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电影《鸟人》影评 字数八百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谁疯了:《Birdy》
烦一个人是有原因的。我一直烦尼古拉斯•凯奇。不管他演什么,我都看不下去。所以这部《Birdy》,迟迟才看。
在《Birdy》里,尼古拉斯•凯奇出演Birdy唯一的朋友艾尔。艾尔在电影里有两个基本造型:一个是在越战前,他是一个快乐荒唐的小青年;第二是在越战中,他的脸被炸碎了,出境时始终包着大半边脸。这结果有二:一我看完了片子,二我终于发现他的讨厌之处了:一是他的脸,二是忧伤的眼神,他那闻名于世的忧伤眼神只堪“如丧考妣”四个字来形容,看一眼,就他妈想上去跺几脚才过瘾——敢跟我家艾尔•帕西诺比电眼,靠,也配。
好在他即不忧伤,也不常露脸,所以我认为《Birdy》是尼古拉斯•凯奇演的最好的电影。演Birdy的演员身材很好,身体语言也很丰富,好看。导演也很好,特别是那几个飞鸟视角的镜头,特别漂亮。当然,最好的是剧本。
剧本的好,好在改编自同名小说。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剧本,很少会出大问题。说到底,电影是艺术,需要文学基础。所以张艺谋的电影,只要好好的改编小说,问题都不很大,一旦没了好剧本,他就等同于一个MTV导演了。当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编坏了,但《布拉格之恋》的坏和《十面埋伏》的坏,还不在一个档次上。
剧本的好,好的很玄乎,最后一个镜头才呈现出来的。影片结束前5秒,Birdy从屋顶飞身而下,我以为就这样结束了,心想这他妈的算什么破电影?!但结果是还有一个镜头:Birdy安稳的站在下一阶屋顶,抬头问赶来的艾尔:what?让我评选电影十佳结尾,《Birdy》绝对算一个。试想这样一个结局:Birdy飞身而下,艾尔大叫一声奔过去往楼下看,发现Birdy血肉模糊的摔烂在地面上——这他妈算是一个什么电影呢?
就是这个结尾的好。它指出Birdy没疯,也没偏执狂,他始终很清醒。人人都以为他疯了,艾尔也差不多认为,连我都差不多认为他疯了。但导演在最后一个镜头交待清楚,他很正常。但如果他很清醒,那他一直神叨叨的做鸟状,算是怎么回事呢?再明显不过了,就是一个本能的反抗。
艾尔和Birdy曾是一对快乐年轻人。艾尔乐天,荒唐,冒失,而Birdy更温和,腼腆,内向。Birdy爱鸟,很正常,他只是个大孩子而已。他最爱的鸟,并非老鹰夜枭之类的,而是一只柔软的小黄鸟。这是人物性格的外化,体现他的温柔,敏感,内向的性格,和这小鸟一样。
接下来有两场戏,至关重要,一场是他们在街头追狗,一场是小黄鸟差点被猫吃了。
追狗这一场,是艾尔和Birdy为了弄点钱,帮着一个混混追街上的狗,街上晃悠着的狗们被围捕后,全都被送到一个屠场电死,血淋淋的剥下皮,然后被砍碎卖掉。镜头很血腥。两个孩子又怕又惊又怒。初看之下觉得很怪,干嘛写这么一场十三不靠的戏,跟鸟也没关系,跟什么都没关系。紧接着这一个场,就是一只猫溜进屋子,差点把小鸟咬死了。
等看完了翻过头再看,就看出来了这两场的用途了。当时整个社会气氛,就像个一个大屠场,街上的孩子们像狗一样被围猎、被追逐、最后被送去一批批的死掉,Birdy最早本能的感受到这隐约的恐怖,因为他最柔弱,也最敏感。整个影片里,Birdy在越南战场只有一场戏,是以一个鸟的视角来的,先是低空飞行,越过尸体和战火,最后高高的飞起来,把极端恐惧的Birdy扔在满是战火和尸体的人间地狱里。回忆到这里,Birdy哭了。
而艾尔,在战争中毁了脸,他愤怒,打架,怒骂,他知道自己被毁了,但不确信是被谁或者被什么。他不断的和Birdy谈话,Birdy始终不开口。直到艾尔说出以下这些话:“birdy,我俩都完了。我们从未掌握过我们自己的生命……我觉得我们像没人要的狗,记得吗?……当炮弹打倒我脸上,我能闻到肉烧焦的味道,我不能触摸伤口,什么不知道自己的长相了,这些绷带下还是不是我,或者变成军队屠夫的长相……Shit!他们的世界有什么好!我们就呆在这不走了,你是对的,我们就藏在这不跟任何人说话,常常发疯,爬上墙!吐口水!拿屎丢他们!”
