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著名的有帕格尼尼,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克莱斯勒 ,萨拉萨蒂,
1.帕格尼尼(Pagenini Niccolo Paganini , 1782--1840)
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作曲家。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亚那。父亲是小商人,没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爱音乐,是一个吉他和曼陀铃业余爱好者。父亲教他弹曼托林并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后又与热亚那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学习。他幼年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同时他还学习作曲。八岁就写小提琴奏鸣曲。11岁,在热亚那举行公开演奏会,获极大成功。他13岁开始旅行演出。他十四、五岁时,当时法国著名小提琴家鲁道尔夫•克鲁采尔,也就是贝多芬写的《克鲁采尔奏鸣曲》所献给的那个人,听了他的演奏时被惊呆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805年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另外,还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1840年5月27日夜,这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幼年即学琴,后去热那亚和帕尔马学习,九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十三岁旅行演出,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他的演奏将小提琴的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还将吉它的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等。
。
帕格尼尼的父亲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商人,在帕格尼尼3岁时就开始教他小提琴演奏技巧,后来又让他师从小提琴家塞尔维托·科斯塔学习。帕格尼尼8岁时便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并能演奏小提琴家、作曲家布雷尔的协奏曲。9岁加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就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12岁时把《卡马尼奥拉》改编成变奏曲并登台演奏,一举成功,轰动了舆论界。随后又赴帕尔玛,师从当时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罗拉和指挥家帕埃尔学习。返乡后,每天大约用12个小时练习自己的作品。13岁开始在意大利北部旅行演出。1797年之后,他的琴声又遍及法、奥、德、英、捷克等国。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师罗拉跳下病榻,自愧无颜为师。法国著名小提琴家罗多尔夫·克罗采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也为他惊人的技巧而目瞪口呆,甚至在日记中写道:“犹如见到恶魔的幻影”。为此,人们也就把帕格尼尼的演奏称作“恶魔的演奏”。
1800年那年,帕格尼尼无论到哪里演出都大获成功,收入颇丰,可是源源而来的金钱,又因他嗜赌的恶习而输的精光。据说他父亲也是个赌徒,有一次竟然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为赌注输掉了。在帕格尼尼为演出无琴发愁之际,一位名叫皮厄·里沃隆的法国商人借给他一把瓜尔内里制造的名琴“卡隆珀”,这使演出大为增色,获得巨大成功。里沃隆非常感动,对帕格尼尼说:“这把名琴就送给您了,但请切记千万不可给别人。” 帕格尼尼感激之余,一生遵守了这一约定。在他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将这把小提琴交于日内瓦博物馆收藏。
1801年起的五年间,他忽然隐居起来,据说在练习吉他和务农,也有人说是为了与一位年长而富裕的寡妇之间的恋爱而躲避起来。此间,他完成了六首小提琴与吉他合奏的奏鸣曲。1805年,23岁的帕格尼尼复出赴意大利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被拿破仑的妹妹莉萨·波拿巴·巴乔基聘为皮昂比诺的音乐指挥。三年合同期满后,帕格尼尼的踪影再次消失了。1814年再度复出,在意大利许多城市举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乐会。1828年维也纳、1831年在巴黎和伦敦的演出均引起轰动。1833年定居巴黎。1839年去马赛,然后去尼斯,并于此地去世。
帕格尼尼开拓了近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为名震欧洲的最著名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丰富,情绪激奋,如痴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乐会上才华横溢地即兴演奏。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断小提琴上的一两根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继续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几乎慑服了欧洲所有的艺术家,如文学大师司汤达、巴尔扎克、梅涅、大仲马,音乐大师肖邦、舒曼、李斯特等,听过他的演奏无不为之激动不已。他对肖邦、柏辽兹尤其是李斯特等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柏辽兹还应帕格尼尼之邀写了一首突出中提琴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献给他。而帕格尼尼虽从未演奏此曲(可能是嫌技巧不够辉煌),但仍然慷慨地增送给在生活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柏辽兹2万法郎。
帕格尼尼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备受疾病的折磨。他从小就病魔缠身,一生中几度死里逃生。46岁时,突然牙床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严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儿子于是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后,他的演出越来越少。过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成了哑巴,只能靠儿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译来与人沟通,可见他一生的成就来得多么不易。
