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议论文写作指导:善用古诗文材料作论据
中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博闻多识,自然可以提高一定的写作水平。但限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不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考作文时,常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无从下笔;苦于“囊中羞涩”,没有素材,无话可说。这时,我们不妨思维多变一点,头脑灵活一点,借用课本材料中平常人们引用得少的但又能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的材料作例证,有时也能够写出考场佳作。课本的材料包括课文实例、课内名言名句和有关写作的知识短文,可以说积累课本材料是医治作文“硬伤”的良方。下面,就赏试给大家分类整理、介绍、提示一些可用的古诗文论据及运用材料的方法:
一、一个材料几个角度
古诗文有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立意。下面我们试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进行分析:
可从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际遇进行思考:如蔺相如的角度(从他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廉颇的角度(从他与蔺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秦王的角度、赵王的角度、宦者令缪贤的角度(从他推荐蔺相如的角度)等。
同一个人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立论:
(1)从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动机来看,提炼观点:凡事要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结果来看,可提炼观点:多一点宽容。
(2)从廉颇与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从廉颇与相如最终和解的结局可提炼观点:要勇于认错、改过;从廉颇起初负气寻衅可能导致的后果来看:廉颇位居高位,自恃功高,贬损相如。如果他遇到的对手不是相如,或是相如听了门客的劝告而与之闹翻,造成龙虎相斗的局面,难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可见,身居高位者一言一行干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危及国家利益。对他们因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等原因而犯下的错误,是不能原谅的。因此可得出结论:不能为满足私欲而犯不能姑息的错误。
(3)从缪贤推荐蔺相如的角度来立论:
从事件本身来看:在事关赵国国家尊严而君臣又束手无措的情况下,如果推荐的人不能担此重任,那么缪贤难逃罪责;缪贤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为国分忧。可提炼观点:举荐人才要有胆有识。从缪贤举荐过程来看:缪贤不惜公开“隐私”,不顾及自身利益,不惜贬损自身形象。这个心底无私、襟怀坦白的宦者令确实令人击节赞叹。可提炼观点: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从举荐的结果来看:一般说来,高风险应有高回报。可是,缪贤除损失一位足智多谋的门客之外,不曾有廉颇那样的嫉妒之心。应该说,是缪贤玉成了相如,使之脱颖而出。这种成人之美、不思图报的品德及部下出己之右而无嫉妒之心的胸襟,令人感奋,油然而生敬意。可提炼观点:付出不图回报。
二、几个材料一个角度
有些古诗文材料虽然不同,但把它们加以重组、整合,会发现它们还是可以用来说明同一观点的:
(一)铺叙美好亲情和友谊
1.亲情友情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2)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陶渊明摆脱官场的束缚,急急往家里奔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到了家中,他可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陈情表》)
2.子女教育
(1)焦母越俎代庖,横加干涉,使得子女变成了父母操纵的机器,导致出现焦仲卿、刘兰芝“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的悲剧。为人父母者,警惕啊!(《孔雀东南飞》)
(2)赵太后因不希望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换取齐国救兵,盛怒之下,发出谁再劝说,“老妇必唾其面”的恶毒说话。作为父母不能只考虑子女眼前的安乐,使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而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护。(《触龙说赵太后》)
3.团结合作
(1)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己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最后得到“将相和”的可喜结局。(《廉颇蔺相如列传》)
(2)战国时期的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六国论》)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促使自己提高。(《师说》)(二)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热点
1.居安思危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谏太宗十思疏》)
(2)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自己立场不稳,就会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坏人拖下水,当年孔子就语重心长地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3)从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中,可以看到只有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才能保住社稷。欧阳修就曾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2.民心向背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
(3)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孟子见梁襄王》)
(4)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过秦论》)
3.情与理
(1)街亭失守,“孔明挥泪斩马谡”,精彩感人都在“挥泪”二字,“斩”体现法纪;“挥泪”体现人情,不管人情如何深厚,最终还是“斩”。从一千多年前的这个历史故事,我们不是可以悟到一点什么吗?(《失街亭》)
(2)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的官,是会引起皇帝猜疑的,幸而他的一篇《陈情表》,写得入理入情,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孝心。(《陈情表》)
4.环境保护
(1)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已意识到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寡人之于国也》)
