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有什么习俗

漳州有什么习俗... 漳州有什么习俗 展开
 我来答
姚心齐子1y
2020-08-28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355
展开全部
年农历七月份是云霄传统习俗普渡节的月份,俗称“鬼节”。神界中,最高的神祇是玉皇大帝,其次售音、妈祖等等,最低的是土地公。鬼界中,有人供奉的是祖先,无人奉祀的事魂野鬼。孤魂野鬼由于无人祭祀,成为汉人信仰中,社会不安的重要来源。
面对社会不安之源的孤魂野鬼,发展出七月普渡的仪式,以安顿这些地狱中无人祭祀的恶鬼。今日农历七月普渡,除了汉人的鬼魂信仰,也融入道教与佛教的思想,因此七月普渡常称为“中元普渡”或“盂兰盆会”。“中元普渡”之称与道教思想有关,在道教的神祇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地官执掌赦罪,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即中元日)神祇生日降临人间,定人之善恶罪福。孤魂野鬼被认为罪过较深,乃延请道士做科仪救渡众孤鬼。“盂兰盆会”是梵语之汉译,意为施食拯救苦难。“盂兰盆会”系释迦牟尼告知其弟子目连于七月十五日以盆盛五果百味,供养十方大德,以救母脱离饿鬼道。由于佛、道两教思想之渗入,中元普渡也有佛、道两教不同的仪式。
普渡之仪式主要分成:请鬼、施食、诵经、驱鬼等。请鬼,是打开鬼门,迎请阴间的孤魂野鬼来到阳间。为让众鬼顺利得由幽暗的地狱来到人间,人们在庙前竖立灯篙,上挂灯笼,上书“庆赞中元”,引导鬼魂。灯篙愈脯照明范围愈大,来食的孤鬼就越多,因此各庙必须衡量自己能供食的程度,以免“鬼多粥少”,造成鬼魂的怨怼而加祸于人间。除陆上竖灯篙外,水中也有放水灯之仪式,照明来自水中的溺鬼。因深恐来到阳间的众鬼不能满足口食之欲,慎重的街市如下港街,从鬼门开后,街民分组轮流按日供食祭祀,以保平安。
“施食”是普渡中最重要的仪式,信众供奉丰盛的饭菜以饱众孤鬼口福。除食物之外,也为其准备经衣(即新衣),让其在阳间渡过短暂的舒适生活。施给众鬼的食品,因有法师的科仪,信众认为食后会带来好运,因此有抢取贡品的“抢孤”活动,形成普渡过程中缉恭光枷叱伙委含莲最热闹的画面。除了施食之外,也为这些孤魂众鬼诵经,使其能超渡达于乐土。普渡的尾声是农历七月二十九的“关鬼门”,这天傍晚,人们在自家门前准备菜肴,为众孤鬼“饯别”,庙前的灯篙也要拆除,宣告普渡结束。有时寺庙生怕孤鬼留连不愿归回阴间而危害阳间之人,因此于是日深夜特请钟馗押孤,以保地方安宁。 相传, 普渡是由唐太宗下诏祭祀那些在战争中死亡的孤魂野鬼的。后来,随着陈元光的开漳而带到闽南,如今,在闽南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华人还保留这一传统。 云霄,做为开漳圣地,对“普渡习俗”更加突出,1989年以前,云霄池地区从农历七月初一到三十都有普渡习俗,百姓称之为“做福”,即从“初一福”到“三十福”,每个福社轮流做“福”。 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困扰着云霄百姓。比如:因停自行车造成交通勇而引起的打群架、烧纸不谍起的火灾等等。 1989年,云霄县人大*委会为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百姓安居乐业,通过了“关于在池地区实行统一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为民间普渡传统节日”的提案。现今,除了蒲美村过“十四福”,荷步、浯田过“十八福”,船场村过“十九福”等少数村外,全县几乎都在“七月十五”做普渡福。
夏月jy
2020-07-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23
展开全部
春节吃团圆饭,发红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Black_Jacker
2011-06-12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208
展开全部
红白事都会吃鲁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漳州便民网
推荐于2017-12-16 · TA获得超过222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92万
展开全部
  传统节俗

