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为何撞冰山
该船当时是世界最大的邮轮。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23时40分与一座冰山擦撞前,已经收到6次海冰警告,当时是夜晚,但当瞭望员看到冰山时,已经来不及,该船的行驶速度正接近最高速。由于无法快速转向,该船右舷侧面遭受了一次撞击,部分船体出现缝隙,使16个水密隔舱中的5个进水。泰坦尼克号的设计仅能够承受4个水密隔舱进水,因此沉没。
当乘客被放入救生艇时,他们使用遇险信号弹和无线电报向外求援。根据当时航运业的惯例,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系统只是用来将乘客“运送”到附近的其他船只,而不是设计给所有人员“同时撤离”到救生艇上避难,因此在数量上远远不足;随着该船迅速沉没,而其他船只还有几个小时才能抵达,许多乘客和船员无法搭乘救生艇。雪上加霜的是,糟糕的疏散管理导致许多救生艇在还没完全装满乘客之前就下水。2小时40分钟后,船只沉没。
扩展资料:
冰山警告(1912年4月14日9时整— 23时29分)——
所有收到的冰情警告——只有卡罗尼亚号的警告张贴在海图室(根据后来生还副官的证词)。17时35分,二副查尔斯·莱托勒注意到日落后气温急速下降,他于18时接班指挥舰桥;18时35分,他留意到气温已经低到几乎冻结,但天气明朗,海水异常平静。20时55分,船长在舰桥跟莱托勒谈论“天气很冷”。
由于天空中布满星光,莱托勒相信,附近若有冰山可能会反射出明显光线。21时20分,船长离开舰桥前指示:“如果在一定程度上有疑问,请告诉我”。从导航角度来说,这是泰坦尼克号航行中最重要的航程。21时30分,莱托勒指示六副詹姆斯·穆迪打电话给桅杆瞭望台,要求值班瞭望员“保持对冰情的敏锐观察,特别是小冰山和浮冰”;
并将这个指示传递给之后接班的其他瞭望员。22时整,莱托勒值班结束,他完成了交接船舶航向、速度和转速的手续。他也让接班的一副威廉·默多克知道已经指示瞭望员留意小冰山,然后休班。
碰撞(23时40分)——
23时39分,驶入冰川巷9分钟后,瞭望员范德瑞克·弗莱特在泰坦尼克号的路径上看见了一座冰山,距离仅剩约450米。他摇响了三次瞭望台警钟,并打电话通知了舰桥六副詹姆斯·穆迪。弗莱特发问:“有人在吗?”,穆迪回应:“有,你看到什么了?”,弗莱特报告:“冰山,就在正前方!”。
穆迪致谢后,向值班中的一副威廉·默多克报告此事。威廉·默多克立刻命令舵手罗伯特·希琴斯改变船的航向。一般认为默多克已经下达了“右满舵”的命令,使该船的舵柄一直移动到右舷(船的右侧),试图将该船转向左舷(船的左侧)。他也用蒸汽机指令传输电报机下令机舱“所有发动机全速反转!”。
根据四副约瑟·博士尔的说法,默多克告诉船长他正试图“在冰山旁边左满舵”,这表明他正在尝试“摆动绕行”——首先在障碍物周围摆动船首, 然后再摆动船尾,以避免船身两端撞上障碍物。任何一项命令生效前都需要时间执行,由蒸汽驱动的转向机构需要30秒才能转动船的舵柄,而将发动机设置为反转的复杂任务也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完成。
由于中央的蒸汽涡轮发动机不能反转,因此它和直接位于船舵前方的中央螺旋桨都停止了。这降低了舵柄方向的有效性,进而削弱船舶的转向能力。如果默多克在保持前进速度的情况下转动了船舵,泰坦尼克号是有可能不会碰到冰山的。
在这次事件中,泰坦尼克号及时改变方向避免了迎头对撞,但是这个改变也使该船以擦撞的方式冲向障碍物。冰山沿着船的右舷在水面下大约接触了7秒,由于碰撞,从冰山上部剥离出的一些冰块掉落到井围甲板上。几分钟后,所有发动机都停了下来,船首朝北,在纽芬兰南部的拉布拉多洋流中漂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泰坦尼克号
因为海市蜃楼现象导致船员没有及时发现冰山。
泰坦尼克号残骸再现后,科学考察队采集了金属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了导致“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重要细节:造船工程师只考虑到要增加钢的强度,而没有想到要增加其韧性。
把残骸的金属碎片与如今的造船钢材作一对比试验,发现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地点的水温中,如今的造船钢材在受到撞击时可弯成V形,而残骸上的钢材则因韧性不够而很快断裂。由此发现了钢材的冷脆性,即在-40℃~0℃的温度下,钢材的力学行为由韧性变成脆性,从而导致灾难性的脆性断裂。
而用现代技术炼的钢只有在-70℃~-60℃的温度下才会变脆。不过不能责怪当时的工程师,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道,为了增加钢的强度而往炼钢原料中增加大量硫化物会大大增加钢的脆性,以致酿成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悲剧。
一个海洋法医专家小组对打捞起来的“泰坦尼克号”船壳上的铆钉进行了分析,发现固定船壳钢板的铆钉里含有异常多的玻璃状渣粒,因而使铆钉变得非常脆弱、容易断裂。这一分析表明:在冰山的撞击下,可能是铆钉断裂导致船壳解体,最终使“泰坦尼克号”葬身于大西洋海底。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蒂姆马尔丁的新研究,一个非同寻常的光学现象——海市蜃楼,是让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且未能获得附近船只援救的原因。1992年,英国政府的一项调查显示,泰坦尼克号沉没可能与超折射有关,但这种可能性一直未加深究,直至马尔丁钻研了天气记录、生还者证词,以及长久以来被遗忘的航海日志。
