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大婚时 (迎娶皇后时)的过程、礼节、习俗。

清朝皇帝大婚时(迎娶皇后时)的过程、礼节、习俗。以及婚后的礼节皇后主要管理后宫的哪些事物。谢谢了皇后从自己的府邸到达皇宫一路上有哪些礼节... 清朝皇帝大婚时 (迎娶皇后时)的过程、礼节、习俗。以及婚后的礼节
皇后主要管理后宫的哪些事物。
谢谢了
皇后从自己的府邸到达皇宫一路上有哪些礼节
展开
 我来答
蓝眼睛love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09-24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3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5.5万
展开全部

清代皇帝的婚前礼,由传统的“六礼”减为纳采与大征(纳征)两种礼节。纳采礼本为男家遣媒妁前往女家求婚,获女家同意之后,再正式遣一使者到女家致以薄礼,以为求婚之成。

历代纳采礼,男家向女家所致礼物,既有实用之物,又有象征之物。清代皇帝大婚的纳采礼物为配有鞍辔的文马四匹、甲胄十副、缎百匹、布二百匹,顺治朝还包括金茶筒(喝奶茶用的茶壶,民间也称为多穆壶)1个、银盆2个。

纳采礼之后举行纳采宴。清代皇帝大婚的纳采宴的承办,改变了主宾关系,并不是由皇后父母设宴款待皇帝派出的使者,而是皇帝要派大臣代表他,赐宴皇后父母。

婚成礼是皇帝大婚的高潮,只有经过这一礼仪,双方才可以确立夫妇之关系,其程序包括册立奉迎礼、合卺礼,并且尚有坐帐礼、跨火盆与马鞍的习俗。

清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后所用凤舆,并非是与百姓一样的红色喜轿,而是帝王专用的明黄色轿,并且上面没有“喜”字。皇后乘坐凤舆入宫时,要提前在凤舆内放置御笔“龙”字。

皇后头遮绣龙凤同合纹的红缎盖头,坐在凤舆内向宫中行进时,一手持金质双喜“如意”,一手持苹果,以谐音平安如意。

到了乾清门,才算到了皇帝之“家”,于是皇后在乾清宫阶下轿,交出手中的如意和苹果,还要再怀抱一个金宝瓶跨过火盆,才能进殿内,等到了洞房坤宁宫时,还要跨过马鞍,才能行合卺礼。

婚礼诸礼中真正代表男女成为夫妇的是合卺礼。合卺礼为现代所说的喝交杯酒之源。

扩展资料:

清朝皇帝的大婚礼仪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确立下来的。清太祖娶叶赫氏时,仅仅率众贝勒迎亲,举行大宴,而并没有固定的仪注,清太宗时立后也仅行了册立礼,皇帝大婚亦未成定则。顺治八年,清世祖大婚,才开始确立了皇帝纳后仪。

清代民间嫁娶要行六礼,所谓“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民间嫁娶不同,皇帝大婚不需要问名、纳吉和请期,皇帝也不可能亲迎(一般是谴使奉迎),所以皇帝大婚礼仪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纳采和纳征(皇家称大征)。

在大婚使前来册封前,皇后的仪仗就要在宅邸内等待,大婚使到时,皇后的父亲要率领亲属着朝服在门外迎接,皇后本人则在庭中迎接,皇后母亲及家中女眷也都要在庭中着朝服跪迎,等待使臣入内册封。之后鼓乐、仪仗导引在前,皇后凤辇随其后,有中门进入中宫,行至太和殿外台阶,皇后下辇入宫。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揭秘清代皇帝的大婚礼仪

百度网友165d1ea
推荐于2019-10-10 · TA获得超过438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88
展开全部

清朝皇帝的大婚礼仪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确立下来的。清太祖娶叶赫氏时,仅仅率众贝勒迎亲,举行大宴,而并没有固定的仪注,清太宗时立后也仅行了册立礼,皇帝大婚亦未成定则。顺治八年,清世祖大婚,才开始确立了皇帝纳后仪。

清代民间嫁娶要行六礼,所谓“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民间嫁娶不同,皇帝大婚不需要问名、纳吉和请期,一般是谴使奉迎,所以皇帝大婚礼仪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纳采和纳征(皇家称大征)。

1、在纳采的前一天,皇室要派谴专人祭告郊、社、太庙。到纳采的当天,要在太和殿设节案,呈上礼品、文马(毛色有文采的马),而大婚正、副使则在丹墀东等待,在名赞官的主持下,使臣行三跪九拜之礼,然后走上台阶,立于陛上。再由宣制官宣制,使臣再跪。

宣制后,大学士入内,才正式受命正使,正、副使则在仪仗与卫士导引下,出太和中门,前往皇后娘家。皇后的父亲要着朝服在门外道路的右边跪迎,使臣方进入纳采,后父及后族中子弟要跪受,礼毕后,后父要跪送使节出府。此外还有纳征礼,其礼仪略与纳采礼同。

2、大征礼 :清代皇帝大婚纳采礼之后行大征礼,即古代的“纳征”礼。征即证、成之义,又称纳币,即“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

把清代皇帝大婚的纳征礼称为纳币,似乎比其他朝代都更合适,不以少为贵,而以多为实。它把金银列在礼物之首,并且区分出礼物与赐物,即给皇后的为礼物,给皇后家人的为赐物。