这番话后,Birdy突然开口说话了。艾尔之前说了那么多,Birdy都不理他,因为他觉得艾尔说的都是废话,自己没话跟他说。这段话一出,说出了核心,所以Birdy说话了。Birdy在大多数时候,没有台词,只靠肢体语言表达内心。他内心深处的创伤和他真实的想法,是由艾尔的口一步步说出来。
Birdy在医院里的种种行为,并不是发疯,而是无声的抗议,是谴责:人的世界太他妈荒谬了,老子没话跟你们说,不但不说话,人我也不当了。所以他日夜看着那扇窗,日日夜夜想飞离这荒唐的人世。
Birdy想当一只鸟,这希望越是无望,也就越是反衬出这个世界的癫狂。两个孩子的少年时光,全都在血光里、在死亡里、在战争里被毁掉了。所以当艾尔出发去越南时,Birdy的小黄鸟一头撞在玻璃上自杀了。孩子们的好时光死了,一去不复返了,希望破灭了,一切都被毁掉了。
所以,最后的结尾,当然必须是那样的,否则,Birdy就真成了疯子。但事实是,疯掉的是这个世界,而不是这两个孩子。
《Birdy》和其它反越战电影有很大不同,比如《生于7月4日》。要我说,更深刻。它不是依靠展现战争的残酷场面,或者战后归来的失落,来谴责越战的,在《Birdy》里战争场面就那么三四个镜头。它的立足点在战争对人精神层面的摧毁。它不是理智的、思辨的,而是强烈的、本能的。这就是《Birdy》的深刻之处。它摧毁的不是人的信仰,不是国家荣誉,不是民主,不是理智,不是这些行而上的东西,而是直指人的心灵,这心灵创伤一点愈合的可能性都没有。所以《Birdy》的主角birdy不是一个侃侃而谈的社会批判者,而只是一个敏感柔软如一只小鸟的大男孩。他没有说什么大道理,甚至很少讲话,但他的情感曾是完整的,饱满的。他爱风,爱大海,爱过山车,爱刚出壳的雏鸟,爱自由。但战争毁了一切。
比较《生于7月四日》,同样是讲一个青年的越战噩梦,《Birdy》这种抛离了理智的思考,直接入手展现心灵创伤的手法,明显更胜一筹。另外,看了太多战争里的人和事,我成了一个无条件反战者。战争的结果永远是负数,还没处补偿,是纯损失。
烦一个人是有原因的。我一直烦尼古拉斯•凯奇。不管他演什么,我都看不下去。所以这部《Birdy》,迟迟才看。
在《Birdy》里,尼古拉斯•凯奇出演Birdy唯一的朋友艾尔。艾尔在电影里有两个基本造型:一个是在越战前,他是一个快乐荒唐的小青年;第二是在越战中,他的脸被炸碎了,出境时始终包着大半边脸。这结果有二:一我看完了片子,二我终于发现他的讨厌之处了:一是他的脸,二是忧伤的眼神,他那闻名于世的忧伤眼神只堪“如丧考妣”四个字来形容,看一眼,就他妈想上去跺几脚才过瘾——敢跟我家艾尔•帕西诺比电眼,靠,也配。
好在他即不忧伤,也不常露脸,所以我认为《Birdy》是尼古拉斯•凯奇演的最好的电影。演Birdy的演员身材很好,身体语言也很丰富,好看。导演也很好,特别是那几个飞鸟视角的镜头,特别漂亮。当然,最好的是剧本。
剧本的好,好在改编自同名小说。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剧本,很少会出大问题。说到底,电影是艺术,需要文学基础。所以张艺谋的电影,只要好好的改编小说,问题都不很大,一旦没了好剧本,他就等同于一个MTV导演了。当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编坏了,但《布拉格之恋》的坏和《十面埋伏》的坏,还不在一个档次上。
剧本的好,好的很玄乎,最后一个镜头才呈现出来的。影片结束前5秒,Birdy从屋顶飞身而下,我以为就这样结束了,心想这他妈的算什么破电影?!但结果是还有一个镜头:Birdy安稳的站在下一阶屋顶,抬头问赶来的艾尔:what?让我评选电影十佳结尾,《Birdy》绝对算一个。试想这样一个结局:Birdy飞身而下,艾尔大叫一声奔过去往楼下看,发现Birdy血肉模糊的摔烂在地面上——这他妈算是一个什么电影呢?
