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黑斑蛙、虎纹蛙、金线蛙、泽蛙、树蛙
1、黑斑蛙
黑斑蛙喜群居,营水陆两栖生活,黄昏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冬眠,蝌蚪期为杂食性,成体期以昆虫为食,4-7月繁殖,每次产卵2-3.5千粒,栖息于海拔500-1000米间的水域及附近的草丛中,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俄罗斯联邦。
2、虎纹蛙
虎纹蛙又叫水鸡,它的个头长得魁梧壮实,有“亚洲之蛙”之称。雌性比雄性大,体长可超过12厘米,体重250~500克。皮肤较为粗糙,头部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
3、金线蛙
金线蛙是指金线侧褶蛙种组,包括金线侧褶蛙、福建侧褶蛙、湖北侧褶蛙三个物种。金线蛙隶属于两栖纲蛙科、侧褶蛙属,是中国广泛分布的特有物种。
4、泽蛙
泽蛙隶属于蛙科蛙属,是一种小形的蛙类。它广布于东南亚地区, 数量大, 适应性强, 广泛生活在田野、池泽附近及丘陵地带。
5、树蛙
树蛙,无尾目树蛙科的1属,体多细长而扁,后肢长,吸盘大,指、趾间有发达的蹼,可以用其在空中滑翔,骨骼方面的主要特征与蛙科同。椎体参差型或前凹型;指、趾末端膨大成明显的吸盘,吸盘腹面边缘有边缘沟,吸盘的背面一般无横凹痕,腹面呈肉垫状。
1、虎纹蛙
虎纹蛙又叫水鸡,有“亚洲之蛙”之称。雌性比雄性大,体长可超过12厘米。皮肤较为粗糙,头部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前后肢有横斑,由于这些斑纹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
2、棘蛙
体型小而肥壮,一般体长不超过70mm。头部宽扁,头宽略大于头长。皮肤粗糙,无背侧褶,除股后侧外,全身背面布满大小不等的圆疣、扁平疣或窄长疣,疣上均有细小的黑色角质刺。体背面多为棕色、浅棕褐色,散有黑褐斑,眼间及四肢背面有黑褐色横纹; 后腹部及后肢腹面呈蜡黄色。
3、姬蛙
姬蛙体型小,长4cm以下。头小。舌呈卵圆形,后端无缺刻。无上颌齿及犁骨齿。前肢细弱,后肢较粗壮;指末端膨大或不膨大。前乌喙骨、锁骨、肩胸骨均消失。皮肤较光滑,或有分散的小疣粒。
4、黑斑蛙
黑斑蛙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前肢短,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成体背部颜色为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颜色为白色、无斑。
5、金线蛙
金线蛙体型肥硕,成年体长约50毫米(雄体略小)。背部绿色杂有一些黑色斑点,有两长条褐色斑,从吻端一直延伸到泄殖腔口,形成明显的绿色的背中线。体侧绿色有些黑斑,两侧各有一条粗大的褐色、白色或浅绿色的背侧褶。皮肤光滑,但在背部及体侧有些疣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蛙
种类约50属670种,下分若干亚科。蛙亚科24属404种;其中蛙属约260种,分布很广;全北界只有蛙属种类,在欧洲有1种达北极圈南缘,在美洲只有1种能达南美北部;澳洲有引进种。其余亚科中约2/3的种类分布于非洲。中国现有7属90余种,其中2/3为蛙属;湍蛙属次之,其余5属各有1~3种。
种类
在农田里常见的蛙类有黑斑蛙、泽蛙、金线蛙、花背蟾蜍等等。
从古巴引入的牛蛙可算是蛙中的“巨人”,体长可达20厘米。它那哞哞的鸣声很像牛叫,所以叫牛蛙。
其实我国也有身体很大的蛙,例如生活在江南稻田中的虎纹蛙,身长超过12厘米,鸣声犹如狗叫。
生活在江南山涧溪流中的棘蛙,又叫“石鸡”,体长也有12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