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动漫对比

 我来答
绿洲的幻影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8-06-14 · 不是有信心才做,是做才有信心。
绿洲的幻影
采纳数:5455 获赞数:8430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众所周知,中国动画在80年代末、尤其是88~90年的黄金时期内,中国动画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今年来,在众多国外引进的动画,尤其是日本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国产动画正在逐渐衰弱。
  那么为什么今年来日本动画会如此受青睐而国产动画却遭冷落呢?我就对以下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1.发展概况
  中国动画:
  新中国美术电影于1947年开始摄制,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揭开序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
  1957-1966是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片的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为成熟和完美。
  1958年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剪纸片。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
  1961年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是这一时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1966-1976),美术电影遭受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这一事业前进的速度。
  1977年开始恢复了创作生产。
  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十年而摄制的《哪吒闹海》,是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在国外深受欢迎。
  80年代前,中国动画还只是被称为“美术电影”,80年代后才真正的被称为“动画”。
  之后就是各种的探索阶段, 1988-1990可算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既有《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的积累,又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这样有所创新的动画片,中国的动画事业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90年代后,中国动画却出现了大的倒退,“动画片”显然成了“儿童片”,无创新的体裁却刻意模仿国外动画,失去了大片的市场。
  日本动画:
  战前草创期——1917~1945年。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而后期则由于日本军主义猖獗,因此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日本军国主义的路线。
  战后探索期——1945~1974年。这个期间许多人常识不同的动画题材,从很有意义到很低俗的,应有尽有。
  题材确定期——1974~1982年。其开端是《宇宙战舰》的上演,引起了日本第一次动画热。
  画技突破期——1982~1987年。起开端是《超时空要塞》上演(此部动画也在中国引进播放过),由于该时期人们追求视觉享受,画技大有突破。
  路线划分期——1987~1993。日本动画进入成熟期。
  风格创新期——1993至今。在画技、制作手法、构思即使方面都日趋成熟时,日本大会试图突破原由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和构思,带给观众新的感官冲击。②
  新中国动画和日本战后动画起步时间相差无几,中国动画只是在一些基本的技术上进行变化,而日本动画却在构思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可见两者发展至今出现的差距从何而来。
  2.意识观念和题材内容
  中国动画无法创新突破的最大原因就是国人们对于动画的观念还只是停留在70、80年代,认为动画只适合于10岁以下的小孩,把动画片归为“儿童节目”一类,而且中国动画的根本目的都是“教育性”,于是今年来的动画片出现了逐渐幼稚化的趋向,根本无法适应更大的观众群。
  日本动画将其市场定位于12~20岁的青少年群。
  意识观念的截然不同导致了题材内容的风格炯异。日本最为著名的动画之一《EVA》可以说就是完全面对高年龄层次的观众的,因为其内容对于15岁以下的青少年仍然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中国动画似乎从来都没有绕出过古老神话、传说的圈子,最好的例子就是最新的两部投资巨大的《宝莲灯》和《封神榜》;其他就是一些极其无聊、幼稚的内容,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从《宝莲灯》中其实可以看出中国动画的最大弊病:“好人”打败“坏人”的固定模式。本来宣扬“邪不胜正”无可厚非,然而在《宝莲灯》中,为什么不放过沉香及其母亲,他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的,这么做对他有何益处,他究竟为何是“坏人”,整部动画却毫无交代。
  日本动画却不断在题材内容上进行创新,由于面对的是青少年群,其内容必须符合不断改变着的年轻人的口味,于是新的内容层出不穷,而且意义深刻,在表面的故事背后都藏着动画的主题,发人深省。而且还出现了很多适合学生心理的动画,《灌篮高手》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灌》一片在中国各地所引起的轰动绝对是有目共睹的,可见并不是动画片在中国无市场,而是要看面向的是哪种市场。
  3.教育性、商业性和艺术性
  中国动画是完全的教育性,大多出自“××美术制片厂”或“××电视台美术部”的制作,由于是国家资金资助,社会效应自然排在经济效应之前,成了“幼儿公益广告”,很难赢得青少年观众群。
  相比中国的“教育性”,日本更注重的是“商业性”,日本动画基本上都是又各个动画制作公司自行拍摄制作的,所以排在首位的当然是经济效应,于是便要求抓住观众群的心理,提高收视率,必然要求自己的动画有所创新。于是,日本动画就产生了其艺术性。
  动画也是一门艺术,而作为一个动画人,首先应该具有的是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的自觉。教育不等于讲大道理或是灌输常识,通过艺术来让孩子自己体会到真理不更有教育性吗?
