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第五的起源?
关于姓氏第五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第五”是汉高祖刘邦强迁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氏公族时所封,属于帝王的赐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曾经把战国时齐国的后裔迁徙到现在的湖北房县一带定居。
在迁徙齐国田姓贵族时,因为田姓人氏众多,所以刘邦便下令将田姓改掉,以数字加以区别,分为“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另一种:据传荆轲刺秦王时,随行有五位勇士,荆轲刺秦失败后,五位勇士逃跑,为了躲避秦人的追杀,他们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分别改姓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
扩展资料:
姓第五的主要分布在陕西泾阳、旬邑、淳化以及台湾(有个第五村)。
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
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
宰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吴铭。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稀有姓氏故事多:“第五”姓源自荆轲刺秦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第五”“叱干”都是姓 盘点陕西现存罕见姓氏
第五(Dì wǔ)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田姓,源自汉代迁徙齐国公族所改。据《姓氏考略》载:“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姓,有第一至第八。”又《后汉书·第五伦传》载:“后或改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增强关中的经济实力,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以门第顺序被分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广的弟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产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这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较普遍流传,所以作为显姓收到《续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后来都改为单姓“第”及“五”(伍)两个姓氏,现在保留复姓的很少。
二、迁徙分布
(缺)第五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东汉时期,关中地区田氏后裔主要有两支,第五氏和法氏。据《风俗通·姓氏篇》载 “第一氏,其先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第二氏,田广之孙田登为二氏。第三田广之孙田癸为第三氏。第五氏,齐诸田之后。汉高祖徙诸田,而有第一至第八氏,汉第五伦,其后也。第八氏,亦齐诸田之后,田广之弟英为第八门,因氏焉。”其中第一、第二、第三氏,均无事迹。第八氏中有一位叫第八矫的曾为王莽的讲学大夫。第五第氏的代表人物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第五伦,伦少年时非常狭义,在宗族中很有威信,曾率人抗击过赤眉军。东汉建立后,第五伦被光武帝刘秀召见并任命为会稽太守,“虽为二千石,躬自斩草养马,妻执炊爨,受俸裁留一月,粮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会稽民俗杀牛祭祀,第五伦治之。”(《后汉书·第五伦传》)在任鞠躬尽瘁,多有佳绩。伦迁为蜀郡 太守后,以任人知贤而闻名。东汉明帝时官至司空,位列三公,在任期间,反对外戚专权,逝时年80余。其小儿子第五颉历任郡太守,汉顺帝时为将作大匠。第五伦曾孙第五种,少年郡中有名,汉桓帝时任兖州刺史,“不避强暴,弹劾中常侍单超兄子匡,降服泰 山贼叔孙无忌,遭单超陷害。”(《后汉书·第五种传》)卒于家中。第五种子第五巡,曾任太尉掾,也是少年有为。第五访是第五伦的族孙,少有学识,为县令,开仓赈济,一县具治,得到汉顺帝的嘉奖。后任护羌校尉,边境服其威信。第五伦家族几与东汉相始终,且政绩颇佳。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曾师从博士京兆人第五元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见第五氏事迹。至唐朝,有京兆人第五琦,曾任江淮度支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管大唐财赋十余年,其子第五峰以孝道著称,其兄曰第五华。可见第五氏家族在中古史上是一个绵延长达800余年甚至更为悠久的著名家族。第五姓望居陇西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北)人。先世为战国田氏,后徙西汉园陵,便以迁徙次序为姓。少年时耿介而好义气。王莽末年,盗贼四起,宗族乡亲争着依付第五伦。第五伦于是在险要之处修筑堡垒,贼人来后,他便率众引弓持矛坚守自卫。先后有铜马、赤眉的军兵数十部围攻他们,都无法攻克。