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家有哪些故事?
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他的行楷《兰亭序》是最出色的作品,即使是王羲之本人都为之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并将其作为传家之宝。但除了《兰亭序》外,他的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丧乱帖》《快雪时晴帖》也都是著名的作品。
王羲之书法在其四十岁时便已名满天下。凡他的书迹,在其生前就备受世人的珍爱,被人们竞相收藏,历代皇帝也不例外,他们凭借自己的权利和财富在民间购募了大量王羲之作品。如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明帝、梁武帝和唐朝的唐太宗是历史上购募王书最多的三位皇帝,他们收藏的王书数以千计。但历代皇帝对王书的崇爱和私藏,却导致了王羲之真迹大批、集中地破坏和流失,成为除了动荡年代连年的战乱和灾祸外促使王字失传的重要原因。
东晋末年,桓玄在战败流窜之际,将自己珍藏的大批王书全部投入江中;梁武帝萧衍在梁内府收藏了大量王书,在江陵沦陷之时,梁元帝将这批藏品付之一炬,北周将领于谨“捃拾遗逸”,却也无力回天,这也是历史上王书被破坏的最严重的一次。隋炀帝也好王书,巡游时不忘携王书登船品阅,不幸船只沉没,所携珍品皆废。
唐太宗更是对王字崇爱有加。他独尊王书,并采取各种措施树立了王羲之“书法至尊”的地位。他下令收集了大量王书,绝代墨宝《兰亭序》真迹也在唐太宗死后作为殉葬品,“随仙驾入玄宫”。而在此后的安史之乱中,唐朝内府中珍藏的大量王书也“大半沦弃”。
北宋以后,内府所能搜罗的王书已为数不多,“靖康之难”后,宋高宗叹惜“余自渡江,无复钟、王真迹”。到元明清各朝王羲之真迹已是凤毛麟角,清朝乾隆皇帝的一纸《快雪时睛帖》,误以为是真迹,视其为稀世珍宝,后证实其也不过是一纸摹帖。
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偶有流传也被藏家藏之宝阁,外人难以欣赏,自然就没有《兰亭集序》出名了。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王献之从小便跟着父亲王羲之学字。相传,王献之曾向其父请教习字的秘诀,父亲指着院中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十八口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里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也写得不错,决心显点本领给父亲看看。于是便从头练起基本功来。他天天照父亲的字,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了两年,才拿给父亲看。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在一旁说:“有点象铁划了。”王献之又天天练各种各样的钩,足足练了两年。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响。妈妈评论说:“有点象银钩呐。”从第五年开始,王献之才天天练完整的字,足足写上四年,才把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仍然摇头、叹气,见到有个“大”字,嫌架势上紧下松,于是在下面点了一点,成为“太”字。王献之把字拿给母亲看,母亲一张一张地端详,看了三天才看完,最后叹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一点象羲之。”王献之简直惊得发呆了,原来母亲指的那一点,正是父亲加在“大”字下面的那一点啊!
王献之惭愧已极,烦闷地走出家门,来到城门口,看见一位老婆婆在烙饼卖。老婆婆烙好一张,就用竹筷挑起,一下撩进背后竹匾里,一张张叠得很齐整。王献之见了十分惊讶,便上前问那老婆婆:“你头也不回,怎么撩得这么准呀?”老婆婆回答:“这没什么,也不过象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王献之猛然醒悟,大受启发,于是回家继续下苦功练字。有一天,王羲之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后,猛然间拔他手里的笔杆,没有拔动,感叹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他知道王献之写字有了手劲了,这才悉心教导他。
据说,王献之完完全全写光了院中十八大缸墨水。到后来,他也成为名震晋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代影响很大。与王羲之齐名,被人们并称为“二王”。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王献之从小便跟着父亲王羲之学字。相传,王献之曾向其父请教习字的秘诀,父亲指着院中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十八口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里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也写得不错,决心显点本领给父亲看看。于是便从头练起基本功来。他天天照父亲的字,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了两年,才拿给父亲看。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在一旁说:“有点象铁划了。”王献之又天天练各种各样的钩,足足练了两年。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响。妈妈评论说:“有点象银钩呐。”从第五年开始,王献之才天天练完整的字,足足写上四年,才把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仍然摇头、叹气,见到有个“大”字,嫌架势上紧下松,于是在下面点了一点,成为“太”字。王献之把字拿给母亲看,母亲一张一张地端详,看了三天才看完,最后叹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一点象羲之。”王献之简直惊得发呆了,原来母亲指的那一点,正是父亲加在“大”字下面的那一点啊!
王献之惭愧已极,烦闷地走出家门,来到城门口,看见一位老婆婆在烙饼卖。老婆婆烙好一张,就用竹筷挑起,一下撩进背后竹匾里,一张张叠得很齐整。王献之见了十分惊讶,便上前问那老婆婆:“你头也不回,怎么撩得这么准呀?”老婆婆回答:“这没什么,也不过象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王献之猛然醒悟,大受启发,于是回家继续下苦功练字。有一天,王羲之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后,猛然间拔他手里的笔杆,没有拔动,感叹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他知道王献之写字有了手劲了,这才悉心教导他。
据说,王献之完完全全写光了院中十八大缸墨水。到后来,他也成为名震晋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代影响很大。与王羲之齐名,被人们并称为“二王”。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王献之从小便跟着父亲王羲之学字。相传,王献之曾向其父请教习字的秘诀,父亲指着院中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十八口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里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也写得不错,决心显点本领给父亲看看。于是便从头练起基本功来。他天天照父亲的字,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了两年,才拿给父亲看。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在一旁说:“有点象铁划了。”王献之又天天练各种各样的钩,足足练了两年。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响。妈妈评论说:“有点象银钩呐。”从第五年开始,王献之才天天练完整的字,足足写上四年,才把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仍然摇头、叹气,见到有个“大”字,嫌架势上紧下松,于是在下面点了一点,成为“太”字。王献之把字拿给母亲看,母亲一张一张地端详,看了三天才看完,最后叹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一点象羲之。”王献之简直惊得发呆了,原来母亲指的那一点,正是父亲加在“大”字下面的那一点啊!
王献之惭愧已极,烦闷地走出家门,来到城门口,看见一位老婆婆在烙饼卖。老婆婆烙好一张,就用竹筷挑起,一下撩进背后竹匾里,一张张叠得很齐整。王献之见了十分惊讶,便上前问那老婆婆:“你头也不回,怎么撩得这么准呀?”老婆婆回答:“这没什么,也不过象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王献之猛然醒悟,大受启发,于是回家继续下苦功练字。有一天,王羲之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后,猛然间拔他手里的笔杆,没有拔动,感叹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他知道王献之写字有了手劲了,这才悉心教导他。
据说,王献之完完全全写光了院中十八大缸墨水。到后来,他也成为名震晋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代影响很大。与王羲之齐名,被人们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