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的概念?
《音乐剧》的概念是什么?包含了什么因素?特别要问的是目前我只想写本子和歌曲,请问要注意点什么?请特别说一下音乐剧本子和歌曲的问题在没有舞蹈舞台的前提下仅仅以书面形式先写一...
《音乐剧》的概念是什么?包含了什么因素?
特别要问的是
目前我只想写本子和歌曲,请问要注意点什么?
请特别说一下
音乐剧本子和歌曲的问题
在没有舞蹈舞台的前提下
仅仅以书面形式先写一个本子(包括内容台词歌曲歌词)。应该是如何的呢? 展开
特别要问的是
目前我只想写本子和歌曲,请问要注意点什么?
请特别说一下
音乐剧本子和歌曲的问题
在没有舞蹈舞台的前提下
仅仅以书面形式先写一个本子(包括内容台词歌曲歌词)。应该是如何的呢? 展开
1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音乐剧的诞生
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欧洲,
在那些进步思想活跃的国家里。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意大利人找到了用声音概括情感的方式;德国人找到了用声音概括哲理和刻画心理的方式;另外,在法国和英国也发展了富丽堂皇的音乐剧和英雄气概的清唱剧。这是进步的艺术家由于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启发,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新的表现方法——最富于戏剧力量的表现方法的结果。
歌剧在艺术上的用意是把崇高的情绪贯注给观众,使他们变得丰富而高贵。然而这种华丽的意大利式歌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兴趣和情感,于是一种被称之为“居于杂要和歌剧两端当中地带”的艺术形式得以产生。
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首演于1728年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统治者和华丽的意大利式歌剧。
1750年,一个巡回演出团在美国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剧》,这便是美国人亲身体验音乐剧的开端。之后英国喜歌剧、洁国歌剧和维也纳轻歌剧也进行了一些类型尝试,可谓旱期音乐剧的雏形。但是直到1866年,由于音乐剧《黑魔鬼》的冲击才使纽约的观众真正为音乐剧的链力所祈服。《黑魔鬼》也因此被公认为第一部美国的音乐剧。那壮丽的场面及一群赤膊的美丽少女给观众圈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候起欣赏用歌曲进行润饰的剧目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娱乐方式。
事实上,第一次使用“音乐喜剧”这一名称要追溯到19世纪后期,制作人乔治·爱德华在伦敦盖伊特剧院上演的作品。1893年英国人S·琼斯创作了一部熔戏剧、音乐、歌舞于一炉的作品《快乐的姑娘》,该剧富有幽默情趣和戏剧色彩,加之通俗易懂的音乐,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特别是乔治,爱德华把《快乐的姑娘》带到纽约时,不但很快被约人接受了,还促进了音乐剧在美国的发展。
(二)音乐剧的发展
经过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多方位的探索期,音乐剧逐步求得了音乐、舞蹈。戏剧的结合,到二十世纪中期它已成为一种独具魁力的戏剧演出形式。概括他说,它是以简单的有独特性的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的同一体的艺术。
正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韦》对音乐剧的界定所示:它乃是能“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戏剧表演的作品”。如果说,戏剧本身是一种综合艺术,那么与话剧相比,音乐剧则是“综合性”充分发挥的戏剧形式。
凭其涤荡心胸的律动节奏,光怪陆离的艺术效果,令人陶醉的戏剧故事,百老汇音乐剧己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日用商品”,被全世界的人们认同着,喜爱看。纵然它的形式本身派生于其它门类,但是它依然成为了一枝盛开的艺术奇葩。美国人自豪地说“美国已给了全世界一种新的形式!”。
美国人对音乐剧的兴奋和拥护“就象当年米兰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剧,或维也纳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响曲一般”。他们不仅愿意花很多钱去看音乐剧,并在早餐或聚会中热烈地讨论着他们,而且还执着地期待着罗吉斯的下一部作品。虽然音乐剧是在美国诞生成长的,但其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正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到今天。在美国。欧洲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音乐剧正以巨大的生命力在文化消费市场争奇斗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颗名珠。
(三)音乐剧的探索期
美国的历史虽短,但为使人类赏心悦目却贡献了种类繁多的娱乐。
十九世纪,城市如雨后春笋在全美各地建立起来,于是应运而产生两种以城市观众为对象的娱乐形式:轻歌舞剧(Vandevi11c)及其更为粗俗的姐妹剧种---滑稽表演(Burlesque)。轻歌舞剧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每周的节目单上有杂技,魔术,舞蹈、动物表演。单口相声(monologist)唱歌和滑稽戏等等。轻歌舞剧的来源很多:合法剧院的幕间特别节目、黑人歌曲表演、卖野药的玩意儿,英国音乐厅的表演和只供男观众欣赏的下流,见不得人的“音乐沙龙”。
轻歌舞剧后台老板中的知名人物托尼·帕斯特比在纽约市的百老汇开办了他的第一个剧院,保证“提供正当,干净的杂要演出”,供全家人一起观赏。他的这个谗头轰动一时,很快就有几百个模仿者。
1900年轻歌舞剧成了全国性的。B·F·基斯和爱德华·阿尔比两人就在东部和西部控制大约四百家剧院,包括所有从事轻歌舞剧表演的人当作奋斗目标的纽约市传奇性的皇宫剧院。虽然给表演者强加了一种流狼的生活,但它是娱乐业明星成长的肥沃土壤。
而滑稽表演主要是给成年男子看的。不适合全家一起去看,最初是合法戏剧演出当中的逗哏片断,后来发展出一套传统,其特点是半裸的歌女和庸俗的穿看肥大裤子的喜剧演员。这种形式在一战中达到顶峰,当时有好几个很兴旺的演出团体。后来,脱衣舞出现了,这种滑稽表演在当时被认为是大胆的,可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倒似乎不够劲了,因而逐渐消失。
(四)美国早期音乐剧
虽史称《黑魔鬼》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的第一部音乐剧,然而它的出台及演出都只是一种巧合,换句话说该剧更象一部有情节的“高级而花费大的杂要”:德国的喜剧,穿紧身衣跳舞的女孩,滑稽的歌曲,以及诛儒和妖精的扮相等等,虽然这出戏一共要演五个半钟头,不过观众却非常喜爱它,它也变成了史无前例的卖座戏,在纽约演了一年半,巡回演出达二十五年之久。
在美洲创建了美国这个崭新国家的“欧洲移民”的美国人,在建国工作告一段落后就仿效欧洲原有的表演艺术进行欣赏,十九世纪的美国人有强烈的自卑感,在上一代的耳儒目染下,以为文化必须从国外输入。人们信奉外国货,芭蕾舞、歌剧、轻歌剧,戏剧都是艺术,五光十色的大场面有时也可称为艺术,他们所以如此,主要的原因是舶来品。那种从健康的乡土长出来,而且具有创作性的形式意义上的真正艺术,根本不在这问题之内。这种雏形的美国音乐剧还只停留在模仿和沿袭欧洲轻歌舞手法的阶段,其中歌、舞、哑剧,滑稽戏甚至杂耍,魔术筹各种艺术手段都可采用,作品既无严肃的社会内容,也没有统一完整的故事情节。
1820年,有一位伦敦人曾说道:“谁会去看美国的韦或美国的戏呢,”早期的美国太不开化,生活太艰苦,一尽只想着扩大世界,因此不可能发展很多一流的戏剧。此时美国的演出还远逊于欧洲,虽然演员己可与欧洲最好的演员比美。就拿舞蹈来说,美国没有象福金一样的改革者,芭蕾舞显得死气沉沉,个别艺术家只在陈规限制的素材上耀武扬威·虽然舞蹈在美戏院内仍受欢迎,却只限于卖弄技巧的芭蕾舞。踢踏舞和高兴时的乱跳乱纵。
向乡土找材料的第一步发生在1890年,当时演出了一部喜剧《唐人街之旅》,这是十九世纪另外一部热问戏,这部戏证明了音乐剧可以有美国的故事,因而也可以有美国的歌曲,如《巴华利街歌》。
这首歌本来是一首很动听的民歌,一首地地道道的美国歌;更为重要的是,该剧不仅有美国歌曲,美国故事,而且还有美国人说话的方式,就是说所有的角色们都用俗语说话。
在二十世纪初,纽约的很多剧院一直由戴维·贝拉斯和查尔斯·弗罗曼一类的演出经纪人的生意经和不惜工本的舞台美术设计所统治。维克多。霍伯特的华丽优美的小歌剧,乔治·高汉的铜管乐队表演和弗罗瑞兹。齐格菲的辉煌的“无上装”女子表演最吸引观众。反应最好。
(五)音乐剧的小歌剧时代
很多人认为欧洲的作曲家给美国带来的一种小歌剧形式是音乐剧在百老汇发展的根源。由于多年来受到欧洲歌剧如吉尔伯特和苏利温的英国喜歌剧,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约翰。斯特劳斯的维也纳小歌剧,奥芬·巴赫的法国轻歌剧等的影响,使观众自动地有了一套评判音乐好坏的标准,而且也影响了观众的欣赏口味:有意味的情节,优美的音乐和文雅的歌词成为编创者追求的目标。
或许是因为作曲家的作品更易显示出剧场形式的特殊性,20世纪早期的作曲家就比作词人更有名气。而且一部小歌剧的作曲需要一个受过高度训练的音乐家,比如:维克多·霍伯特(1898年《幸运的预言人》);弗瑞兹·里哈尔(1907年《风流寡妇》);鲁道夫·弗莱明(1912年《萤火虫》);希格茫德·罗姆伯格(1917年《五月》);埃蒙瑞契·卡尔曼(1926《玛丽兹伯爵夫人》)……
这些中欧作曲家都成为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人物。而维克多,霍伯特可说是他们中美国小歌剧时代最伟大的英雄。
由女高音独唱和合唱队唱出的霍伯特的《淘气的小玛丽》中的《意大利街歌》很容易被分辨出这是小歌剧,而不是音乐喜剧。原来小歌剧的要素之一便是要富于幻想,角色一定要生疏,语言夸张而做作,要远离观众的经验,《淘气的小玛丽》是用意大利式的安排演
出的克里奥风格(西印度群岛);《红风车》是荷兰风格;《沙漠之歌》是非州风格;《新月》是法国风格;《玛丽兹伯爵夫人》是欧洲匈牙利风格---不胜枚举。,虽然它们现在显得古老而呆板,然而在本世纪初期的年代中它们去,有很大的功劳,它们令观众习惯了好的曲调、歌词,新鲜而动人的剧本,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一种音乐成就的新水准上。
这些小歌剧的总谱并不只是歌集而已,在音乐上它们是用心经营的,更接近于大歌剧,甚至有尾声的终曲,每个人都在情节起伏中唱出来,不同的感情同时被歌曲化了---是一种真正通俗的对位法。结果,百老汇的观众虽从未接受过享受大歌剧,但通过小歌剧,也明了和享受了某些程度内的音乐的复杂组成。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小歌剧和音乐喜剧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27年由吉罗姆,科恩和奥斯卡·双姆斯特恩所作的《画舵漩宫》(该剧是至今仍在上演的优秀的音乐剧中最早的一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它也是一部真正的小歌剧。该剧有美国化的主题,但去,是描写美国生活的某一方面,距离百老汇观众们的经验较远。它是一个古老的密西西比河的故事,演员用一种高度地方性的方言,并不是”俗语“,俗语指的虽不是那种浊重的南音。方言,也不单指粗鲁的百老汇方言,而是指我们所熟悉的自然的美国语言方式。在音乐上而言,它也是小歌剧,因为它不用百老汇的“音乐俗语”。换言之,它不用爵士音乐这是美国流行音乐的主要因素。剧中的歌曲比较接近艺术歌曲,距俚语歌曲则较远。
在科恩和哈姆斯特恩的《画舵漩宫》的影响下,百老汇音乐剧开始了现代剧目的尝试,音乐剧的编导开始更汪意故事情节及歌曲的创作,从而更丰富了音乐剧的形式。
(六) RENUE (娱乐性的时事讽刺剧)的诞生