(2)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财富,保护文物,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天,象项羽那样一把火将阿房宫烧掉的行为应该没有,但是,漠视、蚕食、占据、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则经常发生,这些现象,和项羽的所为其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阿房宫赋》)
(三)省察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
1.逆境成材
(1)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报任安书》)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3)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一朝灭吴,报了家仇国恨。(《勾践灭吴》)
2.骨气品格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屈原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不与浊世同流合污,“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
3.爱国正直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2)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总会受到后世景仰的。就如诸葛亮,杜甫感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美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近体诗八首》)
(3)触龙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家排忧解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触龙说赵太后》)
(4)象邹忌那样,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邹忌讽齐王纳谏》)
(5)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不愧为治乱之贤臣。(《勾践灭吴》)
4.价值取向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报任安书》)
(2)如果“五人”不是“激于义而死”,以他们“草民”“蚁民”之身,又怎会让张溥写出《五人墓碑记》而流传至今,让我们也记住他们的壮烈行为?(《五人墓碑记》)
(四)历练人生观念和思想方法
1.自信自爱
(1)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2)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3)项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最终让刘邦跑了。(《鸿门宴》)
(4)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与朋友游褒禅山,本来可探得奇景,但由于有人打退堂鼓,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胆识谋略
(1)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怎可成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烛之武,一位老头子,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靠的是超人的胆量。(《烛之武退秦师》)
3.说话艺术
(1)邹忌并未单刀直入向齐威王进谏,而是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邹忌讽齐王纳谏》)
(2)在赵太后盛怒之下,触龙依然敢于去劝说,而又居然劝说成功,何也?无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而已。(《触龙说赵太后》)
(3)烛之武以退为进,柔中有刚,循循善诱,娓娓说理,移花接木,巧用激将,终于劝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4.自知之明
(1)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邹忌讽齐王纳谏》)
(2)河伯一开始看到黄河如此壮阔,暗暗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见到大海后知错能改,慨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5.坚持不懈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3)从王安石游褒禅山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悟出: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精神。(《游褒禅山记》)
6.善于应变
(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列传》)
(2)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势,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善于应对,逃过一劫;而项羽则是个自大而死板的人,结果放虎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7.善纳雅言
(1)齐威王是一个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能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使齐国大治。(《邹忌讽齐王纳谏》)
(2)越王勾践面对臣下的进谏,虚心接纳,求贤若渴,“执其手与之谋”;吴王夫差却刚愎自用,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勾践灭吴》)
三、运用古诗文材料的几种方法
(一)巧妙借用,故事新解
可根据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旨要求,借用古诗文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进行创新思维,深入挖掘其中合情合理的意义,推陈出新。例如2001年河北考生的《题乌江亭》文中的项羽就借用到《鸿门宴》(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一些内容,但项羽不再是一个“有勇无谋”“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的“莽汉”,不再是被范曾骂为“竖子不足与谋!”的“蠢才”。作者撇开名家的争论,抛弃名家的点评,独以“诚信”论英雄,独抒己见,塑造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项羽的“果敢”、“豪迈”、“无畏”、“直言不讳”。“于是你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的形象。”“你不朽,你最终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作者于旧文中创新解——诚信,既尊重原作,又独辟蹊径,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二)巧妙化用,故事新编
借助教材原作,重新创设故事情境,进行故事新编。从名著中寻找“空隙”,扩展为富于想象性的空间,不仅需要有对原作的深入理解,而且需要“大胆假设”、合理虚构的精神。
