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一篇散文,800字。
展开全部
浮生若梦,掩袖一笑弹指间
一帘幽梦长,子夜情未央。
晓来谁染鬓成霜?泪落已千行。
把酒酬月人茫茫,白了少年郎。
对镜愁容卷千丈,怎掩藏?暗思量,岂敢忘?
时光残缺了曾经信望天空的真纯,美好的记忆在脑海中渐渐的被定格存储,那熟悉的景物,在岁月的河流中早已被洗刷的陌生了。残留在手掌里的余温,在物是人非的凄凉中,也已随着记忆慢慢的冷却了。曾未经世事的年少之心,在浮华的生活面前,渐渐的由急躁变得沉稳。随着岁月的流逝,美好的青春在悄无声息中慢慢的消亡,但无需抱怨,因为漫长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在这错落的人生之途中,带着一份虔诚之心慢慢的行走,不知我小心翼翼的脚步,是否能够踏出一片纯净而芬芳的未来?
难以止息岁月的匆匆流逝,一如那些不可挽留的事物般,纵使有太多的不舍与眷恋,那也已无济于事。或许失去了的便就注定不可拥有,过多的去强求只会徒添无谓的伤口,只是,那颗不知悔改的心却让我一时难以放下。静静的梳理着破碎了的心绪,此时的无言使得我产生了一种无由的恍惚、懈怠的倦,一时不知如何才能释怀。只是,有些事,虽然早已明了,但是却一直找不到借口忘掉,那些看似不羁的笑容背后,不知又暗藏了多少伪装?看起来的荒唐,不知又荒了谁人的思念?在这无关过去与曾经的过往里,就让我一人独守花残、独伴月落,用一枚多情枫叶的落拓,去祭奠红尘中的缘错。
泛黄的记忆在脑海中慢慢的脱落,俯身去轻拾时却已破碎满地,也许应该忘记了的真的不应该再记起,可上天却便便给予我了这么强的记忆,任我如何的想把一切不顺之事抖落,可在我一再的坚持下,一切又显得那么徒然。
无法剔除有关红尘里的纠葛,成天的胡思乱想真的可谓是一种苦痛的折磨。在这错落的红尘中,我忘掉了自己,忘掉了过去,可独独无法忘记你,你给予我的那些美好记忆,不知我应该要有多坚强才能做到遗忘?也许思念是一种蛊,一旦染上了,自己就将会变成陌生的自己,可是到最后,纵然是心痛的无力承受,却又难以找到戒掉这种苦痛的勇气。在这滚滚红尘中,或许一切都只是梦幻,待到某日自己真的醒来时,那些所谓的执著,也只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一个被自己夸张了的华丽虚张声势而已,无他。
人生恍如一梦中,生之百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的短暂而已。只是其间总是免不许多的坎坷要走,在这迂回的人生之路中,不知我与谁的相遇会是我此生命途中的最美点缀?我一直在寻觅着,可至今却无果。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回头看看自己走的路,途中或许会美景叠生,令我留连忘返,但是,我却不能为之而止步,因为我的梦在远方,在伸手触及不了的地方。
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四周总是那么的宁静,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拂去了内心的狂躁,带着一份随意的心境去感知这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也许会在某个瞬间自己恍然的发现,曾经费尽心机想要忘掉的人和事,真的就在自己的念念不忘中变得忘却了。也许是思的不够深、念的不够切吧,但在这岁月的河流中,一切的执著与等待又显得是那么的肤浅,在静静的回想中,一切都已随着记忆而沉湮。
岁月的刻刀错乱了我的容颜,茫然的人生在不断的上演,我只愿在今后的命途中,能拥一份淡定、来把美好的人生装点。任岁月的风霜染白我满怀的柔情,我将用笑容来缅怀回不去的曾经。
浮生恍如一梦中,梦醒一切俱成空。得失成败了无凭,掩袖一笑梦曾经。
月下彷徨,你已不复当年模样
晓风伴银钩,影乱难拼凑。
残月独存倚寒楼,凉风轻袭缠衣袖。
怅然抚箫奏,无言泪自流。
杯盏犹握点滴酒,铜镜不改容颜瘦。
佳人面挂两行愁,欲说语又休。
情字已堪忧,怎挽鸳鸯扣?
