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词的特点是?

留下一片林322
2011-06-03 · TA获得超过178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5.9万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1.8亿
展开全部
词(或称语汇)和语音、语法并列为语言的三大要素。“语汇”的叫法可能比“词汇”更科学一些,语汇、语法、语音,三者都以“语”为构词的第一个语素,是合乎逻辑分类的。为从俗,本文暂且仍用“词汇”的叫法。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发展变化在语音、语法上都有体现。比较稳定的是语法,其次是语音,不断更新自己装备的是词汇。这道理很简单,社会上的凡人凡事凡物在新陈代谢,词汇就随之新陈代谢。新事物层出不穷,新词汇就层出不穷。世界创造出了 “电脑”这个神奇的东西,词库中就要增加 “电脑”这个新词。作为语言物质外壳的语音和组词造句规律的语法,却不必因为新事物的出现而频频改变。因而,词汇这玩意儿真成了语言研究中的难题。以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和词汇研究来比较,语法研究的学派林立,近三四十年来,几次呈现繁荣的局面,有公认的名家名作为证。词汇研究则略逊一筹了。

语法研究的理论成果被教学语法所吸收,形成新的教学语法,对语法的普及和提高中文基础教育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词汇研究的理论同样为中文教育所需要。本文先试就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作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现代汉语词汇虽是语言中发展变化较大的部分,并不意味着它的一切规律均在变动中,应该说,词汇的规律有静态和动态两种,保持稳定的静态规律主要是构词规律,不断变化的动态规律是词库中的新陈代谢。下面就分两部分来讨论。

一、词汇的相对稳定的静态规律

(一) 构词语素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形式

词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也是构词的最小单,由此可看到文字记录的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几千年以来,单音节语素在语素中占绝大多数。在口头上,一个单音节语素指的是一个带声词的音节;在书面上是汉字,过去常有说词是由字构成的,那是因为一个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代表一个语素。科学的说法应该是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汉语的词大多由单音节 “语素”构成。单音节语素在构词上有神奇的力量,单音节语素写出来是一个字,所以我们计算单音节语素的数量可以以字的数量来计,常用的大概有三千多个,次常用的又有三千多个。六千多个单音节语素,以一定的语法结构组合,可以构成的词当在几万,常用词也会有上万个。

因而,当出现了一个新事物或新概念,需要一个新词表达的时候,可供选择的构词语素有几千个,不愁选不出合适的 “人选”。比如当人们创造出将活动景物的图像和声音(伴音)变成电信号并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出去,使图像和声音重现的过程,就制造出接收这图像和声音的电视机,那么,就有了 “电视”这个新词的产生来表达上述概念。而 “电” “视”这两个语素是从古代就有的语素,没有想到可以被挑选出来组成表示现代化事物的新词。可见,新词并不一定要创造了新语素才能形成,多半是用库存的语素经过筛选构成新词。

看一个单音节语素构词能力强不强,有两个条件,一是能否独立成词,二是能否与别的语素构词,且构词时次序灵话。两者能力兼具的叫自由语素。只具备第二种条件,即不独立成词,但能与别的语素组合且组合位置灵活的是半自由语素。只能与别的语素组合且位置不灵活的叫不自由语素。单音节语素中大量的是自由和半自由的语素。自由语素不少,所以单音词不少。构词能力强,使得汉语词库中极易增添新的生命。比如 “冰释”,冰是自由的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一块冰),也可以和其它语素组成合成词(冰棒、冰雹、冰河、旱冰、滑冰、溜冰鞋)。 “释”作为消除义,只能成为半自由语素,如:释疑、释然、焕然冰释。不自由语素或称词的前缀、后缀,多半是虚化的语素(者、性、派、家、手、子、儿、头、阿、志、初、第等)。

双音节和多音节语素在数量上始终是少数,而且没有发展的趋势。以古代汉语遗留的 “联绵字”来看,数量比先秦西汉只少不多。外来词多数由双音节和多音节语素构成(咖啡、巧克力、普罗列达里亚),总数量是比古代、近代时多,但仍然有限,这是受汉语言文字本身规律之约束造成的。

(二) 语素构词以五种语法结构为基本形式

语素和语素以先后次序组合成词,这组合是有语法规律的,它同词与词组合成短语的五种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自然短语的内部结构要比词的构成复杂,因为短语的组合不受音节的限制。

这五种组合方法是并列、偏正、动宾、动补、主谓。又一种说法是联合、修饰、支配、补充、陈述五种关系。

我们举近些年的新词新语来看词的结构:

