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毛概的复习资料,最好包括一些习题????邮箱:1294778472@qq.com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再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涉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实现股份制可以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转化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现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后者是实现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分为: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起落脚点是共同富裕。先富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的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在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上下功夫。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2006年,国务院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用15年时间是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节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整形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区域合理流动。
十六届五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
第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第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治协商的两大主题。人民政治协商主要功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人民政协的参政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实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现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十七大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事务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科学内涵: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石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的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培养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培养四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 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目标,促进文化建设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依据:
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把握复杂的国际形势、有力的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科学内涵:正确把握和谐社会的性质;正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正确把握和谐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理论意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实践意义: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有利于解决人们最为关心的利益问题;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
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民族的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改善民生: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这里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基本要求: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岗位流动加快);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企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是我国的新的社会阶级。
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创造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劳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是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抓住了这个,也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核心问题是党的领导问题。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繁荣。
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再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涉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实现股份制可以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转化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现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后者是实现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分为: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起落脚点是共同富裕。先富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的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在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上下功夫。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2006年,国务院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用15年时间是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节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整形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区域合理流动。
十六届五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
第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第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治协商的两大主题。人民政治协商主要功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人民政协的参政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实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现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十七大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事务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科学内涵: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石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的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培养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培养四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 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目标,促进文化建设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依据:
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把握复杂的国际形势、有力的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科学内涵:正确把握和谐社会的性质;正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正确把握和谐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理论意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实践意义: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有利于解决人们最为关心的利益问题;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
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民族的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改善民生: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这里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基本要求: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岗位流动加快);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企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是我国的新的社会阶级。
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创造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劳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是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抓住了这个,也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核心问题是党的领导问题。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繁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