冷清的夜在漫长的等待中,已显得毫无温存之意了,一切仿佛都是白昼过后残留下的空白,热情散却之后,四周一片的沉寂,就连心也显出一副冰凉状,真不知凄凉之感何时才可散退。如今守着一扇虚掩的窗,静静的来把思绪梳理。闲来无事间,随手抓一把遗落下的清辉,借着淡淡的月色,我轻蘸一簇月的纯洁,凝尽指间最后残留的一丝气力,用残缺来渲染我满怀的离愁与别绪。不知这点点的疏星与淡月可否怜悯?虽然此情不关风与月,但只愿其能满载我之情意,顺着这一泻万里的月光,把我之向往,轻轻的遥寄到心旌摇曳的远方。
几缕凉风依旧肆意的从脸庞滑过,猛然间心底衍生出了一种无缘由的空虚,也许是因为把闲情抛却久了的缘故吧。望着夜空中闲挂着的一轮孤月,心间似乎又涌现出了淡淡的怅惘之感。索性就丢下尘世间的嘈杂,紧闭窗扉,带着一颗世俗之心,一人静静的在月色下闲赏。
空寂的夜晚,少了别人的打扰,心绪异常的活跃。延着依旧熟悉的路途向前走,身边的景物未曾改变,只是心间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显得空荡荡的。在一览无余的月夜下,淡淡的疏星掩映在苍白的夜空中,它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在点缀着月的寂寥。若有若无的景物在四周隐现,虽不如白日里看的真切,但却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朦胧态,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对着一轮残若银钩的孤月深思独徘徊,颓然间的思维闪现使我产生一种无缘由的期望,可是在牵连不清的追溯中,美好的向往在不断的渴望中不断的失望,渴望与失望的重叠,又一次的堆积成了我苍白的默然。
沿着月光洒落的方向前行,周围忽明犹暗的景物给人一种莫可名状的错乱之感。就这样行进在迷茫的道路上,前方的一处池塘瞬然间显现在了眼前,借着这朦胧的月色观望远方,寂寥的夜空中,几点稀疏的星光暗藏在淡淡的月色中,星与月在夜空中的隐约而现,又把此静寂的气氛点缀的更加柔美。这轻泻而下的月光投射到湖面,原本朦胧的水面倾然间泛起了清辉。看着水面上浮现的半月深思,平铺在湖面上的淡清月色,是否一如你当初的素颜般纯净?而今望着水中的浮月遥思远方,却也只好是自寻凄凉罢了,一切显得好虚幻。水中望月浮影美,恍然一现念成灰。前尘往事已难追,虚实相映怎辨非?阵阵清风吹来,湖面泛起了涟漪,遗落下的月影就这般的消散了。眼前碎裂的浮月已再难拼凑完整,不知这无可挽留的失落之感,是否也如同你那印在脑海中的容颜一般,清晰而又隐暗的模糊呢?
彷徨在月色下,当念及往事时,思绪在不断的期望中悄然闪动,随着心境的转变,遥想也早已瘦成了一弯残月。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初见之时的美好,那惊鸿一瞥的凝眸,不知又牵扯出了我几多的情愫?每逢月出之时,最难忘记的终是你那在月夜下婉约而娇羞的容颜,就如同出水的莲花般的清丽脱俗。只是,在过往的烟云里,月色太过于皎洁了留下的只会是太多的遗憾、太多的美梦无法去圆。如今我独守着这残缺的月色忧思,不知在经过下一季的苦痛轮回之后是否还会有月圆之夜?也许人生正是因为有了遗憾的存在,所以才会把残缺之美凸显的这么弥足珍贵吧。
人生若真的只如初见,那又该会有多少牵挂记心间?等闲空度月随风,犹怜初见素颜容,幽怨不复悔多情,仰天一笑有谁听?罢矣,就让我满怀对最初的向往,独自一人行进在自己的月色下,怅惘古今间,带着那一丝丝的留恋,让最后的悲鸣化为悠悠天籁的序曲,携着这一阕瘦瘦的思念,让我且随风而行,在月夜的眷顾之下,渐渐地消散在云隐深处、深处......