从二十世纪初期音乐剧的制作人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音乐剧明星了,这与好莱坞的电影业有看某种意义上的亲源关系,就是所谓的“明星制”。其含义指电影企业家或音乐剧制作人积极发现培养演员,并使其成为观众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当观众对某明星到了着迷的程度,制片人或制作人便按照这位明星的表演特征和风格编写剧本,达到其获得巨大利润的目的。
到了二十世纪,这种“明星制”更得到了确立和发展,这也为时下的歌手、舞者和喜剧演员们提供了表演舞台和展示自己才能的好机会。在这样的条件下,Revue获得了诞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Revue是一种没有完整故事的歌舞表演,它与小歌剧并存于同一时代,换句话说,这也是一个滑稽戏和杂耍繁荣的年代。虽然Rcvue(时事讽刺剧)不同于Vaudeville与VariCty(歌舞杂耍),但Revue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杂耍”,在音乐舞台上它以没有完整故事的形式和通俗的方式兴盛着。早期的著名导演有哈热德·肖特,约翰·玛瑞·汉德森(《格林威治材的活报剧》)和文森特·米尼利(《风情漫游》);剧作家有赫沃德·戴兹(《波比》),阿瑟·斯契沃兹、E·Y·哈伯格,哈罗德·阿伦和文龙·达克等等。还涌现出一些杰出 演员如:w·C·菲尔兹(《 舞大王齐格菲》、《乔治·怀特的活报剧》、《波比》),以及光辉的齐格菲歌舞团的女郎们,这种新的方式横扫全城。
这种歌舞虽没有情节,但也介绍了一种连接的线索,不管它多么微弱,也许它更方便向所谓上流社会开玩笑,利用这种讽刺的手法把戏剧或歌剧滑稽化,它模拟流行的东西,或对流行的丑闻放冷箭——这些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的歌舞的主要材料。
(七)JAZZ进入音乐剧
歌舞最大的贡献还在于把另一种音乐形式介绍到了舞台——这就是爵士乐。爵士音乐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源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一种流行音乐,它是美国黑人从非洲带来的传统音乐与欧洲音乐长期融合的产物,这种音乐己失去纯非洲音乐风格,因而有了新名称。
对爵士音乐影响最大的是布鲁斯、拉格泰姆和小型铜管乐队。“布鲁斯是美国黑人民歌,常用吉他伴奏,歌词曲调大都有悲伤的意思,后来发展为悲喜混杂,拉格泰姆是一种钢琴音乐,这种风格的音乐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最为流行,但它的起源却来自黑人游吟歌子演出中的一种“拉格”舞蹈,溯其源本,这种演出是由白人扮演黑人表演黑人歌曲、舞蹈的一种娱乐活动,开始是白人演员用木炭把脸抹成黑色,取笑黑人。但奴隶被解放后,他们自己也组成流浪剧团,与白人歌舞演员竞争。这种音乐为人们所熟悉的形式是为拉格舞伴奏或是在沙龙酒吧,赌场和小吃店里娱悦宾客的钢琴音乐。拉格泰姆音乐就其起源讲最接近于欧洲风格,最少染有非洲音乐的痕迹。大概正因为如此,拉格音乐在那个年代一直对白人拥有的商业化流行音乐起看很大的影响。
早期爵士乐和布鲁斯乐都来源于田间号子和种植园、码头、松脂采集营地与监狱犯的劳动时唱的歌曲。它们具有那种索绕于人们心头的昔日非洲的回声。
简单的说,爵士乐是一种杂交的乐种。从它的身上可以找到美国民歌小调,黑人灵乐怨曲以及各种村音俗韵的身影。这种“鸡尾酒”式的音乐从其发端说来不过百十年的历史。
爵士乐的特点之一是变化多端,首先是风格多样,100年来它几乎总在变,各类风格的爵士乐粗线条说有十几种,细线条的数不清。这也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属性。其次是演奏过程中的变幻,即兴演奏是它的典型特征。举例说:一首乐曲先是几个人合奏一条旋律,这是异曲同奏;随后各独奏者先后即兴演奏根据主旋律发展的变奏。 每轮奏一次称一个“轮奏”,这是一曲异奏。这就看谁的“花活儿”多了。“轮奏”才是爵士乐真正的神韵所在。
即兴演奏的爵士乐又称“热爵士”。至于“冷爵士”则是商业化带来的产物,这种爵士乐不再是一曲异奏,而是一曲同奏了。“轮奏”成为固定的,“花活儿”也是事先编好的。事先排练的话,演出效果要比“热爵土”精细得多。只是鲜活味差了些。这两种爵士乐观今都各自有自己的听众。
爵士乐的另一特征是动感强。尤其是“热爵士”,演出时,台下的观众是坐不稳的,那变幻多端的“轮奏”和不同乐器的音响抓着你的魂,摇看你的心,台上台下几乎是融为一体了。这种动力感靠的是爵士乐特有的节奏来驱动的;旋律性倒在其次。爵士乐队的主要乐器是小号和钢琴,有趣的是,爵士乐队的钢琴要把弦调得不太准才够味儿,为是的琴上的那种动静。的确是一种好开心的艺术!
第一部伟大的令人不能忘怀的歌舞名为《当心你的脚步》,1914年在新阿姆斯特丹剧院上演。对于此事最有贡献的是艾尔文·伯林。他作出了那种精细的切分音拍子的歌曲,使得美国的音乐剧舞台与爵士音乐永远结了不解之缘。“爵士”成为音乐剧的“音乐俗语”。
不少作曲家也将爵士的因素引入创作中。乔治·葛什温开创的就是一种“交响味”的爵士风。
到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音乐家与戏剧家在创作题材上转入本上,音乐上己开始运用流行于美国的爵士音乐去丰富创作,舞蹈也除了欧洲移民的舞蹈外大量吸收了由黑人舞蹈发展而成的爵士舞和踢踏舞。1924年由葛什温兄弟创作的《女士,好样的》就开创了二十年代百老汇音乐剧的爵士舞风格,该剧也使弗瑞德·阿斯泰尔和妹妹阿德勒成为百老汇首屈一指的歌舞明星。至此美国音乐剧掀开了它的新纪元,作品逐步趋于成熟。
(八)音乐剧喜剧时代
歌舞与音乐喜剧又有什么关系呢?一部歌舞可以没有情节,也没有剧本,然而作为音乐喜剧不可少的基础便是剧本。不过音乐喜剧向歌舞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它学会了怎样把剧本用杂耍的手法来处理,怎样从变化中求统一。这也是音乐剧最大的把戏之一:给观众以一部持续而动人的故事,但也使他们离开剧院时觉得享受了整个晚上的娱乐---舞蹈、滑稽戏。富于情感的歌唱和漂亮的女人——所有这些轻松的噱头都被聪明的编导编织进了一个好的故事里。统一中有变化,这就是音乐喜剧向歌舞学到的关键课程,也是向前进的一大步。
这个变化与当时美国的艺术气候变化密不可分,当时,越来越多的年轻戏剧爱好者对百老汇那种商业性作风很瞧不上眼,又受到欧洲和英国“艺术”公司,如爱尔兰的阿比剧院演员成功的鼓舞,他们下决心要给美国的戏剧观众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剧目。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小剧院”,专门上演和提倡当代作家的严肃作品。
1991年,小剧院运动的几位前辈组织了纽约市戏剧公会,目标在于把严肃的当代戏剧带到百老汇去。这个组织对于美国戏剧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公会除了介绍新的作舞台美术、表演和导演外。还鼓励一代新的剧作家去考察美国的生活。最著名的有奥尼尔,威廉,萨罗扬、 马克斯威尔·安德森和罗怕特。瑟伍德---他们都是普利策奖的获得者。
美国的音乐剧舞台从此结束了它的孩提时代,满怀信心和机智的进入了青春期。从这时起在编创队伍中又出现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除了大师级人物艾尔文·怕林之外,还有吉罗姆·科恩(1915年《太棒了,埃蒂》)他是一位少有的旋律家;另外乔治·葛什温年因《足尖舞》;文森特·犬曼(1925年《碧波情舰》);考勒·波特(1930年《纽约人》);理董德·罗吉斯(1925年《最亲爱的敌人》)都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天才。
音乐剧舞台像所有生长中的儿童般茁壮成长看,在它自己取得的成就上继续进展看,形成了在音乐的娱乐中展开着情节,采用美国的旋律,俗语化的对白,音乐和歌词的水准的高度上升以及寓统一千变化的艺术风格。音乐喜剧比小歌剧更通俗,与时事讽刺剧(revue)有所不同,因为它始终围绕一个故事情节展开,至此音乐喜剧开始注意到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如何把歌曲融于情节中。
1926年由葛什温兄弟合作创作的《噢,凯》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典型的音乐喜剧。剧中有一首很可爱的歌,名为《看管我的人》。虽然这首歌曲优美而动听,然而歌词却不象是从情节合理地引申出来的,倒象是在剧本写好之前创作的,不过这种误差在那轻松而神经质的二十年代的观众看来似乎可以忽略不计。正象他们所说的:有什么不同?歌词高尚而新鲜。曲子更是了不起,该剧中另一小曲名为《拍你的手掌》,它与情节不融和的痕迹就更为明显,这支歌除了供给笑料以外并没有其它作用。这种笑料,这种令人兴奋的调子是一种真正的葛什温的发明。从与情节无关的东西中作出一个笑话这一事实,显示了美国的舞台音乐的确已取得了自己的性格,并且己达到了一种成熟的水准。这种纯粹的歌舞手法在小歌剧中绝没有可能。在小歌剧中这些显得太突然,太简单、太过于口语化。不过这对于音乐喜剧的发展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歌曲的传唱,乔治·M·高双和艾尔文·伯林的歌词也不禁走红,逐渐使人们意识到了歌词的重要性,再加上另一些实践者如P·G·胡德赫斯,奥托·哈巴契,奥斯卡·双姆斯特恩,艾拉·葛什温,B·G·德希尔维亚的杰出贡献,使歌词创作上升到与音乐创作同等的地位了。
1929年股票市场的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的大萧条,是娱乐行业几乎所有方面都感觉到的,但是戏剧遭受的打击最重。自此以后在二十年代中期音乐剧开始经历一段不景气时期:忽然之间演出和买票的人都少了;此外电影开始进入“有声片”时代,(美国华纳电影制片公司由于缺乏自己的影院放映线,致使经济陷入困境。因此他们把全部力量集中在发明有声电影的试验中,起初试验并没有带来成功,后来公司又选择了一部流行的音乐剧《爵士歌手》进行更彻底的声音试验,于1927年上映,影片内容是轻歌舞剧老演员艾尔·乔生催人泪下的家世,讲述一个正统犹太教堂歌咏班领唱的儿子如何成为成功的舞台明星的故事。这部影片除了六首插曲和一些音响效果之外,最重要的是其中主角乔生开口讲了几句台词:“等一会几,等一会几,我告诉你,你不会什么也听不到。”就是这几句台词。宣告了世界电影史上真正的有声电影的诞生)由于电影票价相对便宜些,人们开始走进电影院,使得电影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切都再度逼迫音乐剧在质量上要提高,以争取数目较小但很富选择力的观众,喜欢冒险的剧作家、演出经纪人和演员们在小型营业性的“外百老汇”剧场里过着勉强糊口、极不稳定的生活。由某一剧团定期换演剧目的新剧场在象明尼阿波利斯这样的城市十分繁荣。全国的大学剧团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在不断扩大。夏天在固定剧场轮换上演剧目的剧团(Summer stock companies)和“正餐剧院”(Dinner theaters)把拿手戏带到城市郊区和城镇。如果二十年代可以称为音乐喜剧的青春期,那么三十年代可以代表它的清醒的青年期。时代的总趋势是严肃的,这并不是说我们的音乐剧不再滑稽和富于娱乐性了,而是他们更多地趋向于社会的讽刺,并且有意识地牵连在政府和社会的诸问题中,音乐剧在娱乐行业的路上探索着。流行的歌舞形式离开单一故事情节线索而改变成偏向于滑稽讽刺的创作风格,也为时下的歌手、舞者和喜剧演员问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好机会。1935年,作为罗斯福总统“新政”的一部分,由工程振兴署建立的“联邦戏剧计划”在四年中为约一万个失业的戏剧工作者提供了工作。这样就把各种各样的戏剧,从希脂古典剧到“活报”式的左翼时事讽刺剧,送到全国二千五百万美国人的面前,他们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以前从来没看过专业的戏剧演出。也是这一时期,一大批美国的戏剧第一次在欧洲剧场赢得观众,这种在热闹而滑稽的外表下隐藏看严肃的社会讽刺内容的音乐剧风格一直延续到四十年代。弗罗瑞兹·齐格菲便是最早显露的人物,以他精心创作的活报剧脱颖而出,并且导出了21个版本。(齐格菲在世时有16部)乔治·怀特和恩尔·卡罗也随后创作出他们各自的活报剧。由于30年代国家衰危的经济条件和日益加深的战争威胁,音乐剧成为人们对于世界愤世嫉俗的态度的表现舞台,这一形式为更多成年人所接受。特别在乔治·S·考夫曼,莫利·瑞斯凯德的1931年《引吭怀君》);莫斯·哈特(1932年《面对音乐》);马可·布利兹·斯特思(1938年《不安分的摇篮》”)创作的音乐剧剧本中这种感受更深。