帕格尼尼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为了隐藏自己独创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将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10年后,人们才将他的作品编辑出版,总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杰出,其中《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改编成钢琴曲;12首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其中6首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钟声》)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点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两个乐章遥相呼应,精彩迷人,无愧于它的标题《钟声》。作品1851年刚出版,李斯特就立即将它改编为同名钢琴练习曲。原作与改编曲双双传于后世,至今仍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他还创作有吉他曲200首,以及其他各种室内乐作品等。
一、独弦操圣手
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1782-1840)是一传奇式的人物,他创作和演奏过不少小提琴"独弦操"。他在G弦上的不可思议的绝技,据说是在监狱里练就的。他曾因杀妻坐牢,看守准许他演奏只有一根弦的小提琴做为消遣,他就在这根G弦上练出了真功夫。
1805年3月,拿破仑的姊妹卢卡和皮翁博公主埃丽萨·巴切科契请他到她的宫廷里当乐长,每两星期在宫廷音乐会上演奏一次。公主嫌他的泛音刺激她的神经,常常不等他演毕就离席,但还是十分欣赏他天才的创造力,经常鼓励他发掘小提琴上的新效果。
当时有一个贵妇人和他相恋,要求他写一首只用两根弦演奏的《爱情场面》。他用E弦代表女子,奏出求爱的旋律;用G弦代表男子,奏出了热情的回答;最后, G弦和E弦上的双音结合成爱情的二重唱。贵妇人听了他的演奏大为感动。
公主把帕格尼尼捧上了天,她用最婉转的语气对他说:"你刚才演奏了在两根弦上无与伦比的东西,能不能在一根弦上发挥你的天才呢?"帕格尼尼答应试试看。几星期后,他果然写出一首用G弦演奏的军队奏鸣曲(作品31号),标题是《拿破仑》。8月,在广大宫廷听众之前演奏了这个作品。他后来所作的《玛丽-路易丝奏鸣曲》(作品65号)、《宣叙调和三首咏叹调的变奏曲》等,也都是专用G弦演奏的"独弦操"。
二、吉它艺术的忠实探索者
帕格尼尼这个名字,总是与小提琴有着不解之缘。但是,帕格尼尼在吉它方面的造诣,则鲜为人知。事实上,帕格尼尼不但会演奏吉它,而且完全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吉它家。帕格尼尼为了潜心研究吉它,曾放弃了公开的小提琴演奏活动达数年之久。
欧洲的古典吉它艺术在十八世纪曾盛极一时,这与当时的几位吉它艺术家如索尔、阿瓜多、朱里亚尼的努力倡导是分不开的。这几位杰出人物作古之后,欧洲古典吉它艺术一时趋向衰落,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得以复兴。
帕格尼尼研究吉它的时代,正是古典吉它艺术处于低潮之时。他将许多吉它演奏技法有机地"移植"到了小提琴上,大大增强了小提琴的表现力。帕格尼尼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也留下不少吉它曲,都堪称艺术精品。有趣的是,他的小提琴曲几乎都以技巧艰深而著称,但他的吉它曲却很少有"炫技之作",大多平易而优美。
帕格尼尼是吉它艺术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留下了几首堪称珍品的吉它曲,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在吉它艺术处于低潮之时对吉它艺术苦心扶植,为吉它艺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
维尼亚夫斯基1835年7月10日出生于波兰的卢布林,父亲是医生,母亲善弹钢琴。他的音乐天份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被发掘,当他八岁时有位捷克小提琴家听了他演奏后,马上表示:“He will make his name for himself。”他六岁起便爱上小提琴,八岁已能参加四重奏的演奏。1843年,他八岁时母亲带他投考巴黎音乐学院,这所世界闻名的音乐学院有一条清规戒律,不收12岁以下的外籍学生,在此之前他们曾经拒绝过少年李斯特的入学请求,但是这次院长奥柏破例收下了维尼亚夫斯基。他被巴黎音乐学院接受,进去J.Clavel的小提琴班, 一年后他转到Lambert Massart的门下,1846年毕业时,他以辉煌的技巧和深刻的理解力演奏了维奥蒂《第17小提琴协奏曲》,获毕业比赛第一名,这时他只有11岁,尚不到巴黎音乐学院的入学年龄。毕业于该校之后他私下 还与Massart学了两年。1848年他与他的弟弟(弹钢琴)一起于巴黎开了一场音乐会之后,他们更前往圣彼得堡开了五场非常成功的音乐会,甚至当时已在宫廷中担任独奏家的比利时小提琴家Henri Vieuxtemps [韦奥当 (1820-1881)] 也称赞不已。
同年秋天他回到波兰,结识了一位波兰作曲家Stanislaw Moniuszko(1819-1872),他开始尝试作曲,同时也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些不足,隔年15岁的他又回到巴黎音乐院学和声,一年后他便毕业。
当他学生的日子一结束,他便以一位旅行演奏家的身份到处表演。1851- 1853年光在俄国他就与他的弟弟举行了200场的音乐会。如此频繁的演出,除了为他们带来好评外,也遭致一些负面的批评,其中包括有位俄国作曲家也是乐评家的Alexander Serov便警告大家不要吹捧这些天才,并认为这两兄弟仅能炫耀技巧而已。然而Henryk很快便证明他不只是位炫技者。到1853年他已创作并出版了有14首作品。
1858年维尼亚夫斯基与鲁宾斯坦在巴黎合作演出。后来鲁宾斯坦便极力邀请维尼亚夫斯基与他前往俄国圣彼得堡一同推动音乐发展。从1862年到1868年维尼亚夫斯基便在圣彼得堡新成立的音乐院中任教。
四年后,也就是1872年,维尼亚夫斯基再度展开他的世界巡回演奏工作。头两年是在北美洲表演,第一年与鲁宾斯坦共举行215场表演,结束后二人皆疲累不已,然而维尼亚夫斯基却与Paulina Lucca合作继续次年的演出。如此虽然为他获得财富,却也危害到他的健康。1875年他回到欧洲,随即继任Vieuxtemps在Brussels Conservatory的教职到1877年止,然而期间仍不断举行音乐会。1876年在德国的巡回表演,更让人将他与Sarasate(萨拉萨蒂,西班牙小提琴家与作曲家)相比较。
之后维尼亚夫斯基虽然身体状况每下愈况,甚至在演出中不支倒地,但为了经济需求,他仍不断巡回表演,最后于1880年死在莫斯科。
维尼亚夫斯基的一生与俄罗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并不是因为他的祖国那时正被沙俄帝国吞并大部分,而是因为19世纪中叶以后俄罗斯的文化逐渐发达,文学、美术、音乐都有很大发展,彼得堡已成为欧洲的文化艺术名城。从1851年到1859年间维尼亚夫斯基多次到俄罗斯演出,在俄国他与钢琴家鲁宾斯坦兄弟二人结成毕生好友,他病重时就住在柴科夫斯基的赞助人梅克夫人家里,他最终病逝在莫斯科。和一些早慧的天才音乐家一样,维尼亚夫斯基也未能尽享天年,不满45岁就离开了人世。在帕格尼尼之后的众多小提琴家中,维尼亚夫斯基可说是最接近顶尖的一位。他的演奏融合了法国学派的技巧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气质。他不仅能轻松地炫耀过人的技巧,更能另听众感动得落泪。他以强烈的抖音(Vibrato)加强他优美动人且富有情感的音质。鲁宾斯坦称赞他为:“当代无庸置疑最伟大的小提琴家” 。 维尼亚夫斯基的握弓方式与当时的习惯大不相同:他将右手肘抬得相当高,并且以食指第二关节以上部分压紧弓。后来许多小提琴家采用此种方式,尤其是俄国学派。Carl Flesch [傅雷胥(1873-1944),匈牙利小提琴家,教育家] 所称的‘俄国式握弓’应该正是源自维尼亚夫斯基。在作曲方面,维尼亚夫斯基结合了自帕格尼尼之后的崭新技法,并融入浪漫思想及斯拉夫民族色彩。从他的马祖卡舞曲及波兰舞曲便可证明他深具波兰民族主义的思想。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二首小提琴协奏曲。另外则是在练习曲的创作上(L'ecole moderne与Etudes-caprices),可说是仅次于帕格尼尼的24首Caprices而最富有音乐性与挑战性的小提琴练习作品。
