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也就是神经纤维中传播的钙波的产生机制。神经纤维那种电缆样的形状、纤维内超低的背景钙浓度及静息时特别负的轴浆离子环境、轴突和树突几乎与胞体相隔离的细胞构型,为钙波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当神经纤维接受到上游信号后,瞬时钙的释放产生钙波。因为这种钙(带正电荷的离子)的释放是生电的(因主要释放的是钙阳离子,而不是阴离子),所以瞬时使纤维内电位升高,甚至翻转为正的电位,达到一个最高值,并且这种变化沿着纤维作定向传播。
这种传播在电生理学上以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式被测得。在定向传播的钙波过后,借助于ATP的水解,胞浆钙离子被重新收集到钙池中,膜电位继续下降,并随后膜电位变负,逐渐进入神经纤维的静息期,完成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一个循环周期。
扩展资料:
以神经元为例,动作电位沿轴突的传导是通过跨膜的局部电流实现的。给轴突的某一位点以足够强的刺激,可使其产生动作电位。
此时该段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发生暂时的翻转,即由安静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转化为兴奋时的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状态,称其为兴奋膜。兴奋膜与周围的静息膜(未兴奋的膜)无论在膜内还是膜外均存在有电位差,同时细胞膜的两侧的溶液都是导电的,所以兴奋膜与静息膜之间可发生电荷移动,这种电荷移动就是局部电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作电位
2024-10-28 广告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神经纤维那种电缆样的形状、纤维内超低的背景钙浓度及静息时特别负的轴浆离子环境、轴突和树突几乎与胞体相隔离的细胞构型,为钙波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当神经纤维接收到上游信号后,瞬时钙的释放产生钙波。因为这种钙(带正电荷的离子)的释放是生电的(因主要释放的是钙阳离子,而不是阴离子),所以瞬时使纤维内电位升高,甚至翻转为正的电位,达到一个最高值,并且这种变化沿着纤维作定向传播。
这种传播在电生理学上以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式被测得。在定向传播的钙波过后,借助于ATP的水解,胞浆钙离子被重新收集到钙池中,膜电位继续下降,并随后膜电位变负,逐渐进入神经纤维的静息期,完成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一个循环周期。
扩展资料:
特点:
1、“全或无”。
只有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钠通道开放所致,因此刺激引起膜去极化,只是使膜电位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动作电位的最终水平无关。
因此,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这就被称之为“全或无”。
2、不能叠加。
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因此动作电位不可能产生任何意义上的叠加或总和。
3、不衰减性传导。
在细胞膜上任意一点产生动作电位,那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一次完全相同的动作电位,其形状与幅度均不发生变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动作电位
去极化过程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对K+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的净内流停止。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测定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传导的距离(d)与通过这些距离所需的时间(t)。即可根据V=d/t求出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可兴奋组织在接受一次刺激而被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发生规律性的时相变化,依次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然后再恢复到正常的兴奋性水平。利用双刺激可检查神经对第2个刺激的反应,了解其兴奋阈值以及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幅度的变化,从而判定神经组织的兴奋性的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作电位
201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