事实上,最严肃的社会讽刺剧就是那部热闹而滑稽的《引吭怀君》,这部在1931年出现的伟大的葛什温喜剧,代表了三十年代的精神。其优秀的剧本是乔治·S·考夫曼和莫利·瑞斯凯德合作创作的,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本也是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金的音乐剧剧本!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在它的严肃和滑稽的某些方面,从没有另一部戏达到过:光辉的歌曲,完全融和于情节中;高度的美国化主题;自然的美国口语;尖锐而光彩的歌词;全部统一的风格中包含了很多变化--换言之,这部音乐剧代表了音乐剧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在这部音乐剧中应用了小歌剧的技术产生了一部高度富创作性的美国戏剧,甚至可以与吉尔伯和苏利温最精彩的歌剧《天皇》并驾齐驱。该剧的音乐丰富:有对位、有简化总谱、和无数的宣叙调。但它仍然是一部音乐喜剧,而不是小歌剧,因为它符合所有音乐喜剧的要求:它有优美的美国旋律,角色并不陈旧或古怪,而在歌唱话白上都采用俗语。当然在技术上它从小歌剧借来不少东西,但它的灵魂却是音乐喜剧的灵魂。
通过这种小歌剧和歌舞的技术合并,音乐达到了一种比较严肃的水平,对作曲家的要求也更高了:他得写出长篇的音乐场景、对位法,配器法等等,换言之比写三十二小节的调子要多得多。钢琴家马克·布里兹斯特恩以一种独创的方式--音乐剧《不安分的摇篮》打入了百老汇;科特·威尔更倾注他从德国学来的全部东西用到百老汇,写成了《受迷惑的女人》(1941年);而葛什温自己也曾用功地研究对位法和赋格曲,并以他的《波姬和贝斯》(1935年)打入歌剧院。这是一部通俗歌剧,从头到尾都用歌唱,这说明了葛什温进入了严肃创作的境地。
而《波姬和贝斯》以及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姆斯特恩的《俄克拉荷马》(1943年)便是成熟意义上的音乐喜剧。此后又出现过一些名剧,如《南太平洋》(1949年)、《窈窕淑女》(1956年)、《西区故事》(1957年)、《屋顶上的提琴手》(1964年)等。
四十年代早期,由于罗吉斯和哈姆斯特恩的《俄克拉荷马》的巨大成功,使歌、曲、舞蹈、故事完美的整合为一,更加强调故事性,也由此出现了许多由小说改编的音乐剧,其中包括:莎士比亚、萧伯纳、塞万提斯、狄更斯、大仲马、马克·吐温,尤金·奥尼尔等人的名著。随着音乐剧的发展,编创者叙述故事的方式也更加个性化,也更具思想性。一些导演逐渐在竞争中显露才华,其中有高尔·
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欧洲,
在那些进步思想活跃的国家里。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意大利人找到了用声音概括情感的方式;德国人找到了用声音概括哲理和刻画心理的方式;另外,在法国和英国也发展了富丽堂皇的音乐剧和英雄气概的清唱剧。这是进步的艺术家由于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启发,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新的表现方法——最富于戏剧力量的表现方法的结果。
歌剧在艺术上的用意是把崇高的情绪贯注给观众,使他们变得丰富而高贵。然而这种华丽的意大利式歌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兴趣和情感,于是一种被称之为“居于杂要和歌剧两端当中地带”的艺术形式得以产生。
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首演于1728年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统治者和华丽的意大利式歌剧。
1750年,一个巡回演出团在美国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剧》,这便是美国人亲身体验音乐剧的开端。之后英国喜歌剧、洁国歌剧和维也纳轻歌剧也进行了一些类型尝试,可谓旱期音乐剧的雏形。但是直到1866年,由于音乐剧《黑魔鬼》的冲击才使纽约的观众真正为音乐剧的链力所祈服。《黑魔鬼》也因此被公认为第一部美国的音乐剧。那壮丽的场面及一群赤膊的美丽少女给观众圈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候起欣赏用歌曲进行润饰的剧目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娱乐方式。
事实上,第一次使用“音乐喜剧”这一名称要追溯到19世纪后期,制作人乔治·爱德华在伦敦盖伊特剧院上演的作品。1893年英国人S·琼斯创作了一部熔戏剧、音乐、歌舞于一炉的作品《快乐的姑娘》,该剧富有幽默情趣和戏剧色彩,加之通俗易懂的音乐,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特别是乔治,爱德华把《快乐的姑娘》带到纽约时,不但很快被约人接受了,还促进了音乐剧在美国的发展。
(二)音乐剧的发展
经过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多方位的探索期,音乐剧逐步求得了音乐、舞蹈。戏剧的结合,到二十世纪中期它已成为一种独具魁力的戏剧演出形式。概括他说,它是以简单的有独特性的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的同一体的艺术。
正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韦》对音乐剧的界定所示:它乃是能“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戏剧表演的作品”。如果说,戏剧本身是一种综合艺术,那么与话剧相比,音乐剧则是“综合性”充分发挥的戏剧形式。
凭其涤荡心胸的律动节奏,光怪陆离的艺术效果,令人陶醉的戏剧故事,百老汇音乐剧己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日用商品”,被全世界的人们认同着,喜爱看。纵然它的形式本身派生于其它门类,但是它依然成为了一枝盛开的艺术奇葩。美国人自豪地说“美国已给了全世界一种新的形式!”。
美国人对音乐剧的兴奋和拥护“就象当年米兰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剧,或维也纳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响曲一般”。他们不仅愿意花很多钱去看音乐剧,并在早餐或聚会中热烈地讨论着他们,而且还执着地期待着罗吉斯的下一部作品。虽然音乐剧是在美国诞生成长的,但其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正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到今天。在美国。欧洲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音乐剧正以巨大的生命力在文化消费市场争奇斗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颗名珠。
(三)音乐剧的探索期
美国的历史虽短,但为使人类赏心悦目却贡献了种类繁多的娱乐。
十九世纪,城市如雨后春笋在全美各地建立起来,于是应运而产生两种以城市观众为对象的娱乐形式:轻歌舞剧(Vandevi11c)及其更为粗俗的姐妹剧种---滑稽表演(Burlesque)。轻歌舞剧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每周的节目单上有杂技,魔术,舞蹈、动物表演。单口相声(monologist)唱歌和滑稽戏等等。轻歌舞剧的来源很多:合法剧院的幕间特别节目、黑人歌曲表演、卖野药的玩意儿,英国音乐厅的表演和只供男观众欣赏的下流,见不得人的“音乐沙龙”。
轻歌舞剧后台老板中的知名人物托尼·帕斯特比在纽约市的百老汇开办了他的第一个剧院,保证“提供正当,干净的杂要演出”,供全家人一起观赏。他的这个谗头轰动一时,很快就有几百个模仿者。
1900年轻歌舞剧成了全国性的。B·F·基斯和爱德华·阿尔比两人就在东部和西部控制大约四百家剧院,包括所有从事轻歌舞剧表演的人当作奋斗目标的纽约市传奇性的皇宫剧院。虽然给表演者强加了一种流狼的生活,但它是娱乐业明星成长的肥沃土壤。
而滑稽表演主要是给成年男子看的。不适合全家一起去看,最初是合法戏剧演出当中的逗哏片断,后来发展出一套传统,其特点是半裸的歌女和庸俗的穿看肥大裤子的喜剧演员。这种形式在一战中达到顶峰,当时有好几个很兴旺的演出团体。后来,脱衣舞出现了,这种滑稽表演在当时被认为是大胆的,可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倒似乎不够劲了,因而逐渐消失。
(四)美国早期音乐剧
虽史称《黑魔鬼》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的第一部音乐剧,然而它的出台及演出都只是一种巧合,换句话说该剧更象一部有情节的“高级而花费大的杂要”:德国的喜剧,穿紧身衣跳舞的女孩,滑稽的歌曲,以及诛儒和妖精的扮相等等,虽然这出戏一共要演五个半钟头,不过观众却非常喜爱它,它也变成了史无前例的卖座戏,在纽约演了一年半,巡回演出达二十五年之久。
在美洲创建了美国这个崭新国家的“欧洲移民”的美国人,在建国工作告一段落后就仿效欧洲原有的表演艺术进行欣赏,十九世纪的美国人有强烈的自卑感,在上一代的耳儒目染下,以为文化必须从国外输入。人们信奉外国货,芭蕾舞、歌剧、轻歌剧,戏剧都是艺术,五光十色的大场面有时也可称为艺术,他们所以如此,主要的原因是舶来品。那种从健康的乡土长出来,而且具有创作性的形式意义上的真正艺术,根本不在这问题之内。这种雏形的美国音乐剧还只停留在模仿和沿袭欧洲轻歌舞手法的阶段,其中歌、舞、哑剧,滑稽戏甚至杂耍,魔术筹各种艺术手段都可采用,作品既无严肃的社会内容,也没有统一完整的故事情节。
1820年,有一位伦敦人曾说道:“谁会去看美国的韦或美国的戏呢,”早期的美国太不开化,生活太艰苦,一尽只想着扩大世界,因此不可能发展很多一流的戏剧。此时美国的演出还远逊于欧洲,虽然演员己可与欧洲最好的演员比美。就拿舞蹈来说,美国没有象福金一样的改革者,芭蕾舞显得死气沉沉,个别艺术家只在陈规限制的素材上耀武扬威·虽然舞蹈在美戏院内仍受欢迎,却只限于卖弄技巧的芭蕾舞。踢踏舞和高兴时的乱跳乱纵。
向乡土找材料的第一步发生在1890年,当时演出了一部喜剧《唐人街之旅》,这是十九世纪另外一部热问戏,这部戏证明了音乐剧可以有美国的故事,因而也可以有美国的歌曲,如《巴华利街歌》。
这首歌本来是一首很动听的民歌,一首地地道道的美国歌;更为重要的是,该剧不仅有美国歌曲,美国故事,而且还有美国人说话的方式,就是说所有的角色们都用俗语说话。
在二十世纪初,纽约的很多剧院一直由戴维·贝拉斯和查尔斯·弗罗曼一类的演出经纪人的生意经和不惜工本的舞台美术设计所统治。维克多。霍伯特的华丽优美的小歌剧,乔治·高汉的铜管乐队表演和弗罗瑞兹。齐格菲的辉煌的“无上装”女子表演最吸引观众。反应最好。
(五)音乐剧的小歌剧时代
很多人认为欧洲的作曲家给美国带来的一种小歌剧形式是音乐剧在百老汇发展的根源。由于多年来受到欧洲歌剧如吉尔伯特和苏利温的英国喜歌剧,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约翰。斯特劳斯的维也纳小歌剧,奥芬·巴赫的法国轻歌剧等的影响,使观众自动地有了一套评判音乐好坏的标准,而且也影响了观众的欣赏口味:有意味的情节,优美的音乐和文雅的歌词成为编创者追求的目标。
或许是因为作曲家的作品更易显示出剧场形式的特殊性,20世纪早期的作曲家就比作词人更有名气。而且一部小歌剧的作曲需要一个受过高度训练的音乐家,比如:维克多·霍伯特(1898年《幸运的预言人》);弗瑞兹·里哈尔(1907年《风流寡妇》);鲁道夫·弗莱明(1912年《萤火虫》);希格茫德·罗姆伯格(1917年《五月》);埃蒙瑞契·卡尔曼(1926《玛丽兹伯爵夫人》)……
这些中欧作曲家都成为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人物。而维克多,霍伯特可说是他们中美国小歌剧时代最伟大的英雄。
由女高音独唱和合唱队唱出的霍伯特的《淘气的小玛丽》中的《意大利街歌》很容易被分辨出这是小歌剧,而不是音乐喜剧。原来小歌剧的要素之一便是要富于幻想,角色一定要生疏,语言夸张而做作,要远离观众的经验,《淘气的小玛丽》是用意大利式的安排演
出的克里奥风格(西印度群岛);《红风车》是荷兰风格;《沙漠之歌》是非州风格;《新月》是法国风格;《玛丽兹伯爵夫人》是欧洲匈牙利风格---不胜枚举。,虽然它们现在显得古老而呆板,然而在本世纪初期的年代中它们去,有很大的功劳,它们令观众习惯了好的曲调、歌词,新鲜而动人的剧本,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一种音乐成就的新水准上。