雨荷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立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然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经无知的在其间雀跃,你曾经痴迷的在期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对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红莲,在雨中怎样的唯我而不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花里有怎样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德,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赏析
古往今来,以荷为文,可说是难以计数。《雨荷》文虽不长,但立意新颖。“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短短两句,就赋予了“荷”卓而自立,始终如一的恬淡心境。这种心境就是人们常常称颂的“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与世无争的心灵境界。
文中将生命比作一场雨,将人生的艰难说成是“广不可及的灰色”。人必须“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和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而红莲则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这火点燃了生命的希望,这颜色涂抹着生命的色彩。寓意着在灰色生命中,蕴含着积极乐观的一面。
文章在结尾时,道出了荷花“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是本文的文眼,也本文的点睛之笔。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o)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赏析
1.欣赏景物描写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笼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内心独白。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作者的这种心情,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总之,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品味精美语言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地是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春之怀古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赏析
春之怀古以通过一系列春天的意象,使春天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文中几乎每一句都使用了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例如文章第一段,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却用了拟人、排比、叠句、比喻四种艺术手法,融情于景,浑然天成。在后面的几段中,拟人、排比、反复、比喻、对比、通感、联想等手法也是层出不穷。“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作者把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都比拟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态,给读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有三次在文段的开头,重复“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句话。而这句话恰恰如一条丝线将其他珠玉一样的文字巧妙的串联起来,使这篇文章达到了条理清晰,读来一目了然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色。
同时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写作思路。
第一段从“云端”、“山麓”、“荒村”到“篱落”,笔触所及犹如匀润的弧线,自然、流畅而又干净利落,一如一丝不苟的 “工笔画”,而到了“小鸭的黄蹼”再到“溶溶的春泥”则忽然变成了“泼墨画”一样,浓浓的春意瞬间流淌于纸上,一下子将温软、柔和的春如潮水一样淋漓尽致的推倒了我们的眼前。
春来了,不仅温柔却更充满生机、活力四射,甚至有些“野蛮”。 “惹哭满天的白云”、“斗急一城杜鹃花”、扬起漫天的飞絮这都是她的杰作。有一句话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其中充满了对春天的期盼。所以一旦春天真正到来,人们的心情便如赢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激动、兴奋、难耐不已!作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时候,充分发挥了“拟人”这一修辞的妙用:“惹”、 “斗”、“不讲理”、“不逻辑”、“苦守”、“抱着”、“攻陷”、“控制”……等等,让春在我们的眼前宛如一个活脱脱的野蛮、霸道、俏皮、可爱的小姑娘!
写文章,想象力是灵魂,没有想象力或者说不能让读者“浮想联翩”的文章都算不得好文章。作者从 “春”的翘舌发音联想到了“口哨声”,而由此展开了人们初造此字时的情景。虽然其实并非如此,但是却让读者感到十分的新奇和恰如其分。至于“鸟儿”、“蝴蝶”、“蜜蜂”、“风铃”在春天里的各自忙碌,更是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灵慧心意。
然而,倘若文章只是停留在对春天的闲情写生上,倒也只能算是一篇佳作而不能称之为美文的。我们在来看题目《春之怀古》,让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读到此处,我们才能明白,以上作者笔下的唯美的春天都是作者所怀想的“必然是这样的”古典中的春天,而现实则多是“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但是在这种黑森林的狰狞面目面前,作者并没有心灵麻木的习以为常或者黯然神伤,而是十分坚定自己的信念“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受着作者文字和她执着信念的感染,我们的心灵也不禁升华,也想与作者一起去 “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了。
有好几篇,你自行选择吧O(∩_∩)O~
一帘幽梦长,子夜情未央。
晓来谁染鬓成霜?泪落已千行。
把酒酬月人茫茫,白了少年郎。
对镜愁容卷千丈,怎掩藏?暗思量,岂敢忘?