2、于纳吉、告期(请期)之礼,在清代皇帝大婚中未刻意地追尊古礼,而不像明代皇帝大婚礼中勉强开列在一起。

皇帝大婚诸礼节,均经过钦天监这一国家天文历法机构卜测,皇后是在八旗众多秀女中经过二次复选而定,在朝廷看来是优中选优,自然吉不可疑;在大婚前,皇后的妆奁抬进皇宫的同时,也就等于告知了奉迎的时间,即在妆奁抬进的次日。

皇帝大婚前一天,要再次谴官祭告,当天,皇帝要亲自去太和殿“阅册、宝”(册封凭证),按立后仪册立,使臣随册、宝从协和门出前去册封,皇帝本人则起驾回宫。

3、婚成礼 :在经历了婚前诸礼之后,开始进入婚姻成立之实质性阶段,这是婚礼中的关键,只有经过这一礼仪,男女双方才可以确立夫妇之关系,所以也是婚礼的高潮。

皇帝大婚的婚成礼包括册立奉迎礼、同牢合卺礼,清代皇帝大婚尚有坐帐礼,跨火盆与马鞍的习俗。

皇帝大婚与臣庶婚礼最大的不同,是臣庶在举行了婚前礼以后,须由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所以称此礼为“亲迎礼”;而皇帝则必须派遣使节先到后邸对皇后进行册立,然后再把皇后迎入宫中。贵为天子的皇帝,绝对不可能屈尊前去迎接,必须由使节奉命迎接,因而称“奉迎礼”。

册立奉迎礼。这是皇帝大婚礼中最为隆重的礼节,实际上是两个相连续的礼仪。册立礼就是向“准皇后”授予象征皇后地位的由黄金制作的金册与金宝,它们就如同皇后的“身份证”一样。

册立礼在皇后府邸举行,经过这一礼节,待字闺阁的“准皇后”才真正确立为皇后的身份,然后才有皇帝遣使迎娶的程序。奉迎礼是迎娶皇后进入皇宫的礼仪。册立与奉迎礼一般在同一日连续举行,册立礼结束后随即行奉迎礼,清代只有同治帝把两项礼节分为两日举行。

在大婚使前来册封前,皇后的仪仗就要在宅邸内等待,大婚使到时,皇后的父亲要率领亲属着朝服在门外迎接,皇后本人则在庭中迎接,皇后母亲及家中女眷也都要在庭中着朝服跪迎,等待使臣入内册封。

之后鼓乐、仪仗导引在前,皇后凤辇随其后,有中门进入中宫,行至太和殿外台阶,皇后下辇入宫。

清代皇帝与皇后举行大婚仪式时,皇帝穿明黄色龙袍,皇后穿龙凤同和袍,入坤宁宫洞房(顺治是在位育宫)。皇后用子孙饽饽后,换穿八团龙凤褂,帝后行合卺礼,进合卺宴。

正月二十七日,是慈禧懿旨规定皇帝大婚典礼的正日子。子初三刻十分皇后升凤舆由邸第正殿檐下启行,子正一刻至东长安街,丑初二刻十分至东长安牌楼,寅初二刻五分至乾清门,寅正三刻五分至乾清宫檐下,皇后降舆。

福晋接苹果,递宝瓶,皇后接宝瓶,四福晋搀扶,内务府营造司预设火盆于乾清宫殿内,武备院预设马鞍于坤宁宫门槛上。 皇后在乾清宫须跨越火盆,出乾清宫后到达洞房坤宁宫时,还要从门槛上压有两个苹果的马鞍跨过,才可进入洞房。

跨马鞍之俗,以其音与“安”相同,人们用它作为祈祷平安的代表物。

进入洞房伊始,皇后要先与皇帝行“坐帐礼”,之后行合卺礼。合卺礼是历代以来各民族通行的传统礼仪,该礼在洞房内举行,清代皇帝大婚在坤宁宫举行。

此时皇后要重新梳洗打扮,换下在娘家奉迎时穿的龙凤同和袍,把长发姑娘打扮成“两把头”媳妇,再穿上朝袍朝褂。

清代帝后在合卺时,内务府女官恭进宴桌,铺设坐褥于龙凤喜床沿下,相向坐,恭进皇上、皇后交杯用合卺宴。皇后居左,皇帝居右,对饮对食。在帝后饮食之时,还要有结发的侍卫夫妇在坤宁宫外的屋檐下用满语唱交祝歌。

合卺当晚,帝后要吃长寿面,皇帝还要在太和殿举行大朝,接受宗室王公等祝贺,并发布诏书,举行盛大宴会。至此,整个婚庆大典才宣告结束。

扩展资料:

清代皇帝大婚全程包括:

婚前礼:纳采、大征

婚成礼:册立、奉迎、合卺、祭神

婚后礼:庙见、朝见、庆贺、颁诏、筵宴

1、纳采礼

光绪皇帝大婚的纳采礼物中主要有文马4匹(文马指披挂鞍辔的马匹,不披挂鞍辔的马匹称闲马)、鞍辔10副、甲胄10副、缎100匹、布200匹以及金银茶筒等等,这些礼物由内务府预先备办。

清朝统治者热衷骑射与尚武,所以在纳采礼物中把马匹、鞍辔、甲胄列入其中,却没有中原地区婚礼用雁代表妇从夫、顺阴阳的仪物,这应是满汉民族的差异。纳采礼由此揭开了隆重的大婚序幕。

2、大征礼

传统婚礼中称为“纳征礼”,也称“纳币”,表明男女双方的婚事已成,男方需给女方家里大量的财物作为经济上的补偿。而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大征礼当然相当丰厚、贵重。