  日本著名漫画家尾崎南在看自己画的《绝爱》所改编的动画时被感动得哭了;高桥留美子在看《福星小子》剧场版的时候也是一样。只要你做出的动画首先感动了自己,它就能感动别人。
  一部优秀的动画,可以让一个坚强的男孩落泪,也可以让一个忧郁的女孩纵情欢笑,让一个失意的人走出沉沦重拾信心。然而中国迄今为止有这样的动画吗?至少我仍未有幸观赏到。
  4.制作技术和人物设计
  在制作技术上中国已经有了极大的突破,可以说和日本相差无几(当然比起DISNEY的《恐龙》的3D技术还是差的多的),然而在人物设计方面却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动画中的人物并没有自己极为鲜明的个性,尤其是人物的眼睛,许多时候人物的表情、眼神和性格、剧情完全脱节,而同一画面上的两个人物根本毫无交流,似乎只是独立存在着的,这个给观众的视觉效果绝对是大打折扣的。
  日本动画在人物表情的处理上却是极其特别的,虽然并不能像《恐龙》中把每块面部肌肉都表现出来,但却能通过眉毛、眼角和嘴角的细微变化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日本动画在人物设计上强调的是明暗对比分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然,中国动画必须有自己的人物风格,在借鉴国外动画片的过程中,必须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5.前期配音和后期宣传
  中国动画的配音实在不怎么样,有时声音和人物年龄完全不符,而且很少有能够很好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配音。而日本却有专门的“声优”(即动画配音),虽然许多实际年龄要比人物大许多,但却能在性格和声音方面都做得与动画片中人物完全吻合,而且还有许多声优以配某个人物而出名的。
  声音可以说是动画片中人物的灵魂,如何提高配音的素质是一大问题。
  后期宣传在中国动画中几乎是看不见的,只有《宝莲灯》在制作结束后进行了“投资××千万元”的宣传,最多就是出现了一些笔记本和故事画册,CD和VCD已经算是极大的突破了。但是日本动画的宣传就是多种多样的了,首先是电视中的新片预告,一般来说是45秒左右的短片,配以音乐和介绍,接下来街头便会出现海报,而动画要是稍有名气,就会出现一大堆的周边产品:人偶、模型、午餐盒、镜框、电话卡、日历、毛巾、手绢、钥匙扣、音乐钟、相册、衬衫、手提袋、徽章、信封、信纸、明信片、圆珠笔、瓷杯、纸巾、打火机……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就能为制作商带来丰厚的回报,而制作商也能把收回的资金投入下一部作品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何乐而不为呢?

  就从以上的五个方面而言,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之间的差距还是存在的,但是中国动画片需要繁荣,中国动画也一定会繁荣。
  只要在吸取国外一些动画的经验后创出自己的风格,中国动画总有一天会赶上并超出日本动画,到时候更多的人会守侯在电视机前等待国产动画的播出!
a574859339
2011-06-08 · 超过3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6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6.8万
展开全部
——中日动画发展历程比较
梁晓涛
“中国学派”不适合现代动画节目的创作和制作,而日本动画则在实践上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我们一直追求中国特色的动画风格,这是中国动画崛起的先决条件,尽管路途艰难。
  “中国学派”:从短暂辉煌到式微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批才华横溢的中国动画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移到动画的制作之中,中国画中最具特点的水墨画法成了突破点,在此后的若干年内,被后来称为水墨动画的动画片破茧而出,《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等一批水墨动画艺术短片令人耳目一新,加上《大闹天宫》等一批以散点透视为整体画法的动画片的横空出世,震动了国际动画界,于是“中国学派”的称谓应运而生。应该说,这是对中国动画家们的尊敬和肯定,中国动画也开始了辉煌的历程。
  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学派”似乎一直没有走出探索的圈子,实验性的特点在创作中如影随形,于是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即走向沉寂,以至除了业内人士,“中国学派”已经变成了一个陌生的概念了。
  挖掘深层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学派”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得到肯定的。一种艺术形式能否长久地延续,形式只是载体,而更重要的是其所要承载的内容。“中国学派”的多数作品,以实现一种绘画技法为终极目的,至于这种技法所表现的内容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退而成了附属的东西。于是当这种技法本身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张扬之后,便失去了其神秘的光环,内容苍白的弊端随即显现。
  动画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一个门类,同时也具有商品的属性,即它是一种产品。作为一种产品,能否拥有较大的生存空间,关键是能否采用大生产的方式进行制作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中国学派”动画片制作成本极高,制作周期太长,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制作方式只能生产艺术短片,对于吞吐量极大的影视媒体,这样的制作方式无异于杯水车薪。当面对境外动画节目那种动辄数十集甚至数百集的冲击的时候,这种制作方式已经没有还手之力了。