这些小歌剧的总谱并不只是歌集而已,在音乐上它们是用心经营的,更接近于大歌剧,甚至有尾声的终曲,每个人都在情节起伏中唱出来,不同的感情同时被歌曲化了---是一种真正通俗的对位法。结果,百老汇的观众虽从未接受过享受大歌剧,但通过小歌剧,也明了和享受了某些程度内的音乐的复杂组成。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小歌剧和音乐喜剧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27年由吉罗姆,科恩和奥斯卡·双姆斯特恩所作的《画舵漩宫》(该剧是至今仍在上演的优秀的音乐剧中最早的一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它也是一部真正的小歌剧。该剧有美国化的主题,但去,是描写美国生活的某一方面,距离百老汇观众们的经验较远。它是一个古老的密西西比河的故事,演员用一种高度地方性的方言,并不是”俗语“,俗语指的虽不是那种浊重的南音。方言,也不单指粗鲁的百老汇方言,而是指我们所熟悉的自然的美国语言方式。在音乐上而言,它也是小歌剧,因为它不用百老汇的“音乐俗语”。换言之,它不用爵士音乐这是美国流行音乐的主要因素。剧中的歌曲比较接近艺术歌曲,距俚语歌曲则较远。
在科恩和哈姆斯特恩的《画舵漩宫》的影响下,百老汇音乐剧开始了现代剧目的尝试,音乐剧的编导开始更汪意故事情节及歌曲的创作,从而更丰富了音乐剧的形式。
(六) RENUE (娱乐性的时事讽刺剧)的诞生
从二十世纪初期音乐剧的制作人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音乐剧明星了,这与好莱坞的电影业有看某种意义上的亲源关系,就是所谓的“明星制”。其含义指电影企业家或音乐剧制作人积极发现培养演员,并使其成为观众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当观众对某明星到了着迷的程度,制片人或制作人便按照这位明星的表演特征和风格编写剧本,达到其获得巨大利润的目的。
到了二十世纪,这种“明星制”更得到了确立和发展,这也为时下的歌手、舞者和喜剧演员们提供了表演舞台和展示自己才能的好机会。在这样的条件下,Revue获得了诞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Revue是一种没有完整故事的歌舞表演,它与小歌剧并存于同一时代,换句话说,这也是一个滑稽戏和杂耍繁荣的年代。虽然Rcvue(时事讽刺剧)不同于Vaudeville与VariCty(歌舞杂耍),但Revue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杂耍”,在音乐舞台上它以没有完整故事的形式和通俗的方式兴盛着。早期的著名导演有哈热德·肖特,约翰·玛瑞·汉德森(《格林威治材的活报剧》)和文森特·米尼利(《风情漫游》);剧作家有赫沃德·戴兹(《波比》),阿瑟·斯契沃兹、E·Y·哈伯格,哈罗德·阿伦和文龙·达克等等。还涌现出一些杰出 演员如:w·C·菲尔兹(《 舞大王齐格菲》、《乔治·怀特的活报剧》、《波比》),以及光辉的齐格菲歌舞团的女郎们,这种新的方式横扫全城。
这种歌舞虽没有情节,但也介绍了一种连接的线索,不管它多么微弱,也许它更方便向所谓上流社会开玩笑,利用这种讽刺的手法把戏剧或歌剧滑稽化,它模拟流行的东西,或对流行的丑闻放冷箭——这些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的歌舞的主要材料。
(七)JAZZ进入音乐剧
歌舞最大的贡献还在于把另一种音乐形式介绍到了舞台——这就是爵士乐。爵士音乐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源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一种流行音乐,它是美国黑人从非洲带来的传统音乐与欧洲音乐长期融合的产物,这种音乐己失去纯非洲音乐风格,因而有了新名称。
对爵士音乐影响最大的是布鲁斯、拉格泰姆和小型铜管乐队。“布鲁斯是美国黑人民歌,常用吉他伴奏,歌词曲调大都有悲伤的意思,后来发展为悲喜混杂,拉格泰姆是一种钢琴音乐,这种风格的音乐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最为流行,但它的起源却来自黑人游吟歌子演出中的一种“拉格”舞蹈,溯其源本,这种演出是由白人扮演黑人表演黑人歌曲、舞蹈的一种娱乐活动,开始是白人演员用木炭把脸抹成黑色,取笑黑人。但奴隶被解放后,他们自己也组成流浪剧团,与白人歌舞演员竞争。这种音乐为人们所熟悉的形式是为拉格舞伴奏或是在沙龙酒吧,赌场和小吃店里娱悦宾客的钢琴音乐。拉格泰姆音乐就其起源讲最接近于欧洲风格,最少染有非洲音乐的痕迹。大概正因为如此,拉格音乐在那个年代一直对白人拥有的商业化流行音乐起看很大的影响。
早期爵士乐和布鲁斯乐都来源于田间号子和种植园、码头、松脂采集营地与监狱犯的劳动时唱的歌曲。它们具有那种索绕于人们心头的昔日非洲的回声。
简单的说,爵士乐是一种杂交的乐种。从它的身上可以找到美国民歌小调,黑人灵乐怨曲以及各种村音俗韵的身影。这种“鸡尾酒”式的音乐从其发端说来不过百十年的历史。
爵士乐的特点之一是变化多端,首先是风格多样,100年来它几乎总在变,各类风格的爵士乐粗线条说有十几种,细线条的数不清。这也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属性。其次是演奏过程中的变幻,即兴演奏是它的典型特征。举例说:一首乐曲先是几个人合奏一条旋律,这是异曲同奏;随后各独奏者先后即兴演奏根据主旋律发展的变奏。 每轮奏一次称一个“轮奏”,这是一曲异奏。这就看谁的“花活儿”多了。“轮奏”才是爵士乐真正的神韵所在。
即兴演奏的爵士乐又称“热爵士”。至于“冷爵士”则是商业化带来的产物,这种爵士乐不再是一曲异奏,而是一曲同奏了。“轮奏”成为固定的,“花活儿”也是事先编好的。事先排练的话,演出效果要比“热爵土”精细得多。只是鲜活味差了些。这两种爵士乐观今都各自有自己的听众。
爵士乐的另一特征是动感强。尤其是“热爵士”,演出时,台下的观众是坐不稳的,那变幻多端的“轮奏”和不同乐器的音响抓着你的魂,摇看你的心,台上台下几乎是融为一体了。这种动力感靠的是爵士乐特有的节奏来驱动的;旋律性倒在其次。爵士乐队的主要乐器是小号和钢琴,有趣的是,爵士乐队的钢琴要把弦调得不太准才够味儿,为是的琴上的那种动静。的确是一种好开心的艺术!
第一部伟大的令人不能忘怀的歌舞名为《当心你的脚步》,1914年在新阿姆斯特丹剧院上演。对于此事最有贡献的是艾尔文·伯林。他作出了那种精细的切分音拍子的歌曲,使得美国的音乐剧舞台与爵士音乐永远结了不解之缘。“爵士”成为音乐剧的“音乐俗语”。
不少作曲家也将爵士的因素引入创作中。乔治·葛什温开创的就是一种“交响味”的爵士风。
到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音乐家与戏剧家在创作题材上转入本上,音乐上己开始运用流行于美国的爵士音乐去丰富创作,舞蹈也除了欧洲移民的舞蹈外大量吸收了由黑人舞蹈发展而成的爵士舞和踢踏舞。1924年由葛什温兄弟创作的《女士,好样的》就开创了二十年代百老汇音乐剧的爵士舞风格,该剧也使弗瑞德·阿斯泰尔和妹妹阿德勒成为百老汇首屈一指的歌舞明星。至此美国音乐剧掀开了它的新纪元,作品逐步趋于成熟。
(八)音乐剧喜剧时代
歌舞与音乐喜剧又有什么关系呢?一部歌舞可以没有情节,也没有剧本,然而作为音乐喜剧不可少的基础便是剧本。不过音乐喜剧向歌舞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它学会了怎样把剧本用杂耍的手法来处理,怎样从变化中求统一。这也是音乐剧最大的把戏之一:给观众以一部持续而动人的故事,但也使他们离开剧院时觉得享受了整个晚上的娱乐---舞蹈、滑稽戏。富于情感的歌唱和漂亮的女人——所有这些轻松的噱头都被聪明的编导编织进了一个好的故事里。统一中有变化,这就是音乐喜剧向歌舞学到的关键课程,也是向前进的一大步。
这个变化与当时美国的艺术气候变化密不可分,当时,越来越多的年轻戏剧爱好者对百老汇那种商业性作风很瞧不上眼,又受到欧洲和英国“艺术”公司,如爱尔兰的阿比剧院演员成功的鼓舞,他们下决心要给美国的戏剧观众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剧目。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小剧院”,专门上演和提倡当代作家的严肃作品。
1991年,小剧院运动的几位前辈组织了纽约市戏剧公会,目标在于把严肃的当代戏剧带到百老汇去。这个组织对于美国戏剧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公会除了介绍新的作舞台美术、表演和导演外。还鼓励一代新的剧作家去考察美国的生活。最著名的有奥尼尔,威廉,萨罗扬、 马克斯威尔·安德森和罗怕特。瑟伍德---他们都是普利策奖的获得者。
美国的音乐剧舞台从此结束了它的孩提时代,满怀信心和机智的进入了青春期。从这时起在编创队伍中又出现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除了大师级人物艾尔文·怕林之外,还有吉罗姆·科恩(1915年《太棒了,埃蒂》)他是一位少有的旋律家;另外乔治·葛什温年因《足尖舞》;文森特·犬曼(1925年《碧波情舰》);考勒·波特(1930年《纽约人》);理董德·罗吉斯(1925年《最亲爱的敌人》)都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天才。
音乐剧舞台像所有生长中的儿童般茁壮成长看,在它自己取得的成就上继续进展看,形成了在音乐的娱乐中展开着情节,采用美国的旋律,俗语化的对白,音乐和歌词的水准的高度上升以及寓统一千变化的艺术风格。音乐喜剧比小歌剧更通俗,与时事讽刺剧(revue)有所不同,因为它始终围绕一个故事情节展开,至此音乐喜剧开始注意到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如何把歌曲融于情节中。
1926年由葛什温兄弟合作创作的《噢,凯》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典型的音乐喜剧。剧中有一首很可爱的歌,名为《看管我的人》。虽然这首歌曲优美而动听,然而歌词却不象是从情节合理地引申出来的,倒象是在剧本写好之前创作的,不过这种误差在那轻松而神经质的二十年代的观众看来似乎可以忽略不计。正象他们所说的:有什么不同?歌词高尚而新鲜。曲子更是了不起,该剧中另一小曲名为《拍你的手掌》,它与情节不融和的痕迹就更为明显,这支歌除了供给笑料以外并没有其它作用。这种笑料,这种令人兴奋的调子是一种真正的葛什温的发明。从与情节无关的东西中作出一个笑话这一事实,显示了美国的舞台音乐的确已取得了自己的性格,并且己达到了一种成熟的水准。这种纯粹的歌舞手法在小歌剧中绝没有可能。在小歌剧中这些显得太突然,太简单、太过于口语化。不过这对于音乐喜剧的发展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歌曲的传唱,乔治·M·高双和艾尔文·伯林的歌词也不禁走红,逐渐使人们意识到了歌词的重要性,再加上另一些实践者如P·G·胡德赫斯,奥托·哈巴契,奥斯卡·双姆斯特恩,艾拉·葛什温,B·G·德希尔维亚的杰出贡献,使歌词创作上升到与音乐创作同等的地位了。
1929年股票市场的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的大萧条,是娱乐行业几乎所有方面都感觉到的,但是戏剧遭受的打击最重。自此以后在二十年代中期音乐剧开始经历一段不景气时期:忽然之间演出和买票的人都少了;此外电影开始进入“有声片”时代,(美国华纳电影制片公司由于缺乏自己的影院放映线,致使经济陷入困境。因此他们把全部力量集中在发明有声电影的试验中,起初试验并没有带来成功,后来公司又选择了一部流行的音乐剧《爵士歌手》进行更彻底的声音试验,于1927年上映,影片内容是轻歌舞剧老演员艾尔·乔生催人泪下的家世,讲述一个正统犹太教堂歌咏班领唱的儿子如何成为成功的舞台明星的故事。这部影片除了六首插曲和一些音响效果之外,最重要的是其中主角乔生开口讲了几句台词:“等一会几,等一会几,我告诉你,你不会什么也听不到。”就是这几句台词。宣告了世界电影史上真正的有声电影的诞生)由于电影票价相对便宜些,人们开始走进电影院,使得电影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切都再度逼迫音乐剧在质量上要提高,以争取数目较小但很富选择力的观众,喜欢冒险的剧作家、演出经纪人和演员们在小型营业性的“外百老汇”剧场里过着勉强糊口、极不稳定的生活。由某一剧团定期换演剧目的新剧场在象明尼阿波利斯这样的城市十分繁荣。全国的大学剧团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在不断扩大。夏天在固定剧场轮换上演剧目的剧团(Summer stock companies)和“正餐剧院”(Dinner theaters)把拿手戏带到城市郊区和城镇。如果二十年代可以称为音乐喜剧的青春期,那么三十年代可以代表它的清醒的青年期。时代的总趋势是严肃的,这并不是说我们的音乐剧不再滑稽和富于娱乐性了,而是他们更多地趋向于社会的讽刺,并且有意识地牵连在政府和社会的诸问题中,音乐剧在娱乐行业的路上探索着。流行的歌舞形式离开单一故事情节线索而改变成偏向于滑稽讽刺的创作风格,也为时下的歌手、舞者和喜剧演员问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好机会。1935年,作为罗斯福总统“新政”的一部分,由工程振兴署建立的“联邦戏剧计划”在四年中为约一万个失业的戏剧工作者提供了工作。这样就把各种各样的戏剧,从希脂古典剧到“活报”式的左翼时事讽刺剧,送到全国二千五百万美国人的面前,他们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以前从来没看过专业的戏剧演出。也是这一时期,一大批美国的戏剧第一次在欧洲剧场赢得观众,这种在热闹而滑稽的外表下隐藏看严肃的社会讽刺内容的音乐剧风格一直延续到四十年代。弗罗瑞兹·齐格菲便是最早显露的人物,以他精心创作的活报剧脱颖而出,并且导出了21个版本。(齐格菲在世时有16部)乔治·怀特和恩尔·卡罗也随后创作出他们各自的活报剧。由于30年代国家衰危的经济条件和日益加深的战争威胁,音乐剧成为人们对于世界愤世嫉俗的态度的表现舞台,这一形式为更多成年人所接受。特别在乔治·S·考夫曼,莫利·瑞斯凯德的1931年《引吭怀君》);莫斯·哈特(1932年《面对音乐》);马可·布利兹·斯特思(1938年《不安分的摇篮》”)创作的音乐剧剧本中这种感受更深。