时光残缺了曾经信望天空的真纯,美好的记忆在脑海中渐渐的被定格存储,那熟悉的景物,在岁月的河流中早已被洗刷的陌生了。残留在手掌里的余温,在物是人非的凄凉中,也已随着记忆慢慢的冷却了。曾未经世事的年少之心,在浮华的生活面前,渐渐的由急躁变得沉稳。随着岁月的流逝,美好的青春在悄无声息中慢慢的消亡,但无需抱怨,因为漫长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在这错落的人生之途中,带着一份虔诚之心慢慢的行走,不知我小心翼翼的脚步,是否能够踏出一片纯净而芬芳的未来?
难以止息岁月的匆匆流逝,一如那些不可挽留的事物般,纵使有太多的不舍与眷恋,那也已无济于事。或许失去了的便就注定不可拥有,过多的去强求只会徒添无谓的伤口,只是,那颗不知悔改的心却让我一时难以放下。静静的梳理着破碎了的心绪,此时的无言使得我产生了一种无由的恍惚、懈怠的倦,一时不知如何才能释怀。只是,有些事,虽然早已明了,但是却一直找不到借口忘掉,那些看似不羁的笑容背后,不知又暗藏了多少伪装?看起来的荒唐,不知又荒了谁人的思念?在这无关过去与曾经的过往里,就让我一人独守花残、独伴月落,用一枚多情枫叶的落拓,去祭奠红尘中的缘错。
泛黄的记忆在脑海中慢慢的脱落,俯身去轻拾时却已破碎满地,也许应该忘记了的真的不应该再记起,可上天却便便给予我了这么强的记忆,任我如何的想把一切不顺之事抖落,可在我一再的坚持下,一切又显得那么徒然。
无法剔除有关红尘里的纠葛,成天的胡思乱想真的可谓是一种苦痛的折磨。在这错落的红尘中,我忘掉了自己,忘掉了过去,可独独无法忘记你,你给予我的那些美好记忆,不知我应该要有多坚强才能做到遗忘?也许思念是一种蛊,一旦染上了,自己就将会变成陌生的自己,可是到最后,纵然是心痛的无力承受,却又难以找到戒掉这种苦痛的勇气。在这滚滚红尘中,或许一切都只是梦幻,待到某日自己真的醒来时,那些所谓的执著,也只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一个被自己夸张了的华丽虚张声势而已,无他。
人生恍如一梦中,生之百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的短暂而已。只是其间总是免不许多的坎坷要走,在这迂回的人生之路中,不知我与谁的相遇会是我此生命途中的最美点缀?我一直在寻觅着,可至今却无果。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回头看看自己走的路,途中或许会美景叠生,令我留连忘返,但是,我却不能为之而止步,因为我的梦在远方,在伸手触及不了的地方。
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四周总是那么的宁静,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拂去了内心的狂躁,带着一份随意的心境去感知这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也许会在某个瞬间自己恍然的发现,曾经费尽心机想要忘掉的人和事,真的就在自己的念念不忘中变得忘却了。也许是思的不够深、念的不够切吧,但在这岁月的河流中,一切的执著与等待又显得是那么的肤浅,在静静的回想中,一切都已随着记忆而沉湮。
岁月的刻刀错乱了我的容颜,茫然的人生在不断的上演,我只愿在今后的命途中,能拥一份淡定、来把美好的人生装点。任岁月的风霜染白我满怀的柔情,我将用笑容来缅怀回不去的曾经。
浮生恍如一梦中,梦醒一切俱成空。得失成败了无凭,掩袖一笑梦曾经。
月下彷徨,你已不复当年模样
晓风伴银钩,影乱难拼凑。
残月独存倚寒楼,凉风轻袭缠衣袖。
怅然抚箫奏,无言泪自流。
杯盏犹握点滴酒,铜镜不改容颜瘦。
佳人面挂两行愁,欲说语又休。
情字已堪忧,怎挽鸳鸯扣?
