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节的故事欣赏
【古鲁的三位老师】
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鲁即将去世,一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师是谁?”
古鲁微闭双目,沉思片刻,缓缓答道:“在我的一生中,曾有过无数个老师。即使给我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也难以将他们一一说出来。不过,真正让我受益终生的,是这样三位老师。
古鲁的三位老师”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乞丐。有一次,我在山中迷了路,眼看天色已晚,不知何处得以容身。黑夜中,我在崎岖的山路上徘徊,遇到一位乞丐。我向他请教,我到什么地方可以借宿一夜。乞丐对我说,‘这里是荒郊野外,方圆几里都没有人家。如果你愿意和一个乞丐住在一起的话,你就跟我走’。于是,我就跟了他去,一待就是一个月。每天早上,我随他一起上路乞讨。乞丐的生活漂泊不定,常常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可他总是非常快乐,从未有过失望。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总是对我说,‘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都在坚持冥思苦修。我的生活就像那位乞丐一样,时常陷入困顿之中。于是,我开始感到绝望,失去信心,甚至要放弃自己的功课。每每在这样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乞丐,想起他每天晚上对我说的那句话,‘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我的第二位老师是一条狗。有一天,我因为口渴来到河边,碰巧,有一条狗也来到河边喝水。狗朝水中望去,突然发现水里也有一条狗——它自己的倒影。那条狗感到非常恐慌,它狂吠着落荒而逃。可口渴难耐,那条狗又不得不回到河边。尽管非常害怕,它还是一跃,跳进了水里,立刻,水中的那条狗不见了。由此我感悟到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个启示:尽管你会感到害怕,可你一定要跳到水里去。
“我的第三位老师是一个小孩。一天傍晚,我在一个小镇上遇到一个小男孩,他的手里捧着一根点燃的蜡烛,他要到寺里去敬献他的蜡烛。我对小男孩说,‘这蜡烛是你自己点的吗’?小孩回答,‘是的,先生’。我又问他,‘点燃的时候,蜡烛就会发出光,而在未燃之前,蜡烛却不会发光。你能告诉我,这光是从哪里来的吗’?小男孩咯咯地笑着,并不急着回答,而是一口气吹灭了蜡烛,然后问我,‘你看,我现在把蜡烛吹灭了。你能告诉我,那蜡烛的光跑到哪里去了吗’?让我自视渊博的学问顿时化为乌有。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浅薄、愚蠢迟钝。”
其实,人无常师,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学习的机会——世间万物皆为吾师。学习乃人生之常道,然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天上的云朵,地上的树木,自然万物皆可为我师。
如果说一个老师是一座游泳池,那你可以在此学会游泳。而一旦你学会了游泳,整个海洋就都是你的。
【永远的教师】
永远的教师走出会议室,几个人开始发牢骚。几乎每个人都在祈祷,但愿局长的能够兑现。
几天后,我带着简单的行囊上路了。一路上天蓝蓝,山绵绵,水青青,几处山坡上的几处农家小院,炊烟袅袅,颇有些陶诗的意境。
我报到的学校坐落在青山脚下的一片平地上,靠北一排墙皮斑驳的平房,分成五个教室,一间大的办公室,平房的前面立着一个高高的旗杆,下面一个木板钉成的领操台,令人奇怪的是,偌大的操场上一棵树也没有。在群山的怀抱里,校园愈发显得空旷而寂寞。
当天晚上,校长带着全校所有的6名教师为我举行了一个热烈而丰盛的欢迎宴。山村的教师一如山村的农民一样木讷中透着诚实,几杯酒后,他们的话多了起来,开始争着向我劝酒。那天晚上,我喝多了。
山村学校的作息制度是这样的,每月连续上课21天,其余的几天放假。前21天忙忙碌碌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时间似乎过得很快。放假的那几天,所有的人都回家了,校园里只剩下我。白天,我漫步在操场上,看群山碧翠,望层林尽染,观苍山负雪。夜晚,我望月吹箫,踏雪静思,秉烛夜读。虽自得其乐,但寂寞孤独之感却难以排遣。