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根据作文要求“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对《孔雀东南飞》进行了大胆改造,把刘兰芝比作水,焦仲卿比作山,“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湛不变;山沉稳,色不坚”。文章对于相关古典文学资源的“活用”,对于虚拟情境的逼真描述,增添了故事的“说服力”与文学性。这样的“故事新编”,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并且首先应在题意的“前提”下创造。就此而言,本文是成功的。
(三)巧妙采用,移花接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写作材料有赖于平时的积累,但是考试时将教材内容进行移花接木,拿来“为我所用”,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2002年湖南考生的作文《英雄爱国无敌》就选用了屈原、荆轲、文天祥等先哲面临人生选择时的壮举来诠释“选择须无愧于天,无愧于心”这一中心论点,论据典型,说服力强。“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汨罗。那‘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变徵悲歌,同样唱出了另一位绝命英雄荆轲的深沉选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更是‘永留丹心照古今 ’。
四、避免“堆砌材料”之嫌的几招
在考前备考以及应考构思时,我们的总方针是,尽可能的占有最多的材料。但是,真的要写进文章中,还是必须先进行筛选、协调和组合。通常的做法是:
(一)多角度多领域举例
如果选用的材料属于同一领域,材料就显得单一,或给人以堆砌之感,如能从不同角度举例,例子的代表性、典型性就强得多了。2003年高考作文《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诠释了同是H2O的“水”,在不同的人的笔下所呈现出的异样的特色、寄寓的不同情怀。“水——李后主的不尽哀愁”“水——辛弃疾忠愤的希冀”“水——闻一多痛恶的丑恶”“水——朱自清心仪的美神”,而四个分论点,又都能紧紧抓住“感情影响着事物的认知”这一写作重点进行。
(二)明引暗引相结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帮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阳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立足课本,对课本的内容随手拈来,或明引,或暗引。其化用、移用课本知识的功夫,显然得益于对课本的认真学习和博闻强记,以及临场的机智运用。
(三)例前例后有分析
简单地罗列堆砌材料,很有可能与论点脱节,从而难以起到“据”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留意论据与论点的粘合作用,千万不能“以例代证”。2004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就注意到在例前例后作分析,从而有力地说明了“语言是沟通的钥匙”这一道理:“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
中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博闻多识,自然可以提高一定的写作水平。但限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不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考作文时,常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无从下笔;苦于“囊中羞涩”,没有素材,无话可说。这时,我们不妨思维多变一点,头脑灵活一点,借用课本材料中平常人们引用得少的但又能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的材料作例证,有时也能够写出考场佳作。课本的材料包括课文实例、课内名言名句和有关写作的知识短文,可以说积累课本材料是医治作文“硬伤”的良方。下面,就赏试给大家分类整理、介绍、提示一些可用的古诗文论据及运用材料的方法:
一、一个材料几个角度
古诗文有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立意。下面我们试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进行分析:
可从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际遇进行思考:如蔺相如的角度(从他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廉颇的角度(从他与蔺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秦王的角度、赵王的角度、宦者令缪贤的角度(从他推荐蔺相如的角度)等。
同一个人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立论:
(1)从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动机来看,提炼观点:凡事要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结果来看,可提炼观点:多一点宽容。
(2)从廉颇与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从廉颇与相如最终和解的结局可提炼观点:要勇于认错、改过;从廉颇起初负气寻衅可能导致的后果来看:廉颇位居高位,自恃功高,贬损相如。如果他遇到的对手不是相如,或是相如听了门客的劝告而与之闹翻,造成龙虎相斗的局面,难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可见,身居高位者一言一行干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危及国家利益。对他们因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等原因而犯下的错误,是不能原谅的。因此可得出结论:不能为满足私欲而犯不能姑息的错误。
(3)从缪贤推荐蔺相如的角度来立论:
从事件本身来看:在事关赵国国家尊严而君臣又束手无措的情况下,如果推荐的人不能担此重任,那么缪贤难逃罪责;缪贤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为国分忧。可提炼观点:举荐人才要有胆有识。从缪贤举荐过程来看:缪贤不惜公开“隐私”,不顾及自身利益,不惜贬损自身形象。这个心底无私、襟怀坦白的宦者令确实令人击节赞叹。可提炼观点: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从举荐的结果来看:一般说来,高风险应有高回报。可是,缪贤除损失一位足智多谋的门客之外,不曾有廉颇那样的嫉妒之心。应该说,是缪贤玉成了相如,使之脱颖而出。这种成人之美、不思图报的品德及部下出己之右而无嫉妒之心的胸襟,令人感奋,油然而生敬意。可提炼观点:付出不图回报。
二、几个材料一个角度
有些古诗文材料虽然不同,但把它们加以重组、整合,会发现它们还是可以用来说明同一观点的:
(一)铺叙美好亲情和友谊
1.亲情友情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2)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陶渊明摆脱官场的束缚,急急往家里奔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到了家中,他可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陈情表》)
2.子女教育
(1)焦母越俎代庖,横加干涉,使得子女变成了父母操纵的机器,导致出现焦仲卿、刘兰芝“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的悲剧。为人父母者,警惕啊!(《孔雀东南飞》)
