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1933年德国国内政治形式的变化,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的哪些基本变化
展开全部
我来帮您回答吧,前两位都是教科书般刻板的回答,甚至文不对题
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学不会以这样下定义般脸谱式的研究历史问题
首先,1928-1933年德国,甚至意大利都没有侵略任何其它的国家----楼上的那位"达人"明显是答非所问
我来仔细帮您分析一下德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变化
您要了解魏玛共和国时代的政治形势,就必须了解1871-1914年的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形势---即保守党力量为主要力量,社会民主党,人民进步党开始兴起---到1912年的时候后两者建立同盟,在Reichstag(即德国的下议院)里占据过半的席位---这引发保守力量的恐慌---不得不以发动世界大战试图挽回优势---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这样大战后,社会民主党开始占据优势---尽管左翼分裂出去建立德国共产党(后被镇压),但是1919年的选举,社会民主党仍然获得8成选票
在这以后,德国的内部政治形势主要在左右两翼之间游走----反映了30年代欧洲的极端政治力量的兴起(无论左派右派,都得走极端路线来试图操纵政府,实行金融控制来向其它国家转嫁危机---包括被教科书赞颂的罗斯福)
而魏玛共和国在左派与右派极端分子的威胁下,一开国就危机四伏:左派指责社民党因阻止共产革命而出卖工人利益;右派则反对民主制度,坚持要令德国返回昔日之帝制。而且,尤其包括军方势力的右派为了破坏共和,更声称它出卖了德国,令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叫“背后一刀”
1920年左派极端分子搞大罢工,1923年希特勒在巴伐利亚搞暴动----直到1923年施特雷泽曼成为总理后,才暂时稳定下局势(一直到1929年)。他的策略是吸引美国贷款,并且接受凡尔赛协定,对外同波兰等国确定边界。然而,1920年代初期的德国只是表面繁荣,她之所以经济复苏,有赖外国贷款,故渐增本国国债,并令整体贸易额下跌、失业并扮率上升。施特雷泽曼的改革始终是治标不治本,未能真正令民主制度在德国扎根。1929年施特雷泽曼死后,德国国内的矛盾再次激化----再次回到我刚才讲到的1919-1923年的左右极端主义互相碰撞的情况---而且还刚好赶上了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衰退
在库尔特·冯·施莱谢尔代表军方进行了几个月的政治游说后,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在1930年3月29日任命财经专家海因里希·布吕宁接替赫尔曼·米勒为总理。因为新政府未能在议会取得多数代表支持,所历蔽租以只能让国家总统掌握紧急状态令,以致共和政权趋向保守。---这以后,兴登堡不断使用紧急状态令,政治稳定度很公信度开始下跌
1932年下半年,经济衰落终于结束,经济指标略见上升。不过,德国人普遍不再信任共和政府。最初,德国资本家与地主支持政府趋向保守。他们并非十分喜好布吕宁,只是相信保守分子可以维护他们的利益。但当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都普遍反对布吕宁的时候,资本家与地主都转向支持布吕宁的政敌希特勒与阿尔弗雷德·胡根贝格。1931年末,保守政策最后失败。兴登堡与德国国防军决定放弃布吕宁,转而与希特勒和胡根贝尔格肢兆合作。兴登堡本来是第二帝国的重臣。这时候他虽然贵为总统,但实际上他不支持民主,而是反动派的支持者。1932年5月30日,布吕宁在丧失兴登堡的支持后自愿下台。五个星期后,在布吕宁的支持下,兴登堡再度当选总统,压倒另一位候选人希特勒。
然而1932年7月选举的结果反映了纳粹党对政府的影响愈来愈大。在1930年的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得到一百多票,是第二大党;这次它的议席比以前增加了超过两倍。纳粹党所以能迅速壮大,全靠大量工人、失业者、农民与中产人士。这数百万激进的支持者最初要求纳粹党走向左派,希望能振兴德国与改造德国社会。这一切也有经济危机的原因---总之,这一切导致了希特勒在1933年的1月成为总理---保守派的中央党,保守党开始支持希特勒,他们以为能够控制住希特勒为他们服务---去建立威权政府,以保护中产阶级的利益(因为纳粹党这时候既有社民党的左派思想可以吸引下层,又能获得大工业家的支持) ---希特勒后来清洗冲锋队表明他必须放弃左派人士,当然这是后话了
