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北碑?北碑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北碑和南帖的书法风格有何区别?
展开全部
北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而以北魏为最,故又称为魏碑。魏碑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是一种过渡性的书体。它与隶书相比,则简捷而得其沉雄;与唐楷相比则更丰厚刚健,是一个可以开发的艺术宝库,在我国书法史上,亦受到重视。北魏,包括碑碣、墓志、造像提记、摩崖刻石等形制。书法风格多变、面目不一,尤其是近百年来陆续出土的大量魏墓志,为书法学习开创了新的路径。
北碑作为书法艺术在清中叶以前,并不受重视,直到清代著名的朴学大师阮元作《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作《艺舟双楫》、康有为作《广艺舟双楫》继续鼓吹,所谓的碑学才在晚清及其以后盛行起来。但阮元的《南北书派论》认为真、行、草书自钟繇、卫 以下,可分为两派,一是南派,即二王、智永、虞世南一路的书法创作;一是北派,即索靖、崔悦、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书法创作。他以为,南派长于启牍,北派长于碑榜。从表面上看,后世的汇帖中多收南朝的书迹,而北朝流传于后世的则多是碑刻文字。但南朝的碑刻如《吕超墓志》(南齐)、《萧澹碑》(梁)都与北碑的书体并没有什么区别。北魏的《司马金龙墓漆画题字》小楷书的风貌与南朝流行的小楷书也很相仿佛。还有几种著名的碑刻,如云南的《爨龙颜碑》、陕西的《大代华岳庙碑》、河南的《嵩高灵庙碑》,地域南北相差千万里,书体也颇为近似。所以,简单的划分南派和北派,是没有多少道理的。启功先生在谈到《张猛龙碑》和《瘗鹤铭》时说:“梁刻瘗鹤铭在镇江焦山,魏刻张猛龙碑在山东曲阜,书刻时正两政治集团对峙,‘岛夷’、‘索虏’,讦詈不休之时,而书风文笔,并未以长江天堑有所隔阂。乃知中华文化,容或有地区小异,终不影响神州之大同也。自拓本观之,瘗鹤铭水击沙砻,锋颖全秃,与张猛龙碑之点画方严,一若绝无似者。自书体结构观之,两刻相重之字若鹤字、禽字、浮字、天字等等,即或偏旁微有不同,而体势毫无差异。乃知南北书派,籍使有所不同,固非有鸿沟之判者。今敦煌出现六朝写经墨迹,南北经生遗迹不少,并未见泾渭之分,乃知阮元作‘南北书派论’,多见辞费耳。”(见《论书绝句》)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没有南派和北派的分别,以当时的情形而论,南北处于分裂的状态,自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都迁居于南方,南方的文化相对来说,要比北方发达得多,书法艺术的水平,南方比北方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表面上看,北碑与南帖是有很大的不同,但这种不同主要是因为北碑大体上都有书写与刀刻两道工序,因此,这类作品,实际上是一种与墨迹有很大差别的工艺品。关于这一点,沙孟海先生也曾有过说明,他说:“碑版文字,一般先写后刻。历来论书者都未将写与刻分别对待。我认为,写手有优劣,刻手也有优劣。就北碑论,《张猛龙》、《根法师》、《张玄》、《高归彦》写手好,刻手也好。《嵩高灵庙》、《爨龙颜》、《李谋》、《李超》写手好,刻手不好。《郑长猷》、《广武将军》、《贺屯植》,写、刻都不好。……我们学习书法必须注意刻手优劣问题,新疆出土高昌国《画承夫妇砖志》(当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五四六年),前五行记画承本人,书丹后已加刻,后三行记妻张氏,只书丹未加刻。时间相隔三年,是否一人书写不可知,但后三行书丹运笔与我们今天写法相同,前五行经过刀刻,便成笔笔方饬,失去运笔迹象。” 这对于我们认识碑刻书法艺术的特点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从书法艺术史的角度看,北碑实际上是一种由隶书向唐楷演变的一种过渡性的书体。相对于南帖的以行书为主,北碑以外方内圆的楷体出现,是有它内在的发展原因的,这主要是出于碑版文字要庄重且易于辨认的实用目的,加上刀刻要求它以方笔为特征,以便于奏刀而形成北碑的整体特色。另一方面,北碑的书丹者虽然不乏文人高手,但从整体上看,北碑的艺术性是不能与南帖相比的,也是不能与唐代的成熟的楷书相比的。不然,唐、宋、元、明乃至于清代前期,它不会那么不受重视。当然,北碑有它的风格特点,它是书法发展史的一种阶段性成果,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尊碑”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卑唐(楷)”则大可不必。而对于学习书法艺术的人来说,却不能不知道,临写碑刻文字,应当“透过刀锋看笔锋”,不剥去刀刻这一层,是要上当的。当然,有人如果就是要用柔软的毛笔去追求刀刻的所谓的“金石味”甚至要写出古碑上的那种“风剥雨蚀”味来,那就另当别论了。