  于是,我们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采用我们自身的“中国学派”的方式进行动画节目制作,难度极大而效率极低,首先在数量上就无法与境外节目竞争;采用境外动画节目的风格进行制作,同样也不是我们的强项,而且又极易在简单摹仿之中迷失自己。从八十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中国动画人就在这种尴尬之中痛苦地徘徊,搜寻着突出重围的道路。这种状况在1999年出品的动画电影《宝莲灯》中暴露无遗。在这部代表中国动画创作与制作水准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奇怪的现象:孙悟空承袭了“中国学派”代表作之一《大闹天宫》的原型设计,主人公沉香多少有日本风格的痕迹,二郎神偏重于写实风格,而片中的小猴子则几乎就是迪斯尼风格的翻版。这样的现象并不代表主创人员对美术设计没有追求,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实在没有属于自己的成功模式可供借鉴。这在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中国学派”不适合现时代动画节目的创作和制作。中国的动画人面对此种局面也只能发出“敢问路在何方”的感慨了。
  与此同时,我们的近邻日本却不动声色地积蓄着力量,当我们发现日本风格已经逐步被观众所接受的时候,日本的卡通明星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早就与轰轰烈烈的美国动画平分秋色了。
  日本风格的启示
  提起日本动画,很多人都会非常具体地联想起一些生动的卡通形象,从早期的阿童木、一休到近期的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皮卡丘等,可以说,这些卡通形象与日本动画是互为表里、紧密相连的。其实,在一些中学生当中,他们对日本动画的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电视媒体所播映的那些节目,对很多没有公开播映的优秀日本动画片,像《天空之城》、《攻壳机动队》、《阿基拉》和《浪客剑心》等,也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由此可见日本动画片的影响力之大。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所熟知的美国动画片的形象要么是历久不衰、享誉数十年的卡通明星(米老鼠、唐老鸭、汤姆猫、杰瑞鼠、兔八哥等),要么是影院动画大片中的形象(白雪公主、比诺曹、狮子王、花木兰、泰山等),而日本动画形象几乎全部为70年代之后诞生的,绝大多数观众所熟知的卡通形象大多与电视相伴而来(日本也有非常优秀的影院动画片,由于在我国几乎没有放映,所以一般观众并不熟悉),风格极为统一,夸张又时尚。虽然很多业内人士对日本动画形象不以为然:圆而大的眼睛,小鼻子,樱桃小嘴,彩色头发,已然不中不西,再加上不合比例的身体结构,人物多为蜂腰鹤腿型,这是正常人的身体吗!在制作上,停格的过度使用,绘制张数的不足,对白的大量运用,成了不合理降低成本的代名词,似乎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光影与特技摄影的运用,但也属于细枝末节。但就是这样的动画片,先是风靡非洲,继而在近些年成功打入欧美主流社会,成为国际上唯一能与欧美动画相抗衡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动画类别。
  从整体美术风格到制作方式都不被业内人士(不仅是我国,也包括欧美)看好的日本动画片,何以在短短20多年中奇迹般地覆盖了欧美亚三大洲、成为与欧美动画鼎足而立的一支令人不能小觑的力量呢?
  首先,庞大的创作群体与统一的创作风格为日本动画片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和美学基础。脱胎于日本漫画的日本动画,有大量的漫画素材和人才可供利用,而美术风格统一的漫画绘画技法与方式又让动画可以直接挪用和借鉴,这就是我们在日本漫画和动画之间很容易找到亲缘关系的原因。在日本动画界处于开创地位的手冢治虫就是杰出的漫画家,其许多动画片的故事和美术风格设计就是直接对其漫画作品的移植;第二,采用工业化大生产的方式进行动画节目制作。日本动画的高速发展大体上是与电视动画的发展同步进行的,不同于影院动画片制作方式的电视动画片,其最大的特点一是要有足够的数量,要满足电视媒体每天播放的需求,二是要低成本,电视媒体要能够购买,三是要系列化,电视媒体要让观众保持长期的兴趣点,以保证稳定的收视率。要满足上述三点要求,动画生产必须要标准化、规模化、系列化。而脱胎于漫画的日本动画恰恰由于其统一的美术风格和广泛的人才基础契合了这一要求,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巧妙地避开了实验与探索的局限;第三,独特的美术风格尽管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欧美动画的压力,但来自日本本土的大量需求及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保障了动画生产的良性运转和扩大再生产,从而为全新的动画风格的创立和完善提供了市场上的保护,使之最终与欧美风格的动画鼎足而立。美国动画专家RebeccaJ•Bristow对中国动画的建议之一就是不能走迪斯尼的路,因为那样你永远在他的身后,不会有所成就。而日本动画则在实践上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虽然我们心里免不了那种酸楚的感觉。