3.克莱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
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西元1875年2月2日生於维也纳,1962年1月29日死於纽约,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四岁时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小提琴,他的父亲是位医生,同时也是狂热的业馀小提琴家。后来在奥伯(Jacques Auber)的指导下,当他七岁时便获得维也纳音乐院(Vienna Conservatory)的允许入学 — 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学生。 他在那里跟随黑姆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 jr.)学习小提琴,并与布鲁克纳(Bruckner)学习乐理共三年的时间。九岁举行第一场演出,并空前非凡地在十岁获得第一名成绩。之后他前往巴黎音乐院(Paris Conservatoire)向Wieniawski的老师马萨(J. L. Massart)继续学习小提琴。1887年他与四位都较他年长十岁左右的小提琴学生同获首奖毕业,当时他年仅12岁,至此之后他在琴艺上就不曾接受其他老师的指导。 接下来的数年间,克莱斯勒在音乐事业上的发展并不顺利,其间甚至有朝医学及美术方面发展的举动,但在无法忘情小提琴的情况下,再度重返乐坛。1901年他第二度赴美演奏,此次则大获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克莱斯勒返回奥国从军,1914年因伤退伍并前往美国,但因反德情绪高昂,他只好暂且停止在舞台上的演出活动。1941年他在纽约街头漫步时遭车撞伤而不省人事,音乐界一度认为他没有希望重返舞台。 然而一年后他就重登乐坛,演奏孟德尔颂(F.Mendelssohn)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并且技不减当年。
克莱斯勒在作曲方面以小提琴作品为主。年轻时唯恐因自己名气不够大,使人不愿接受他的作品,因此他曾模仿旧时期音乐家的风格创作许多乐曲,并将乐曲冠上那些知名音乐家的名字,使这些作品得以迅速地广为流传。另外他也改编其他形式的乐曲而为小提琴曲,并为贝多芬、布拉姆斯…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写装饰奏(Cadenza),为后世留下丰富的音乐资源。
4.萨拉萨蒂(Sarasate),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
1844年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的一个贫苦家庭。5岁师从父亲学琴,8岁首次公演,被视为神童。1854年到马德里师从赛斯学艺,并有机会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获赐一把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并获资助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法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尔。仅9个月就把音乐学院的小提琴课程全部学完并获得了一等奖。1857年,视听课获一等奖。1859年,又获得了和声的一等奖,这在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还从未有过的事。17岁开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迹遍布五大洲,声震世界乐坛,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盛况空前的热烈欢迎。长达40多年辉煌的演出活动使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岁高龄仍技艺不衰。萨拉萨蒂的演奏技巧纯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间色彩,音色优雅、飘逸和水晶般的纯净、明亮,听起来宛如优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颤指,使强烈的感情更加激动人心。他的同时代人称他为“本世纪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艺术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艺术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提琴表演艺术家。以下是著名小提琴家们对他的评价:俄国小提琴教育大师奥尔:“萨拉萨蒂拉琴轻快自然,两只手的运动和配合总是那么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终就像做游戏那样轻松,可是听起来却是那么的理想。……他是个多么走运的家伙呀,不像我们整年整月地当小提琴的奴隶,有一天不练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着练琴,每天在那里舒舒服服过日子。”……“他拥有一种动作十分迅速准确而又能保持长久的颤音(Trill),这种能耐是他技艺高超的绝妙证明。掌握特别动听的琴声的萨拉萨蒂只使用飞跃顿弓(Staccato Volant),这种顿弓不很快,但无限优美。……使他整个演奏闪耀出一种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声虽气魄不够,但动听之极,所以他的演奏总是令人觉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著名小提琴家弗莱什对萨拉萨蒂有过这样的评语:“音色悦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画尽致,代表着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干干净净,演奏应该无拘无束,流畅而辉煌,这是萨拉萨蒂教会我们的。现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术上完美无缺,演奏中始终要拉得十分准确而不允许那怕犯一点点错误,这都是从萨拉萨蒂登上艺坛后才随之兴起的风气。……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来在演奏技术上灵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紧张,你一面听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绝的份儿。他的颤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确地将运弓当作发出理想琴声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触琴弦总是准确地落在琴马和指板之间那个正中央的点上。”