上面我分析了这么多,您看着可能觉得乱---我就在总结一下,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1928年以前,国际形势较为稳定----以美国资本来刺激欧洲工业复苏的计划进展的很顺利,然而经济危机导致德国政府所依赖的稳定调节器崩溃---原先极端主义的相互矛盾又回来了----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希望建立强硬的政府来扩大本国的经济输出,实行高关税政策---对外扩张,扩大市场(但这些仅仅是施政纲领,其实在英国都有,和什么法西斯势力侵略其他国家没什么必然关系,那只不过是胜利者的托辞而已,德国和美国的命运不同,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国内市场远比德国大,资源也更丰富)
所以德国在1928-1933年左右翼的极端主义开始结合,出现了一个大杂烩式的纳粹党(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您看看25点纲领就能了解纳粹党是左右结合的党派---继承了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和早期的德意志祖国党的观点,和佛朗哥的长枪党类似(现在西班牙的许多中左派还说佛朗哥是圣人,而我们却把他归结为右派分子。。。)
这一切都代表了在国际贸易体系解体后,各国都希望推选出强硬政府来调节资本运作,甚至摆脱金本位----希特勒国有化中央银行---来推行干涉政策,进而扩大市场,这种国际形势的变化,导致了上述的德国内部政治形势的变化
打这么多字很累
顺便推荐您读一下本人的原创文章
崛起之后的彷徨----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1871-1914
就在本人的空间
本人建了 以史为镜 这一历史知道团,希望您以后能多多支持我团,有历史方面的疑问可以来
询(我团虽新建,高人却不少)
另外,有数学,物理,天文学的问题均可向在下咨询,谢谢
参考资料
A History of The German Republic,1936
Hitler and the Collapse of Weimar Germany, Leamington Spa
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学不会以这样下定义般脸谱式的研究历史问题
首先,1928-1933年德国,甚至意大利都没有侵略任何其它的国家----楼上的那位"达人"明显是答非所问
我来仔细帮您分析一下德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变化
您要了解魏玛共和国时代的政治形势,就必须了解1871-1914年的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形势---即保守党力量为主要力量,社会民主党,人民进步党开始兴起---到1912年的时候后两者建立同盟,在Reichstag(即德国的下议院)里占据过半的席位---这引发保守力量的恐慌---不得不以发动世界大战试图挽回优势---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这样大战后,社会民主党开始占据优势---尽管左翼分裂出去建立德国共产党(后被镇压),但是1919年的选举,社会民主党仍然获得8成选票
在这以后,德国的内部政治形势主要在左右两翼之间游走----反映了30年代欧洲的极端政治力量的兴起(无论左派右派,都得走极端路线来试图操纵政府,实行金融控制来向其它国家转嫁危机---包括被教科书赞颂的罗斯福)
而魏玛共和国在左派与右派极端分子的威胁下,一开国就危机四伏:左派指责社民党因阻止共产革命而出卖工人利益;右派则反对民主制度,坚持要令德国返回昔日之帝制。而且,尤其包括军方势力的右派为了破坏共和,更声称它出卖了德国,令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叫“背后一刀”
1920年左派极端分子搞大罢工,1923年希特勒在巴伐利亚搞暴动----直到1923年施特雷泽曼成为总理后,才暂时稳定下局势(一直到1929年)。他的策略是吸引美国贷款,并且接受凡尔赛协定,对外同波兰等国确定边界。然而,1920年代初期的德国只是表面繁荣,她之所以经济复苏,有赖外国贷款,故渐增本国国债,并令整体贸易额下跌、失业并扮率上升。施特雷泽曼的改革始终是治标不治本,未能真正令民主制度在德国扎根。1929年施特雷泽曼死后,德国国内的矛盾再次激化----再次回到我刚才讲到的1919-1923年的左右极端主义互相碰撞的情况---而且还刚好赶上了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衰退