事实上,最严肃的社会讽刺剧就是那部热闹而滑稽的《引吭怀君》,这部在1931年出现的伟大的葛什温喜剧,代表了三十年代的精神。其优秀的剧本是乔治·S·考夫曼和莫利·瑞斯凯德合作创作的,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本也是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金的音乐剧剧本!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在它的严肃和滑稽的某些方面,从没有另一部戏达到过:光辉的歌曲,完全融和于情节中;高度的美国化主题;自然的美国口语;尖锐而光彩的歌词;全部统一的风格中包含了很多变化--换言之,这部音乐剧代表了音乐剧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在这部音乐剧中应用了小歌剧的技术产生了一部高度富创作性的美国戏剧,甚至可以与吉尔伯和苏利温最精彩的歌剧《天皇》并驾齐驱。该剧的音乐丰富:有对位、有简化总谱、和无数的宣叙调。但它仍然是一部音乐喜剧,而不是小歌剧,因为它符合所有音乐喜剧的要求:它有优美的美国旋律,角色并不陈旧或古怪,而在歌唱话白上都采用俗语。当然在技术上它从小歌剧借来不少东西,但它的灵魂却是音乐喜剧的灵魂。
通过这种小歌剧和歌舞的技术合并,音乐达到了一种比较严肃的水平,对作曲家的要求也更高了:他得写出长篇的音乐场景、对位法,配器法等等,换言之比写三十二小节的调子要多得多。钢琴家马克·布里兹斯特恩以一种独创的方式--音乐剧《不安分的摇篮》打入了百老汇;科特·威尔更倾注他从德国学来的全部东西用到百老汇,写成了《受迷惑的女人》(1941年);而葛什温自己也曾用功地研究对位法和赋格曲,并以他的《波姬和贝斯》(1935年)打入歌剧院。这是一部通俗歌剧,从头到尾都用歌唱,这说明了葛什温进入了严肃创作的境地。
而《波姬和贝斯》以及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姆斯特恩的《俄克拉荷马》(1943年)便是成熟意义上的音乐喜剧。此后又出现过一些名剧,如《南太平洋》(1949年)、《窈窕淑女》(1956年)、《西区故事》(1957年)、《屋顶上的提琴手》(1964年)等。
四十年代早期,由于罗吉斯和哈姆斯特恩的《俄克拉荷马》的巨大成功,使歌、曲、舞蹈、故事完美的整合为一,更加强调故事性,也由此出现了许多由小说改编的音乐剧,其中包括:莎士比亚、萧伯纳、塞万提斯、狄更斯、大仲马、马克·吐温,尤金·奥尼尔等人的名著。随着音乐剧的发展,编创者叙述故事的方式也更加个性化,也更具思想性。一些导演逐渐在竞争中显露才华,其中有高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歌舞等于零--由音乐剧《电影之歌》想到的
最近,本人休闲下来时,特意通过CCTV、新浪网等相关媒体,透过剧本、歌曲小样、演员选择、一些音频和视频资料,对今年以来宣传规模最为强劲、人们期望值很高的CCTV多媒体音乐剧《电影之歌》,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关注。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电影之歌》与《雪狼湖》一样,对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孕育,对提高国人对音乐剧的兴趣,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是,从专业意义上看,要说《电影之歌》给了我们很多值得称道的突破,这个口我还真开不了。李宗盛等人过去、现在和未来流行歌曲的串串烧;基本上来自影视界的主角在演绎歌曲时还只能顾得上把歌唱得完整,离用歌声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由于缺乏声乐基本功训练,在人物年龄跨度太大的戏中不能说很好地解决了好演不好唱的难题,扮演年轻时候和几十年之后的老人的声音居然差别不大;联排时尽管北京现代舞团还没参与进来,但从他们给舞团留的空位来看,很有高级伴舞的嫌疑;还有据说一而再、再而三突破预算、让CCTV投资商疼在心里口难开的“世界级艺术新视觉”,等等,这是《电影之歌》公演之前相关资料和信息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我不由地想起美术界十多年前由吴冠中引发的一场争论。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宣言所引起的中国艺术界的震动和反思使一场庞大的理论争鸣成为20世纪末中国艺术界的独具魅力的景观,并且持续到新的千年。吴冠中将“笔墨”理解成绘画的技巧,认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他本人感到当时的国画没有出路,觉得中国画领域到处是食古不化的陈词滥调,许多画家用固定的技法标准来套创作。他的主观意图是为了针砭他认为的时弊,以求创新,故以“笔墨等于零”的激烈言辞来敲警钟。
这也使我觉得针对中国音乐剧的混乱现状,有必要借用吴老的勇气和思辨力,喊出“歌舞等于零”的声音。从把原创华语音乐剧纳入正轨的战略出发,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以大无畏的勇气,把中国传统戏曲的“歌舞叙事”归于零,把中国更具娱乐性的歌舞剧中的“歌舞叙事”归于零,把现代性更为鲜明的音乐话剧中的“歌舞叙事”归于零,同时,更坚定地、毫不动摇地把国际性的方法呈现和审美诉求这一音乐剧主题进行总固顶,以引起人们对音乐剧“严肃性”、“科学性”和“美学性”的强烈关注。
“歌舞等于零”不仅是一句口号,也不仅是我们的一种艺术见解,而且反映了我们针对中国音乐剧热潮中的一些虚假繁荣现象所作的理性反应。原创华语音乐剧发展到现在,这个口号的出现其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1,“歌舞等于零”观念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关于何为音乐剧、需不需要对音乐剧进行定义、如何发展原创华语音乐剧等问题,一直处于不断地争论之中。其中对现有许多所谓原创音乐剧的“音乐剧”特性的不断追问、质疑,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歌舞中心主义”的解构。所谓“歌舞中心主义”,是指在中国歌舞娱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歌、舞、剧为核心价值标准的艺术观念。传统上,中国的戏曲、歌舞剧都是以“以歌舞讲故事”作为核心价值标准而逐渐建构起来的,所以,当音乐剧成为中国当今最时尚的舞台表演形式时,由于缺乏对欧美经典音乐剧的系统研究,许多专业人士便匆忙将中国传统上 “以歌舞讲故事”的那一套创作与美学标准拿来引导中国原创华语音乐剧。
“歌舞叙事”确实是中国戏曲和歌舞剧独具特点的个性之处,它在建构核心的价值标准地位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了一种独立的审美艺术价值,但它并不全部是一种音乐剧意义上的歌舞价值美学。对歌舞的审美价值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歌舞具有的纯粹肢体语言、声乐形式,另一方面是歌舞被赋予的、所包容的文化内涵。所以,歌舞的审美价值看似独立,其实仍然受到娱乐方式或艺术形式所赋予的许多超验价值的制约,而不仅仅是纯形式、纯技巧的视觉或听觉感受所能感知的。中国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歌舞叙事”的这两个方面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种“半自律”的状态。
在“歌舞叙事”的发展中,由于支撑“歌舞叙事”审美价值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新兴文化和娱乐方式的冲击,所以,有了传统性很强的中国戏曲文化,也有了娱乐性更强的中国歌舞剧表演方式。这些歌舞元素一旦与戏曲虚拟和写意的特性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美感进行对接、牵手并融和时,便构成与戏曲对称的歌舞特色;一旦与传统上的歌舞剧表现规律进行对接、牵手并融和时,则构成与歌舞剧对称的歌舞特色。举例来说,“以歌舞演故事”乃是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而音乐又可称之为戏曲艺术的灵魂。从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说,无论是其剧本结构、舞台表演,还是剧种风格,无不融会在音乐之中。因此,音乐成为了戏曲中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对于传统上的歌舞剧而言,也是如此,音乐同样决定它的艺术风貌及其水准。音乐能否与戏曲和歌舞剧完美结合,并达到和谐统一,将直接影响一个剧目,乃至一个剧种艺术呈现的高低。
当国门打开,欧美音乐剧不断涌入中国,并显示出越来越强劲的市场效应的时候,毫无准备的中国人一时束手无策,在这种严峻状况下,又缺乏特别有效的对应措施,于是,传统意义上的“歌舞叙事”格律和美学趣味理所当然地成为某些人能最快,也最上手的武器。近期中国一批看似音乐剧实则不是音乐剧的歌舞剧开始泛滥成灾。
“歌舞等于零”对于“歌舞中心主义”的解构正是在“歌舞叙事”的这种“危机”状况的推动下产生的。
2,歌舞只是技巧,不是灵魂。
音乐剧若离开了歌与舞的艺术韵味,就失去了音乐剧具有的艺术特色,因此看守住这条底线是正确的。然而单凭借这条所谓的“底线”,不可能解决音乐剧发展的根本问题。以歌舞演故事的传统在中国一直就存在。发展中国原创音乐剧,这不是根本性问题。换句话说,歌舞只是技巧,不是灵魂,这也是我们主张“歌舞等于零”的重要原因。
那么,发展中国原创音乐剧必须要守住的最重要,或者说,中国目前最稀缺的底线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中国音乐剧肯定前途黯淡。
我们一直主张,现在中国最缺乏的是使音乐剧得以成为音乐剧的国际化导向的方法呈现和美学诉求。艺术创造不等同于科学创造,不管是音乐剧还是歌剧、舞剧、话剧,都有其内在的创作规则,这些创作规则,是对于数百年来人们审美兴趣的反映和积淀。对音乐剧固有的方法呈现和审美诉求的重视与趋同,就必然向传统歌舞剧的创作规则和审美方式提出挑战。所以,全球化背景下当代音乐剧的方法呈现和审美诉求问题,不是简单的审美趣味问题,而是音乐剧作为独立学科的专业走向问题。如果要想独具风采,这条底线就必须坚守。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戏德,难以强求一律,也不应强求一律。各种各样的歌舞形式探索都可以进行,但只要是音乐剧,就必须重视音乐剧固有的方法呈现和审美诉求,这是认识音乐剧最根本的立脚点,是音乐剧最重要的识别系统,,是人类音乐剧得以存续的慧根之所系。它们作为音乐剧最重要的评价标准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否则,一个百年智慧与灵气结萃而成的娱乐品种在中国就可能消失在历史的尘影中。除非不怀好意,没有一个中国人,也包括外国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