当时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将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题献给萨拉萨蒂,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国作曲家拉洛的《F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德国作曲家布鲁赫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奥尔说:“通过出色地表演,使广大听众了解布鲁赫、拉洛和圣·桑的这几首杰出的协奏曲的价值,是萨拉萨蒂一生演出活动立下的最大功劳。” 萨拉萨蒂不仅是完美的演奏家,还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时还特别擅长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余首,都很精致优雅。他一生中创作最著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据比才歌剧改编的《卡门主题幻想曲》、《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等。奥尔对此给予了最肯定和真实的评价:“他那些独具一格、才气横溢而又真正适合公开演奏的乐曲,如此鲜明地表现出他祖国那种热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调的《西班牙民歌》,无疑是小提琴曲目宝库中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年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的一个贫苦家庭。5岁师从父亲学琴,8岁首次公演,被视为神童。1854年到马德里师从赛斯学艺,并有机会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获赐一把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并获资助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法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尔。仅9个月就把音乐学院的小提琴课程全部学完并获得了一等奖。1857年,视听课获一等奖。1859年,又获得了和声的一等奖,这在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还从未有过的事。17岁开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迹遍布五大洲,声震世界乐坛,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盛况空前的热烈欢迎。长达40多年辉煌的演出活动使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岁高龄仍技艺不衰。萨拉萨蒂的演奏技巧纯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间色彩,音色优雅、飘逸和水晶般的纯净、明亮,听起来宛如优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颤指,使强烈的感情更加激动人心。他的同时代人称他为“本世纪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艺术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艺术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提琴表演艺术家。以下是著名小提琴家们对他的评价:俄国小提琴教育大师奥尔:“萨拉萨蒂拉琴轻快自然,两只手的运动和配合总是那么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终就像做游戏那样轻松,可是听起来却是那么的理想。……他是个多么走运的家伙呀,不像我们整年整月地当小提琴的奴隶,有一天不练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着练琴,每天在那里舒舒服服过日子。”……“他拥有一种动作十分迅速准确而又能保持长久的颤音(Trill),这种能耐是他技艺高超的绝妙证明。掌握特别动听的琴声的萨拉萨蒂只使用飞跃顿弓(Staccato Volant),这种顿弓不很快,但无限优美。……使他整个演奏闪耀出一种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声虽气魄不够,但动听之极,所以他的演奏总是令人觉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著名小提琴家弗莱什对萨拉萨蒂有过这样的评语:“音色悦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画尽致,代表着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干干净净,演奏应该无拘无束,流畅而辉煌,这是萨拉萨蒂教会我们的。现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术上完美无缺,演奏中始终要拉得十分准确而不允许那怕犯一点点错误,这都是从萨拉萨蒂登上艺坛后才随之兴起的风气。……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来在演奏技术上灵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紧张,你一面听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绝的份儿。他的颤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确地将运弓当作发出理想琴声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触琴弦总是准确地落在琴马和指板之间那个正中央的点上。”当时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将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题献给萨拉萨蒂,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国作曲家拉洛的《F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德国作曲家布鲁赫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奥尔说:“通过出色地表演,使广大听众了解布鲁赫、拉洛和圣·桑的这几首杰出的协奏曲的价值,是萨拉萨蒂一生演出活动立下的最大功劳。” 萨拉萨蒂不仅是完美的演奏家,还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时还特别擅长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余首,都很精致优雅。他一生中创作最著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据比才歌剧改编的《卡门主题幻想曲》、《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等。奥尔对此给予了最肯定和真实的评价:“他那些独具一格、才气横溢而又真正适合公开演奏的乐曲,如此鲜明地表现出他祖国那种热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调的《西班牙民歌》,无疑是小提琴曲目宝库中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
