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谈谈学习道家文化的感受
8个回答
展开全部
真正的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通过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容纳哲学内涵,效法自然寻求人间繁荣的,其他的“宗教”一般都是从人本身出发,依靠假说与臆测构筑人与神的世界。
科学每向前发展一步,哲学思辩每深入一步,依靠假说与臆测建立起来的宗教就后退一步,宗教与科学的对立是“道教”以外的其它宗教的致命弱点。唯有“道教”能以其自然思想逐渐成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制度、科学哲学的象征。
“道教”学说和进化论有相通之处,“道教”的神灵体系是多神论,并且认为神灵不是用来“崇拜”的(但可以拜师),而是强调每个人通过一定方式的修炼均可“成仙”。
------------------
道家文化是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自我觉醒、成长,而不利于既得利益群体维护自身利益的。道家文化以利于每一个个体的利益为出发点,而非以利于群体利益为出发点。道家文化的推广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一个个体的“自觉”。
因此,在“民智”未开之时,道家无法组建、运用有效的,可以与统治阶层相抗衡的政治力量。
政治制度取决于人民,政治制度的疲软,最终是由于人民的疲软。如果人民大众不能“自觉”,道家也没有什么办法,因为一个在监狱中的人,无论何时,如果有逃离的机会,首先他就必须明白,他是在监狱中,只要他不明白这点,只要他认为他是自由的,他就没有任何机会,没有人能用强迫的方式,违反他的意志,违反他的渴望来帮助他或让他自由。
-------------------
道家非常注重实际。道家的个人模式,“年轻”时入世,“退休”时出世。自利为主,利他为辅。
在出世修炼前,必须先要入世“炼心”,在得其“法财侣地”的同时,达成与社会互动的“附属结果”。最后才是出世修炼,在寻求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同时,达到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附属结果”。
也就是说道家要求的是“复杂后的简单”----返璞归真。为道日损,首先的是你要有“物”可损。
政治模式:群龙无首----民主制度。
文到这里,是否可以说,道家思想,是对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另类解读呢?
-------------------
相传老子著《道德经》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虽仅有五千余字,其中蕴含的精深哲理,却贯穿于我国各历史阶段的不同领域。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纷纷作注。
有以治世解者,有以养生解者,有以兵家解者,有以玄理解者……各家都引其哲理为我所用。历史上更有专事研修道德的一支队伍,逐渐的演变为“道教”团体,这更使《道德经》蒙上了一层迷彩。
实际上《道德经》只是道家修练学“出世篇”而已,《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才是道家修练学真正的入世篇。
然而由于独尊儒术,导致绝大多数中国传统文化都被伪儒歪曲篡改。我们如果想了解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对“儒家体系”的传统文化彻底颠覆,之后从新开始对传统文进行全新的解构重塑,也唯有这样,我们才有看到“真本”传统文化的可能。
-------------------
《道德经》作为一门“修练学”论著,其中蕴涵着哲学思想、方法论这很正常,但“修练学”蕴涵着哲学思想并不等同于其本身就是哲学。因为在《道德经》这部“修练学”著作中为了阐明修练问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这是由于古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匮乏所导致的),因此,不明其中内在寓意,而只从字面上以文解文,必会导致误读。
自古至今,人们都对修道感到玄之又玄了,后来又有人称修道为“修神仙”。由于这些修道效应的产生机理只有修道者自身才能体悟,却无法以恰当的语言予以表达,故就不能被常人所理解。即使是能表达,常人也不会因听一听就能直接体验得到,往往听着玄乎,不易理解,更不易相信。
举世公认《庄子》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自汉代以来,人们都将老庄代称道家。《庄子》的留存虽已不完整了,但现存的著述亦尚有数万言,从总体思想看,《庄子》确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与发挥。即使庄子与老子的生活相距年代也不太远,故其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也应是接近本意的。