(2)赵太后因不希望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换取齐国救兵,盛怒之下,发出谁再劝说,“老妇必唾其面”的恶毒说话。作为父母不能只考虑子女眼前的安乐,使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而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护。(《触龙说赵太后》)
3.团结合作
(1)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己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最后得到“将相和”的可喜结局。(《廉颇蔺相如列传》)
(2)战国时期的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六国论》)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促使自己提高。(《师说》)(二)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热点
1.居安思危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谏太宗十思疏》)
(2)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自己立场不稳,就会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坏人拖下水,当年孔子就语重心长地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3)从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中,可以看到只有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才能保住社稷。欧阳修就曾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2.民心向背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
(3)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孟子见梁襄王》)
(4)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过秦论》)
3.情与理
(1)街亭失守,“孔明挥泪斩马谡”,精彩感人都在“挥泪”二字,“斩”体现法纪;“挥泪”体现人情,不管人情如何深厚,最终还是“斩”。从一千多年前的这个历史故事,我们不是可以悟到一点什么吗?(《失街亭》)
(2)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的官,是会引起皇帝猜疑的,幸而他的一篇《陈情表》,写得入理入情,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孝心。(《陈情表》)
4.环境保护
(1)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已意识到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寡人之于国也》)
(2)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财富,保护文物,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天,象项羽那样一把火将阿房宫烧掉的行为应该没有,但是,漠视、蚕食、占据、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则经常发生,这些现象,和项羽的所为其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阿房宫赋》)
(三)省察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
1.逆境成材
(1)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报任安书》)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3)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一朝灭吴,报了家仇国恨。(《勾践灭吴》)
2.骨气品格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屈原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不与浊世同流合污,“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
3.爱国正直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2)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总会受到后世景仰的。就如诸葛亮,杜甫感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美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近体诗八首》)
(3)触龙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家排忧解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触龙说赵太后》)
(4)象邹忌那样,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邹忌讽齐王纳谏》)
(5)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不愧为治乱之贤臣。(《勾践灭吴》)
4.价值取向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报任安书》)
(2)如果“五人”不是“激于义而死”,以他们“草民”“蚁民”之身,又怎会让张溥写出《五人墓碑记》而流传至今,让我们也记住他们的壮烈行为?(《五人墓碑记》)
(四)历练人生观念和思想方法
1.自信自爱
(1)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2)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3)项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最终让刘邦跑了。(《鸿门宴》)
(4)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与朋友游褒禅山,本来可探得奇景,但由于有人打退堂鼓,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胆识谋略
(1)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怎可成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烛之武,一位老头子,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靠的是超人的胆量。(《烛之武退秦师》)
3.说话艺术
(1)邹忌并未单刀直入向齐威王进谏,而是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邹忌讽齐王纳谏》)
(2)在赵太后盛怒之下,触龙依然敢于去劝说,而又居然劝说成功,何也?无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而已。(《触龙说赵太后》)
(3)烛之武以退为进,柔中有刚,循循善诱,娓娓说理,移花接木,巧用激将,终于劝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4.自知之明
(1)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邹忌讽齐王纳谏》)