1.帕格尼尼(Pagenini Niccolo Paganini , 1782--1840)
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作曲家。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亚那。父亲是小商人,没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爱音乐,是一个吉他和曼陀铃业余爱好者。父亲教他弹曼托林并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后又与热亚那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学习。他幼年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同时他还学习作曲。八岁就写小提琴奏鸣曲。11岁,在热亚那举行公开演奏会,获极大成功。他13岁开始旅行演出。他十四、五岁时,当时法国著名小提琴家鲁道尔夫•克鲁采尔,也就是贝多芬写的《克鲁采尔奏鸣曲》所献给的那个人,听了他的演奏时被惊呆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805年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另外,还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1840年5月27日夜,这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幼年即学琴,后去热那亚和帕尔马学习,九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十三岁旅行演出,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他的演奏将小提琴的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还将吉它的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等。
。
帕格尼尼的父亲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商人,在帕格尼尼3岁时就开始教他小提琴演奏技巧,后来又让他师从小提琴家塞尔维托·科斯塔学习。帕格尼尼8岁时便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并能演奏小提琴家、作曲家布雷尔的协奏曲。9岁加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就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12岁时把《卡马尼奥拉》改编成变奏曲并登台演奏,一举成功,轰动了舆论界。随后又赴帕尔玛,师从当时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罗拉和指挥家帕埃尔学习。返乡后,每天大约用12个小时练习自己的作品。13岁开始在意大利北部旅行演出。1797年之后,他的琴声又遍及法、奥、德、英、捷克等国。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师罗拉跳下病榻,自愧无颜为师。法国著名小提琴家罗多尔夫·克罗采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也为他惊人的技巧而目瞪口呆,甚至在日记中写道:“犹如见到恶魔的幻影”。为此,人们也就把帕格尼尼的演奏称作“恶魔的演奏”。
1800年那年,帕格尼尼无论到哪里演出都大获成功,收入颇丰,可是源源而来的金钱,又因他嗜赌的恶习而输的精光。据说他父亲也是个赌徒,有一次竟然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为赌注输掉了。在帕格尼尼为演出无琴发愁之际,一位名叫皮厄·里沃隆的法国商人借给他一把瓜尔内里制造的名琴“卡隆珀”,这使演出大为增色,获得巨大成功。里沃隆非常感动,对帕格尼尼说:“这把名琴就送给您了,但请切记千万不可给别人。” 帕格尼尼感激之余,一生遵守了这一约定。在他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将这把小提琴交于日内瓦博物馆收藏。
1801年起的五年间,他忽然隐居起来,据说在练习吉他和务农,也有人说是为了与一位年长而富裕的寡妇之间的恋爱而躲避起来。此间,他完成了六首小提琴与吉他合奏的奏鸣曲。1805年,23岁的帕格尼尼复出赴意大利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被拿破仑的妹妹莉萨·波拿巴·巴乔基聘为皮昂比诺的音乐指挥。三年合同期满后,帕格尼尼的踪影再次消失了。1814年再度复出,在意大利许多城市举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乐会。1828年维也纳、1831年在巴黎和伦敦的演出均引起轰动。1833年定居巴黎。1839年去马赛,然后去尼斯,并于此地去世。
帕格尼尼开拓了近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为名震欧洲的最著名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丰富,情绪激奋,如痴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乐会上才华横溢地即兴演奏。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断小提琴上的一两根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继续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几乎慑服了欧洲所有的艺术家,如文学大师司汤达、巴尔扎克、梅涅、大仲马,音乐大师肖邦、舒曼、李斯特等,听过他的演奏无不为之激动不已。他对肖邦、柏辽兹尤其是李斯特等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柏辽兹还应帕格尼尼之邀写了一首突出中提琴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献给他。而帕格尼尼虽从未演奏此曲(可能是嫌技巧不够辉煌),但仍然慷慨地增送给在生活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柏辽兹2万法郎。
帕格尼尼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备受疾病的折磨。他从小就病魔缠身,一生中几度死里逃生。46岁时,突然牙床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严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儿子于是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后,他的演出越来越少。过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成了哑巴,只能靠儿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译来与人沟通,可见他一生的成就来得多么不易。
