常少,社会上一流人才也只是占比很小一部分,因此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讲,尤其是对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讲,只能先做一件普通的商品。
这种情况下,公司对这些人不会给予任何比市场价更高的待遇,有时给的待遇可能比竞争对手还要低。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不是欺负人吗?"还真不是!因为一个公司虽然不提供更高的薪酬,但是会给年轻人更多的成长空间,真正有志之人,你应该更看重后者。讲到这里,就要回到主题了--年轻人,不要太在乎第一份工作的工资。
几乎很少有人是靠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发财。如果大家能够认清这个现实,就能体会到第一份工作是否多20%的工资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因为你在那个阶段挣多少花多少。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我的死党,从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去了一个非常好的公司,一年能拿到30万元年薪。估计大部分人都会认可这是一个高工资了吧,但是如果谁想靠这个工资攒钱在北京好的学区买套还说得过去的房子,门儿也没有。
他给我仔细算了一笔账,30万元的年薪虽然看上去不少,但是扣除掉税和社保等费用,1/5就没有了;租房子吃饭,恐怕又花掉了1/5;交个女朋友,给她买点儿礼物,两个人出去玩玩,又去掉1/5;逢年过节孝敬一下父母,自己再有点儿小爱好,又花掉10%。算下来,如果一年下来能攒四五万元,已经算是个过日子的男人了……
我给他一个假设,如果有另一家公司愿意每年多付给他5万元(同一个行业、不同公司之间也只能做到差这么一点点),那么他是否会将税后所得全部攒起来呢?
他明确说,恐怕不会。这种情况下,他不过是把原来送给女朋友的小米手机升级成苹果手机,原来给她买美宝莲的化妆品,现在升级为兰蔻或者资生堂,同时每年还多花了2万元租房子的钱,如此而已。就算非常节省自律,一年能多攒点,每年也就能攒七八万元,也就是北京五环边上一平米房子价格,而房价的上涨速度是超过工资上涨速度的。
因此,这位经过16年寒窗苦读、从名校毕业、自视甚高的小骄子,指望这份工作,一辈子连一套房子也买不起,这就是现实。怎么办?人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必须能帮助你在10年后挣到同龄人或者同班同学3~5倍的收入,这样你才能在北京买得起房子。第一份工作必须能够让你极快速地成长,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全行业,而且你也需要主动通过第一份工作尽可能地成长。
人生重要的是真正上台阶
如果运气好,也足够努力,他就可能成为那些公司愿意出双倍价钱聘请的人,靠走职业道路发财的人,都是这一类。这些人将来如果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比其他人高很多。
当然,很多人会说,你说的这些公司和大学,我连做梦都梦不到,怎么办呢?这里只是用大家熟知的举例子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起点,自己和自己比,和与自己同条件的人比,重要的是每过几年要能够真正上一个台阶。
反过来,如果第一份工作看似挣钱多一点,却什么都没有学到,什么机会都没有,10年做下来,这个人可能会发现自己在原地踏步。很多从清华、北大毕业,到外面混了一圈的人,发现他们不但水平比应届毕业生高不了多少,还养成了一堆坏毛病,这类人通常就是在最开始选择了能多给20%工资的公司。人生前几步,即使多挣了点钱,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更何况一旦在第一份工作中养成坏习惯,会影响自己一生的发展。
大家可能还有一个疑问,如果每个人都往那些收入低一点但是非常好的公司挤,怎么办?这一点你还真不用担心。吴军老师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在乎20%工资的人永远比注重自己成长的人多,因此就给有志气的人留下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