大征礼物比纳采礼物从数量到种类都多得多,不但有金银茶筒、银盆、绸缎、马匹等实物,而且还有巨额金银钱两。

3、册立礼

皇帝亲临盛典。册立礼就是授予皇后象征其地位的金册与金宝的仪式。清代金册镌刻以满汉文,金宝亦为满汉篆字,形式与皇帝御宝相同。

4、奉迎礼

册立礼结束后随即进行奉迎礼。銮仪卫校尉把凤舆抬进内堂正中。皇后入宫的凤舆与常人的喜轿不同,要提前在内部放置御笔“龙”字,光绪帝皇后凤舆中的“龙”字则为慈禧太后所写。

5、合卺、祭神

合卺礼在现代看来就是喝交杯酒,表示夫妻二人同饮共食,结为一体。“卺”原意为把瓠分成两个瓢,合卺即新婚夫妇各拿一瓢饮酒。这一程序是婚礼中最为关键的礼仪,是婚礼中的高潮。

6、庙见

洞房各礼行过之后,皇后须与皇帝一起去皇家的宗庙祭祀,称“庙见”,以求得祖先神灵的接纳。皇帝皇后首先要到供奉列祖圣容(即画像)的寿皇殿(今景山公园北麓少年文化宫)祭拜上香,然后回到宫内,依次到供奉先皇、先后的各宫殿中上香行三跪九叩礼。

7、朝见

朝见礼是择吉日皇后到慈宁宫向皇太后所行之礼。民间婚礼之后,新妇于第二日拜见公婆(古称拜舅姑),为其点烟斟酒倒茶。而在皇家,只有老皇帝驾崩(乾隆帝除外),新皇帝才能即位,所以大婚皇后从来无“舅”可拜,而只能拜“姑”,即皇太后。

光绪皇帝大婚时,由钦天监占卜吉日,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初二辰时(7至9点)举行朝见礼。皇后与妃嫔首先向慈禧太后递如意,取其最为吉祥之寓意,然后向皇太后捧觞献馔,以示侍奉唯谨。

接着皇后向慈禧太后行三跪三叩礼,皇太后举酒举馔,皇后再行一跪一叩礼,然后即席举酒举馔。内监撤席,皇后再到拜位上行一跪一叩礼。礼毕,皇后回到坤宁宫。

8、庆贺

庆贺礼以宣读贺表为主要内容。皇帝大婚是国家的重大庆典,宫廷中的庆贺礼属于国礼,王公大臣都要叩拜在丹陛之下进献贺表。由钦天监官测出吉时,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初四日辰时(7点至9点)行庆贺礼。

由于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光绪皇帝也只是儿臣,所以光绪帝必须首先率王公大臣到慈宁宫进表庆贺,然后才可以御临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之进表庆贺,此种情形较为特殊。

皇位与皇权相分离的状况迫使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所行之礼,超出了家礼的范围,而行以国礼、臣礼。光绪皇帝率群臣诣慈宁宫行礼毕,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庆贺,皇帝颁诏宣示天下。

9、颁诏

皇帝的大婚与臣民百姓最大的不同是在“家”礼外增加“国”礼。皇帝大婚是国家的盛典,必须从国家的高度来安排诸礼仪,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在于婚成以后要向全国臣民发布诏书,以使天下皆知,这就是颁诏礼。外廷庆贺礼结束后,立即就开始进行颁诏礼。

捧诏官将诏书放至天安门城楼的黄案上,然后宣诏官登上城楼,用满汉两种语言宣读诏书,文武百官于金水桥南排立,耆老领催等另站一队,面北行三跪九叩礼。宣读完毕,捧诏官将诏书置于一朵金色祥云内,用彩绳悬系,并衔于金凤口中,放下城楼。

礼部司官跪接诏书,然后送至礼部衙署设香案供奉,刊印颁行天下。

10、筵宴

光绪皇帝的宴桌安排在太和殿内正中,皇后的父亲及王公的宴桌分设在皇帝宝座的东西两侧,殿门外西檐下是都察院官员之席,东檐下是理藩院官员之席,丹陛上是二品以上诸世爵暨侍卫等席,丹墀下左右排列三品以下文武百官席,外国来使席设于西面之末。

筵宴的席次严格地依照等级制度安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无敌看脸皮
推荐于2017-09-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万
展开全部
  吉服是帝后在喜庆日子时穿用的。清代皇帝与皇后举行大婚仪式时,皇帝穿明黄色龙袍,皇后穿龙凤同和袍,入坤宁宫洞房(顺治是在位育宫)。皇后用子孙饽饽后,换穿八团龙凤褂,帝后行合卺礼,进合卺宴。

  正月二十七日,是慈禧懿旨规定皇帝大婚典礼的正日子。子初三刻十分皇后升凤舆由邸第正殿檐下启行,子正一刻至东长安街,丑初二刻十分至东长安牌楼,寅初二刻五分至乾清门,寅正三刻五分至乾清宫檐下,皇后降舆。福晋接苹果,递宝瓶,皇后接宝瓶,四福晋搀扶,内务府营造司预设火盆于乾清宫殿内,武备院预设马鞍于坤宁宫门槛上。

  皇后在乾清宫须跨越火盆,出乾清宫后到达洞房坤宁宫时,还要从门槛上压有两个苹果的马鞍跨过,才可进入洞房。跨马鞍之俗,以其音与“安”相同,人们用它作为祈祷平安的代表物。进入洞房伊始,皇后要先与皇帝行“坐帐礼”,之后行合卺礼合卺礼是历代以来各民族通行的传统礼仪,该礼在洞房内举行,清代皇帝大婚在坤宁宫举行。此时皇后要重新梳洗打扮,换下在娘家奉迎时穿的龙凤同和袍,把长发姑娘打扮成“两把头”媳妇,再穿上朝袍朝褂。

