蹀躞是什么意思
蹀躞是唐代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称为蹀躞带,简称蹀躞。据2013年扬州出土的隋炀帝墓葬中已有实物表明,至少在隋朝时就已有蹀躞。
同时,蹀躞也是个动词、形容词。
dié xiè
蹀躞
引证详解
1.小步行走。
①唐 权德舆《从叔将军宅蔷薇花开太府韦卿有题壁长句因以和作》:“环列从容蹀躞归,光风骀荡发红薇。”
②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长亭》:“女郎急以椀水付之,蹀躞之间,意动神流。”
③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三人欢喜非常,便从山下蹀躞前行,约里许,但见一泓清水,澄碧如镜,两岸芳草茸茸,铺地成茵,真是一副好床褥。就假此小坐。”
④冰心 《寄小读者》九:“当她在屋里蹀躞之顷,无端有‘身长玉立’四字浮上脑海。”
⑤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载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注:蹀躞:踮着小步。
2.行进艰难貌。
①南朝 宋 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六:“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②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越明日,朔风举帆,踊跃碧虚,蹀躞於黄混水,号曰望昊洋,依凭延真岛。此皆从来人迹不到之。”
③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珊珊》:“倐一红装屏角窥客,又一老媪上堂篝灯,蹀躞颇苦。”
④清 戴名世 《与赵良冶书》:“蹀躞於坑坎之途,驰骤於污泥之阪,则其害岂特颠仆而已哉!”
3.马行貌。
①唐 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赠二君子》诗:“蹀躞驺先驾,笼铜鼓报衙。”
②元 萨都剌 《题画马图》诗:“四蹄蹀躞若流星,两耳尖修如削竹。”
③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六八:“此记游耳非著作,马蹄蹀躞书生孱。”
4.谓事情、文字等方面费斟酌。
《太平广记》卷三○五引 唐 戴孚 《广异记·王法智》:“众求其诗,率然便诵二首云……自云:此作亦颇蹀躞。”
5.佩带上的饰物名。
①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元昊遣使戴金冠,衣绯,佩蹀躞,奉表纳旌节告敕。”
②宋 张枢《谒金门》词:“重整金泥蹀躞,红皱石榴裙褶。”《辽史·二国外记传·西夏》:“其冠用金缕贴,间起云,银纸帖,绯衣,金涂银带,佩蹀躞、解锥、短刀、弓矢,穿靴,秃发,耳重环,紫旋襴六袭。”
6.颤动。
①明 朱权 《卓文君》第二折:“我则见绣屏开花枝蹀躞,绮窗闲花影重叠。”
② 萧红《看风筝》:“‘ 刘成不是你的儿吗?他今夜住在我家。’老人听了这话,他的胡须在蹀躞。”
7.谓浮漫不庄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若个蹀躞语,不宜贵人出得!” 何垠 注:“蹀躞,犹云琐碎也。”
拓展阅读:
现代方言词汇
山东方言中广泛使用的词汇之一,是个由动词转化成的形容词,略含贬义。
①济南人说的蹀躞大体是很失败的意思,或是形容一个人的脸色很难看。如“真蹀躞,又把事情搞砸了”,“这人整天蹀躞着个脸”
②潍坊人(特别是昌邑一带)说的蹀躞是形容一个人穷显摆的意思,贬意。
③青岛人说的蹀躞意在嘲笑庸俗的献殷勤和谄媚行为,也是指责盲目积极性或无效劳动,如“一次般这么点东西,真能瞎蹀躞!”
④烟台龙口一带说蹀躞有不稳重、踏实之意,“看看你这个蹀躞(dieshi)样,始能老实点?“
也有盲目积极性或无效劳动之意。”真能瞎蹀躞!能不能找个箱子盛着,一次拿这么点儿。“
“蹀躞”是先秦汉语在现代语中的活化石,在鲜活的民间方言中得以流传发展,遗憾的是它被现代书面语给忽视了。
东北人有一个方言词发音为“ 得瑟”,在时下的艺术作品中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字词来表现。它的义项与潍坊方言的“蹀躞”相同,应该是“蹀躞”的音转。自从咸丰十年清朝皇帝正式允许关内人民出关在他们祖先的“发祥圣地”开垦,山东人闯东北的最多,想必这是两地文化相互交流的结果。
在吴方言中也常见“蹀躞”一词,但是这个词和北方的意思就有所不同,但大体上我们还是能看到这个词演变的趋势的。比如江苏宜兴方言中的“蹀躞”就是指“吝啬、小气“的意思。这和牟融《理惑论》第25篇的《对牛弹琴》中对“蹀躞”一词的解释“踮着脚慢慢走”最为接近。
服饰物品
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称为蹀躞带,简称蹀躞。据2013年扬州出土的隋炀帝墓葬中已有实物表明,至少在隋朝时即已有蹀躞。
带鞓和系垂的小带用薄银片制作,银带鞓的前端铆有1件金带扣,套金带箍1件,中部钉11件文武兽面纹金带,后部钉5件桃形有孔金带,带末钉1件圭形金尾。11件带上均有“古眼”,下系小带,并钉有金带饰,还套有1件小金带箍。
带有很强的收纳功能,可以悬挂水壶、钱包、扇子、香囊、刀、剑、乐器、箭袋、笔、墨、纸、砚……等等可以想得到的东西。多为皮质与金属材质,佩戴在腰带外侧。古代浪迹江湖的武者并不是把酒壶笛子和剑全塞在腰带里面的,而是使用“蹀躞”固定于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