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习毛笔字
您好,分享一些关于书法临帖的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具体的临帖方法,很容易理解为把帖往跟前一放,然后照着写。
以什么样的准确程度来照着写呢?当然是眼晴先看到,然后用手来实现,也就是说,先收集信息,总结出一些东西,比如形态和规律,然后再输出。
这种输入和输出的精度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共性的,就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这个字的样子和状态;二是个性的,是因为人的不同而投射出的各种差异。
我们往往觉得 “眼高手低” 是个贬义词,但就书法以及很生艺术的学习来说薯明衫,它是一个基础规律,即要先升级眼睛这个 “摄像头”。高精度的输人是输出的前提,眼晴会给手进步的指引,所以不要只是功利地看重手的功夫,而忽略了背后观察力的提升。眼睛的长进速度也快于手。当眼力长进了,能看到过去看不到的问题,或者知道了什么是更好的方向,虽然手可能还没有跟上,但只要一直保持练习节奏,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手的表达力迟早是会跟上眼睛的。
看帖除了要看到字本身的精微变化,还要认知到书法的空间性和时间性。手在时间中的运动形成了字的空间结构,所以我们看字不仅仅在看字的静态形态,更要感受古人的笔势和他的书写动作,考虑字里的时空关系,以及其中的秩序。
关于临写本身,据传是王义之所写的《笔势论》里,有一段话说到了临帖的方法,很精确形象,可以作为临帖过程中一种进步方向的参考:“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道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唯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
它的意思是,临帖这件事是需要不断重复的,第一遍,先让身体、姿势都端正舒服;写第二遍时熟悉些了,可能会得到一些形态和动势上的接近;到第三遍,才谈得上与原帖有些像了;写第四遍,便要去求一种又有力又润泽的感受,一种蕴含在笔画内部的力量:第五遍则要 “抽拔”,在去求轮廓和质量的时候,不受其限制,要记得把笔和精神提起来,求得整体的质的提升。对于帖,不可以不熟悉,如果还陌生,就要再看再练习,也可以分成一段一段地来临,直到达到一种又熟练又精神有力的状态,不计通数——多少遍都值得去练习,每一遍皆有提升,从手低到手高。
古时,临帖有很多种方法,打格临、无格临、临单宇、临整行,还有空临-就是在没有纸笔、不书写的时候去看,然后想象书写的过程。另外还有一种“背临”,就是帖已经烂熟于胸,不看也可以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从前到数腔后槐搭,是一个由易而难的过程。
临帖最初要尽可能慢些。慢才能把笔墨都送到,将动作做到位,可能流畅度还不够,但完整和准确要先实现。同样,达到了某种熟练程度后,便需要“振笔直书”,这时如果速度太慢,很容易变成在描字,无法更进一步体会笔力和笔意。对于速度,《书谱》中说,“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快与慢的节奏是可以掌握的,“能速不速”是说,即便是快速书写,笔墨也是到位精准的。
但也不能因为强调最初要丝丝人扣地模仿就过于认真,有些人会放很多力气在碑文因为磨损而出现的细小缺角上,这便太过严苛了。古人说,“太严则伤意,太放则伤法”,把细节放得过大,容易忽略字的完整性和气息,而太过随意,又失去了法度,所以快、慢、缓、急、严、放,都要适中。两个方向的平衡,要心中先明白,才能找得到。
这里的适中也是“以形生力” 的状态,便是说要在正确的轨迹里前进。因为它是合理的,所以或快或慢,力道总会慢慢产生。
作者已发布一系列关于书法学习的相关内容,欢迎关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了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和行渣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唤悄带档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