第五伦开始以营垒首领去见郡长官鲜于褒,鲜于褒见到他后,很欣赏他的才干,征为自己的属吏。后来鲜于褒因过失降职为高唐县令,临行时,握着第五伦的手告别说:“只恨与你相知太晚。”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光武帝召之,有政见,拜会稽太守。虽为二千万官,亲自锄草养马,妻子为炊。受俸禄仅留一月粮,其余皆助百姓之贫者。后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声,举荐贫者为属官,多至两千石。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奏请削弱马、窦等外戚权势。第五伦奉公尽节,言事不阿附;性质憨,少文采,任官以贞洁著称,后来任乡里啬夫,均平徭役,调解怨忿,很得乡里人欢心,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的贡禹。
第五种:字兴先,历官高密侯相、兖州刺史。因弹劾中常侍单超及其侄子单匡,屡受陷害。当时人说:“清高正直,以第五种为第一。”
第五访:字仲谋,东汉中期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他的祖父第五伦曾做过汉朝司空的官。祖父以后,家境衰败,沦为贫苦农民。早年就失去了父母,由兄嫂把他拉扯成人。由于他天性聪敏,富有智慧,再加勤奋刻苦,不耻下问,学识逐步渊博起来。由于汉代选拔官吏不把学府读书取仕当作唯一途径(正式的科举考试在隋朝才建立),一个偶然的机会,第五访被荐,做了某郡的功曹。这“功曹”的官,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除掌人事之权外,并参与一定政务的处理。第五访克尽职守,忠于政务,颇有政绩,很快被荐举为孝廉,补任新都(今四川省新都县)县令。第五访任县令后,治政有方,百业兴盛,三年之间,有相邻的几个县入籍新都县,新都县的户数增加十倍。
第五上:东汉刺史,为官冠名州郡,永寿中以奉使称职,拜高密侯相,惩治贪恶,刚直不宥。
第五琦:唐代扶风郡公。能言强国富民术,不益赋而用以饶。乾元时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刺史,有惠政。
第五元先:东汉学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为郑康成之师。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秦置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东乡以东及陇西南一带地区)。隋唐为渭州陇西郡。
2、堂号(缺)
第五(Dì wǔ)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田姓,源自汉代迁徙齐国公族所改。据《姓氏考略》载:“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姓,有第一至第八。”又《后汉书·第五伦传》载:“后或改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增强关中的经济实力,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以门第顺序被分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广的弟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产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这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较普遍流传,所以作为显姓收到《续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后来都改为单姓“第”及“五”(伍)两个姓氏,现在保留复姓的很少。
二、迁徙分布
(缺)第五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东汉时期,关中地区田氏后裔主要有两支,第五氏和法氏。据《风俗通·姓氏篇》载 “第一氏,其先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第二氏,田广之孙田登为二氏。第三田广之孙田癸为第三氏。第五氏,齐诸田之后。汉高祖徙诸田,而有第一至第八氏,汉第五伦,其后也。第八氏,亦齐诸田之后,田广之弟英为第八门,因氏焉。”其中第一、第二、第三氏,均无事迹。第八氏中有一位叫第八矫的曾为王莽的讲学大夫。第五第氏的代表人物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第五伦,伦少年时非常狭义,在宗族中很有威信,曾率人抗击过赤眉军。东汉建立后,第五伦被光武帝刘秀召见并任命为会稽太守,“虽为二千石,躬自斩草养马,妻执炊爨,受俸裁留一月,粮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会稽民俗杀牛祭祀,第五伦治之。”(《后汉书·第五伦传》)在任鞠躬尽瘁,多有佳绩。伦迁为蜀郡 太守后,以任人知贤而闻名。东汉明帝时官至司空,位列三公,在任期间,反对外戚专权,逝时年80余。其小儿子第五颉历任郡太守,汉顺帝时为将作大匠。第五伦曾孙第五种,少年郡中有名,汉桓帝时任兖州刺史,“不避强暴,弹劾中常侍单超兄子匡,降服泰 山贼叔孙无忌,遭单超陷害。”(《后汉书·第五种传》)卒于家中。第五种子第五巡,曾任太尉掾,也是少年有为。第五访是第五伦的族孙,少有学识,为县令,开仓赈济,一县具治,得到汉顺帝的嘉奖。后任护羌校尉,边境服其威信。第五伦家族几与东汉相始终,且政绩颇佳。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曾师从博士京兆人第五元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见第五氏事迹。