两个月后,我开始逃避这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我还年轻,我需要浪漫,需要时代的信息。我开始频频地请假。但每次请假时望着校长那无奈的目光,我都在深深的内疚中逃也似地离开学校。
带着失意,秋去秋又来。暑假后,我迟迟归来。那天,刚刚走进校园,就听到一阵优美的歌声从教室里飞出,整个校园仿佛凭添了一分靓丽。好奇怪,学校从来没有音乐教师,除了每周一听到的国歌外,再没听到过别的歌声。我急急地走进办公室,只有校长一人在,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见我进来,笑呵呵地对我说:“咱们学校又分来了一个毕业生,女老师,教英语和音乐,你听──”,歌声真的很美。
下课后,一张年轻美丽灿烂的笑脸出现在办公室里,简陋灰暗的办公室变得温馨而明亮。她叫陈晓,今年的毕业生,我们都叫她晓老师,她性格活泼,每天,办公室里都飘荡着银铃般的笑声,萦绕着百灵般的歌声。她说她很喜欢这个学校,很喜欢这山村的景色,很喜欢这山民的淳朴,更喜欢这里的学生们。学生们也特别喜欢她,每天围在她身边唧唧喳喳个不停。
可能是她的到来解除了我的寂寞,或是她的工作热情感染了我,我很少请假回家了。
带着欢笑,秋去夏又来。开始期末考试了。监考的时候,我听同事说,晓老师下学期就不来了,她父母找了主管教育的市长,把她调回了市里。我的心里顿生怅然与怨愤,怪不得她每天快快乐乐的,还装出一副对山村教育喜爱的样子,原来她早已心中有底。如果也只让我在此呆一年,我会比她做得更好。
考完试,批完了卷,陈晓就要走了。那天早晨,她早早地收拾好了行李。怎么说也同事了一回,我们都去送她了。校长苦笑着对我说,明年这时候就该送你了,大家都没有说话。我们默默地走在山路上。
突然,一阵清朗的歌声从山坡上传来。我们不由地站住了,都回头望去。只见几乎全校所有的学生,面朝我们这个方向齐刷刷地跪在山坡上,唱着陈晓老师教给他们的歌: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我们来到树下读书……
谁能受得了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场面,谁能承受得了这人世间最真的真情。陈晓老师泪流满面,她明白这是学生们对她真诚而无奈的挽留,她扔下背包,跑向了同学们。
陈晓老师留了下来。
秋天的山林如火,又一个学期开始了,陈晓老师当了班主任。她特意自己花钱从市里买回了一台电子琴,她说她跟教育局说好了,10月1日她要领着她的学生们去参加教育局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国庆文艺汇演。学生们听后,乐得每天都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在校园里飞来飞去。他们都上初中了,可还没有一个人去过市里。他们练习得很刻苦,每天校园里书声琅琅,歌声阵阵。
在期盼中,国庆节终于快来了。校长派我陪着陈晓老师带领学生们参加文艺汇演,顺便也让我回家看看。一路上,秋色是那么的美好,学生的歌声是那么的优美,听醉了我,听醉了群山。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车到站了。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让学生们兴奋得满脸通红。
“马林,车!”
正组织学生们站队的我突然听到了陈晓老师尖利的喊叫声,我急忙回头,只见马林不知怎么向马路中间跑去,东面正有一辆车疾驰过来,陈晓老师正跑向马林。我愣住了。
马林被推倒在一旁,车子撞到的是陈晓老师。
手术室外,学生们不吃不喝,从下午3点多一直站到晚上8点多,从下午3点多一直哭到晚上8点多。
陈老师盖着白色被单从手术室内推出,学生们的哭声在夜空中回荡。
第二天,学生们坚持参加了文艺汇演,没有了陈老师的指挥,没有了陈老师灿烂的笑脸,没有了陈老师的琴声,他们唱得还是那么齐,他们在哭声中唱完了陈老师领他们排的节目。
我独自领着学生们回到了学校。月末的日子,我依旧看群山碧翠,望层林尽染,观苍山负雪,因为山中有一座永远的丰碑;我依旧望月吹箫,我依旧踏雪静思,我依旧秉烛夜读,因为山中有一位永远的教师。
【老师讲的故事】
一天,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讲起了他们的老师,在校时,他们都曾受到老师的器重,现在,他们大小都成了点气候。有人提议,教师节那天,去看看老师吧,要带上自己的车,给老师壮壮脸儿。提议得到了几位同学的赞同。他们都是有车的人,虽然都是公车。
老师讲的故事教师节这天,他们坐着自己的车,先后到了老师的家,唯独小喜还没到。小喜是老师这个村所在乡的乡长,上任还不到半个月。一个戴眼镜的同学不满地说,小喜最近来得最慢。眼镜说着,就拨打小喜的手机,但总占线,眼镜就一遍遍重拨。他终于与小喜联系上了。打过手机,眼镜说,小喜马上到。
说话间,就有车声传来。他们迎到门口时,小喜的桑塔纳已停院门口了。小喜下了车说,对不起,对不起,路上遇到了点儿麻烦。
老师关切地问,啥麻烦?