冷清的夜在漫长的等待中,已显得毫无温存之意了,一切仿佛都是白昼过后残留下的空白,热情散却之后,四周一片的沉寂,就连心也显出一副冰凉状,真不知凄凉之感何时才可散退。如今守着一扇虚掩的窗,静静的来把思绪梳理。闲来无事间,随手抓一把遗落下的清辉,借着淡淡的月色,我轻蘸一簇月的纯洁,凝尽指间最后残留的一丝气力,用残缺来渲染我满怀的离愁与别绪。不知这点点的疏星与淡月可否怜悯?虽然此情不关风与月,但只愿其能满载我之情意,顺着这一泻万里的月光,把我之向往,轻轻的遥寄到心旌摇曳的远方。
几缕凉风依旧肆意的从脸庞滑过,猛然间心底衍生出了一种无缘由的空虚,也许是因为把闲情抛却久了的缘故吧。望着夜空中闲挂着的一轮孤月,心间似乎又涌现出了淡淡的怅惘之感。索性就丢下尘世间的嘈杂,紧闭窗扉,带着一颗世俗之心,一人静静的在月色下闲赏。
空寂的夜晚,少了别人的打扰,心绪异常的活跃。延着依旧熟悉的路途向前走,身边的景物未曾改变,只是心间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显得空荡荡的。在一览无余的月夜下,淡淡的疏星掩映在苍白的夜空中,它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在点缀着月的寂寥。若有若无的景物在四周隐现,虽不如白日里看的真切,但却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朦胧态,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对着一轮残若银钩的孤月深思独徘徊,颓然间的思维闪现使我产生一种无缘由的期望,可是在牵连不清的追溯中,美好的向往在不断的渴望中不断的失望,渴望与失望的重叠,又一次的堆积成了我苍白的默然。
沿着月光洒落的方向前行,周围忽明犹暗的景物给人一种莫可名状的错乱之感。就这样行进在迷茫的道路上,前方的一处池塘瞬然间显现在了眼前,借着这朦胧的月色观望远方,寂寥的夜空中,几点稀疏的星光暗藏在淡淡的月色中,星与月在夜空中的隐约而现,又把此静寂的气氛点缀的更加柔美。这轻泻而下的月光投射到湖面,原本朦胧的水面倾然间泛起了清辉。看着水面上浮现的半月深思,平铺在湖面上的淡清月色,是否一如你当初的素颜般纯净?而今望着水中的浮月遥思远方,却也只好是自寻凄凉罢了,一切显得好虚幻。水中望月浮影美,恍然一现念成灰。前尘往事已难追,虚实相映怎辨非?阵阵清风吹来,湖面泛起了涟漪,遗落下的月影就这般的消散了。眼前碎裂的浮月已再难拼凑完整,不知这无可挽留的失落之感,是否也如同你那印在脑海中的容颜一般,清晰而又隐暗的模糊呢?
彷徨在月色下,当念及往事时,思绪在不断的期望中悄然闪动,随着心境的转变,遥想也早已瘦成了一弯残月。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初见之时的美好,那惊鸿一瞥的凝眸,不知又牵扯出了我几多的情愫?每逢月出之时,最难忘记的终是你那在月夜下婉约而娇羞的容颜,就如同出水的莲花般的清丽脱俗。只是,在过往的烟云里,月色太过于皎洁了留下的只会是太多的遗憾、太多的美梦无法去圆。如今我独守着这残缺的月色忧思,不知在经过下一季的苦痛轮回之后是否还会有月圆之夜?也许人生正是因为有了遗憾的存在,所以才会把残缺之美凸显的这么弥足珍贵吧。
人生若真的只如初见,那又该会有多少牵挂记心间?等闲空度月随风,犹怜初见素颜容,幽怨不复悔多情,仰天一笑有谁听?罢矣,就让我满怀对最初的向往,独自一人行进在自己的月色下,怅惘古今间,带着那一丝丝的留恋,让最后的悲鸣化为悠悠天籁的序曲,携着这一阕瘦瘦的思念,让我且随风而行,在月夜的眷顾之下,渐渐地消散在云隐深处、深处......