以上五种结构是新词产生采用的主要结构,特别是并列、偏正、动宾这三种方式。其中动宾结构比过去要多,这很值得注意。

(三) 常用词的音节数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基本形式

汉语的词由单音词向双音节词发展,这是古代汉语向近代、现代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运用汉语的人的心理看,双音词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双音词适应思维精密变化的发展,两个语素构词,词和词可以相应成为词族,比如,以 “电”为第一个语素,和另一个语素组合的词有:

同时,双音节还避免了单音词太多会产生过多同音词的现象。汉语语音系统是向简化的方向发展,如果单音词多,势必产生同音词多的情况,不利交际。

三音节词近现代较古代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近几年,三音节词的数量不断增长。像 “性” 作为后缀的三音词,有相当多的词,成了一个词族。如:多科性、逻辑性、代表性、敏悦性、可行性、盲目性、科学性、原则性、系统性、决定性等等,列举上百个大概都不难。像 “性”这样的后缀,又有:化、家、员、者、派、鬼、犯、界、生、素、论、式、品、纲、度、法等等,在它们充任不自由语素时,意义已经虚化了。但是,三音节词再增长,也没有超过双音节词的可能。

截至目前为止,汉语的多音节词发展到了四音节就不再向更多的音节发展,四音节词是音节数目的饱和点,有来历的成语是四音节的,仿造 “四字格”的新成语也相同。另有一些专有名词或科学术语甚至一般用语,喜欢用两个双音节再行组合,又成了四音节词语: 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遗传工程、边缘科学、运载火箭、机器翻译等。

词到了四音节以上,往往要简约化,缩成双音节或三音节。 “电子计算器”问世后,又出现了 “电脑”来代替它就是例子。五个音节太长了, “电脑”是双音节,又用比喻造词法形象地道出了它的功能。 “飞碟” 的

产生又是一例,最早代表这个新发现事物的词是 “空中不明飞行体”或 “UFO”,推广起来都有问题,前一个是七音节,后一个是英文字母缩写,最后以 “飞碟”来代表,逐渐就用开了。

总之,构词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就相对制约了词的音节数目。除了单音节有相当数量外,最受欢迎的双音节,三音节也得到认同,四音节就到宽容的限度。五音节以上的词语多是科学术语或专有名词,不会是一般的常用词。这个情况已经形成较稳定的规律。

二、词汇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规律

这部分主要说明词库中新陈代谢的规律。且 “动态” 一词是和 “静态”相比较而言,以词库内的贮存看,词语是在流动中的。有死亡的,有新生的,又有起死回生的,还有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生存了几千年的,所以总的看,它是动态的。下面选择几个问题讨论,并不全面。

(一) 规范词语的构成

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语音有规范,《汉语拼音方案》准确地描写了这个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规范。语法有规范,理论语法、教学语法也描写了这个规范,并佐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例证。词汇的规范则是个难题,以北方方言为词汇规范的标准,不太科学,北方方言分支很多,一个名称常有多种叫法,且以方言词汇为规范标准,就忽略了社区词汇(下文要涉及)。我曾提出过 “以现代汉语的典范作品(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类作品)”使用的词语为现代汉语的词汇规范”,这是基于认为书面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的文学加工的规范化形式。就是口语色彩极浓的词语,在文学作品中一般都会反映出来。

通常看来,规范词语包括基本词、一般通用词、专业词,以及被吸收的文言词、方言词和外来词,我想还应该包括不同于方言词的社区词。社区词可与方言词并列。

什么地方可以看到这规范词语的词库规模呢?以现阶段研究的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可以大致反映出词库的规模,共计七万多条。虽然这是一部中型词典,但所含常用词的数量应该是能够应用的了。《现代汉语词典》自1958年开始编纂,1965年印行试用本,以后修订多次,最近的修订是1996年; 《补编》是1989年出版。1996年修订本已经吸收了《补编》的内容。《现代汉语词典》被公认为依据当代汉语规范而编写的最具权威的中型汉语词语词典。要写作规范的现代汉语,它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关于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研究在进一步开展。这和国家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有直接关系。当前的中心任务是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以适应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词汇的规范化标准,要反映在有形的词典上。据悉,中国的语言界还要再编一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部词典已经列入国家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由国家语委语文出版社李行健主编,吕叔湘等任顾问。李行律认为,这部词典的特点是 “规范”,从收词到释义、注音、字形、例句等各方面都要求规范。每个词的义项排列按词义发展脉络为序,按义项标词性,例句保持语言的浓厚生活气息,并从规范角度作完备的柔性提示,干预不规范的现象。收词仍以五万个词条为约数,看准了是规范的才收。预计,在这部规范词典的编纂过程中,会引起对词汇问题的讨论和争论,这将会推动词汇的规范化的深入研究。