在库尔特·冯·施莱谢尔代表军方进行了几个月的政治游说后,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在1930年3月29日任命财经专家海因里希·布吕宁接替赫尔曼·米勒为总理。因为新政府未能在议会取得多数代表支持,所历蔽租以只能让国家总统掌握紧急状态令,以致共和政权趋向保守。---这以后,兴登堡不断使用紧急状态令,政治稳定度很公信度开始下跌
1932年下半年,经济衰落终于结束,经济指标略见上升。不过,德国人普遍不再信任共和政府。最初,德国资本家与地主支持政府趋向保守。他们并非十分喜好布吕宁,只是相信保守分子可以维护他们的利益。但当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都普遍反对布吕宁的时候,资本家与地主都转向支持布吕宁的政敌希特勒与阿尔弗雷德·胡根贝格。1931年末,保守政策最后失败。兴登堡与德国国防军决定放弃布吕宁,转而与希特勒和胡根贝尔格肢兆合作。兴登堡本来是第二帝国的重臣。这时候他虽然贵为总统,但实际上他不支持民主,而是反动派的支持者。1932年5月30日,布吕宁在丧失兴登堡的支持后自愿下台。五个星期后,在布吕宁的支持下,兴登堡再度当选总统,压倒另一位候选人希特勒。
然而1932年7月选举的结果反映了纳粹党对政府的影响愈来愈大。在1930年的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得到一百多票,是第二大党;这次它的议席比以前增加了超过两倍。纳粹党所以能迅速壮大,全靠大量工人、失业者、农民与中产人士。这数百万激进的支持者最初要求纳粹党走向左派,希望能振兴德国与改造德国社会。这一切也有经济危机的原因---总之,这一切导致了希特勒在1933年的1月成为总理---保守派的中央党,保守党开始支持希特勒,他们以为能够控制住希特勒为他们服务---去建立威权政府,以保护中产阶级的利益(因为纳粹党这时候既有社民党的左派思想可以吸引下层,又能获得大工业家的支持) ---希特勒后来清洗冲锋队表明他必须放弃左派人士,当然这是后话了
上面我分析了这么多,您看着可能觉得乱---我就在总结一下,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1928年以前,国际形势较为稳定----以美国资本来刺激欧洲工业复苏的计划进展的很顺利,然而经济危机导致德国政府所依赖的稳定调节器崩溃---原先极端主义的相互矛盾又回来了----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希望建立强硬的政府来扩大本国的经济输出,实行高关税政策---对外扩张,扩大市场(但这些仅仅是施政纲领,其实在英国都有,和什么法西斯势力侵略其他国家没什么必然关系,那只不过是胜利者的托辞而已,德国和美国的命运不同,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国内市场远比德国大,资源也更丰富)
所以德国在1928-1933年左右翼的极端主义开始结合,出现了一个大杂烩式的纳粹党(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您看看25点纲领就能了解纳粹党是左右结合的党派---继承了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和早期的德意志祖国党的观点,和佛朗哥的长枪党类似(现在西班牙的许多中左派还说佛朗哥是圣人,而我们却把他归结为右派分子。。。)
这一切都代表了在国际贸易体系解体后,各国都希望推选出强硬政府来调节资本运作,甚至摆脱金本位----希特勒国有化中央银行---来推行干涉政策,进而扩大市场,这种国际形势的变化,导致了上述的德国内部政治形势的变化
打这么多字很累
顺便推荐您读一下本人的原创文章
崛起之后的彷徨----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1871-1914
就在本人的空间
本人建了 以史为镜 这一历史知道团,希望您以后能多多支持我团,有历史方面的疑问可以来
询(我团虽新建,高人却不少)
另外,有数学,物理,天文学的问题均可向在下咨询,谢谢
参考资料
A History of The German Republic,1936
Hitler and the Collapse of Weimar Germany, Leamington Spa
展开全部
在经济族猛大危机的影响下,法西斯势力开始侵略亚、非、欧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的人民开始了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法西斯国家结镇陵成轴心国集团,扩大侵略,促使御穗戚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从经济学上看,是两种经济理论的变化,即政府调控和自由经济理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