帕格尼尼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为了隐藏自己独创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将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10年后,人们才将他的作品编辑出版,总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杰出,其中《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改编成钢琴曲;12首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其中6首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钟声》)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点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两个乐章遥相呼应,精彩迷人,无愧于它的标题《钟声》。作品1851年刚出版,李斯特就立即将它改编为同名钢琴练习曲。原作与改编曲双双传于后世,至今仍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他还创作有吉他曲200首,以及其他各种室内乐作品等。
一、独弦操圣手
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1782-1840)是一传奇式的人物,他创作和演奏过不少小提琴"独弦操"。他在G弦上的不可思议的绝技,据说是在监狱里练就的。他曾因杀妻坐牢,看守准许他演奏只有一根弦的小提琴做为消遣,他就在这根G弦上练出了真功夫。
1805年3月,拿破仑的姊妹卢卡和皮翁博公主埃丽萨·巴切科契请他到她的宫廷里当乐长,每两星期在宫廷音乐会上演奏一次。公主嫌他的泛音刺激她的神经,常常不等他演毕就离席,但还是十分欣赏他天才的创造力,经常鼓励他发掘小提琴上的新效果。
当时有一个贵妇人和他相恋,要求他写一首只用两根弦演奏的《爱情场面》。他用E弦代表女子,奏出求爱的旋律;用G弦代表男子,奏出了热情的回答;最后, G弦和E弦上的双音结合成爱情的二重唱。贵妇人听了他的演奏大为感动。
公主把帕格尼尼捧上了天,她用最婉转的语气对他说:"你刚才演奏了在两根弦上无与伦比的东西,能不能在一根弦上发挥你的天才呢?"帕格尼尼答应试试看。几星期后,他果然写出一首用G弦演奏的军队奏鸣曲(作品31号),标题是《拿破仑》。8月,在广大宫廷听众之前演奏了这个作品。他后来所作的《玛丽-路易丝奏鸣曲》(作品65号)、《宣叙调和三首咏叹调的变奏曲》等,也都是专用G弦演奏的"独弦操"。
二、吉它艺术的忠实探索者
帕格尼尼这个名字,总是与小提琴有着不解之缘。但是,帕格尼尼在吉它方面的造诣,则鲜为人知。事实上,帕格尼尼不但会演奏吉它,而且完全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吉它家。帕格尼尼为了潜心研究吉它,曾放弃了公开的小提琴演奏活动达数年之久。
欧洲的古典吉它艺术在十八世纪曾盛极一时,这与当时的几位吉它艺术家如索尔、阿瓜多、朱里亚尼的努力倡导是分不开的。这几位杰出人物作古之后,欧洲古典吉它艺术一时趋向衰落,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得以复兴。
帕格尼尼研究吉它的时代,正是古典吉它艺术处于低潮之时。他将许多吉它演奏技法有机地"移植"到了小提琴上,大大增强了小提琴的表现力。帕格尼尼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也留下不少吉它曲,都堪称艺术精品。有趣的是,他的小提琴曲几乎都以技巧艰深而著称,但他的吉它曲却很少有"炫技之作",大多平易而优美。
帕格尼尼是吉它艺术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留下了几首堪称珍品的吉它曲,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在吉它艺术处于低潮之时对吉它艺术苦心扶植,为吉它艺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
维尼亚夫斯基1835年7月10日出生于波兰的卢布林,父亲是医生,母亲善弹钢琴。他的音乐天份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被发掘,当他八岁时有位捷克小提琴家听了他演奏后,马上表示:“He will make his name for himself。”他六岁起便爱上小提琴,八岁已能参加四重奏的演奏。1843年,他八岁时母亲带他投考巴黎音乐学院,这所世界闻名的音乐学院有一条清规戒律,不收12岁以下的外籍学生,在此之前他们曾经拒绝过少年李斯特的入学请求,但是这次院长奥柏破例收下了维尼亚夫斯基。他被巴黎音乐学院接受,进去J.Clavel的小提琴班, 一年后他转到Lambert Massart的门下,1846年毕业时,他以辉煌的技巧和深刻的理解力演奏了维奥蒂《第17小提琴协奏曲》,获毕业比赛第一名,这时他只有11岁,尚不到巴黎音乐学院的入学年龄。毕业于该校之后他私下 还与Massart学了两年。1848年他与他的弟弟(弹钢琴)一起于巴黎开了一场音乐会之后,他们更前往圣彼得堡开了五场非常成功的音乐会,甚至当时已在宫廷中担任独奏家的比利时小提琴家Henri Vieuxtemps [韦奥当 (1820-1881)] 也称赞不已。
同年秋天他回到波兰,结识了一位波兰作曲家Stanislaw Moniuszko(1819-1872),他开始尝试作曲,同时也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些不足,隔年15岁的他又回到巴黎音乐院学和声,一年后他便毕业。
当他学生的日子一结束,他便以一位旅行演奏家的身份到处表演。1851- 1853年光在俄国他就与他的弟弟举行了200场的音乐会。如此频繁的演出,除了为他们带来好评外,也遭致一些负面的批评,其中包括有位俄国作曲家也是乐评家的Alexander Serov便警告大家不要吹捧这些天才,并认为这两兄弟仅能炫耀技巧而已。然而Henryk很快便证明他不只是位炫技者。到1853年他已创作并出版了有14首作品。
1858年维尼亚夫斯基与鲁宾斯坦在巴黎合作演出。后来鲁宾斯坦便极力邀请维尼亚夫斯基与他前往俄国圣彼得堡一同推动音乐发展。从1862年到1868年维尼亚夫斯基便在圣彼得堡新成立的音乐院中任教。
四年后,也就是1872年,维尼亚夫斯基再度展开他的世界巡回演奏工作。头两年是在北美洲表演,第一年与鲁宾斯坦共举行215场表演,结束后二人皆疲累不已,然而维尼亚夫斯基却与Paulina Lucca合作继续次年的演出。如此虽然为他获得财富,却也危害到他的健康。1875年他回到欧洲,随即继任Vieuxtemps在Brussels Conservatory的教职到1877年止,然而期间仍不断举行音乐会。1876年在德国的巡回表演,更让人将他与Sarasate(萨拉萨蒂,西班牙小提琴家与作曲家)相比较。
之后维尼亚夫斯基虽然身体状况每下愈况,甚至在演出中不支倒地,但为了经济需求,他仍不断巡回表演,最后于1880年死在莫斯科。
维尼亚夫斯基的一生与俄罗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并不是因为他的祖国那时正被沙俄帝国吞并大部分,而是因为19世纪中叶以后俄罗斯的文化逐渐发达,文学、美术、音乐都有很大发展,彼得堡已成为欧洲的文化艺术名城。从1851年到1859年间维尼亚夫斯基多次到俄罗斯演出,在俄国他与钢琴家鲁宾斯坦兄弟二人结成毕生好友,他病重时就住在柴科夫斯基的赞助人梅克夫人家里,他最终病逝在莫斯科。和一些早慧的天才音乐家一样,维尼亚夫斯基也未能尽享天年,不满45岁就离开了人世。在帕格尼尼之后的众多小提琴家中,维尼亚夫斯基可说是最接近顶尖的一位。他的演奏融合了法国学派的技巧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气质。他不仅能轻松地炫耀过人的技巧,更能另听众感动得落泪。他以强烈的抖音(Vibrato)加强他优美动人且富有情感的音质。鲁宾斯坦称赞他为:“当代无庸置疑最伟大的小提琴家” 。 维尼亚夫斯基的握弓方式与当时的习惯大不相同:他将右手肘抬得相当高,并且以食指第二关节以上部分压紧弓。后来许多小提琴家采用此种方式,尤其是俄国学派。Carl Flesch [傅雷胥(1873-1944),匈牙利小提琴家,教育家] 所称的‘俄国式握弓’应该正是源自维尼亚夫斯基。在作曲方面,维尼亚夫斯基结合了自帕格尼尼之后的崭新技法,并融入浪漫思想及斯拉夫民族色彩。从他的马祖卡舞曲及波兰舞曲便可证明他深具波兰民族主义的思想。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二首小提琴协奏曲。另外则是在练习曲的创作上(L'ecole moderne与Etudes-caprices),可说是仅次于帕格尼尼的24首Caprices而最富有音乐性与挑战性的小提琴练习作品。