就是这个结尾的好。它指出Birdy没疯,也没偏执狂,他始终很清醒。人人都以为他疯了,艾尔也差不多认为,连我都差不多认为他疯了。但导演在最后一个镜头交待清楚,他很正常。但如果他很清醒,那他一直神叨叨的做鸟状,算是怎么回事呢?再明显不过了,就是一个本能的反抗。
艾尔和Birdy曾是一对快乐年轻人。艾尔乐天,荒唐,冒失,而Birdy更温和,腼腆,内向。Birdy爱鸟,很正常,他只是个大孩子而已。他最爱的鸟,并非老鹰夜枭之类的,而是一只柔软的小黄鸟。这是人物性格的外化,体现他的温柔,敏感,内向的性格,和这小鸟一样。
接下来有两场戏,至关重要,一场是他们在街头追狗,一场是小黄鸟差点被猫吃了。
追狗这一场,是艾尔和Birdy为了弄点钱,帮着一个混混追街上的狗,街上晃悠着的狗们被围捕后,全都被送到一个屠场电死,血淋淋的剥下皮,然后被砍碎卖掉。镜头很血腥。两个孩子又怕又惊又怒。初看之下觉得很怪,干嘛写这么一场十三不靠的戏,跟鸟也没关系,跟什么都没关系。紧接着这一个场,就是一只猫溜进屋子,差点把小鸟咬死了。
等看完了翻过头再看,就看出来了这两场的用途了。当时整个社会气氛,就像个一个大屠场,街上的孩子们像狗一样被围猎、被追逐、最后被送去一批批的死掉,Birdy最早本能的感受到这隐约的恐怖,因为他最柔弱,也最敏感。整个影片里,Birdy在越南战场只有一场戏,是以一个鸟的视角来的,先是低空飞行,越过尸体和战火,最后高高的飞起来,把极端恐惧的Birdy扔在满是战火和尸体的人间地狱里。回忆到这里,Birdy哭了。
而艾尔,在战争中毁了脸,他愤怒,打架,怒骂,他知道自己被毁了,但不确信是被谁或者被什么。他不断的和Birdy谈话,Birdy始终不开口。直到艾尔说出以下这些话:“birdy,我俩都完了。我们从未掌握过我们自己的生命……我觉得我们像没人要的狗,记得吗?……当炮弹打倒我脸上,我能闻到肉烧焦的味道,我不能触摸伤口,什么不知道自己的长相了,这些绷带下还是不是我,或者变成军队屠夫的长相……Shit!他们的世界有什么好!我们就呆在这不走了,你是对的,我们就藏在这不跟任何人说话,常常发疯,爬上墙!吐口水!拿屎丢他们!”
这番话后,Birdy突然开口说话了。艾尔之前说了那么多,Birdy都不理他,因为他觉得艾尔说的都是废话,自己没话跟他说。这段话一出,说出了核心,所以Birdy说话了。Birdy在大多数时候,没有台词,只靠肢体语言表达内心。他内心深处的创伤和他真实的想法,是由艾尔的口一步步说出来。
Birdy在医院里的种种行为,并不是发疯,而是无声的抗议,是谴责:人的世界太他妈荒谬了,老子没话跟你们说,不但不说话,人我也不当了。所以他日夜看着那扇窗,日日夜夜想飞离这荒唐的人世。
Birdy想当一只鸟,这希望越是无望,也就越是反衬出这个世界的癫狂。两个孩子的少年时光,全都在血光里、在死亡里、在战争里被毁掉了。所以当艾尔出发去越南时,Birdy的小黄鸟一头撞在玻璃上自杀了。孩子们的好时光死了,一去不复返了,希望破灭了,一切都被毁掉了。
所以,最后的结尾,当然必须是那样的,否则,Birdy就真成了疯子。但事实是,疯掉的是这个世界,而不是这两个孩子。
《Birdy》和其它反越战电影有很大不同,比如《生于7月4日》。要我说,更深刻。它不是依靠展现战争的残酷场面,或者战后归来的失落,来谴责越战的,在《Birdy》里战争场面就那么三四个镜头。它的立足点在战争对人精神层面的摧毁。它不是理智的、思辨的,而是强烈的、本能的。这就是《Birdy》的深刻之处。它摧毁的不是人的信仰,不是国家荣誉,不是民主,不是理智,不是这些行而上的东西,而是直指人的心灵,这心灵创伤一点愈合的可能性都没有。所以《Birdy》的主角birdy不是一个侃侃而谈的社会批判者,而只是一个敏感柔软如一只小鸟的大男孩。他没有说什么大道理,甚至很少讲话,但他的情感曾是完整的,饱满的。他爱风,爱大海,爱过山车,爱刚出壳的雏鸟,爱自由。但战争毁了一切。
比较《生于7月四日》,同样是讲一个青年的越战噩梦,《Birdy》这种抛离了理智的思考,直接入手展现心灵创伤的手法,明显更胜一筹。另外,看了太多战争里的人和事,我成了一个无条件反战者。战争的结果永远是负数,还没处补偿,是纯损失。
参考资料: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3495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