  中日动画的发展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也呈现了不同的结果。我们一直追求中国特色的动画风格,这是中国动画崛起的先决条件,尽管路途艰难,所幸的是我国的动画人依然没有放弃,或许日本动画的发展历程能够为我们提供启迪。只是伴随WTO进程的加快,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相当紧迫。放眼当今世界,强势文化多以影视作品为载体进行渗透,动画片就是其中的有效载体之一。每一代人都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动画片或多或少的起着培养少年儿童认同本民族文化的作用。因此,探索并制作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动画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动画片本身的范围,不单是动画界业内人士的事情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裘贞张简婉
2019-03-17 · TA获得超过349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52
采纳率:34%
帮助的人:398万
展开全部
从中国最早的动画片<大闹画室>开始,到现在,中国的动画已经走了将近80年了。这期间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到现在为止,已经算是可以和国际上相媲美了。
但是现在,充斥着中国动画市场的还是以国外的居多,以美国和日本最为明显。这两个国家动画片业的发展都要比中国早的多。专业而有经验的动画设计师、先进的设备,也都高于我们。
以我为例。
说实话,我不是特别喜欢看中国的动画,不是说不好看,而是它适应的人群面太窄了。像<大头....>,根本是17岁以上的青年不爱看的。几乎所有的中国动画片都是这样:适合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观看。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可以看的动画片少之甚少。而且很多故事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之类,缺乏新意。虽然适合少年儿童观看,但是教育性很强,好比是故事书一样,家长所要教育孩子的美德,在中国的动画片里面都能找到。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想象力就要强我们很多每个时期出来的动画片,都有成为街头谈论的对象,还有流行。像<灌篮高手>在当时已经成为青少年争相观看的片子,里面的任务也被人们来摹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个画面,每一个人物,都画的很细腻,中国现代的漫画,很多画者,都会受到日本漫画的影响。相比之下,日本动画片的观看群要广的多,不过正好根我们相反的就是,60%的片子不适合少年儿童观看,里面黄色的东西随处可见,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要是给儿童看的话,就不是很好了。而且日本动画片基本上没什么教育意义,仅供消遣罢了。
相比中国和日本,美国要好很多。美国的动画片以电影居多它集合了中日两国动画的优点。适合的年龄段很广泛,从小孩到老人,都是比较喜欢看的。教育性很强,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动画反应出来的教育比较直观,而美国则不同,它能够以稍带幽默的形式告诉你一个或几个做人的道理,让你在大笑之后,再去回味:哦,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就不好了。(说实话,本人很喜欢美国的动画片).
现在的动画,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少年儿童而存在的了,那些有者童年幻想的人,都渴望通过动画片,来寻找自己童年的一点点记忆--我们曾经也年青,我们曾经也幻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睦标才01904
2011-05-31 · TA获得超过12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9.1万
展开全部
我国动画产业太落后 ACG产业近几年比较流行 但动画依旧是依靠廉价的人力
我国动画提倡要有益于儿童 少年的身心发展 所以都是儿童倾向的幼稚的动画 比如教做人道理的
讲历史的 关于知识方面的 在着就是讽刺的动画 教育儿童
而更不幸的是做动画的人——包括写动画故事的人、人物造型设计、配音工作、以及画动画的人都是些成年人。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童年的影响,必然和现在的孩子有十几年到几十年的代沟。因此做出的动画只是他们心目中的动画而已。

是什么让差距如此之大?思考。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国的动画制作水平相差不多,到现在如此差距,有人认为是因为它们的经济实力雄厚有关。那么我国的动画投入少吗?可是投入和收益能成正比吗?为什么我国的动画需要政策保护才能生存,而日本动画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呢?
我国的动画的弱势在什么地方呢?首先说我国人民很聪明。很早就有人写出像《西游记》那样的神话故事,想象力何等丰富!因此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之所以我们的想象力发挥不出来,不是因为我国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国的政策指引太严重了。它要求动画的思想性要高,必须有教育意义。在高思想性的前提下,人的思维必然受到束缚,发展必然受阻。不是因为我国动画想做给小朋友看,而是政策要求给孩子看,成年人看国产动画片当然会很痛苦。

私认为咱国1是不重视这方面 2是不能放下学习的包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奇天CG学院
2018-11-07 · 十三年专注CG插画原画培训
奇天CG学院
奇天根据企业单位和市场不同需求把主题课程设置为:游戏原画、奇幻插画、动漫原画、商业插画、手绘插画、还有针对零基础入学的学员设置的传统美术课程。不同类型风格针对不同工作领域。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从发展方面来说的话,中国动漫还只在探索阶段。而日本已经到了细化阶段。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