(2)河伯一开始看到黄河如此壮阔,暗暗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见到大海后知错能改,慨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5.坚持不懈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3)从王安石游褒禅山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悟出: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精神。(《游褒禅山记》)
6.善于应变
(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列传》)
(2)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势,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善于应对,逃过一劫;而项羽则是个自大而死板的人,结果放虎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7.善纳雅言
(1)齐威王是一个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能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使齐国大治。(《邹忌讽齐王纳谏》)
(2)越王勾践面对臣下的进谏,虚心接纳,求贤若渴,“执其手与之谋”;吴王夫差却刚愎自用,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勾践灭吴》)
三、运用古诗文材料的几种方法
(一)巧妙借用,故事新解
可根据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旨要求,借用古诗文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进行创新思维,深入挖掘其中合情合理的意义,推陈出新。例如2001年河北考生的《题乌江亭》文中的项羽就借用到《鸿门宴》(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一些内容,但项羽不再是一个“有勇无谋”“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的“莽汉”,不再是被范曾骂为“竖子不足与谋!”的“蠢才”。作者撇开名家的争论,抛弃名家的点评,独以“诚信”论英雄,独抒己见,塑造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项羽的“果敢”、“豪迈”、“无畏”、“直言不讳”。“于是你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的形象。”“你不朽,你最终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作者于旧文中创新解——诚信,既尊重原作,又独辟蹊径,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二)巧妙化用,故事新编
借助教材原作,重新创设故事情境,进行故事新编。从名著中寻找“空隙”,扩展为富于想象性的空间,不仅需要有对原作的深入理解,而且需要“大胆假设”、合理虚构的精神。
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根据作文要求“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对《孔雀东南飞》进行了大胆改造,把刘兰芝比作水,焦仲卿比作山,“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湛不变;山沉稳,色不坚”。文章对于相关古典文学资源的“活用”,对于虚拟情境的逼真描述,增添了故事的“说服力”与文学性。这样的“故事新编”,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并且首先应在题意的“前提”下创造。就此而言,本文是成功的。
(三)巧妙采用,移花接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写作材料有赖于平时的积累,但是考试时将教材内容进行移花接木,拿来“为我所用”,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2002年湖南考生的作文《英雄爱国无敌》就选用了屈原、荆轲、文天祥等先哲面临人生选择时的壮举来诠释“选择须无愧于天,无愧于心”这一中心论点,论据典型,说服力强。“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汨罗。那‘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变徵悲歌,同样唱出了另一位绝命英雄荆轲的深沉选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更是‘永留丹心照古今 ’。
四、避免“堆砌材料”之嫌的几招
在考前备考以及应考构思时,我们的总方针是,尽可能的占有最多的材料。但是,真的要写进文章中,还是必须先进行筛选、协调和组合。通常的做法是:
(一)多角度多领域举例
如果选用的材料属于同一领域,材料就显得单一,或给人以堆砌之感,如能从不同角度举例,例子的代表性、典型性就强得多了。2003年高考作文《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诠释了同是H2O的“水”,在不同的人的笔下所呈现出的异样的特色、寄寓的不同情怀。“水——李后主的不尽哀愁”“水——辛弃疾忠愤的希冀”“水——闻一多痛恶的丑恶”“水——朱自清心仪的美神”,而四个分论点,又都能紧紧抓住“感情影响着事物的认知”这一写作重点进行。
(二)明引暗引相结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帮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阳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立足课本,对课本的内容随手拈来,或明引,或暗引。其化用、移用课本知识的功夫,显然得益于对课本的认真学习和博闻强记,以及临场的机智运用。
(三)例前例后有分析
简单地罗列堆砌材料,很有可能与论点脱节,从而难以起到“据”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留意论据与论点的粘合作用,千万不能“以例代证”。2004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就注意到在例前例后作分析,从而有力地说明了“语言是沟通的钥匙”这一道理:“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
展开全部
1、《高考作文素材精粹与多向运用》2013版 --新世纪出版社
2、《高考必备:赢在高考作文素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3、《高考月刊之素材篇》 --海洋大学出版社
另外:如何你想快速提高写作能力,生活积累你是没办法一下子改变的,那么你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从众多的书籍中挑选一本,然后再加以学习;精读每一个素材,保证熟悉这些材料,并且学会多向运用的方法;从一些高分作文中去学习,学习它们的精华之处,并学习它的框架。
2、《高考必备:赢在高考作文素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3、《高考月刊之素材篇》 --海洋大学出版社
另外:如何你想快速提高写作能力,生活积累你是没办法一下子改变的,那么你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从众多的书籍中挑选一本,然后再加以学习;精读每一个素材,保证熟悉这些材料,并且学会多向运用的方法;从一些高分作文中去学习,学习它们的精华之处,并学习它的框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读者》所在的出版社,有出关于高考作文的书的。上书店看看读者里应该就有相关的介绍。上网也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作文素材>,有许多素材,包括名人故事及当今时事热点,有利于写议论文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