《庄子》云:“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苜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庄子》文中此种论述很多,不一一例举。但其一直是谈如何修道而养生,从修道中“合于天伦”,“同于大通”。
-----------------
道家之著述以寓言为主,读者需会其意,而不能执著于语言的表面意思,若执著于表意,那就是抱住了鱼篓而丢了鱼,将本末给颠倒了。若不从修道中去领悟《道德经》,而仅以旁观者去理解其意思的话,那就如让担当品尝食物滋味之责的舌头,去品尝音乐之韵味,那只能得出不是滋味的滋味之结论来。
由于《道德经》是以寓言的形式作著,以寓难言之理,故读该文时就不能仅从字面表意去理解,而重在理解其寓意,否则就会感到文意支离破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前后不相关联,而感莫明其妙。
《皇人经》有一段论述倒有助于我们对《道德经》含意的理解,其云:“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但人不能自知,而不守神以却众恶耳。知之者则不求祐于天神,止于其身则足矣。故云:一人之身,一国之象。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者则知治国矣。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吝其气者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道枢·虚白问篇》亦有云:“《老子内丹经》曰:一身之设,一国之象也。圣人以身为国,以心为君,以精气为民。民安则国斯泰矣,民散则国斯虚也。夫能惜精爱气,则所以长生者也。”这就是所谓读经的“秘诀”。
人体就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自然之大宇宙中有天,有地,有国,有君,有民,有万物的生化,有百姓的组合……在人体之小宇宙中也存在着这一切:心为天,体为地,心神领域为国邦,元神为君,欲念为民,腑脏百骸为百姓的组合,元气的生化为万物之生化……以此去读《道德经》就无所阻碍了。(选编自--《道德经》探玄-培真箸)
因此,可以断言,那些只是从字面上以文解文的论述,并不是《道德经》之本意。
道家文化是通过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容纳哲学内涵,效法自然寻求人间繁荣的,其他的“宗教”一般都是从人本身出发,依靠假说与臆测构筑人与神的世界。
科学每向前发展一步,哲学思辩每深入一步,依靠假说与臆测建立起来的宗教就后退一步,宗教与科学的对立是“道教”以外的其它宗教的致命弱点。唯有“道教”能以其自然思想逐渐成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制度、科学哲学的象征。
“道教”学说和进化论有相通之处,“道教”的神灵体系是多神论,并且认为神灵不是用来“崇拜”的(但可以拜师),而是强调每个人通过一定方式的修炼均可“成仙”。
------------------
道家文化是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自我觉醒、成长,而不利于既得利益群体维护自身利益的。道家文化以利于每一个个体的利益为出发点,而非以利于群体利益为出发点。道家文化的推广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一个个体的“自觉”。
因此,在“民智”未开之时,道家无法组建、运用有效的,可以与统治阶层相抗衡的政治力量。
政治制度取决于人民,政治制度的疲软,最终是由于人民的疲软。如果人民大众不能“自觉”,道家也没有什么办法,因为一个在监狱中的人,无论何时,如果有逃离的机会,首先他就必须明白,他是在监狱中,只要他不明白这点,只要他认为他是自由的,他就没有任何机会,没有人能用强迫的方式,违反他的意志,违反他的渴望来帮助他或让他自由。
-------------------
道家非常注重实际。道家的个人模式,“年轻”时入世,“退休”时出世。自利为主,利他为辅。
在出世修炼前,必须先要入世“炼心”,在得其“法财侣地”的同时,达成与社会互动的“附属结果”。最后才是出世修炼,在寻求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同时,达到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附属结果”。
也就是说道家要求的是“复杂后的简单”----返璞归真。为道日损,首先的是你要有“物”可损。
政治模式:群龙无首----民主制度。
文到这里,是否可以说,道家思想,是对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另类解读呢?