至唐朝,有京兆人第五琦,曾任江淮度支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管大唐财赋十余年,其子第五峰以孝道著称,其兄曰第五华。可见第五氏家族在中古史上是一个绵延长达800余年甚至更为悠久的著名家族。第五姓望居陇西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北)人。先世为战国田氏,后徙西汉园陵,便以迁徙次序为姓。少年时耿介而好义气。王莽末年,盗贼四起,宗族乡亲争着依付第五伦。第五伦于是在险要之处修筑堡垒,贼人来后,他便率众引弓持矛坚守自卫。先后有铜马、赤眉的军兵数十部围攻他们,都无法攻克。第五伦开始以营垒首领去见郡长官鲜于褒,鲜于褒见到他后,很欣赏他的才干,征为自己的属吏。后来鲜于褒因过失降职为高唐县令,临行时,握着第五伦的手告别说:“只恨与你相知太晚。”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光武帝召之,有政见,拜会稽太守。虽为二千万官,亲自锄草养马,妻子为炊。受俸禄仅留一月粮,其余皆助百姓之贫者。后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声,举荐贫者为属官,多至两千石。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奏请削弱马、窦等外戚权势。第五伦奉公尽节,言事不阿附;性质憨,少文采,任官以贞洁著称,后来任乡里啬夫,均平徭役,调解怨忿,很得乡里人欢心,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的贡禹。
第五种:字兴先,历官高密侯相、兖州刺史。因弹劾中常侍单超及其侄子单匡,屡受陷害。当时人说:“清高正直,以第五种为第一。”
第五访:字仲谋,东汉中期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他的祖父第五伦曾做过汉朝司空的官。祖父以后,家境衰败,沦为贫苦农民。早年就失去了父母,由兄嫂把他拉扯成人。由于他天性聪敏,富有智慧,再加勤奋刻苦,不耻下问,学识逐步渊博起来。由于汉代选拔官吏不把学府读书取仕当作唯一途径(正式的科举考试在隋朝才建立),一个偶然的机会,第五访被荐,做了某郡的功曹。这“功曹”的官,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除掌人事之权外,并参与一定政务的处理。第五访克尽职守,忠于政务,颇有政绩,很快被荐举为孝廉,补任新都(今四川省新都县)县令。第五访任县令后,治政有方,百业兴盛,三年之间,有相邻的几个县入籍新都县,新都县的户数增加十倍。
第五上:东汉刺史,为官冠名州郡,永寿中以奉使称职,拜高密侯相,惩治贪恶,刚直不宥。
第五琦:唐代扶风郡公。能言强国富民术,不益赋而用以饶。乾元时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刺史,有惠政。
第五元先:东汉学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为郑康成之师。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秦置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东乡以东及陇西南一带地区)。隋唐为渭州陇西郡。
2、堂号(缺)
============================================================
【第五姓宗祠通用对联】
〖第五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廉贞忠厚;
正直清高。
——佚名撰第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长陵人第五伦,字伯鱼,耿直无私,以清节著称。建武年间举孝廉,官会稽太守,章帝时任司空。下联典指第五伦的曾孙第五种,字兴先,历官高密侯相、兖州刺史。因弹劾中常侍单超及其侄子单匡,屡受陷害。当时人说:“清高正直,以第五种为第一。”
清高正直;
忠厚廉贞。
——佚名撰第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第五种为官清正,名冠州郡,时人谓:“清高正直,以种为首。”下联典指第五种的曾祖父第五伦为司空,奉公尽节,所得俸禄仅给衣食,余皆散资贫民。
出自田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消灭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故改变了原来的姓氏,以次第相区别,分列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迁者往第一门,为第一氏;田广之孙田登迁往第二门,为第二氏;田广之孙田癸为第三氏,以次类推,田广的田英最后迁徙,住在第八门,为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这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所以作为显姓收到《续百家姓》中。
第一至第八等姓,后来都改为单姓"第",现在保留复姓的很少。
历史名人
第五元先:东汉学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为郑康成之师。
第五琦:唐代扶风郡公。能言强国富民术,不益赋而用以饶。乾元时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刺史,有惠政。
第五上:东汉刺史,为官冠名州郡,永寿中以奉使称职,拜高密侯相,惩治贪恶,刚直不宥。
第五伦:东汉司空。耿直公正,建武年间举孝廉,任会稽太守,以清节著称。在朝中作官一心奉公,始终保持清廉。
有人姓“第五”?那后代岂不都是“万年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