  一、春 节

  春节是最盛大的节日,称为“新正”或“过年”。清代,“漳之俗,岁正月里门干具茶酒相娱乐,迎神,明灯击鼓,召巫,妆台阁,往来都市”。
  春节期间忌讲不吉利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草纸拭嘴。同时忌吵嘴打骂和摔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或水井,口中念“岁岁平安”,借“碎”与“岁”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漳州城旧俗过年要逛“公爷街”(即今南昌路近北桥路段,清代有海澄公黄梧府第;30年代以后“公爷街”数次改换地点)。其内容相当于中原的春节庙会。解放后,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政府都另辟专门地点组织健康有益的娱乐项目代替“公爷街”,作为群众的娱春场所。
  旧时,云霄、石码等地及海滨地区,正月有“持石头相扑”的“掷石之戏”,参加者常打得头破血流而乐此不疲。此俗似源于古闽越族土著,但清末即已被视为陋俗而革除。
  新中国成立后,在春节期间地方党政领导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各单位和街道居委会组织群众慰问军烈属。
  “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倡破除旧俗,过“革命化春节”。组织城镇居民挑粪下乡支援农业;农民则修水利,平整土地,建“大寨田”。各单位还组织吃糠菜做成的“忆苦饭”,以示不忘旧社会的苦日子。
  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外,春节放假3天,各单位举行春节茶话会和团拜。机关单位于正月初一早摆设水果、糕点、蜜饯等招待来客和本单位职工,互相祝贺新春,谓之“团拜”。其他单位则视其经济力量举办不同规模的内部联欢会。现在全市、全县(区)范围的春节文艺、娱乐活动多由企业出资举办,既是与民同乐的公益活动,又可借此宣传本企业、推销商品。
  (一)初 一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客家人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和红柑。
  是日要早起,家家燃放鞭炮,把炮扔出门口,然后打开大门,也称为“开正”。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以甜线面及三碗干饭插上红纸花祭祀先人,红纸花称“饭春枝”,其中“春”与“剩”(富余)在方言中同音,寓意家中粮食有余。现在祭拜之俗在城镇中已基本革除,在农村中还有保留。
  早餐为素食,干饭佐以“长年菜”(以豆腐及整株菠菜、韭菜、芥菜等做成)。漳州城区的长年菜是将厚末菜(菾菜)一叶一叶剥下(不得用刀切),在水中烫熟后置于钵中,任其发酸。除夕“围炉”时每人均要吃少许,其余留到新年里加到年饭的“菜尾”中,俗谓可以消食去腻。也有用芥菜代替厚末菜作长年菜。一般不煮新的饭而吃除夕特意多焖的饭,寓意年年有余。也有的吃八宝粥或甜线面汤。饭后老少着新衣走家串户,向亲友拜年。旧俗拜年时互道“恭喜发财”;50年代后,忌言发财,改说“新年好”;80年代后,又时兴以“恭喜发财”道贺。
  亲友上门拜年时,主人用红枣、蜜金枣、桂圆干或冰糖、冬瓜糖等煮成甜茶招待,并以朱漆的祭盒盛蜜饯、糖果、红枣等外加瓜子、红柑用以敬客。明代漳州人过年时用槟榔敬客,现在此俗在台湾尚有残存。至亲好友上门拜年,主人往往会以佳肴美酒招待,称为“请春酒”。客人告辞时双方常以红包馈送对方的孩童。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洗衣、不汲水(有的地方还以米筛封井口),不乞火,不扫地,不用刀和针线,不讨债,不打骂孩子,不穿白色、青色衣服等禁忌;忌打破食具,忌口出不吉利话。现代人还存有这些禁忌,但不太讲究。