  清代帝后在合卺时,内务府女官恭进宴桌,铺设坐褥于龙凤喜床沿下,相向坐,恭进皇上、皇后交杯用合卺宴。皇后居左,皇帝居右,对饮对食。在帝后饮食之时,还要有结发的侍卫夫妇在坤宁宫外的屋檐下用满语唱交祝歌。合卺当晚,帝后要吃长寿面,皇帝还要在太和殿举行大朝,接受宗室王公等祝贺,并发布诏书,举行盛大宴会。至此,整个婚庆大典才宣告结束。

  一、大征礼

  清代皇帝大婚纳采礼之后行大征礼,即古代的“纳征”礼。征即证、成之义,又称纳币,即“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礼记·杂记疏》区分了两种不同名称的含义,即:“纳币,以物言也;纳征,以义言也。”

  按古礼,天子纳征,必增加谷圭,诸侯增加大璋,如《周礼·冬官》:“冬官玉人之事……榖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为什么必以圭璋为聘礼,《礼记·礼器》解释说:“有以少为贵者,圭、璋,特。”即与现代人的观念“以少为贵”无别。天子纳征以谷圭的礼制,几乎历代皇帝大婚遵循不变,明代亦如此。

  但清代皇帝大婚大征礼物中并没有谷圭。其礼物按《大清会典》记载为:黄金二百两、白银万两、金茶筒一、银茶筒二、银盆二、缎千匹、文马二十匹、闲马四十匹、驮甲二十副。另有赐后父后母黄金百两、金茶筒一具、银五千两、银茶筒一具、银盆一具、缎五百匹、布千匹、马六匹鞍辔具、甲胄一副、弓一张、矢一菔、朝服各二袭、衣各二称皆冬一夏一、貂裘各一领、上等玲珑带一束;赐后弟缎四十匹、布百匹、马二匹鞍辔二副;赐从人银四百两。把清代皇帝大婚的纳征礼称为纳币,似乎比其他朝代都更合适,不以少为贵,而以多为实。它把金银列在礼物之首,并且区分出礼物与赐物,即给皇后的为礼物,给皇后家人的为赐物。给皇后家人的赐物,真正成为皇后母家所纳之“币”,给皇后的礼物在大征礼之后仍要回到宫中,“内务府官将金两、银两、金银茶筒、银盆撤出,仍用龙亭舁请交进;缎匹交总管太监接收,暂存邸第俟进妆奁时分装箱内……马匹鞍辔驮甲交该衙门领回”。至此,皇帝大婚的婚前礼——表示敬慎之礼已完结,开始进入到婚成礼阶段。

  至于纳吉、告期(请期)之礼,在清代皇帝大婚中未刻意地追尊古礼,而不像明代皇帝大婚礼中勉强开列在一起。皇帝大婚诸礼节,均经过钦天监这一国家天文历法机构卜测,皇后是在八旗众多秀女中经过二次复选而定,在朝廷看来是优中选优,自然吉不可疑;在大婚前,皇后的妆奁抬进皇宫的同时,也就等于告知了奉迎的时间,即在妆奁抬进的次日。

  二 婚成礼

  在经历了婚前诸礼之后,开始进入婚姻成立之实质性阶段,这是婚礼中的关键,只有经过这一礼仪,男女双方才可以确立夫妇之关系,所以也是婚礼的高潮。皇帝大婚的婚成礼包括册立奉迎礼、同牢合卺礼,清代皇帝大婚尚有坐帐礼,跨火盆与马鞍的习俗。

  皇帝大婚与臣庶婚礼最大的不同,是臣庶在举行了婚前礼以后,须由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所以称此礼为“亲迎礼”;而皇帝则必须派遣使节先到后邸对皇后进行册立,然后再把皇后迎入宫中。贵为天子的皇帝,绝对不可能屈尊前去迎接,必须由使节奉命迎接,因而称“奉迎礼”。

  册立奉迎礼。这是皇帝大婚礼中最为隆重的礼节,实际上是两个相连续的礼仪。册立礼就是向“准皇后”授予象征皇后地位的由黄金制作的金册与金宝,它们就如同皇后的“身份证”一样。清代金册镌刻以满汉文,金宝亦镌刻以满汉文,其形式与皇帝御宝形式相同,现今故宫博物院还典藏有清代册立皇后的满汉文“皇后之宝”,按光绪《大婚典礼红档》记载,制作金宝用金550两。册立礼在皇后府邸举行,经过这一礼节,待字闺阁的“准皇后”才真正确立为皇后的身份,然后才有皇帝遣使迎娶的程序。奉迎礼是迎娶皇后进入皇宫的礼仪。册立与奉迎礼一般在同一日连续举行,册立礼结束后随即行奉迎礼,清代只有同治帝把两项礼节分为两日举行。清代同治、光绪二帝奉迎皇后以“子”时,却又颇有复古的倾向。