马尔丁发现,当天晚上,事发海域的大气状况容易形成超折射,光线发生异常的弯曲,从而形成了海市蜃楼,这一现象,当时同在附近海域的几艘轮船,也都有记录。马尔丁表示,海市蜃楼使泰坦尼克号上的瞭望台没能及时发现冰山,也让货轮加利福尼亚号,无法识别出泰坦尼克号,并与这艘远洋客轮取得通讯。
扩展资料
灾难来临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甚至一点风都没有。如果有的话,船员会发现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点点鳞光。泰坦尼克号以22.3节(约4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极速航行(最大航速23节)。接到附近很多船只发来的冰情通报,史密斯船长命令瞭望员仔细观察。
这一年因为是暖冬,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远。但是,泰坦尼克号的船员未能找到望远镜(因为当时船上唯一的一副双筒望远镜被二副锁在了柜子里,而那位保管柜子钥匙的二副最后并没有上船),瞭望员不得不用肉眼观测。
23:40:瞭望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后来生还)发现远处有“两张桌子大小”的一块黑影,以很快的速度变大。他敲了3下驾驶台的警钟,抓起电话:“正前方有冰山!”。接电话的六副穆迪通知了旁边的一副默多克。
默多克立刻下令打响车钟:“所有引擎减速!左满舵!三号螺旋桨倒车!”在瞭望员发现冰山到船的右舷撞击冰山只经过了短短37秒而当时泰坦尼克号离冰山不到400米远。
大副随即下令左满舵、全船推进器紧急倒退两个指令,后来证实这命令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就在他下令37秒后,泰坦尼克号因为船体太大而且船舵太小加上前进速度又太快而无法及时停止前进和转向,轮船右舷朝冰山的侧面撞去。
23:40:由于剧烈的撞击,船头右舷底部的铆钉被撞得松动并断开,防水隔板部分裂开,前5间底舱出现无数细小但狭长的裂缝,海水源源不断的涌入。随后防水闸门及时关闭,所有底舱成为16间互相独立的水密仓。
23:50:在船体撞击冰山后的首个10分钟,水位自龙骨上升了14英尺,船首的前五间船舱开始被水淹没,六号锅炉室被8英尺高的水位所覆盖。此时的船头已涌进了4000多吨海水,但是海水被防水板隔挡,情况看来还好,一切似乎正处在控制之中。
史密斯船长从船员驾驶室走进来询问船员发生了什么事,得知事情的经过后,船长立刻命令船内的所有引擎停止运作,泰坦尼克号慢慢地停在了一片寂静的北大西洋中心处,船长随后又召集工程师对受损部分进行检修。
23:55:这次碰撞的结果,后来为人们所熟知。但当时船舱内的乘客和船员们却反应不一。头等舱和二等舱一些睡得不熟的乘客们被一阵轻微的似金属刮擦声给惊醒了,船身轻微震动了一下。有人以为遇上了大浪,有人以为是触礁了,还有人以为是螺旋桨发生了故障。
但是下面船舱的乘客们感觉到的震动剧烈得多。有的乘客看到了右舷舷窗外擦身而过的乳白色冰山。有些被轮船撞击并从冰山侧面擦掉的冰块掉到了船头右侧甲板上面。
底层统舱的移民乘客更是心惊肉跳地发现,冰冷刺骨的海水不知道正从什么地方漫过门缝并涌入寝室内,船很快停了下来。一些在船舱内的乘客们熟知事情后披上外套、带上各自的东西离开统舱来到甲板上。北大西洋上空繁星闪烁,气温则低达零下一度(因为这时的北大西洋刚刚度过了一次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
漆黑的天穹下,泰坦尼克号的窗户里发出温暖的淡黄色灯光。船内的所有锅炉运作终断,船上四根高大的黄黑两色烟管和烟囱大量排气,发出巨大的声响。其中有三根突然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嘶叫声。
懂得蒸汽机的乘客们知道,这是船上的锅炉安全阀门在释放掉多余的过热高压蒸汽。过了一会儿,船上和船内的乘客们又继续各自的活动。
0:00:此时的船头已涌进了7000多吨海水,水已经淹没了一个船头前尖舱,3个船头货舱和六号锅炉舱,海水从被淹没的水密室出口顶部溢出,开始向三等舱涌入,进一步覆盖上层的H甲板,船头开始缓慢下沉,必会沉没的命运实际上已经注定(当时泰坦尼克号的水密舱所能进水的最大承受极限为4间,而船舱进水的部分为5间超过了承受极限)。
6号锅炉室内大量工作人员正努力排除积水。船员向身处控制塔的史密斯船长报告:水已浸没船头前舱、第1、2、3号货舱及6号锅炉室,他立即找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评估损毁情况。
经过一番评估和计算后,安德鲁随后在船长室下了“这艘船没救了”的结论,并表示该轮船仅能坚持1-2小时,船长要求所有船员立刻做好释放救生艇的工作。当时轮船停下的位置为北纬41度46分,西经50度14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泰坦尼克号
其次,由于“首先”,负责瞭望的船员也疏忽大意,被男女主角的热吻给吸引住了(好像是这样,反正心不在焉,光顾着看男女主角了),等他看到冰山的时候,已经晚了~在等人们吹哨,打电话,拉警笛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他们泰坦尼克号就撞上了本不应该撞上的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