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抗战的历史意义

 我来答
承吉凌8580
2022-11-14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6.9万
展开全部

滇西战役,历时八个月零十六天,共歼日军二万二千六百多人,我军伤亡六万四千八百六十余人。

滇西反攻,经过8个月的艰苦奋战,收复了腾冲、龙陵、松山、芒市、遮放、畹町,打通滇缅公路及由印度经缅北进入中国之国际交通路线,使大量载重汽车载运盟国大批物资,昼夜不息地经中印公路源源运入内地,同时由印度沿公路线安设油管,将汽油大量输入中国。

故滇西反攻,是一次重大的胜利。

滇西抗战,创全歼日军之范例,开收复国土之先声,国人深受鼓舞,盟国为之振奋。

滇西人民功不可没。

仅保山地区就出动支前民工二十多万人,修公路,建机场,筑工事,运军粮、送弹药、抬担架,牺牲民工二万四千六百多名。

其中保山县就补充兵员二万多名,贡献民工一千五百四十二万多工日,死亡民工三千八百五十余人,出动骡马一百一十九万多工日,驮牛三十二万多工日。

死亡牛马五千九百多头,供应军粮大米三千五百八十万公斤,马料四百四十五万公斤,猪牛肉二十三万二千多公斤,其它物资不计其数。

海外侨胞爱国爱乡,出钱出力,共赴国难。

南洋侨领陈嘉庚,组织华侨机工三千多人回国运送抗日军需,一千多名机工为国捐躯。

保山旅缅侨领梁金山,动员华侨,捐资修建惠通桥,捐献汽车八十辆,抢运抗战物资。

一、滇西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三大基本战场之一

长期以来,抗战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即中国抗战是由敌后和正面两个战场组成的。

从政治上讲,这种划分反映了国共两党抗战分工的情况,也符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抗战军事格局。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抗战的军事格局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发生了全局性的重大变化,笼统坚持两个战场的观点,已不能反映变化后的新的军事态势。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并进功缅甸,在中国西南的滇缅方向制造了一个新的战场。

中国被迫在已有的敌后和东战场(即抗战以来形成的既有战场)之外,向新的西南战场投入了大量的力量来应对危局,从而形成了敌后战场、东战场和西南战场三个基本的作战区域,或者说是三个基本的战略方向。

之所以这样认定,是出于新的西南战场具有一个独立的战略方向应该具有的所有特征。

在空间上,西南战场与此前已经存在的两个战场相互悬隔,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在敌军构成上,东部两个战场抗击着日军的中国派遣军,而西南战场面对的是日军南方总军所属的缅甸方面军;在面临威胁的程度上,由于日军陈兵怒江,中国大后方面临着比来自东战场更为直接和严重的威胁,西南方向已经成为中国最感痛苦和威胁最大的方向;在战略任务区分上,敌后战场担负着扰乱日军战略后方,抑留和牵制日军的任务,东战场承担着阻止日军西进,从东正面保护大后方的任务,而西南战场承担的是保持和贯通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道,从西南方向直接拱卫大后方的战略任务。

有鉴于此,我认为,虽然西南(包括滇西)战场的形成较晚,但自其形成之日起,即成为中国抗战的又一个基本的战略方向,而且是1942年以后中国抗战的一个主要战场,中国在这个新战场上的成败得失已经直接关系到抗战的全局。

二、滇西是保持西南国际大动脉的必争之地

众所周知,日军速战速决的图谋破产后,即将战略方针改为持久围困,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切断中国的国际通道,构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以便逐步扼杀中国抗战。

为此,日军从1938年起,先后攻占了广州、汕头、海南岛,并进军印度支那,封闭了中国除滇缅公路之外的所有对外通道。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保持滇缅通道成为中国军队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

但遗憾的是,1942年5月,日军终于进占缅甸、陈兵滇西,切断了对中国抗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西南国际大动脉,最终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

由于滇缅公路的丧失,来自北美、经大西洋和印度洋辗转而来的大量授华物资滞留印度,无法发挥为中国抗战输血的作用。

为了解决中国抗战的燃眉之急,盟国只好开通驼峰航线运输物资。

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毫无疑问,中国抗战被隔绝,西南国际通道被封闭的状况必须要打破。

正是由于这种战略上的极端重要性,中美等盟国自滇缅公路被切断之日起,就重新贯通中国的西南大动脉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中国也才为此进行了最大的战争投入,中国两次组建的远征军和最精锐的美械新军均投放于此,后期中国抗战资源的使用首先满足的是这一战争的需要,中国战略反攻的矛头也首先指向这里。