也许有人会说,音乐剧作品在西方也有良莠之分,在中国,不优秀就不是音乐剧了吗?就像残障人,他们有残疾,可他还是人,你不能说他不是人。制作者愿将自己的歌舞剧硬叫音乐剧,你又奈得了什么何?这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提问!也由此引出我们下面要重点强调的,无论是戏曲还是传统上的歌舞剧,肯定是要循着它们各自的创作规律和审美要求来创作的,即使加入音乐剧元素,也只是增加一些好看、时尚的佐料,佐料多且适当的话,菜的味道是不会坏的,但这决不能改变它们仍然是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本性,充其量只能说是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改良,是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革命,是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新浪潮运动,因为它们毕竟是循着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创作规则精髓来创作的旧瓶装新酒而已,它们始终处在量变之中,并未达到质的飞跃。要创作音乐剧,就必须遵循并运用音乐剧的创作程式和美学要求,不然这道菜哪怕有很浓的歌舞成分,也不能称之为音乐剧。音乐剧固有的创作程式与审美精神,其最核心的意义表现于在专业聚焦的深层次上对观众实行撩拨引领。比如《刘三姐》,它从一开始就宣称自己是歌舞剧,即使剧中刘三姐跳起了拉丁舞、踢踏舞,也没有为迎合市场而谎称自己就是音乐剧。这是值得称道的艺术态度。可惜,有些剧目(尤其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些剧目)就没有这么斯文和客气了。
吴老之“笔墨等于零”破的是:技法教条,思维守旧。立的是:还东方造型之本,扬国画意象之魂。破立之间,观点自明。“歌舞等于零”要消解的正是目前音乐剧界一哄而起地、盲目地将传统意义上的强串线索、矫情空洞的歌舞秀硬拧成音乐剧核心价值标准的肤浅音乐剧创作观与审美观;要建构的正是具有专业导航意义的先有音乐剧方法呈现和美学诉求体系、再论歌舞视听之美的立体戏剧精神。
解构的方式主要有二:一是转身看欧美,吸收外来音乐剧的方法与美学体系。音乐剧的立体戏剧审美特性根本上来自于西方,所以在进行建构的过程中,至少必须在格律、方法和美学思想上,以西方音乐剧(尤其是Book Musical和Concept musical)作为参照点。剧本音乐剧一般会伴随Integrated Musical这个词汇出现,而概念音乐剧则是伴随着Fragmented Musical。它需要更开阔的视野、更清醒的头脑与更大胆的魄力。二是放眼看古今,力求从自身传统中挖掘有益的歌舞元素。中国是一个艺术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度,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戏曲和歌舞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必须对传统加以充分认识,不能再在还不了解时便轻易否定或扔掉了传统中最宝贵的东西。前一种是利用西方良药来医治自身的根本缺陷,后一种是不断发现传统的隐含价值而加以现时的显现。这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决不是说传统就丧失了价值,而是对传统的歌舞审美体系进行再解构。这只是因为音乐剧特有的方法呈现与审美诉求特性是音乐剧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的一贯趋向和必然要求。
3,没有整合,就没有音乐剧
无论一百多年以来,音乐剧的坎坷历程中,它是多么的辉煌和骄傲;无论音乐剧理论建构汗牛充栋,音乐剧大师群星闪耀,但是,音乐剧发展至今,它的主流依然是“现实主义美学”和“体验派美学”的表现形态,依然没有超越当初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为主流的戏剧理念和美学追求。因为,它们的艺术本质和美学诉求是一致的,它们的内在规律和演绎精神是一致的,它们的关怀人性和悲悯世界是一致的,尽管它们在表演形式和阐述理念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甚或天壤之别。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张旭一直主张音乐剧率先引导西方艺术实现了“整体戏剧(total theatre)”的审美表达。站在这一立场上对音乐剧进行欣赏,获得的艺术审美趣味就会区别于其他舞台表演形式。比如,传统戏剧基本是以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 纠葛、矛盾 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达到戏剧目的,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台词朗诵”这一传统戏剧中核心的表现方式,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传统戏剧是将一个简单的剧情故事尽可能地复杂化、冲突化,尽可能地使主题变异,从而实现思辨的戏剧任务,而音乐剧是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地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将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都交给了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充满和追求形式表现的艺术。加上科技的发展,音乐剧更加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简约故事、繁复各种表现形式的另类戏剧,它能立体地表现出戏剧的丰满与张力,多维的承载着戏剧的目的与意义。
音乐剧的立体与整体特性决定话剧只是它的基础,音乐只是它的基础,舞蹈同样也只是它的基础。它讲究的是“多维戏脉”:“戏剧的剧诗”、“戏剧的音乐”、“戏剧的舞蹈”、“戏剧的节奏”、“戏剧的声线”,以及由此整合导出的独特戏剧审美品味。所以,无论是R & H经典音乐剧,还是桑海的概念音乐剧,各自体现的首先都是戏剧,并集中体现在剧本上。只有立足于一个好的剧本、一个好的故事,音乐剧的立体叙事才能有机地整合、完美地展开。如果故事不好,整合又很失败,那么,这部剧势必将不可救药,死无葬身之地。中国许多所谓的音乐剧,就是给人这样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歌舞等于零”的最终诉求,与其说是音乐剧固有方法呈现与审美诉求问题,不如说是它背后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立足于剧本之上的“有机整合”问题。没有有机整合,就没有专业意义上的音乐剧。
音乐剧是那种当台词不能表达强烈的感情时,你开始歌唱;当动作不能体现激昂的情绪时,你开始跳舞。如果你的音乐舞蹈与戏剧氛围不适应,再动听的旋律、再悦目的舞姿也是价值不大的;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style,如果style不适合剧中人物角色,再大腕的明星也应该靠边站。何处安插音乐、何时植入舞蹈,都必需给出充足的戏剧理由。音乐剧首先是剧,然后才是戏,才有“歌”“舞”“剧”元素相互整合的空间。任何凌驾于“剧”之上的音乐、舞蹈乃至明星,都是惨白无力、不堪一击的。所以,音乐剧是一种剧本、剧诗、音乐、舞蹈和舞美各个环节之间有机整合的艺术,而且这种整合要在符合音乐剧美学趣味的轨道上有力地带动歌舞戏剧的流动,将相关的歌舞资源形成互补、生成合力,迅速转化为舞台上的多维戏剧展现。换言之,有机整合实质上是一种音乐剧本质导向的各种有机整合形式的历练与磨合,它遵循音乐剧特有的美学逻辑脉络,使分化了的歌舞资源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无缝的有机联系,并产生每一独立歌舞元素单独所不具有的新的戏剧意义,具有综合型的特点。剧本、剧诗、音乐、舞蹈和舞美五大范畴合而为一的整合美学态势,构筑了一个以 “剧本”为基石、“剧诗”为核心、“音乐”为灵魂、“舞蹈”为重要表现形式、“舞美”为戏剧发展背景的独特美学思想体系,从而在一个超越传统歌舞剧的崭新起点上,达到相对平衡的最佳戏剧结构状态,完成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审美情趣升华。
所以,音乐剧对美的独特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也不同于中国近现代歌舞剧,它要求达到的,应该是体验“无动不舞、无声不歌”的“整体戏剧”的趣味之美。正如著名音乐剧专家陈炜智所言,这里所谓的“无动不舞”不是毛毛躁躁从头跳到尾,而是指每一个动作都是经过仔细安排、设计的,有“舞”,也有“不舞”,其中当然包括静止!同样的,“无声不歌”更不是像流水沥沥、一泄千里般唱个不停,而是指每一个发出的声音都是经过仔细计算、调配的,有“歌”,也有“不歌”,其中当然包括台词、说白与静默!所以每一个动作,看来都似“舞”的一部份,每一个声音,听来都像“歌”的一环节,所有的歌和所有的舞,都是“戏”的一部份,分也分不开。这一切的“歌”、“舞”、“剧”在设计的最初和执行的最后,都要经过由导演领导的创作小组根据创作的基本精神与共识仔细做出所有相关、搭配的美学抉择,而这一切,只能从“歌”“舞”“剧”中“有机”(organic)地发展、衍生而出,这才是最高标准的整合式歌舞音乐剧,这是一个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
成功的音乐剧作品不仅应该是剧本、剧诗、音乐、舞蹈与舞美的有机整合,也是新与老的有机整合:老,即传统剧种风格和传统歌舞神韵的根;新,即音乐剧作品所固有的方法呈现与审美诉求。音乐剧的有机整合特性,才是构成原创华语音乐剧作品独特个性和品格的试金石,而整合中“度”的把握,是原创华语音乐剧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
4,只有归零,才能飘逸
由上述可见,我们主张“歌舞等于零”,绝对不是要否认歌舞价值,而是说不能把戏曲和中国歌舞剧中的歌舞思潮滥情地移植到音乐剧中来;不是要否认中国传统歌舞的意义,而是提倡一种直击音乐剧本质的新思路。音乐剧中的歌舞与戏曲和歌舞剧中的歌舞,具有并不完全相同的涵义和美学诉求。所以,“歌舞归零”其实是在倡导认识一种超越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正宗传承的音乐剧歌舞审美情趣,从而消除中国原创音乐剧所面临的“虚火危机”。这根源于对整体戏剧、立体戏剧和整合戏剧的探索。这一口号的战略意义我认为也正在于此。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用学术讨论去判断一个“音乐剧艺术品”的高低之分,但不值得去衡量一个“文化商品”的市场价值!问题是:面对市场的天空,如果不能同时有效地展开产品力和营销力两翼,原创华语音乐剧是永远飞不高、也飞不久的。假如我们非要不顾音乐剧产品的纯正品味,而一味地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还不如把音乐剧舞台挪到夜总会,让明星们唱口水歌,让女演员演脱衣舞。这样市场效果岂不会更好?“不管白猫黑猫,在市场上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论调,正是“歌舞等于零”主张所要排斥和抗拒的。“歌舞等于零”首先要求必须是优秀的音乐剧作品,然后才谈得上把音乐剧作为文化商品进入市场运营。
行文至此,笔者必须要声明的是,“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点自由民主观念的基本常识,本人还是懂的。如果一些人意欲走模仿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NDDP》的路线,或者遵循《雪狼湖》演唱会式的所谓音乐剧,弱化故事情节,强调音乐叙事,重点在明星光芒、歌舞表演及舞美效果,那么也许是有商业意义的尝试。但我们也有自己的音乐剧“立体戏剧”、“整体戏剧”标准,这就是以百老汇musical play叙事型音乐剧作为重要参照物,注重以叙事/塑造角色为真正重心。所以,我们一旦发现一些原创歌舞作品以“音乐剧”等字样作为市场商标,就会很自然地以“立体戏剧”、“整体戏剧” 所抱持的高标准来检视这些作品中歌舞元素的结构,分析它们与戏剧的有机整合过程,进而探讨将歌舞剧转化成音乐剧的可能性。
条条道路并不一定全部通向音乐剧。音乐剧专业人士应秉着专业智能、知识和良心彼此深化交流,重视对大量百老汇经典作品的学习、领悟和应用,提高不同国别歌舞娱乐文化的相互认知。尽管在市场商业机制与我们坚守的音乐剧“高标准的检视”之间找到平衡点绝非易事,但对于目前音乐剧的“虚假繁荣”,这无疑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药方。未来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发展,只能也应该出现先驱,决不应该再涌现先烈,因为先驱具有里程碑意义,先烈则只是陪葬品。国家和民间资源(当然包含资本)在音乐剧创作和演出上,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大肆挥霍浪费和作出无畏的牺牲了!