(二) 规范词语和社区词语

社区词语是本文提出的新概念新术语。它的内涵是指由于社会背景不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由于背景不同带来的人们心理因素差异,而产生的适应本地社会区域的词语。社区词语的外延主要指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人社区所流行的词语。海外华人社区范围很广,比如东南亚华人社区,美国华人社区、欧洲华人社区等。

像香港社区流行的这样的一些词语,是可以进入规范词语的,有些已经进入普通话:

但在香港流行的粤方言土语词却不能进入规范词语,比如: 、、、、咁、、、等等。还有像 “波” “作骚”之类的词,普通话中已有 “球” “表演”,而且用得很广泛, “波” “作骚”也不能进入规范词语。某个地区通用的方言词,不能算作社区词语。

关于社区词语的对比研究,近十年来已经越来越多,台湾省学者姚荣松《海峡两岸的新词语的比较分析》一文中指出: “四十多年来所产生的两岸的新词汇,主要从两岸分隔的背景因素来分类,有带有意识形态的新词汇,特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新词汇,反映新生事物的新造词,外来语或流行语,新兴的地区性词语(方言词)。”(《语文分析》其中所说的 “特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新词汇”,我认为多半是社区词语。)

中国内地1992年由中国标准技术开发公司编着的《海峡两岸词语对释》一书出版。书中指出,由于历史及地缘等原因,40多年来海峡两岸长期隔阂,因而在日常用语上形成了一些差异。为了促进两岸的交流,根据海峡两岸中文信息技术标准化联合工作组的要求,经两岸专家共同努力,编出这本对释词典。其中以港台地区用语为主,收5030条,中国内地用语374条。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对部分社区词的描写,很有实用和研究价值。

社区词语必然大大丰富规范词语的库存,人们交际中表述概念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词语修辞有更多方式。比如,规范词语 “宇宙飞船”指的是 “用多级火箭做运载工具、从地球上发射出去能在宇宙空间航行的飞行器。”香港常称之为 “宇宙飞船”, “穿梭机”用的是大家一看就懂的语素来构词。 “宇宙飞船”、 “太空船” “穿梭机”都可通用,它有不同修辞色彩。香港由 “太空船”衍生出的 “太空人”,多用引申比喻义,比喻因移民外国而夫妻居往两地,先生常要坐飞机探家,而成为 “太空人”。这个词限于香港常用,一时不能进入规范词语。再比如 “游车河”, “游船河”,香港是作为一个词语来使用的,规范词语也作为三音节词吸收。这比说 “乘车在街里兜风”、 “乘船在河里游玩”来得简练。其中的 “河”,是比喻车船的路线长似河般的流淌。

(三) 规范词语和方言词语

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大方言中又有小方言,通行于各方言区的词语是方言词语。每个方言也都有自己的语音、语法、词汇体系,方言体系都已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现代汉语标准语正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又在发展中不断吸收方言的营养而发展。

方言词这个概念至少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在某方言区通行的,外延大;一是指为标准语吸收了的,外延小。这里讨论的是为标准语吸收的方言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释义部分说明,凡标<方>的表示方言。就目前收的方言词看,范围是偏宽的,里面有地道的方言词,也有为标准语吸收的方言词。如果编规范词典,只能保留为标准语吸收的。

以《现代汉语词典(补编)》所收的方言词举例来看,我认为下列方言词已经进入规范词库,括号内的是常用词,或说是规范的用法,用以比较:

还有一些标注为方言词,是指流通在方言区的,至少标准语词库现时还不能吸收的,例如下面这些方言词,括号内是常用词:

容易进入规范词库的方言词,多半是构词语素较常见,且是直接表示意义的。大家看了容易理解,也就方便推广应用。比如,乖顺(方言词), “乖”也有 “顺”义,并列构词的 “顺从”成为同义词。而 “撒丫子(或作撒鸭子)”是北京方言词,北京以外的人大半都不会懂这个是指 “放开脚步跑”。尽管 “撒”有 “放开”义, “丫子”指 “脚丫子”,也还是难于理解。

北方方言词语是普通话词语的基础。标准语词库因而会吸收较多的北方方言词。李行健教授主编了《汉语北方话基本词汇集》,陈章太教授进行了 “汉语北方话词汇初步考察”并撰写了论文,这些研究对确定规范词语的范围外延,均有积极作用。