  古代称婚礼为“昏礼”,实际上是专指迎娶新娘的亲迎礼,所以称为“昏”与迎娶的时间有关,因为远古迎娶新娘多在黄昏时刻,所以把婚礼称“昏礼”,即《仪礼》所说:“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昏昕。”郑玄解释为“用昕,使也;用昏,婿也。”《白虎通义》则解释为:“婚姻者何?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所以昏时行礼何?示阳下阴也,婚亦阴阳交时也。”今天常人对古人在昏时迎娶新娘颇为不解,学者对此解释,为此乃原始社会抢夺婚的遗俗,即在黑夜中抢夺女子。但至晚到唐代,人们已感到迎娶新娘在昏时之不便而改在晨晓,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说:“古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明代皇帝大婚奉迎皇后时间,在《明史》中虽无直接记载,但从该书中对皇太子纳妃仪式中可以推知,皇帝纳后也应在“质明”,即早晨。《明史·礼志》:“皇太子纳妃仪,历代之制与纳后同。隋、唐以后始亲迎,天子临轩醮戒。宋始行盥馈礼,明因之。洪武元年定制,凡行礼,皆遣使节,如皇帝大婚仪。”亲迎,“至日质明,东宫官具朝服,陈卤簿鼓吹于东宫门外,皇太子冕服乘舆出,侍卫导从如仪”。清代官书在记载其制度因革时,常以“清承明制”来概括清代制度源流,但清代在许多制度上既有对明代的继承,又有变化。其变化一方面就表现在清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后并未在质明,而是在子时。以光绪帝大婚为例,奉迎皇后的时间在档案中有详细记载:“ 正月二十七日皇后入宫……子初三刻十分由邸第正殿檐下启行,子正一刻至东长安街,丑初二刻十分至东长安牌楼,寅初二刻五分至乾清门,寅正三刻五分至乾清宫檐下”。所以在《大婚图》的第八册画面上,绘画了大量的灯笼,或由人随行执打,或在沿途悬挂,实际是为迎亲队伍照明所用。“子”时,按《易经》所说,正是阴阳交接之时,男为阳,女为阴,因而于此时成夫妇。

  以现在的观点,一般以为,迎娶新娘用大红喜轿,皇帝大婚,皇后的喜轿只不过比常人的华奢,称为“凤舆”而已,也应该用红色增添喜气。故宫博物院典藏有一乘红缎绣龙凤双喜字轿,在《清代宫廷生活》一书中将其定为“双喜字凤舆”,并解说为“皇帝遣使册迎皇后时用凤舆,其轿内外装饰极为华丽,内部铺垫通红,充满喜气气氛”。同样的观点也被他书引用,如《后宫制度研究》一书,把这种喜轿称亦作“皇后凤舆”,作为插图列在该书之内。实际上,清代皇帝大婚所用凤舆,按其制度规定,外表并非红色,而是帝王专用的明黄色,并且上面没有“喜”字。按清朝典制规定,皇后入宫启用皇后在重大典礼时所乘的凤舆,而对于皇后,最重大的典礼莫过于亲蚕和大婚。皇后凤舆定制在乾隆年间,当时所著图文并茂的《皇朝礼器图式》图说载其形制与用途:“乾隆十四年,钦定皇后仪驾,凤舆木质髹以明黄……棂四启,青紃纲之……内髹浅红,中置朱座……椅髹明黄……亲蚕御之”[。此时皇帝乾隆早已成婚,所以制定皇后凤舆的用途在于皇后亲蚕,皇后亲蚕是由皇后主持的最高级别的典礼。因为当时未涉及到皇帝大婚,在确定皇朝礼器时也就未考虑大婚凤舆的形制。在此之后,除了皇后亲蚕而外,也只有在同治与光绪大婚时再次用到凤舆。所以在光绪帝大婚制作皇后凤舆时,承做人员已对其形制不甚清楚,于是特别参照了《皇朝礼器图式》,并对其色彩进行了解释:“光绪十四年四月初八日,本处(按:指大婚礼仪处)具奏工部片,查凤舆图内颜色作法各节,请旨遵行。经总管连英口传懿旨,交出《皇朝礼器图》一册,着工部堂官阅看,照图绘制。其青色即系蓝色,凤舆金顶金凤及仪驾内一切金什件等项,均着照道光二十八年奏明成案办理”。我们从《大婚图》中可以明确看到,奉迎皇后的凤舆与《皇朝礼器图》中的图像及图说完全一致。

  皇后入宫的凤舆不与常人相同,而且在皇后乘坐凤舆入宫时,还要提前在其内部放置御笔“龙”字,光绪帝大婚时凤舆内的“龙”字为皇太后慈禧所写,至今还典藏在故宫博物院。此外还要有金质双喜“如意”一柄。皇后坐在凤舆内向宫中行进时,必须一手持金质双喜“如意”,一手持苹果。

  至于皇后迎进宫内后,就不再乘凤舆,而换乘文献所载的“礼舆”,它与皇帝在大婚时诣慈宁宫向皇太后行礼所乘之“礼舆”相同,实际上是八人抬孔雀羽顶轿,皇后“由乾清宫至后隔扇,升八人孔雀顶轿”、酉时“请皇后乘八人孔雀顶轿至坤宁宫降舆,至东暖阁等候。”大婚次日,帝、后先后“乘八人孔雀顶轿,提炉前导,出顺贞门、神武门进北上门,由西山道至寿皇殿,列圣列后圣容前拈香”。这种“礼舆”,也是《大婚图》中所画的复选秀女后的“准皇后”出宫时所乘之轿。孔雀羽顶轿的形制并不为《大清会典》所记载,但故宫博物院现今尚有一乘遗存。