3.克莱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
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西元1875年2月2日生於维也纳,1962年1月29日死於纽约,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四岁时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小提琴,他的父亲是位医生,同时也是狂热的业馀小提琴家。后来在奥伯(Jacques Auber)的指导下,当他七岁时便获得维也纳音乐院(Vienna Conservatory)的允许入学 — 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学生。 他在那里跟随黑姆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 jr.)学习小提琴,并与布鲁克纳(Bruckner)学习乐理共三年的时间。九岁举行第一场演出,并空前非凡地在十岁获得第一名成绩。之后他前往巴黎音乐院(Paris Conservatoire)向Wieniawski的老师马萨(J. L. Massart)继续学习小提琴。1887年他与四位都较他年长十岁左右的小提琴学生同获首奖毕业,当时他年仅12岁,至此之后他在琴艺上就不曾接受其他老师的指导。 接下来的数年间,克莱斯勒在音乐事业上的发展并不顺利,其间甚至有朝医学及美术方面发展的举动,但在无法忘情小提琴的情况下,再度重返乐坛。1901年他第二度赴美演奏,此次则大获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克莱斯勒返回奥国从军,1914年因伤退伍并前往美国,但因反德情绪高昂,他只好暂且停止在舞台上的演出活动。1941年他在纽约街头漫步时遭车撞伤而不省人事,音乐界一度认为他没有希望重返舞台。 然而一年后他就重登乐坛,演奏孟德尔颂(F.Mendelssohn)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并且技不减当年。
克莱斯勒在作曲方面以小提琴作品为主。年轻时唯恐因自己名气不够大,使人不愿接受他的作品,因此他曾模仿旧时期音乐家的风格创作许多乐曲,并将乐曲冠上那些知名音乐家的名字,使这些作品得以迅速地广为流传。另外他也改编其他形式的乐曲而为小提琴曲,并为贝多芬、布拉姆斯…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写装饰奏(Cadenza),为后世留下丰富的音乐资源。
4.萨拉萨蒂(Sarasate),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
1844年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的一个贫苦家庭。5岁师从父亲学琴,8岁首次公演,被视为神童。1854年到马德里师从赛斯学艺,并有机会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获赐一把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并获资助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法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尔。仅9个月就把音乐学院的小提琴课程全部学完并获得了一等奖。1857年,视听课获一等奖。1859年,又获得了和声的一等奖,这在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还从未有过的事。17岁开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迹遍布五大洲,声震世界乐坛,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盛况空前的热烈欢迎。长达40多年辉煌的演出活动使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岁高龄仍技艺不衰。萨拉萨蒂的演奏技巧纯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间色彩,音色优雅、飘逸和水晶般的纯净、明亮,听起来宛如优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颤指,使强烈的感情更加激动人心。他的同时代人称他为“本世纪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艺术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艺术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提琴表演艺术家。以下是著名小提琴家们对他的评价:俄国小提琴教育大师奥尔:“萨拉萨蒂拉琴轻快自然,两只手的运动和配合总是那么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终就像做游戏那样轻松,可是听起来却是那么的理想。……他是个多么走运的家伙呀,不像我们整年整月地当小提琴的奴隶,有一天不练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着练琴,每天在那里舒舒服服过日子。”……“他拥有一种动作十分迅速准确而又能保持长久的颤音(Trill),这种能耐是他技艺高超的绝妙证明。掌握特别动听的琴声的萨拉萨蒂只使用飞跃顿弓(Staccato Volant),这种顿弓不很快,但无限优美。……使他整个演奏闪耀出一种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声虽气魄不够,但动听之极,所以他的演奏总是令人觉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著名小提琴家弗莱什对萨拉萨蒂有过这样的评语:“音色悦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画尽致,代表着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干干净净,演奏应该无拘无束,流畅而辉煌,这是萨拉萨蒂教会我们的。现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术上完美无缺,演奏中始终要拉得十分准确而不允许那怕犯一点点错误,这都是从萨拉萨蒂登上艺坛后才随之兴起的风气。……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来在演奏技术上灵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紧张,你一面听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绝的份儿。他的颤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确地将运弓当作发出理想琴声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触琴弦总是准确地落在琴马和指板之间那个正中央的点上。”