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可以搞哪些活动_谈如何挖掘语文课堂的活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孔子曾有过这样的教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那么,要如何让语文课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挖掘语文课堂的活力呢?
一、以学生的主动学习来挖掘
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这就像雏鹰的翅膀是在飞翔的活动中练硬的一样。“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试一试。我们的教学理当顺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因此,新课标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首先,要善于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在每堂课的开头若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定能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例如,学习一年级《比尾巴》这篇课文时,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动物尾巴的图片,告诉学生们:一些小动物昨天丢了尾巴,老师很想还给它们,可是不知道这些是谁的尾巴,你们能帮助我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跃跃欲试,愉悦的课堂气氛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尾巴的特点再贴尾巴,最后和小动物们交朋友并说一句话送给小动物。就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不仅认识到了动物尾巴的特点,相机学到了生字,而且得出“燕子的尾巴像剪刀,金鱼的尾巴像枫叶,狐狸的尾巴像大伞……”更让人惊喜的是,学生在课后编了一首《找尾巴》的儿歌,生动形象的叙述了找尾巴这个游戏。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创设的情境让课堂活了起来,孩子们乐在其中,自然不会觉得语文枯燥乏味了。
其次,要善于变化课堂教学模式。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每节课都是“朗读课文――生字讲解――课文分析――指导写字”这一模式,学生定会觉得厌倦腻烦的。作为语文教师,应敢于出新招、出奇招。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模式、套路,要大胆拿来和创新,让学生在活动中觉得语文有趣味,从而喜欢语文。例如,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抛开教学常规模式,带领孩子们展开联想:你现在就是一朵荷花,当你早上睡醒了,你还和哪些小动物们对话了?它们说什么了呢?你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你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呢?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孩子闭上了眼睛一幅陶醉的样子,有的还干脆带上了动作,张开手似乎在随风晃着身子,不禁也让我感受到了这是一池美丽的荷花呢!
二、以学生的能力培养来挖掘
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让课堂充分“动”起来的前提,不仅仅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还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为他们的发现和创造提供最大的开放性空间。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得到发展的摇篮,应鼓励他们发言,允许他们胡说八道。“对于灵机一动的想法,教师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想法,不要有先入之见;对于不恰当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有一次,笔者正在投入的讲《一个村庄的故事》一课,一个孩子突然举起手来。出于对学生的尊重,笔者停了下来听取她的意见。没想到这个学生认真的说:“老师,这些砍伐树木的人可不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自食其果’?”孩子的总结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她对课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是毋庸质疑的。借此机会,笔者惊喜的表扬了她。在之后的学习中,这个孩子乐在其中,又引用了许多成语来概括课文,常常让课堂充满了灵动。语文课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充分引导学生把各种想法都轻松自然的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2.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教师千万不要有意或无意的压制学生的好奇心。笔者在《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过程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李四光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他看到这块大石头就想,这块石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没有想到,学生并没有按笔者的预设回答这个问题,反而由讨论大石头的由来到冰川的形成和运动到外太空的陨石,虽然打破了 教学计划 ,但笔者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和孩子们在相互提问回答中又一次调动了课堂的活力。
3.要培养学生自主调查研究的能力。因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当然,教师也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联系语文学科,多做些调查研究。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二中,要求学生们调查周边的环境。笔者将调查方法教给学生,一个星期后,孩子们的调查结果非常令人满意。他们有的采用小组调查方式,有的采用走访方式,还有的进行了实地勘察,就连平时学习不是很认真的孩子也积极的参与了。这次活动不仅激活了语文课堂,更是将课堂的活力延伸到校外,教学生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活力”二字,它无处不影响着学生功能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在活动中释放,学生的智慧需要在活动中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活力来推动,让每个人都在课堂中动起来。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挖掘语文课堂中的活力,课堂自然便“活”从中生、“趣”从中来。
一、以学生的主动学习来挖掘
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这就像雏鹰的翅膀是在飞翔的活动中练硬的一样。“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试一试。我们的教学理当顺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因此,新课标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首先,要善于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在每堂课的开头若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定能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例如,学习一年级《比尾巴》这篇课文时,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动物尾巴的图片,告诉学生们:一些小动物昨天丢了尾巴,老师很想还给它们,可是不知道这些是谁的尾巴,你们能帮助我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跃跃欲试,愉悦的课堂气氛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尾巴的特点再贴尾巴,最后和小动物们交朋友并说一句话送给小动物。就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不仅认识到了动物尾巴的特点,相机学到了生字,而且得出“燕子的尾巴像剪刀,金鱼的尾巴像枫叶,狐狸的尾巴像大伞……”更让人惊喜的是,学生在课后编了一首《找尾巴》的儿歌,生动形象的叙述了找尾巴这个游戏。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创设的情境让课堂活了起来,孩子们乐在其中,自然不会觉得语文枯燥乏味了。
其次,要善于变化课堂教学模式。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每节课都是“朗读课文――生字讲解――课文分析――指导写字”这一模式,学生定会觉得厌倦腻烦的。作为语文教师,应敢于出新招、出奇招。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模式、套路,要大胆拿来和创新,让学生在活动中觉得语文有趣味,从而喜欢语文。例如,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抛开教学常规模式,带领孩子们展开联想:你现在就是一朵荷花,当你早上睡醒了,你还和哪些小动物们对话了?它们说什么了呢?你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你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呢?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孩子闭上了眼睛一幅陶醉的样子,有的还干脆带上了动作,张开手似乎在随风晃着身子,不禁也让我感受到了这是一池美丽的荷花呢!
二、以学生的能力培养来挖掘
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让课堂充分“动”起来的前提,不仅仅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还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为他们的发现和创造提供最大的开放性空间。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得到发展的摇篮,应鼓励他们发言,允许他们胡说八道。“对于灵机一动的想法,教师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想法,不要有先入之见;对于不恰当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有一次,笔者正在投入的讲《一个村庄的故事》一课,一个孩子突然举起手来。出于对学生的尊重,笔者停了下来听取她的意见。没想到这个学生认真的说:“老师,这些砍伐树木的人可不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自食其果’?”孩子的总结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她对课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是毋庸质疑的。借此机会,笔者惊喜的表扬了她。在之后的学习中,这个孩子乐在其中,又引用了许多成语来概括课文,常常让课堂充满了灵动。语文课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充分引导学生把各种想法都轻松自然的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2.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教师千万不要有意或无意的压制学生的好奇心。笔者在《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过程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李四光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他看到这块大石头就想,这块石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没有想到,学生并没有按笔者的预设回答这个问题,反而由讨论大石头的由来到冰川的形成和运动到外太空的陨石,虽然打破了 教学计划 ,但笔者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和孩子们在相互提问回答中又一次调动了课堂的活力。
3.要培养学生自主调查研究的能力。因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当然,教师也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联系语文学科,多做些调查研究。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二中,要求学生们调查周边的环境。笔者将调查方法教给学生,一个星期后,孩子们的调查结果非常令人满意。他们有的采用小组调查方式,有的采用走访方式,还有的进行了实地勘察,就连平时学习不是很认真的孩子也积极的参与了。这次活动不仅激活了语文课堂,更是将课堂的活力延伸到校外,教学生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活力”二字,它无处不影响着学生功能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在活动中释放,学生的智慧需要在活动中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活力来推动,让每个人都在课堂中动起来。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挖掘语文课堂中的活力,课堂自然便“活”从中生、“趣”从中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