  奉迎皇后,凤舆到了乾清门,才算到了皇帝之“家”,于是在乾清宫阶下轿。“皇后降舆。福晋接苹果,递宝瓶,皇后接宝瓶,四福晋搀扶,内务府营造司预设火盆于乾清宫殿内,武备院预设马鞍于坤宁宫门槛上。”按满族传统,新娘要跨越火盆才可迎娶进入夫家之中,所以皇后在乾清宫须跨越火盆。有的学者考证此俗是满族萨满信仰中对火崇拜的反映。其实,以火驱邪这种习俗不仅满族流行,而且“外人到东海窝集部的窝棚、帐篷时,要跳火,过火,这就意味着盛火去掉了邪气”。新娘从母家走进夫家,也是从外族他姓而来,为了不给夫家带来邪气妖魔,所以要从火上跨过。满族以火驱邪不仅表现在婚礼中,即使在丧事时也同样要跨火:“满洲人如本家遇有孝服者,必请出神位安于洁净之室。若族中孝服,则在大门外释去孝衣,始入院内。如无另室之家,则净面洗目,焚草越火而过之,始入”。皇后不仅在进入皇家——夫家之时跨火驱邪,而且对迎娶时所乘之轿以及盖头,提前也要用藏香熏一下以驱除邪气。

  在新娘将将要出阁之时,以为有邪气妖魔须避的情况由来已久,如汉代即认为,迎娶新娘日有“三煞”在门,“三煞者,谓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也。凡三煞在门,新人不得入,犯之则损尊长及无子”。为避“三煞”,所以在“妇将至门,但以谷豆与草禳之,则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只是在不同的民族间,所采用的避邪方式不同而已。八旗民间在新娘喜轿到达夫家大门时,新郎还要对轿射箭三支,同样是为了避邪:“新妇舆至门,新郎抽矢三射,云以去煞神”。抽矢三射,或即为射“三煞”。

  皇后跨过火盆,出乾清宫后到达洞房坤宁宫时,还要从门槛上的马鞍上跨过,才可进入洞房。其马鞍之下还要压有两个苹果。跨马鞍之俗,由来已久,以其音与“安”相同,于是人们用它作为祈祷平安的代表物。按《坚瓠广集》载:“唐突厥默啜请尚公主,诏送金缨马鞍。默啜以鞍乃涂金,非天子意,请罢和亲。鸿胪卿知逢尧曰:‘汉法重女婿而送鞍,欲安且久,不以金为贵。’默啜从之。今人家娶妇,皆用鞍与宝瓶,取平安之意,其来久矣。”[36]清代皇帝大婚,皇后所跨之马鞍下压有苹果,真是更加符合了“平安”之意。而皇后在乾清宫下轿的同时,就要由在宫中执事的福晋命妇接过皇后手中的“如意”与苹果,递上宝瓶,皇后要怀抱宝瓶前往坤宁宫。但宝瓶并非取其“平安”之意,其作用如同聚宝盆,它是财富的象征,其内盛装“珍珠二颗、宝石二块、金钱二个、银钱二个、金‘如意’二个、银‘如意’二个、金锞二个、银锞二个、金八宝二个、银八宝二个、金银米”。满族民间新娘也抱宝瓶,只是其内所盛装的东西不能像皇家那样昂贵,一般装有大米和小米,权称为金银米。在河北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轿时,还有递给花瓶之俗,同时歌唱道:“花瓶本是圣人留,轩辕黄帝起根由。今日落在新人手,富贵荣华万万秋。”其意义与宝瓶相同,无非都寄予了对财富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洞房诸礼俗。皇后跨过马鞍,进入洞房伊始,最先是要与皇帝一同先行“坐帐礼”。档案记载:“皇上皇后同御龙凤喜床上,向正南方天喜方位,坐帐礼毕……”坐帐礼不见诸经典,只是在唐人笔记中约略记载为:“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之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实际上在当时,这不过是对从远路迎娶来的新娘,让其有一小段时间的歇息,然后再举行各种正式的礼仪。后来因袭之,并以“礼”名之。在满族民间,“新娘入帐篷登床,面吉方而坐,俗称‘坐福’,也称‘坐帐篷’。有的地区已没有帐篷,新郎新娘进洞房后,男左女右并肩坐在南炕上的帐帏内,称为‘坐帐’。这种俗称的“坐福”礼,在当代东北传统的婚礼中还在流行。

  坐帐之后行合卺礼。婚礼诸礼中真正代表男女成为夫妇的是合卺礼,这是历代以来各民族通行的传统礼仪。《礼记·昏义》:“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统治者将其推演到君臣的高度。合卺礼为现代所说的喝交杯酒之源。合卺一词,今人多很生疏,“合卺,破匏为之,以线连柄端,其制一同匏爵”。张梦元的《原起汇抄》则进一步阐述婚礼用匏为爵之意义:“用卺有二义,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饮,喻夫妇当同辛苦也;匏,八音之一,笙竽用之,喻音韵调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实际上也就是前面经典中所说的“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合卺礼在洞房内举行,清代皇帝大婚在坤宁宫举行。此时皇后要重新梳洗打扮,换下在母家奉迎时所穿的龙凤同和袍,把“没上头”的长发姑娘打扮成“两把头”媳妇,穿上朝袍朝褂。这身打扮,完成了从闺阁女子到已婚女子的蜕变,朝袍加身也已然表明从平民女子到皇后身份的蜕变,只有这种身份才配与皇帝合卺。清代帝后在合卺时,却模仿古人席地而坐之俗,“内务府女官恭进宴桌,铺设坐褥于龙凤喜床沿下,相向坐,恭进皇上、皇后交杯用合卺宴”。皇后居左,皇帝居右,对饮对食。在帝后饮食之时,还要有结发的侍卫夫妇在坤宁宫外的屋檐下用满语唱交祝歌,其歌词虽不见档案记载,但无非是祝愿的吉利词语。按古礼,在新娘新郎合卺之后,“媵馂主人之余,御馂妇余”。即由新娘的陪嫁女子“媵”吃新郎所剩之饭食,新郎的从人“御”吃新娘所剩之饭食,以此表明阴阳(男女)蕴藉交接。明代帝后大婚尚恪守古礼中的合卺之仪,如以四个金爵和两个卺行合卺礼,分三次酌酒,并且“皇帝从者馂皇后之馔,皇后从者馂皇帝之馔”。而在清代皇帝大婚中,各种文献已不见爵与卺并存的记载,其合卺改以金质合卺杯。合卺后当晚,帝后还要吃长寿面,次日还要举行“团圆宴”,以表明帝后婚后生活的美满。在满族婚礼中,不论民间,亦或皇家均不见传统完全复古的合卺礼仪式。甚至在民间合卺时,还要由萨满太太向空中抛肉。这些正是满族不同于汉族传统婚礼之处。