-------------------
相传老子著《道德经》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虽仅有五千余字,其中蕴含的精深哲理,却贯穿于我国各历史阶段的不同领域。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纷纷作注。
有以治世解者,有以养生解者,有以兵家解者,有以玄理解者……各家都引其哲理为我所用。历史上更有专事研修道德的一支队伍,逐渐的演变为“道教”团体,这更使《道德经》蒙上了一层迷彩。
实际上《道德经》只是道家修练学“出世篇”而已,《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才是道家修练学真正的入世篇。
然而由于独尊儒术,导致绝大多数中国传统文化都被伪儒歪曲篡改。我们如果想了解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对“儒家体系”的传统文化彻底颠覆,之后从新开始对传统文进行全新的解构重塑,也唯有这样,我们才有看到“真本”传统文化的可能。
-------------------
《道德经》作为一门“修练学”论著,其中蕴涵着哲学思想、方法论这很正常,但“修练学”蕴涵着哲学思想并不等同于其本身就是哲学。因为在《道德经》这部“修练学”著作中为了阐明修练问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这是由于古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匮乏所导致的),因此,不明其中内在寓意,而只从字面上以文解文,必会导致误读。
自古至今,人们都对修道感到玄之又玄了,后来又有人称修道为“修神仙”。由于这些修道效应的产生机理只有修道者自身才能体悟,却无法以恰当的语言予以表达,故就不能被常人所理解。即使是能表达,常人也不会因听一听就能直接体验得到,往往听着玄乎,不易理解,更不易相信。
举世公认《庄子》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自汉代以来,人们都将老庄代称道家。《庄子》的留存虽已不完整了,但现存的著述亦尚有数万言,从总体思想看,《庄子》确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与发挥。即使庄子与老子的生活相距年代也不太远,故其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也应是接近本意的。
《庄子》云:“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苜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庄子》文中此种论述很多,不一一例举。但其一直是谈如何修道而养生,从修道中“合于天伦”,“同于大通”。
-----------------
道家之著述以寓言为主,读者需会其意,而不能执著于语言的表面意思,若执著于表意,那就是抱住了鱼篓而丢了鱼,将本末给颠倒了。若不从修道中去领悟《道德经》,而仅以旁观者去理解其意思的话,那就如让担当品尝食物滋味之责的舌头,去品尝音乐之韵味,那只能得出不是滋味的滋味之结论来。
由于《道德经》是以寓言的形式作著,以寓难言之理,故读该文时就不能仅从字面表意去理解,而重在理解其寓意,否则就会感到文意支离破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前后不相关联,而感莫明其妙。
《皇人经》有一段论述倒有助于我们对《道德经》含意的理解,其云:“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但人不能自知,而不守神以却众恶耳。知之者则不求祐于天神,止于其身则足矣。故云:一人之身,一国之象。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者则知治国矣。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吝其气者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道枢·虚白问篇》亦有云:“《老子内丹经》曰:一身之设,一国之象也。圣人以身为国,以心为君,以精气为民。民安则国斯泰矣,民散则国斯虚也。夫能惜精爱气,则所以长生者也。”这就是所谓读经的“秘诀”。
人体就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自然之大宇宙中有天,有地,有国,有君,有民,有万物的生化,有百姓的组合……在人体之小宇宙中也存在着这一切:心为天,体为地,心神领域为国邦,元神为君,欲念为民,腑脏百骸为百姓的组合,元气的生化为万物之生化……以此去读《道德经》就无所阻碍了。(选编自--《道德经》探玄-培真箸)
因此,可以断言,那些只是从字面上以文解文的论述,并不是《道德经》之本意。
展开全部
道家文化也分几种方面,庄子一面逍遥洒脱,浑然天成,十分畅快;列子一面的究于事理,像是心理学一样有各种道理:老子一面淡薄寂然,形如枯槁。大概就是这样了,我所学有限,仅仅知道这三方面。这三方面,就像是三视图一样,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三者全都有所成者我所,心意畅达,欲虑不起。可谓是通体舒泰,执养道气,最终恐怕能得个空灵之体。我所说的,不可执着。大概就这么回事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道者,可传圣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学习道家、道教、黄老、越深,从上古黄帝时代到春秋老君到现在,越约会体会到鲁迅先生曾说过的: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可以进我空间看一下那个百家论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