当时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将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题献给萨拉萨蒂,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国作曲家拉洛的《F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德国作曲家布鲁赫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奥尔说:“通过出色地表演,使广大听众了解布鲁赫、拉洛和圣·桑的这几首杰出的协奏曲的价值,是萨拉萨蒂一生演出活动立下的最大功劳。” 萨拉萨蒂不仅是完美的演奏家,还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时还特别擅长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余首,都很精致优雅。他一生中创作最著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据比才歌剧改编的《卡门主题幻想曲》、《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等。奥尔对此给予了最肯定和真实的评价:“他那些独具一格、才气横溢而又真正适合公开演奏的乐曲,如此鲜明地表现出他祖国那种热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调的《西班牙民歌》,无疑是小提琴曲目宝库中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年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的一个贫苦家庭。5岁师从父亲学琴,8岁首次公演,被视为神童。1854年到马德里师从赛斯学艺,并有机会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获赐一把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并获资助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法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尔。仅9个月就把音乐学院的小提琴课程全部学完并获得了一等奖。1857年,视听课获一等奖。1859年,又获得了和声的一等奖,这在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还从未有过的事。17岁开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迹遍布五大洲,声震世界乐坛,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盛况空前的热烈欢迎。长达40多年辉煌的演出活动使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岁高龄仍技艺不衰。萨拉萨蒂的演奏技巧纯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间色彩,音色优雅、飘逸和水晶般的纯净、明亮,听起来宛如优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颤指,使强烈的感情更加激动人心。他的同时代人称他为“本世纪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艺术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艺术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提琴表演艺术家。以下是著名小提琴家们对他的评价:俄国小提琴教育大师奥尔:“萨拉萨蒂拉琴轻快自然,两只手的运动和配合总是那么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终就像做游戏那样轻松,可是听起来却是那么的理想。……他是个多么走运的家伙呀,不像我们整年整月地当小提琴的奴隶,有一天不练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着练琴,每天在那里舒舒服服过日子。”……“他拥有一种动作十分迅速准确而又能保持长久的颤音(Trill),这种能耐是他技艺高超的绝妙证明。掌握特别动听的琴声的萨拉萨蒂只使用飞跃顿弓(Staccato Volant),这种顿弓不很快,但无限优美。……使他整个演奏闪耀出一种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声虽气魄不够,但动听之极,所以他的演奏总是令人觉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著名小提琴家弗莱什对萨拉萨蒂有过这样的评语:“音色悦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画尽致,代表着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干干净净,演奏应该无拘无束,流畅而辉煌,这是萨拉萨蒂教会我们的。现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术上完美无缺,演奏中始终要拉得十分准确而不允许那怕犯一点点错误,这都是从萨拉萨蒂登上艺坛后才随之兴起的风气。……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来在演奏技术上灵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紧张,你一面听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绝的份儿。他的颤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确地将运弓当作发出理想琴声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触琴弦总是准确地落在琴马和指板之间那个正中央的点上。”当时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将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题献给萨拉萨蒂,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国作曲家拉洛的《F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德国作曲家布鲁赫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奥尔说:“通过出色地表演,使广大听众了解布鲁赫、拉洛和圣·桑的这几首杰出的协奏曲的价值,是萨拉萨蒂一生演出活动立下的最大功劳。” 萨拉萨蒂不仅是完美的演奏家,还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时还特别擅长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余首,都很精致优雅。他一生中创作最著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据比才歌剧改编的《卡门主题幻想曲》、《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等。奥尔对此给予了最肯定和真实的评价:“他那些独具一格、才气横溢而又真正适合公开演奏的乐曲,如此鲜明地表现出他祖国那种热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调的《西班牙民歌》,无疑是小提琴曲目宝库中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