最后,笔者也真诚地希望面对全新的音乐剧科学,在舞蹈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专家能把自己过去的辉煌归于零,在流行音乐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专家能把自己过去的辉煌归于零,在古典音乐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专家能把自己过去的辉煌归于零,在话剧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专家能把自己过去的辉煌归于零,在导演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专家能把自己过去的辉煌归于零,尤其是,那些明星大腕们,你们也必须把自己在所在领域的“品牌”和“知名度”归于零。要成为真正的音乐剧专家,成为真正的音乐剧演员,一起做真正音乐剧的事,而不是追求表面的显赫,徒有虚名。也只有拿出归零精神,一切重新开始,原创华语音乐剧才能猛醒、升华,最终实现飘逸。
最近,本人休闲下来时,特意通过CCTV、新浪网等相关媒体,透过剧本、歌曲小样、演员选择、一些音频和视频资料,对今年以来宣传规模最为强劲、人们期望值很高的CCTV多媒体音乐剧《电影之歌》,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关注。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电影之歌》与《雪狼湖》一样,对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孕育,对提高国人对音乐剧的兴趣,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是,从专业意义上看,要说《电影之歌》给了我们很多值得称道的突破,这个口我还真开不了。李宗盛等人过去、现在和未来流行歌曲的串串烧;基本上来自影视界的主角在演绎歌曲时还只能顾得上把歌唱得完整,离用歌声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由于缺乏声乐基本功训练,在人物年龄跨度太大的戏中不能说很好地解决了好演不好唱的难题,扮演年轻时候和几十年之后的老人的声音居然差别不大;联排时尽管北京现代舞团还没参与进来,但从他们给舞团留的空位来看,很有高级伴舞的嫌疑;还有据说一而再、再而三突破预算、让CCTV投资商疼在心里口难开的“世界级艺术新视觉”,等等,这是《电影之歌》公演之前相关资料和信息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我不由地想起美术界十多年前由吴冠中引发的一场争论。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宣言所引起的中国艺术界的震动和反思使一场庞大的理论争鸣成为20世纪末中国艺术界的独具魅力的景观,并且持续到新的千年。吴冠中将“笔墨”理解成绘画的技巧,认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他本人感到当时的国画没有出路,觉得中国画领域到处是食古不化的陈词滥调,许多画家用固定的技法标准来套创作。他的主观意图是为了针砭他认为的时弊,以求创新,故以“笔墨等于零”的激烈言辞来敲警钟。
这也使我觉得针对中国音乐剧的混乱现状,有必要借用吴老的勇气和思辨力,喊出“歌舞等于零”的声音。从把原创华语音乐剧纳入正轨的战略出发,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以大无畏的勇气,把中国传统戏曲的“歌舞叙事”归于零,把中国更具娱乐性的歌舞剧中的“歌舞叙事”归于零,把现代性更为鲜明的音乐话剧中的“歌舞叙事”归于零,同时,更坚定地、毫不动摇地把国际性的方法呈现和审美诉求这一音乐剧主题进行总固顶,以引起人们对音乐剧“严肃性”、“科学性”和“美学性”的强烈关注。
“歌舞等于零”不仅是一句口号,也不仅是我们的一种艺术见解,而且反映了我们针对中国音乐剧热潮中的一些虚假繁荣现象所作的理性反应。原创华语音乐剧发展到现在,这个口号的出现其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1,“歌舞等于零”观念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关于何为音乐剧、需不需要对音乐剧进行定义、如何发展原创华语音乐剧等问题,一直处于不断地争论之中。其中对现有许多所谓原创音乐剧的“音乐剧”特性的不断追问、质疑,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歌舞中心主义”的解构。所谓“歌舞中心主义”,是指在中国歌舞娱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歌、舞、剧为核心价值标准的艺术观念。传统上,中国的戏曲、歌舞剧都是以“以歌舞讲故事”作为核心价值标准而逐渐建构起来的,所以,当音乐剧成为中国当今最时尚的舞台表演形式时,由于缺乏对欧美经典音乐剧的系统研究,许多专业人士便匆忙将中国传统上 “以歌舞讲故事”的那一套创作与美学标准拿来引导中国原创华语音乐剧。
“歌舞叙事”确实是中国戏曲和歌舞剧独具特点的个性之处,它在建构核心的价值标准地位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了一种独立的审美艺术价值,但它并不全部是一种音乐剧意义上的歌舞价值美学。对歌舞的审美价值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歌舞具有的纯粹肢体语言、声乐形式,另一方面是歌舞被赋予的、所包容的文化内涵。所以,歌舞的审美价值看似独立,其实仍然受到娱乐方式或艺术形式所赋予的许多超验价值的制约,而不仅仅是纯形式、纯技巧的视觉或听觉感受所能感知的。中国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歌舞叙事”的这两个方面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种“半自律”的状态。
在“歌舞叙事”的发展中,由于支撑“歌舞叙事”审美价值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新兴文化和娱乐方式的冲击,所以,有了传统性很强的中国戏曲文化,也有了娱乐性更强的中国歌舞剧表演方式。这些歌舞元素一旦与戏曲虚拟和写意的特性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美感进行对接、牵手并融和时,便构成与戏曲对称的歌舞特色;一旦与传统上的歌舞剧表现规律进行对接、牵手并融和时,则构成与歌舞剧对称的歌舞特色。举例来说,“以歌舞演故事”乃是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而音乐又可称之为戏曲艺术的灵魂。从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说,无论是其剧本结构、舞台表演,还是剧种风格,无不融会在音乐之中。因此,音乐成为了戏曲中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对于传统上的歌舞剧而言,也是如此,音乐同样决定它的艺术风貌及其水准。音乐能否与戏曲和歌舞剧完美结合,并达到和谐统一,将直接影响一个剧目,乃至一个剧种艺术呈现的高低。
当国门打开,欧美音乐剧不断涌入中国,并显示出越来越强劲的市场效应的时候,毫无准备的中国人一时束手无策,在这种严峻状况下,又缺乏特别有效的对应措施,于是,传统意义上的“歌舞叙事”格律和美学趣味理所当然地成为某些人能最快,也最上手的武器。近期中国一批看似音乐剧实则不是音乐剧的歌舞剧开始泛滥成灾。
“歌舞等于零”对于“歌舞中心主义”的解构正是在“歌舞叙事”的这种“危机”状况的推动下产生的。
2,歌舞只是技巧,不是灵魂。
音乐剧若离开了歌与舞的艺术韵味,就失去了音乐剧具有的艺术特色,因此看守住这条底线是正确的。然而单凭借这条所谓的“底线”,不可能解决音乐剧发展的根本问题。以歌舞演故事的传统在中国一直就存在。发展中国原创音乐剧,这不是根本性问题。换句话说,歌舞只是技巧,不是灵魂,这也是我们主张“歌舞等于零”的重要原因。
那么,发展中国原创音乐剧必须要守住的最重要,或者说,中国目前最稀缺的底线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中国音乐剧肯定前途黯淡。
我们一直主张,现在中国最缺乏的是使音乐剧得以成为音乐剧的国际化导向的方法呈现和美学诉求。艺术创造不等同于科学创造,不管是音乐剧还是歌剧、舞剧、话剧,都有其内在的创作规则,这些创作规则,是对于数百年来人们审美兴趣的反映和积淀。对音乐剧固有的方法呈现和审美诉求的重视与趋同,就必然向传统歌舞剧的创作规则和审美方式提出挑战。所以,全球化背景下当代音乐剧的方法呈现和审美诉求问题,不是简单的审美趣味问题,而是音乐剧作为独立学科的专业走向问题。如果要想独具风采,这条底线就必须坚守。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戏德,难以强求一律,也不应强求一律。各种各样的歌舞形式探索都可以进行,但只要是音乐剧,就必须重视音乐剧固有的方法呈现和审美诉求,这是认识音乐剧最根本的立脚点,是音乐剧最重要的识别系统,,是人类音乐剧得以存续的慧根之所系。它们作为音乐剧最重要的评价标准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否则,一个百年智慧与灵气结萃而成的娱乐品种在中国就可能消失在历史的尘影中。除非不怀好意,没有一个中国人,也包括外国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
也许有人会说,音乐剧作品在西方也有良莠之分,在中国,不优秀就不是音乐剧了吗?就像残障人,他们有残疾,可他还是人,你不能说他不是人。制作者愿将自己的歌舞剧硬叫音乐剧,你又奈得了什么何?这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提问!也由此引出我们下面要重点强调的,无论是戏曲还是传统上的歌舞剧,肯定是要循着它们各自的创作规律和审美要求来创作的,即使加入音乐剧元素,也只是增加一些好看、时尚的佐料,佐料多且适当的话,菜的味道是不会坏的,但这决不能改变它们仍然是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本性,充其量只能说是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改良,是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革命,是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新浪潮运动,因为它们毕竟是循着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创作规则精髓来创作的旧瓶装新酒而已,它们始终处在量变之中,并未达到质的飞跃。要创作音乐剧,就必须遵循并运用音乐剧的创作程式和美学要求,不然这道菜哪怕有很浓的歌舞成分,也不能称之为音乐剧。音乐剧固有的创作程式与审美精神,其最核心的意义表现于在专业聚焦的深层次上对观众实行撩拨引领。比如《刘三姐》,它从一开始就宣称自己是歌舞剧,即使剧中刘三姐跳起了拉丁舞、踢踏舞,也没有为迎合市场而谎称自己就是音乐剧。这是值得称道的艺术态度。可惜,有些剧目(尤其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些剧目)就没有这么斯文和客气了。
吴老之“笔墨等于零”破的是:技法教条,思维守旧。立的是:还东方造型之本,扬国画意象之魂。破立之间,观点自明。“歌舞等于零”要消解的正是目前音乐剧界一哄而起地、盲目地将传统意义上的强串线索、矫情空洞的歌舞秀硬拧成音乐剧核心价值标准的肤浅音乐剧创作观与审美观;要建构的正是具有专业导航意义的先有音乐剧方法呈现和美学诉求体系、再论歌舞视听之美的立体戏剧精神。
解构的方式主要有二:一是转身看欧美,吸收外来音乐剧的方法与美学体系。音乐剧的立体戏剧审美特性根本上来自于西方,所以在进行建构的过程中,至少必须在格律、方法和美学思想上,以西方音乐剧(尤其是Book Musical和Concept musical)作为参照点。剧本音乐剧一般会伴随Integrated Musical这个词汇出现,而概念音乐剧则是伴随着Fragmented Musical。它需要更开阔的视野、更清醒的头脑与更大胆的魄力。二是放眼看古今,力求从自身传统中挖掘有益的歌舞元素。中国是一个艺术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度,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戏曲和歌舞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必须对传统加以充分认识,不能再在还不了解时便轻易否定或扔掉了传统中最宝贵的东西。前一种是利用西方良药来医治自身的根本缺陷,后一种是不断发现传统的隐含价值而加以现时的显现。这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决不是说传统就丧失了价值,而是对传统的歌舞审美体系进行再解构。这只是因为音乐剧特有的方法呈现与审美诉求特性是音乐剧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的一贯趋向和必然要求。
3,没有整合,就没有音乐剧
无论一百多年以来,音乐剧的坎坷历程中,它是多么的辉煌和骄傲;无论音乐剧理论建构汗牛充栋,音乐剧大师群星闪耀,但是,音乐剧发展至今,它的主流依然是“现实主义美学”和“体验派美学”的表现形态,依然没有超越当初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为主流的戏剧理念和美学追求。因为,它们的艺术本质和美学诉求是一致的,它们的内在规律和演绎精神是一致的,它们的关怀人性和悲悯世界是一致的,尽管它们在表演形式和阐述理念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甚或天壤之别。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张旭一直主张音乐剧率先引导西方艺术实现了“整体戏剧(total theatre)”的审美表达。站在这一立场上对音乐剧进行欣赏,获得的艺术审美趣味就会区别于其他舞台表演形式。比如,传统戏剧基本是以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 纠葛、矛盾 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达到戏剧目的,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台词朗诵”这一传统戏剧中核心的表现方式,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传统戏剧是将一个简单的剧情故事尽可能地复杂化、冲突化,尽可能地使主题变异,从而实现思辨的戏剧任务,而音乐剧是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地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将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都交给了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充满和追求形式表现的艺术。加上科技的发展,音乐剧更加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简约故事、繁复各种表现形式的另类戏剧,它能立体地表现出戏剧的丰满与张力,多维的承载着戏剧的目的与意义。
音乐剧的立体与整体特性决定话剧只是它的基础,音乐只是它的基础,舞蹈同样也只是它的基础。它讲究的是“多维戏脉”:“戏剧的剧诗”、“戏剧的音乐”、“戏剧的舞蹈”、“戏剧的节奏”、“戏剧的声线”,以及由此整合导出的独特戏剧审美品味。所以,无论是R & H经典音乐剧,还是桑海的概念音乐剧,各自体现的首先都是戏剧,并集中体现在剧本上。只有立足于一个好的剧本、一个好的故事,音乐剧的立体叙事才能有机地整合、完美地展开。如果故事不好,整合又很失败,那么,这部剧势必将不可救药,死无葬身之地。中国许多所谓的音乐剧,就是给人这样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歌舞等于零”的最终诉求,与其说是音乐剧固有方法呈现与审美诉求问题,不如说是它背后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立足于剧本之上的“有机整合”问题。没有有机整合,就没有专业意义上的音乐剧。
音乐剧是那种当台词不能表达强烈的感情时,你开始歌唱;当动作不能体现激昂的情绪时,你开始跳舞。如果你的音乐舞蹈与戏剧氛围不适应,再动听的旋律、再悦目的舞姿也是价值不大的;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style,如果style不适合剧中人物角色,再大腕的明星也应该靠边站。何处安插音乐、何时植入舞蹈,都必需给出充足的戏剧理由。音乐剧首先是剧,然后才是戏,才有“歌”“舞”“剧”元素相互整合的空间。任何凌驾于“剧”之上的音乐、舞蹈乃至明星,都是惨白无力、不堪一击的。所以,音乐剧是一种剧本、剧诗、音乐、舞蹈和舞美各个环节之间有机整合的艺术,而且这种整合要在符合音乐剧美学趣味的轨道上有力地带动歌舞戏剧的流动,将相关的歌舞资源形成互补、生成合力,迅速转化为舞台上的多维戏剧展现。换言之,有机整合实质上是一种音乐剧本质导向的各种有机整合形式的历练与磨合,它遵循音乐剧特有的美学逻辑脉络,使分化了的歌舞资源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无缝的有机联系,并产生每一独立歌舞元素单独所不具有的新的戏剧意义,具有综合型的特点。剧本、剧诗、音乐、舞蹈和舞美五大范畴合而为一的整合美学态势,构筑了一个以 “剧本”为基石、“剧诗”为核心、“音乐”为灵魂、“舞蹈”为重要表现形式、“舞美”为戏剧发展背景的独特美学思想体系,从而在一个超越传统歌舞剧的崭新起点上,达到相对平衡的最佳戏剧结构状态,完成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审美情趣升华。
所以,音乐剧对美的独特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也不同于中国近现代歌舞剧,它要求达到的,应该是体验“无动不舞、无声不歌”的“整体戏剧”的趣味之美。正如著名音乐剧专家陈炜智所言,这里所谓的“无动不舞”不是毛毛躁躁从头跳到尾,而是指每一个动作都是经过仔细安排、设计的,有“舞”,也有“不舞”,其中当然包括静止!同样的,“无声不歌”更不是像流水沥沥、一泄千里般唱个不停,而是指每一个发出的声音都是经过仔细计算、调配的,有“歌”,也有“不歌”,其中当然包括台词、说白与静默!所以每一个动作,看来都似“舞”的一部份,每一个声音,听来都像“歌”的一环节,所有的歌和所有的舞,都是“戏”的一部份,分也分不开。这一切的“歌”、“舞”、“剧”在设计的最初和执行的最后,都要经过由导演领导的创作小组根据创作的基本精神与共识仔细做出所有相关、搭配的美学抉择,而这一切,只能从“歌”“舞”“剧”中“有机”(organic)地发展、衍生而出,这才是最高标准的整合式歌舞音乐剧,这是一个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
成功的音乐剧作品不仅应该是剧本、剧诗、音乐、舞蹈与舞美的有机整合,也是新与老的有机整合:老,即传统剧种风格和传统歌舞神韵的根;新,即音乐剧作品所固有的方法呈现与审美诉求。音乐剧的有机整合特性,才是构成原创华语音乐剧作品独特个性和品格的试金石,而整合中“度”的把握,是原创华语音乐剧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
4,只有归零,才能飘逸
由上述可见,我们主张“歌舞等于零”,绝对不是要否认歌舞价值,而是说不能把戏曲和中国歌舞剧中的歌舞思潮滥情地移植到音乐剧中来;不是要否认中国传统歌舞的意义,而是提倡一种直击音乐剧本质的新思路。音乐剧中的歌舞与戏曲和歌舞剧中的歌舞,具有并不完全相同的涵义和美学诉求。所以,“歌舞归零”其实是在倡导认识一种超越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正宗传承的音乐剧歌舞审美情趣,从而消除中国原创音乐剧所面临的“虚火危机”。这根源于对整体戏剧、立体戏剧和整合戏剧的探索。这一口号的战略意义我认为也正在于此。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用学术讨论去判断一个“音乐剧艺术品”的高低之分,但不值得去衡量一个“文化商品”的市场价值!问题是:面对市场的天空,如果不能同时有效地展开产品力和营销力两翼,原创华语音乐剧是永远飞不高、也飞不久的。假如我们非要不顾音乐剧产品的纯正品味,而一味地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还不如把音乐剧舞台挪到夜总会,让明星们唱口水歌,让女演员演脱衣舞。这样市场效果岂不会更好?“不管白猫黑猫,在市场上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论调,正是“歌舞等于零”主张所要排斥和抗拒的。“歌舞等于零”首先要求必须是优秀的音乐剧作品,然后才谈得上把音乐剧作为文化商品进入市场运营。
行文至此,笔者必须要声明的是,“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点自由民主观念的基本常识,本人还是懂的。如果一些人意欲走模仿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NDDP》的路线,或者遵循《雪狼湖》演唱会式的所谓音乐剧,弱化故事情节,强调音乐叙事,重点在明星光芒、歌舞表演及舞美效果,那么也许是有商业意义的尝试。但我们也有自己的音乐剧“立体戏剧”、“整体戏剧”标准,这就是以百老汇musical play叙事型音乐剧作为重要参照物,注重以叙事/塑造角色为真正重心。所以,我们一旦发现一些原创歌舞作品以“音乐剧”等字样作为市场商标,就会很自然地以“立体戏剧”、“整体戏剧” 所抱持的高标准来检视这些作品中歌舞元素的结构,分析它们与戏剧的有机整合过程,进而探讨将歌舞剧转化成音乐剧的可能性。
条条道路并不一定全部通向音乐剧。音乐剧专业人士应秉着专业智能、知识和良心彼此深化交流,重视对大量百老汇经典作品的学习、领悟和应用,提高不同国别歌舞娱乐文化的相互认知。尽管在市场商业机制与我们坚守的音乐剧“高标准的检视”之间找到平衡点绝非易事,但对于目前音乐剧的“虚假繁荣”,这无疑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药方。未来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发展,只能也应该出现先驱,决不应该再涌现先烈,因为先驱具有里程碑意义,先烈则只是陪葬品。国家和民间资源(当然包含资本)在音乐剧创作和演出上,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大肆挥霍浪费和作出无畏的牺牲了!