  清代皇帝大婚在行合卺礼之前,却还先有一项帝后同吃子孙饽饽之俗。子孙饽饽,即饺子。它不由皇家预备,而是由皇后母家预备。子孙饽饽必煮得半生不熟,以谐音“生子”,它寄予了皇家祈求子嗣繁兴的愿望。吃子孙饽饽不同于合卺席地而坐,而是在龙凤喜床上,皇帝居左,皇后居右。在满族民间,新郎新娘食子孙饽饽时,还有“一男童隔窗问道:‘生不生?’,照例由新郎或娶亲太太回答:‘生!’表示婚后要生儿育女,宗支繁衍,瓜瓞绵绵” 。在民间,食子孙饽饽往往还安排在合卺之后,而在清代宫廷,却在皇帝皇后还未行合卺礼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鼠狸_huwan
2011-06-13 · TA获得超过224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74万
展开全部
皇帝的婚礼叫“大婚”,登基前已经成年娶妻的皇帝,当上皇帝后,只举行册立皇后大典,不补办婚礼。大婚的同时,用金册、金宝(证书和印鉴),册立皇后;册立皇后的同时,选一至四名妃子。明清皇帝大婚仪式基本相同。

《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也称“六礼”。

纳采,即送礼、议婚,请媒人去探探口风、虚实。明清时期,见面礼互相攀比,极其丰盛。

问名,就是举行一个仪式,询问对方的姓名、出生日期,看看“命相”是否合适。

纳吉,说白了,就是算一卦,即古人为结亲的事儿占卜吉凶;如果是“吉兆”,生辰八字儿又合适,就请媒人携带礼品去订婚。

纳征,就是送订婚礼品。古人云:“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见。”因此,纳征又叫作“纳币”。币,是古人用作订婚礼物的玉或帛类丝织品。

告期,就是把结婚的日期,通知对方。

亲迎,那是对平民百姓的要求。皇上不亲临,而是选派“儿女双全”的代表去。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十六岁的载淳大婚。据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记述,当天凌晨三点多钟,载淳“御保和殿”,取“桂子桐孙”的吉利,任命礼部尚书吴桂、右侍郎徐桐,为正、副迎亲使者。七点多钟,“上御太和殿,受百官朝贺。”“全和人儿”敦亲王和恭亲王的福晋,奉旨率领八名命妇,携带礼品,跟随迎亲使者,在仪仗队簇拥下,“骑马出大清门”,去皇后家迎娶。侍郎崇厚的福晋,为新娘子“开脸”,用丝线绞去脸上的汗毛;敦、恭二亲王福晋,为新娘子定妆,伺奉她上轿。迎亲队伍入大清门,到交泰殿止。

按照满族风俗,洞房南炕上设帷幔,新娘子拜过天地后,在炕上盘着腿“坐帐一日”,叫作“坐福”。结婚前,新娘子得练“坐功”;上轿前一天,少喝水,少进食。晚上,南炕上摆炕桌,放酒壶、酒杯。新郎新娘绕桌三圈儿,再喝交杯酒;外面有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起哄架秧子,往屋里撒黑豆,“闹洞房”。

清宫的婚礼,保留了某些满族风俗。坤宁宫东暖阁,四壁涂红,喜烛高烧。阁北,有喜床、宝座;南窗下有一铺火炕,炕上置桌,放酒具。新婚夫妇拜天地、寿星、灶王爷,在南炕上喝交杯酒。礼亲王福晋“下厨”,煮汤圆、子孙饺子(一碗小饺子中,还有一个包着几个小饺子的大饺子)。敦、恭二亲王的福晋,把煮熟的汤圆、子孙饺子,端到新婚夫妇面前。

《清宫词》有诗描述同治皇帝载淳大婚盛况:“巨典煌煌庆大婚,金吾不禁放诸门;忽传纸价高丽贵,一色花衣唱谢恩。”据称,当时,迎亲的队伍由午门一直排到皇后家门口,宫灯数百对儿,“对马”数百匹,内监前行;皇后乘黄缎子盘金绣凤大礼舆,十六个人抬着。京城百姓,只要是穿新鲜花衣服的,都可以进入午门观礼,警卫不予阻拦。清同治皇帝载淳结婚,决算下来,总共花了两千多万两白银;其中,皇宫中用于“结彩”的绸缎,达八十万疋,价值十万两白银。按乾隆年间的行情,一两白银可兑换八九百文大钱儿;七至十两银子可买一亩耕地,二十七八文至三十四五文钱能买一升米。由此可见历代皇帝大婚的奢华了。

皇帝之正妻称“后”或“皇后”(汉魏时分封诸侯之正妻亦称“后”或“王后”)。“皇后”名称自秦汉沿用至清末。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等同于皇帝在前朝的地位。历代后宫都有诸多品级,离我们最近的两个王朝中,明代后宫分18等,清代后宫则简化为8等,即: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皇贵人、皇答应、皇常在。

然而母仪天下的皇后又如何选拔呢?