  过去,九龙江上的“船底人”,过年要买一大捆连根带叶的甘蔗,用红绸布绑在船桅上,三日后方可卸下来吃,以祈求好运。
  (二)初二、初三、初四
  初二也要早起,做新年的第一次牙祭(“头牙”),以菜、饭、牲醴祭祖,但不烧冥纸。初二俗称“女婿日”。是日,女婿携同妻室子女带熟猪脚和年糕等礼品到岳家向岳父母拜年,岳父母宴请。宴后夫妻应在当晚炊烟升起前回家,不得留宿岳家。是日忌单身汉拜访有待字女儿的家庭。
  初三被视为“赤狗日”(凶日),不吉。经过除夕守岁和初一、初二两天早起之后,初三日可以“困够饱”(睡足足)。旧俗,新丧之家应在正月初三祭亡灵,有亲眷前来吊慰,谓之“消新愁”。因此,是日一般不互相串门拜年,避免不吉利。现在已无这种禁忌。客家人于是日将祭神祭祖的“年饭”吃完。
  俗称灶神于初三日深夜自天上回归本宅,初四清晨户主沐浴焚香,摆三牲果品,烧印有马、轿及马夫、轿夫的“分(hun1)马”纸上天接神,谓之“接尪”。漳州城区旧时初四凌晨要燃放三响炮,然后开启井盖汲水。
  (三)初 五
  年假已过,各行各业开始劳作和营业,故谓之“假开”。是日家家户户撤掉摆在供桌上祭神祭祖的年饭,开始打扫卫生,过年所积下的垃圾都要清扫出门,撤除供品。来客照常招待,但可以不必捧上水果、蜜饯和甜茶。店铺开门做生意时要燃放鞭炮,并在门前张贴上书“大吉利市”、“开张大吉”的红纸。
  (四)初六、初七、初八
  “假开”后,过年的活动基本结束,市郊妇女多于初六进城逛娱春场。俗谚云:“初六行甲(得)无骹目(踝)”。民间以为初六日多走路可避免脚上长“鸡眼”。
  初七为“人日”或“七元日”,俗称“平宵”。旧时,农民精选五谷和蔬菜合煮吃,谓之“七宝汤”,以为可解除百病。
  《正月歌》中称“初八哮枵(喊饿)”,意为到了初八年饭等新年的食物均已吃光,百姓要开始准备祭拜天公的食物了,故又称“初八摸(忙家务)”。是日夜开始敬天公,鞭炮声彻夜不断。
  (五)初九、初十
  初九俗称“天公生”(玉皇大帝诞辰)。漳人宰大猪,家家户户杀公鸡,留着尾羽用以祭天公,在家设香案,用牲醴、米糕、甜粿、发粿和红龟粿祭拜,还要将特制的黄色长条纸钱(“长钱”)用红丝线系在门环上,待祭拜完再焚烧。旧时,社区还要请戏班演戏“敬天公”。各地都有专门用于祭拜天公的特殊食品,有的地方在这一天还禁止挑粪桶、捡猪粪。旧时,有敬惜字纸之俗,字纸不用,投入“字纸篓”。收集街上的字纸被认为是行善积德,也可以赎过。正月初九有“送字纸”之俗。是日,慈善机构将一年来所收集的字纸装入箱子用红缎包裹,上书“国粹”或“敬惜字纸”字样,插上金花抬着游街,学童盛装执香随行至溪边焚化。
  初十俗称“地公生”(土地神生日)。是日,禁舂米、劈柴,以免触犯地神。
  (六)十一、十三
  十一日俗称“吃福”。各家各户准备丰盛的晚餐共食,寓今年有福气之意。俗谚称:“吃福吃甲老”(音可,意为老迈),也有祈寿的意味。席上必吃韭菜和豆腐,俗谓“韭菜春,豆腐有”。
  十三日,凡上一年出生男孩的人家均备一对写有“庆贺弄璋”的红灯笼,悬挂在祠堂或附近的庙宇前。在方言中“丁”与“灯”同音,添丁和点灯都是兴旺的现象。此俗现已革除。

  这里有很多~希望你能用上
  http://www.mnrb.net/html/fjzz/lypd/zzms/10150755534.html

  http://www.mnrb.net/html/fjzz/lypd/zzms/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积极惠子CC
2011-06-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吃喝拉撒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