最后,笔者也真诚地希望面对全新的音乐剧科学,在舞蹈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专家能把自己过去的辉煌归于零,在流行音乐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专家能把自己过去的辉煌归于零,在古典音乐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专家能把自己过去的辉煌归于零,在话剧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专家能把自己过去的辉煌归于零,在导演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专家能把自己过去的辉煌归于零,尤其是,那些明星大腕们,你们也必须把自己在所在领域的“品牌”和“知名度”归于零。要成为真正的音乐剧专家,成为真正的音乐剧演员,一起做真正音乐剧的事,而不是追求表面的显赫,徒有虚名。也只有拿出归零精神,一切重新开始,原创华语音乐剧才能猛醒、升华,最终实现飘逸。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
音乐剧有五大特征:一是综合性,指音乐、舞蹈、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二是现代性,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并采用多种现代舞蹈语汇以及先进的舞台技术。三是多元性,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类通俗唱法,题材从古代到现代,从科幻到神话,无所不有,音乐不拘一格。四是灵活性,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五是高度的商业操作性。
音乐剧与歌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与歌剧重音乐、轻剧本不同,音乐剧首先要求剧本的高质量;音乐剧不象歌剧那样追求高难度的歌唱技巧和戏剧性的表现力,往往更注重旋律的如歌性,更讲究自然平易的发声,亲切随和的歌唱以及表达词义曲情的诚挚动人;在歌剧中,舞蹈经常作为一种穿插性、色彩性的因素使用,但在音乐剧中,舞蹈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可以说是歌、舞、剧“鼎足三分”;与歌剧的跳跃式舞台叙事法不同,音乐剧属于传统型,讲究情节的连贯性,追求故事的有头有尾;在叙事节奏上却属于现代跳跃型,讲究快节奏,善于营造紧张度,舞台气氛追求热烈火爆。
音乐剧作为一个西方剧种在欧美已有百年历史,在中国被引进的时间不过短短20多年,目前仍处于起步和启蒙阶段。青年作曲家李小兵总结写音乐剧《星》的感觉时说:“音乐剧必须是最先进文化的体现。”《星》剧导演信洪海说:“我非常认同一个关于音乐剧的说法,那就是‘音乐剧是一种视听的轰炸。’”
音乐剧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欧美大陆,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以爵士音乐、舞蹈为主的音乐剧到摇滚音乐剧,再到类似有现代歌剧概念的欧洲音乐剧,音乐剧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保留着相当艺术水准的大众化演出形式。
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综合艺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和声光艺术,甚至也包括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
音乐剧将这些不同美学范畴、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它向观众所提供的,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听觉与视觉并重、表情与造型俱备的综合性剧场审美效应。
音乐剧有五大特征:一是综合性,指音乐、舞蹈、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二是现代性,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并采用多种现代舞蹈语汇以及先进的舞台技术。三是多元性,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类通俗唱法,题材从古代到现代,从科幻到神话,无所不有,音乐不拘一格。四是灵活性,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五是高度的商业操作性。
音乐剧与歌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与歌剧重音乐、轻剧本不同,音乐剧首先要求剧本的高质量;音乐剧不象歌剧那样追求高难度的歌唱技巧和戏剧性的表现力,往往更注重旋律的如歌性,更讲究自然平易的发声,亲切随和的歌唱以及表达词义曲情的诚挚动人;在歌剧中,舞蹈经常作为一种穿插性、色彩性的因素使用,但在音乐剧中,舞蹈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可以说是歌、舞、剧“鼎足三分”;与歌剧的跳跃式舞台叙事法不同,音乐剧属于传统型,讲究情节的连贯性,追求故事的有头有尾;在叙事节奏上却属于现代跳跃型,讲究快节奏,善于营造紧张度,舞台气氛追求热烈火爆。
音乐剧作为一个西方剧种在欧美已有百年历史,在中国被引进的时间不过短短20多年,目前仍处于起步和启蒙阶段。青年作曲家李小兵总结写音乐剧《星》的感觉时说:“音乐剧必须是最先进文化的体现。”《星》剧导演信洪海说:“我非常认同一个关于音乐剧的说法,那就是‘音乐剧是一种视听的轰炸。’”
音乐剧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欧美大陆,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以爵士音乐、舞蹈为主的音乐剧到摇滚音乐剧,再到类似有现代歌剧概念的欧洲音乐剧,音乐剧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保留着相当艺术水准的大众化演出形式。
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综合艺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和声光艺术,甚至也包括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
音乐剧将这些不同美学范畴、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它向观众所提供的,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听觉与视觉并重、表情与造型俱备的综合性剧场审美效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
音乐剧有五大特征:一是综合性,指音乐、舞蹈、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二是现代性,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并采用多种现代舞蹈语汇以及先进的舞台技术。三是多元性,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类通俗唱法,题材从古代到现代,从科幻到神话,无所不有,音乐不拘一格。四是灵活性,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五是高度的商业操作性。
音乐剧与歌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与歌剧重音乐、轻剧本不同,音乐剧首先要求剧本的高质量;音乐剧不象歌剧那样追求高难度的歌唱技巧和戏剧性的表现力,往往更注重旋律的如歌性,更讲究自然平易的发声,亲切随和的歌唱以及表达词义曲情的诚挚动人;在歌剧中,舞蹈经常作为一种穿插性、色彩性的因素使用,但在音乐剧中,舞蹈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可以说是歌、舞、剧“鼎足三分”;与歌剧的跳跃式舞台叙事法不同,音乐剧属于传统型,讲究情节的连贯性,追求故事的有头有尾;在叙事节奏上却属于现代跳跃型,讲究快节奏,善于营造紧张度,舞台气氛追求热烈火爆。
音乐剧作为一个西方剧种在欧美已有百年历史,在中国被引进的时间不过短短20多年,目前仍处于起步和启蒙阶段。青年作曲家李小兵总结写音乐剧《星》的感觉时说:“音乐剧必须是最先进文化的体现。”《星》剧导演信洪海说:“我非常认同一个关于音乐剧的说法,那就是‘音乐剧是一种视听的轰炸。’”
音乐剧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欧美大陆,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以爵士音乐、舞蹈为主的音乐剧到摇滚音乐剧,再到类似有现代歌剧概念的欧洲音乐剧,音乐剧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保留着相当艺术水准的大众化演出形式。
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综合艺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和声光艺术,甚至也包括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
音乐剧将这些不同美学范畴、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它向观众所提供的,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听觉与视觉并重、表情与造型俱备的综合性剧场审美效应。
回答者:笨笨的笨笨笨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1-12 14:46
--------------------------------------------------------------------------------
什么是音乐剧?音乐剧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欧美大陆,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以爵士音乐、舞蹈为主的音乐剧到摇滚音乐剧,再到类似有现代歌剧概念的欧洲音乐剧,音乐剧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保留着相当艺术水准的大众化演出形式。
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综合艺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和声光艺术,甚至也包括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
音乐剧将这些不同美学范畴、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它向观众所提供的,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听觉与视觉并重、表情与造型俱备的综合性剧场审美效应。
音乐剧有五大特征:一是综合性,指音乐、舞蹈、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二是现代性,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并采用多种现代舞蹈语汇以及先进的舞台技术。三是多元性,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类通俗唱法,题材从古代到现代,从科幻到神话,无所不有,音乐不拘一格。四是灵活性,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五是高度的商业操作性。
音乐剧与歌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与歌剧重音乐、轻剧本不同,音乐剧首先要求剧本的高质量;音乐剧不象歌剧那样追求高难度的歌唱技巧和戏剧性的表现力,往往更注重旋律的如歌性,更讲究自然平易的发声,亲切随和的歌唱以及表达词义曲情的诚挚动人;在歌剧中,舞蹈经常作为一种穿插性、色彩性的因素使用,但在音乐剧中,舞蹈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可以说是歌、舞、剧“鼎足三分”;与歌剧的跳跃式舞台叙事法不同,音乐剧属于传统型,讲究情节的连贯性,追求故事的有头有尾;在叙事节奏上却属于现代跳跃型,讲究快节奏,善于营造紧张度,舞台气氛追求热烈火爆。
音乐剧作为一个西方剧种在欧美已有百年历史,在中国被引进的时间不过短短20多年,目前仍处于起步和启蒙阶段。青年作曲家李小兵总结写音乐剧《星》的感觉时说:“音乐剧必须是最先进文化的体现。”《星》剧导演信洪海说:“我非常认同一个关于音乐剧的说法,那就是‘音乐剧是一种视听的轰炸。’”
音乐剧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欧美大陆,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以爵士音乐、舞蹈为主的音乐剧到摇滚音乐剧,再到类似有现代歌剧概念的欧洲音乐剧,音乐剧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保留着相当艺术水准的大众化演出形式。
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综合艺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和声光艺术,甚至也包括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
音乐剧将这些不同美学范畴、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它向观众所提供的,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听觉与视觉并重、表情与造型俱备的综合性剧场审美效应。
回答者:笨笨的笨笨笨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1-12 14:46
--------------------------------------------------------------------------------
什么是音乐剧?音乐剧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欧美大陆,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以爵士音乐、舞蹈为主的音乐剧到摇滚音乐剧,再到类似有现代歌剧概念的欧洲音乐剧,音乐剧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保留着相当艺术水准的大众化演出形式。
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综合艺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和声光艺术,甚至也包括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
音乐剧将这些不同美学范畴、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它向观众所提供的,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听觉与视觉并重、表情与造型俱备的综合性剧场审美效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