北碑作为书法艺术在清中叶以前,并不受重视,直到清代著名的朴学大师阮元作《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作《艺舟双楫》、康有为作《广艺舟双楫》继续鼓吹,所谓的碑学才在晚清及其以后盛行起来。但阮元的《南北书派论》认为真、行、草书自钟繇、卫 以下,可分为两派,一是南派,即二王、智永、虞世南一路的书法创作;一是北派,即索靖、崔悦、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书法创作。他以为,南派长于启牍,北派长于碑榜。从表面上看,后世的汇帖中多收南朝的书迹,而北朝流传于后世的则多是碑刻文字。但南朝的碑刻如《吕超墓志》(南齐)、《萧澹碑》(梁)都与北碑的书体并没有什么区别。北魏的《司马金龙墓漆画题字》小楷书的风貌与南朝流行的小楷书也很相仿佛。还有几种著名的碑刻,如云南的《爨龙颜碑》、陕西的《大代华岳庙碑》、河南的《嵩高灵庙碑》,地域南北相差千万里,书体也颇为近似。所以,简单的划分南派和北派,是没有多少道理的。启功先生在谈到《张猛龙碑》和《瘗鹤铭》时说:“梁刻瘗鹤铭在镇江焦山,魏刻张猛龙碑在山东曲阜,书刻时正两政治集团对峙,‘岛夷’、‘索虏’,讦詈不休之时,而书风文笔,并未以长江天堑有所隔阂。乃知中华文化,容或有地区小异,终不影响神州之大同也。自拓本观之,瘗鹤铭水击沙砻,锋颖全秃,与张猛龙碑之点画方严,一若绝无似者。自书体结构观之,两刻相重之字若鹤字、禽字、浮字、天字等等,即或偏旁微有不同,而体势毫无差异。乃知南北书派,籍使有所不同,固非有鸿沟之判者。今敦煌出现六朝写经墨迹,南北经生遗迹不少,并未见泾渭之分,乃知阮元作‘南北书派论’,多见辞费耳。”(见《论书绝句》)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没有南派和北派的分别,以当时的情形而论,南北处于分裂的状态,自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都迁居于南方,南方的文化相对来说,要比北方发达得多,书法艺术的水平,南方比北方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表面上看,北碑与南帖是有很大的不同,但这种不同主要是因为北碑大体上都有书写与刀刻两道工序,因此,这类作品,实际上是一种与墨迹有很大差别的工艺品。关于这一点,沙孟海先生也曾有过说明,他说:“碑版文字,一般先写后刻。历来论书者都未将写与刻分别对待。我认为,写手有优劣,刻手也有优劣。就北碑论,《张猛龙》、《根法师》、《张玄》、《高归彦》写手好,刻手也好。《嵩高灵庙》、《爨龙颜》、《李谋》、《李超》写手好,刻手不好。《郑长猷》、《广武将军》、《贺屯植》,写、刻都不好。……我们学习书法必须注意刻手优劣问题,新疆出土高昌国《画承夫妇砖志》(当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五四六年),前五行记画承本人,书丹后已加刻,后三行记妻张氏,只书丹未加刻。时间相隔三年,是否一人书写不可知,但后三行书丹运笔与我们今天写法相同,前五行经过刀刻,便成笔笔方饬,失去运笔迹象。” 这对于我们认识碑刻书法艺术的特点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从书法艺术史的角度看,北碑实际上是一种由隶书向唐楷演变的一种过渡性的书体。相对于南帖的以行书为主,北碑以外方内圆的楷体出现,是有它内在的发展原因的,这主要是出于碑版文字要庄重且易于辨认的实用目的,加上刀刻要求它以方笔为特征,以便于奏刀而形成北碑的整体特色。另一方面,北碑的书丹者虽然不乏文人高手,但从整体上看,北碑的艺术性是不能与南帖相比的,也是不能与唐代的成熟的楷书相比的。不然,唐、宋、元、明乃至于清代前期,它不会那么不受重视。当然,北碑有它的风格特点,它是书法发展史的一种阶段性成果,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尊碑”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卑唐(楷)”则大可不必。而对于学习书法艺术的人来说,却不能不知道,临写碑刻文字,应当“透过刀锋看笔锋”,不剥去刀刻这一层,是要上当的。当然,有人如果就是要用柔软的毛笔去追求刀刻的所谓的“金石味”甚至要写出古碑上的那种“风剥雨蚀”味来,那就另当别论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