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 我来答
吃饺子不加醋2333
2023-02-07 · TA获得超过72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1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9万
展开全部
  【摘 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索精神,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针对传统教学观对教学改革的负面影响,本文对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改革 评价标准
  
  笔者经常参加以听评课为主要内容的各级教学研究活动,感觉听评课存在一种倾向,即对老师的“教”总是关注太多,而对学生的“学”研究得远远不够。其实,这种评价导向容易导致许多老师课堂教学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自主、探究、合作。日常教学研究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上成“教案剧”。即上课前教师花不少时间反复排练,课堂上按“剧本”“演出”,教师表演精彩,学生“配合”默契,从而有许多符合各项好课“标准”的优点(这些标准往往是教研或培训机构根据新课改理念拟定的,面面俱到,且分别被赋予了相应分值),这种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课,很有点“样板戏”的味道;另一种倾向是走向另一极端,一味强调学生的表演,认为要让学生活起来,问答、演练、实践,各种电教媒体,声、光、电轮番演示,学生感到“有趣、乐学”,还有的教研人员甚至认真统计各类学生参加问答及演练的人次、时间,盲目追求形式主义的“豪华”场面,好像这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创新,才是好课。这两种不良倾向在研究、培训活动中并不少见,对当前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有一定负面影响。
  传统的教学观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内容的完整性、 教学设计 的程序性及训练的有效性等,教学过程是预设的。教师教学就是按照精心设计的教案认真实施,不允许越雷池一步。这种观点的缺陷在于否定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否定了教学过程是一个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节的动态生成过程,因而,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不知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索精神,正是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到底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评价的标准应着眼于本质而非形式,宜粗不宜细,多突出公开课的研讨性而弱化其评比性
  
  良好的研讨气氛能消除教师们“遮丑”的心态,使公开课能“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一节课是不是好课,要侧重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侧面分析。一节好课,应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追根求源;而学生的学则要表现为“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即不同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为问题意识是创新学习的主要标志,也是发展青少年好奇心和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了这种新的教学观,我们就不会把紧扣教案和教学模式“狠抓落实”的课评为好课,也不会让那种停留在浅层次的“热闹”课受到表彰。简言之,真正的好课,教师应教得自然,学生应学得主动,师生共同沉浸于探索知识的忘我境界之中,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上有些问题可以预设到,但不可能所有的问题教师都能预见到学生争论到下课,说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有什么比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可算好课呢?
  
  二、填鸭式绝不是好课
  
  课堂上,老师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传授,不给学生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问学生也只是“是不是”,学生回答也仅仅说“是”或“不是”。这种教学方法已不多见,但在老教师身上还存在,只是让学生记知识、做题目,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负担加重,逐渐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平时在教学研究时,也往往重视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何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但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却不甚关心。这种导向也容易导致老师讲什么学生便学什么,学生懒于动脑,被动接受老师提供的现成答案,不积极主动思考,学习停留在机械记忆的低水平状态。课堂上学习无任务,也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思维时常处于一种失神状态。学习无目标,导致学生上课时对老师的教学内容毫不关心,甚至无动于衷,经常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一心多用。
  
  三、必须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每一节课,都要贯穿这一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课堂教学就必须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一堂课上,几十个学生的智力、性格、情绪及知识基础是各不相同的,要使他们都学有应得,就得从各方面给予不同的对待,从情感上要有不同的关注,从方法上要有不同的引导、指导,从难度上要有不同的设计,从目标上要有不同的要求,从发展上要有不同的期望,否则,一种态度,一个表情,一种难度,一种方法,一个要求,一个目标的千篇一律,决不能成为好课。
  
  四、个性与合作
  
  新课程的课堂,应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尝试自学,同学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解决的课堂,老师应该抓住课堂教学的本质,即课堂教学在于学生的“学”而不在于老师的“讲”,既要展开预设的课堂,又要创造生成的课堂,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课堂的全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让所有学生都处在主动积极、紧张有序的学习状态中。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四个转变,即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变统一模式为发展个性,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五、关注学生
  
  在开展听评课时,要改变注意力只集中在老师身上,而忽视学生的倾向,不仅要关注老师在做什么,而且要看学生在做什么。评课时,重点应放在如何分析老师教学、改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帮助老师找到在指导学生学习教程中还需要什么,共同提高教学业务
  水平,完善教学思想,形成教学特色。
  
  六、课堂要饱含兴趣,孕育生机
  
  课堂教学仅仅只有教师的激情,还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调动一切手段和方法,包括语言、技术和技巧,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解决问题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能够使学生在兴趣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发现方法,发现过程,发现自己。使课堂兴趣蕴育着学生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生机。没有兴趣的教学是没有效益的教学,没有生机的兴趣是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怎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其标准的依据应是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的形势。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思想。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发展人的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所以,一节好课,就要符合教育的本质,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沈玉顺.课堂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拓银展览(上海)有限公司_
2024-10-21 广告
详情建议咨询拓银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是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教育装备专业展会,以整合营销、调节供需、技术推广、聚焦联系和交易、产学研结合与产业联动等为功能,已发展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教育装备行业规模大、影响广、专业性...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拓银展览(上海)有限公司_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