清代皇后的遴选途径有四种:

1.由未大婚的皇帝拣选.

这是皇帝第一次选秀,一般册封一位皇后(以玉如意为示,得如意者为后)和两位妃.这样册封的皇后地位最高,是皇帝的正妻,所生长子一般封为皇太子,但清朝以皇后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仅道光皇帝一人.他是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第二子,但长子早夭,道光因而成为嫡长子.皇帝的正妻皇后所生的孩子如果成为皇帝,那么健在的皇后则成为---圣母皇太后,如果庶妃所生的孩子成为皇帝,那么皇后则成为---母后皇太后.
2.续弦

皇帝的正室皇后去世之后,皇帝会从后妃之中挑出一位成为继皇后.继皇后的地位高于寻常妃嫔,但比大行皇后要低。继皇后一般是皇帝宠幸的贵妃或皇贵妃中德行高尚者,要么是皇妃中育有子女者.清朝皇帝一般都有继皇后,只有清穆宗同治皇帝和清德宗光绪皇帝仅有正室皇后(嘉顺后和隆裕后),另外,末代皇帝溥仪5岁退位,17岁大婚,因此他的“皇后”郭罗布氏 并不能算真正的皇后,溥仪也是唯一一个没有皇后的清朝皇帝.

3.母以子贵.

皇帝死后,皇子中的某一位继承皇位,新皇帝的母亲自然成为皇后.这就是“母以子贵”的思想。清代的很多妃子都是这样成为皇后的.一般来说,皇帝生母(如果他不是正宫皇后的话)的地位要低于大行皇帝的正妻,一般称皇帝的生母为圣母皇太后,而老皇帝的正妻则为母后皇太后.

4.追封.

这是给予已过世的妃嫔死后荣耀的一种方式.一般被追封者是新皇帝已过世的母亲,但也有例外.例如顺治皇帝的妻子孝献世皇后董鄂氏,她生前是顺治皇帝最崇爱的皇贵妃,还生下了皇太子荣亲王,但他们母子都很薄命.荣亲王没有继承王位,但董鄂氏死后还是被顺治皇帝追封为皇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山鹤水儿
2011-06-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5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9万
展开全部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春宵一刻值千金”,对于普天之下寻常的黎民百姓是如此,而对于那些“一朝选入君王侧”皇后嫔妃也概莫能外。尤其是那些入选为正宫的皇后,更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婚时刻的洞房花烛之夜。

古代皇帝大都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但是,皇帝一般一生也只能结一次婚,此即所谓“大婚”。不过也有例外,如果哪位皇后被废了,皇帝就还有可能再来一次大婚的机会。也就是说另有一位美丽女子就要欢度皇宫大内新婚的洞房之夜。

如清顺治皇帝福临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因“与朕志意不和”,便被降为了静妃,于是,另一个女人便走入了洞房,这第二位女人就是孝惠皇后。除了皇后外,后宫的嫔妃再多,也难享受大婚的排场。顺治时的董鄂妃,虽然宠冠后宫,但是也只能悄悄地被“迎接”进宫,而不是“迎娶”进宫,连册封都不敢逾制,册封时“不设卤簿,不奏乐,王、贝勒、贝子、公等,不次朝贺礼”。所以,皇帝的后宫的嫔妃,除了皇后这位正妻外,其他都是不需要大婚的妾室。

一个美丽的女人进入皇帝的后宫而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与民间百姓结婚在程序上大体相同,一般也要遵守《礼记》中约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不同的是,皇家的大婚仪式更为隆重和讲究。被选上皇后的女方,也能接到皇帝派人送来彩礼,但皇帝绝不会亲自去迎亲,而是让皇后的娘家人隆重地送上门。

皇帝彩礼对皇后的娘家人来说,是一份真正的厚礼。如在汉代,仅黄金就要送万斤以上。东汉时权臣梁冀的女儿被选上皇后时,汉桓帝刘志“聘黄金二万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礼金翻了一倍。实际上,在完成“六礼”的每一个过程中,皇帝家都要送彩礼。皇帝即便想多结几次,也是不是那么随便的,要花大价钱的。

皇后与皇帝结婚时也要进“洞房”,但与民间洞房的习俗不一样,皇后与皇帝结婚的洞房并不在皇帝自己原来的寝宫内,也没有固定的洞房,一般都把举行仪式的地方当作大婚之夜的洞房。

明清两朝皇帝结婚一般在坤宁宫举行。坤宁宫是皇宫中后三宫的第三宫,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清朝时将东面两间设为皇帝大婚时的洞房,西面五间则改为祭祀萨满教的神堂。清朝皇帝大婚迎娶皇后的礼仪相当隆重,也极为讲究。新皇后要从大清门被抬进来,经天安门、午门,直至后宫。而一般妃嫔进宫,只能走紫禁城后门神武门。

晚清母仪天下的慈禧太后,也未能从大清门走进来,这成了她一生中心头的痛。慈禧当初仅是嫔妃,公元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先称贵人,后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公元1854年进封为懿嫔。虽然母以子贵,亲儿子载淳后来做了皇帝,但也改不变了她与咸丰皇帝那段的婚史。所以,后来,儿媳妇阿鲁特氏,也就是同治皇帝的皇后,仅仅是“奴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的一句话,便惹恼了慈禧太后。同治皇帝死后不久,慈禧便逼她自杀殉葬……

不知道我的回答你满不满意,如果觉得好,请把分奖励我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