使用方言词(未被标准语吸收的)多半在文学作品中,或者在当地报章杂志的某些专栏里,这是可以容许的,因为这种作用范围不大,数量也不多,又能增加表现力。以最近流行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为例,作者陈忠实是陜西西安人,里面就有不少陜西方言,比如、:烧酒(白酒)、猛乍(突然)、拾缀(收拾、安排)、咋(怎样)、瞎瞎病(绝症)、单崩儿(单个儿)、墓圪塔(粪堆儿)、大大(爸爸)、踏摸(寻、找)、哪达(哪里)、罐罐馍(馒头)等等。方言词在文学作品中增加地方色彩,别有一番表现力。

标准语词库吸收方言词来丰富自己的库存,这是必要的手段。到底各个方言区输送到标准词库有哪些词,是个值得认真考查的问题。各方言区研究本方言的专家在描写本方言词系统时,可特别注意这个课题的研究。

(四) 规范词语和外来词语

规范词语要不断吸收外来词语丰富自己,而不是排斥外来词语的吸收。汉语吸收外来词语数量始终有限,那首先是因为汉语言文字本身的规律所影响,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就不如拼音文字的语言互相吸收词语那么容易简便。其次,全社会是否开放和各国交往是否频繁、外语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等社会因素也影响外来词语吸收的多少。

近十几年来,中国全方位开放,和世界各国交往频繁,外语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加之不少公派、自费的留学生来来往往,从社会角度看,是吸收外来词较好的社会环境。香港、澳门、台湾省和中国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十分频繁的来往,而香港、澳门和台湾省的流行的词语中有较大量的外来词,为标准词库吸收外来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是标准词吸收外来词的一极好外来条件。

外来词的构成有音译、音译加汉语语素、音译加意译、借用几种。目前还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新的情况,就是构词形式以英文字母和汉字联合组成,应用之广可以用 “卡拉OK”一词为代表。卡拉OK已被用于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报章、营业招牌之上。这种构词形式过去在书面语上是少见的,也不宜提倡。
sljzxd2008
高粉答主

2011-06-02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万
采纳率:14%
帮助的人:1亿
展开全部
现代汉语词的特点:
首先,除了少数异读词以外,词的语音形式是固定而单一的,比如“血”、“给”作为语素既可以读成xue51、ji214,也可以读成xue214、gei214,但一旦构成词以后,其读音是固定而单一的。比如:血(xue214)肉模糊、血(xue214)淋淋,血(xue51)色素、血(xue51)小板;给(ji214)予、供给(ji214),给(gei214)以,交给(gei214)。由此可见,语素进入词以后,语音是确定的。
其次,词的意义是明确而融合的。有相当一部分词的意义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有的语素义缺损了,如:干净、质量,有的转化了,如:千金、笔墨,有的融合了,如:眼红(羡慕而妒忌)、眼热(羡慕而希望得到),而所有这些词义都是在词这级单位土体现出来的,它们同语素义既有关又不同,所以说词义都是整体而融合的。
再次,词的功能是定型而完整的。语言单位的功能类型只有到词这一级才完全定型下来。实词都可以充当句法成分,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都可以表示相关的语法意义。而在语素这一级,其功能是不太明确的。比如“口”、“学”、“快”作为语素的功能是不确定的,它们可以是名素、动素、形素,也可以是量素、名素和副素。再比如“关”作为一个动素,加上“心”之后就成了一个动词,加上“于”之后,就成了一个介词,就“关”本身而言,也可独立成词,所以,语素的功能是不确定、不完整的。当然,汉语中兼类词的功能同语素也有相似之处,必须进入更高一级语言单位才能确定。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dlwhgy
2011-06-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双音词较多,古汉语中单音词较多,如现代汉语用“眼睛”代替了“目”等。
2. 意义的融合。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偏义复词,例如:窗户、国家。(拉风对外汉语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weicanhua
2011-06-07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3万
展开全部
发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风筝飘带小卉
2011-06-04 · TA获得超过12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万
展开全部
语言的构成要素有三个,即语音、词汇和语法。词是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即是说,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读音,表示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具有实在的意义(词汇意义),叫实词。
“独立运用”是词的最大特点之一。所谓“独立运用”,对实词来说,就是可以单独作句法成分,或者在对话中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对虚词来说,“独立运用”则表现为:第一,它不是某个实词的一部分,具有独立性;第二,它虽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但有辅助语法结构(短语或句子)生成的作用。
“最小”,又是词的一大特点。但必须明白,它是以“独立运用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在“可以独立运用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之中,词是“最小的”;在“独立运用”一个词的时候,我们无必要对其进行切分,因为切分的结果要么得到的是不能独立运用的构词单位(语素),要么得到的是毫无意义的音节,更何况有些词根本就不能切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