雨荷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立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然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经无知的在其间雀跃,你曾经痴迷的在期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对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红莲,在雨中怎样的唯我而不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花里有怎样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德,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赏析
古往今来,以荷为文,可说是难以计数。《雨荷》文虽不长,但立意新颖。“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短短两句,就赋予了“荷”卓而自立,始终如一的恬淡心境。这种心境就是人们常常称颂的“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与世无争的心灵境界。
文中将生命比作一场雨,将人生的艰难说成是“广不可及的灰色”。人必须“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和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而红莲则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这火点燃了生命的希望,这颜色涂抹着生命的色彩。寓意着在灰色生命中,蕴含着积极乐观的一面。
文章在结尾时,道出了荷花“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是本文的文眼,也本文的点睛之笔。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o)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赏析
1.欣赏景物描写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笼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内心独白。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作者的这种心情,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总之,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品味精美语言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地是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春之怀古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赏析
春之怀古以通过一系列春天的意象,使春天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文中几乎每一句都使用了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例如文章第一段,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却用了拟人、排比、叠句、比喻四种艺术手法,融情于景,浑然天成。在后面的几段中,拟人、排比、反复、比喻、对比、通感、联想等手法也是层出不穷。“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作者把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都比拟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态,给读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有三次在文段的开头,重复“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句话。而这句话恰恰如一条丝线将其他珠玉一样的文字巧妙的串联起来,使这篇文章达到了条理清晰,读来一目了然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色。
同时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写作思路。
第一段从“云端”、“山麓”、“荒村”到“篱落”,笔触所及犹如匀润的弧线,自然、流畅而又干净利落,一如一丝不苟的 “工笔画”,而到了“小鸭的黄蹼”再到“溶溶的春泥”则忽然变成了“泼墨画”一样,浓浓的春意瞬间流淌于纸上,一下子将温软、柔和的春如潮水一样淋漓尽致的推倒了我们的眼前。
春来了,不仅温柔却更充满生机、活力四射,甚至有些“野蛮”。 “惹哭满天的白云”、“斗急一城杜鹃花”、扬起漫天的飞絮这都是她的杰作。有一句话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其中充满了对春天的期盼。所以一旦春天真正到来,人们的心情便如赢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激动、兴奋、难耐不已!作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时候,充分发挥了“拟人”这一修辞的妙用:“惹”、 “斗”、“不讲理”、“不逻辑”、“苦守”、“抱着”、“攻陷”、“控制”……等等,让春在我们的眼前宛如一个活脱脱的野蛮、霸道、俏皮、可爱的小姑娘!
写文章,想象力是灵魂,没有想象力或者说不能让读者“浮想联翩”的文章都算不得好文章。作者从 “春”的翘舌发音联想到了“口哨声”,而由此展开了人们初造此字时的情景。虽然其实并非如此,但是却让读者感到十分的新奇和恰如其分。至于“鸟儿”、“蝴蝶”、“蜜蜂”、“风铃”在春天里的各自忙碌,更是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灵慧心意。
然而,倘若文章只是停留在对春天的闲情写生上,倒也只能算是一篇佳作而不能称之为美文的。我们在来看题目《春之怀古》,让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读到此处,我们才能明白,以上作者笔下的唯美的春天都是作者所怀想的“必然是这样的”古典中的春天,而现实则多是“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但是在这种黑森林的狰狞面目面前,作者并没有心灵麻木的习以为常或者黯然神伤,而是十分坚定自己的信念“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受着作者文字和她执着信念的感染,我们的心灵也不禁升华,也想与作者一起去 “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了。
有好几篇,你自行选择吧O(∩_∩)O~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