小喜入坐后说,到这个乡报到后,秘书建议我换台车,要不就换换车牌子。我想,换了好像要与前任乡长势不两立一样,影响不好,就没换。今天,我坐这车来到刘村村口,有台拖拉机迎面开来,路虽不宽,但完全可以会车。可拖拉机硬是占着路中间不靠边。拖拉机手瞪着眼,凶凶地看我们。司机让他往一边靠靠,他脖子一拧说,好人不给坏人让路。我听了这话感到好没道理,就下车问他,你认识我吗?他摇头。我说,你不认识我怎么说我是坏人?那人看一下车牌说,坐这车的没好人。司机说,这是新来的乡长。乡长有急事,你这位大哥行行好,让我们过去吧。那人看看我,很不情愿地让了路。路上,司机给我吐露了真情,原乡长看上了这个村的两个女人,乡长夜间经常自己驾车在村头轮换着与这两个女人约会,这车成了那乡长的活动别墅。我恍然大悟:难怪秘书建议我换车换牌号呢。
小喜的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眼镜说,那开拖拉机的恐怕是乡长情人的丈夫,他没误你一顿就不错了。
众人哄一下笑起来。
老师摆了家宴,请学生入座。酒过三巡,话过情谊,话题不知怎么就又拐到了车上。同学又讲了几个有关车子的奇话、趣话。老师只是听。一个学生怕冷落了老师,就打断话题,给老师让酒。老师喝了酒说,我也讲个车的故事吧。学生们连声说好。
老师问。知道农科所的老黄吗?
学生们说知道,知道,有名的玉米育种专家。他前一段升了,正处。
老师点头。
老师说,这个村,是农科所的一个玉米育种繁育基地。老黄要升官的消息那天传到了村里。这村的大人小孩没有不认识老黄的。那年,村里玉米苗得了一种奇怪的病,玉米苗由青变黄,由黄变枯,然后大片大片死去。村里去请老黄,老黄来了连口水都没喝,就直接到大田察看苗情,然后配制农药。经过几天几夜抢救,苗保住了,这年秋季,还获得了丰收。在这之后,老黄将这个村定为玉米良种繁育基地,使农民每亩地的收入翻了一番……老黄对这村有恩哩,黄要升官了,他们咋不高兴呢,可他们心里却不黄离开。村长和几个已知消息的人却和老黄话别……一位老人拉着老黄的手说,走吧,人往高处走,水往海中流。走后,甭忘了咱村,这儿是你的家,村里的人都是你的亲人,啥时想家了,就来看看,啥时育出了好种子……也甭忘了……给咱家的田留一些,咱的田肥哩……老人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
村长说,哭啥,老黄升了,喜事哩。村长劝说着别人,自己竟也落起泪来。
后来,村长问老黄,走前,有啥让村里办的没有?
老黄想想说,明天给我找台拖拉机吧。
村长一时不解,上面不是派轿车来接你吗?
老黄说,我想再坐一次咱村的拖拉机。
村长说,老黄,只要不嫌弃,甭说一台,十台也行。
第二天清早,老黄起床开门一看,大门口外蹲了好多人,他们身后,停了一大片拖拉机。
他正纳闷,村长走过来说,听说你要走,大家都要来,就都来了。
老黄说,这不行,不行。这么多拖拉机,交警不让上路的。
村长说,老黄,不让他们上大路,让他们开车送你到大路口总行吧。
老黄拗不过大家,便上了一台拖拉机,其它就一字排开送老黄赴任……
老师的故事讲完了,学生们听了,好一阵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