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包括滇西在内的西南战场,确为中国抗战的必争之地。

三、滇缅反攻是中国正面战场战略反攻的开始

中国抗战有无战略反攻,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

它不仅事关战略反攻问题本身,而且涉及对中国抗战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和评价。

滇西抗战的地位、作用也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肯定滇西抗战存在反攻,而且是影响抗战全局的战略性反攻,那么,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1943年,亚太对日战争出现了有利的形势。

美军在太平洋上转入了全面反攻,日军顾此失彼,节节败退。

为策应太平洋方向对日进攻,位于大陆的中国也在积极部署反攻,并将西南战场列为反攻的首选地区。

之所以如此选择,一是要打破日军的战略包围,贯通对外通道并获取大量的援华物资,为最后阶段的对日作战准备物质力量;二是想借助此次反攻,根本解除中国大后方面临的直接威胁,为下一步腾出手来,集中力量于东战场的作战创造条件;三是从当时的态势看,东战场日军派遣军兵力强大,距离日军战略后方较近,容易得到关东军和日本本土的支援。

若中国军队在西南战场的侧背威胁未解除之前,贸然把反攻矛头指向东战场,失败的风险极大。

而西南战场位于亚洲大陆战场的最西端,距离日军战略后方十分遥远。

日军的战略机动力量难于投入,物资补给等也十分困难,而且该战场日军的兵力亦相对有限,还要分别应对印度、缅北、滇西几个方向。

因此,中国军队在该战场反攻的胜算把握较大。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中国与美英盟国决定,先由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继而中国远征军西出滇西,贯通中印大动脉,随后与盟军一道收复缅甸全境。

为此,中国将最精锐的部队集中用于西南战场的反攻作战。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率先由印度进入缅北,次年5月,中国远征军横渡怒江。

两路中国大军相对攻击,对盘踞在缅北、滇西的日军展开猛烈攻击。

至1944年9月,中国的反攻大军攻克了孟拱、密支那、腾冲、松山等日军要点,奠定了西南战场大反攻的胜局。

此后,两路大军东西对进,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了龙陵、芒市、遮放、畹町、八莫、南坎等地,并于1945年1月会师中缅边境的芒友。

在中国战场首次大规模反攻中,中国共投入21个美械师的兵力(其中驻印军5个师,远征军16个师),连续进攻15个月,挺进2400余公里,彻底打垮了当面的日军第33集团军,全歼了日军第18、第56师团,消灭了日军第53师团和第2师团主力及第49师团一部,将盘踞滇西、缅北两年多的日军荡涤尽净,赢得了西南战场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四、滇西、缅北反攻胜利对抗战全局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军队在滇西、缅北的胜利,不仅达成了直接的战略目的,而且对抗战全局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首先,滇缅反攻之前,整个中国均处于被日军围困的状态,但经过此一战,整个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长期封闭的局面被扭转,大后方的侧背威胁被解除,而且 *** 作战区域两面受敌的情况也不复存在,原来的必须分兵应对的西南战场和东南战场减少了一个,从而使得中国可以将原用于西南战场的生力军移师东向。

这种战线缩短,兵力集中的结果对1945年转向东战场的反攻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中国反攻的实力因此而大大加强。

据资料,滇缅反攻胜利之前的1943、1944两年间,经由驼峰空运的援华物资总共只有31.68万吨。

中印公路贯通后,仅7个月就输入战略物资50万吨平均每月7万余吨。

援华物资的大量涌入促进了中国新锐兵团的组建,再加上从西南战场回国的几十万胜利之师,中国军队的作战实力有了质的飞跃。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中国才在1945年春制定了桂柳反攻计划,开始将反攻矛头指向长期被动的东战场。

1945年4月,日军以5个师团的兵力冒进芷江。

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中国军队,在得到美械新装备的补充,以及从西南战场回国参战部队的参与下,从5月上旬开始大举反攻,全线击溃了日军,取得了湘西会战的大捷。

日军惊呼:中国军队已面貌一新。

迫于中国军队强大的战斗力,东战场的日军中国派遣军被迫转入战略收缩。

中国军队则乘机展开追击作战,连续收复了南宁、柳州、桂林,并进军中越边境,切断了侵华日军与其南方军的联系。

总之,进入1945年,长期沉闷的中国战场一变而活跃起来,战争主动权开始向中国倾斜,而所有这一切无不源于西南战场的胜利。

包括滇西在内的西南战场,犹如围棋盘上的要点,一步不利全局被动,一点走活全盘受益。

这就是我对包括滇西在内的西南抗战地位作用的认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