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是怎样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国家,从经济角度看,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历史境遇;同时他们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相同的国际环境,不同的文化历史政治环境,塑造了大国不同的掘起之路.
“兰德”公司有一个关于人口的研究:到2020年的时候,中国将成为很严重的老龄化国家,而印度那个时候,是年龄最年青的国家。还有这样一个研究,其结论就是2020年之后,印度将超越中国,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印度的劳动力年轻。印度的企业、印度的管理、印度的法律制度也都有优势……那么到底印度的主要优势是什么?是什么使世人觉得印度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并认为它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将成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
1、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其一,中国发展模式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出来的。中国正式开始进入工业化是在1953年,并且当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印度,更远远低于欧洲和北美的工业化国家,显示出巨大的差距。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新中国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的“一五”计划,确立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主导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1957年“一五”计划目标的完成,为新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进一步显示了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合理性与优势。中国经济自1978年起,极大地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和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的差距,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显示了以下几个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的重要影响:一是速度效应。中国作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后起国家,实现了比发达国家还要快的经济增长。二是结构效应。1978年至2006年,中国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和贸易结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结构变化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三是开放效应。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这标志着中国已经从一个部分开放的国家过渡到一个全面开放的国家。四是体制效应。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显示,经济发展对市场机制的依赖得到深化和加强,包括建立和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立市场体制和实施细则,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其三,中国的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已使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20多年,从中长期观察,中国经济仍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因为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城乡建设大规模开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今后20年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市场潜力很大。
2、正确认识印度发展模式。
印度自独立以来,采取了“混合经济体制”,一直非常强调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与中国的“计划经济”很相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实行了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具有印度本国国情特点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具有潜在优势的服务业为基础。特别是司法、金融体系比较健全使印度拥有一个更利于本土私营企业发展的商业环境,可以说整体的软环境好是印度最主要的优势。但是,印度模式也有其不成熟和不足的地方。
其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就业难题难以解决。印度储备银行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印度2006年-2007年GDP增长率为9.4%,主要产业的增长情况为:农业为2.7%,工业为10.9%,制造业为12.3%,服务业为11.0%。印度2006-2007年度GDP总量为8040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5.1%,工业26.4%,农业18.5%。印度的产业结构使其实际就业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印度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仅为3.1%,表面看起来并不高,但是实际上印度有70%的劳动力都属于非正规就业,难以保障职业和收入的稳定性。尽管印度有知名的IT专长和繁荣的外包产业,但这与广大群众并不相干。整个IT行业大约只有100万名从业人员,其产值仅占印度GDP的4%。印度的增长热点始终集中在信息科技领域,但是印度信息技术服务出口行业的就业人数还不到其就业总数的1%,无法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助长了印度的两极分化。印度目前人口已超过11亿,有3.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划定的贫困线以下,印度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一半。
其二,印度社会矛盾复杂,内耗严重。印度除了原有的宗教冲突和民族矛盾外,印度的党争日益加剧,导致政局不稳。许多政治家把精力放在争权夺利上,无暇顾及经济发展。印度的民主政治制度使政府协调难度很大,许多重大决策往往议而不决,决而难行。
其三,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使印度社会丧失了不少生机和活力。种姓制度是一种等级制,它把社会按高低顺序分成五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把种姓森然的地位差别,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看作是神圣不可逆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这就完全阻断了增强世俗平等的社会变革的出现。而且,种姓制度又是一种社会分工,种姓与职业固定挂钩,种姓决定职业,代代相传。种姓制度以及它所形成的对劳动分工的基本价值观是同现代社会相冲突的。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反种姓主义的立场,采取了一系列提高低种姓人的地位的措施,虽然使这部分人的地位有所改善,但种姓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种姓观念至今仍渗透到从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到平民百姓的精神世界中,影响和制约着印度社会的变迁,无法充分解放社会生产力。
此外,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等,都是制约未来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兰德”公司有一个关于人口的研究:到2020年的时候,中国将成为很严重的老龄化国家,而印度那个时候,是年龄最年青的国家。还有这样一个研究,其结论就是2020年之后,印度将超越中国,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印度的劳动力年轻。印度的企业、印度的管理、印度的法律制度也都有优势……那么到底印度的主要优势是什么?是什么使世人觉得印度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并认为它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将成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
1、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其一,中国发展模式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出来的。中国正式开始进入工业化是在1953年,并且当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印度,更远远低于欧洲和北美的工业化国家,显示出巨大的差距。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新中国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的“一五”计划,确立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主导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1957年“一五”计划目标的完成,为新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进一步显示了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合理性与优势。中国经济自1978年起,极大地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和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的差距,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显示了以下几个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的重要影响:一是速度效应。中国作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后起国家,实现了比发达国家还要快的经济增长。二是结构效应。1978年至2006年,中国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和贸易结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结构变化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三是开放效应。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这标志着中国已经从一个部分开放的国家过渡到一个全面开放的国家。四是体制效应。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显示,经济发展对市场机制的依赖得到深化和加强,包括建立和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立市场体制和实施细则,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其三,中国的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已使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20多年,从中长期观察,中国经济仍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因为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城乡建设大规模开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今后20年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市场潜力很大。
2、正确认识印度发展模式。
印度自独立以来,采取了“混合经济体制”,一直非常强调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与中国的“计划经济”很相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实行了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具有印度本国国情特点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具有潜在优势的服务业为基础。特别是司法、金融体系比较健全使印度拥有一个更利于本土私营企业发展的商业环境,可以说整体的软环境好是印度最主要的优势。但是,印度模式也有其不成熟和不足的地方。
其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就业难题难以解决。印度储备银行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印度2006年-2007年GDP增长率为9.4%,主要产业的增长情况为:农业为2.7%,工业为10.9%,制造业为12.3%,服务业为11.0%。印度2006-2007年度GDP总量为8040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5.1%,工业26.4%,农业18.5%。印度的产业结构使其实际就业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印度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仅为3.1%,表面看起来并不高,但是实际上印度有70%的劳动力都属于非正规就业,难以保障职业和收入的稳定性。尽管印度有知名的IT专长和繁荣的外包产业,但这与广大群众并不相干。整个IT行业大约只有100万名从业人员,其产值仅占印度GDP的4%。印度的增长热点始终集中在信息科技领域,但是印度信息技术服务出口行业的就业人数还不到其就业总数的1%,无法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助长了印度的两极分化。印度目前人口已超过11亿,有3.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划定的贫困线以下,印度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一半。
其二,印度社会矛盾复杂,内耗严重。印度除了原有的宗教冲突和民族矛盾外,印度的党争日益加剧,导致政局不稳。许多政治家把精力放在争权夺利上,无暇顾及经济发展。印度的民主政治制度使政府协调难度很大,许多重大决策往往议而不决,决而难行。
其三,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使印度社会丧失了不少生机和活力。种姓制度是一种等级制,它把社会按高低顺序分成五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把种姓森然的地位差别,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看作是神圣不可逆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这就完全阻断了增强世俗平等的社会变革的出现。而且,种姓制度又是一种社会分工,种姓与职业固定挂钩,种姓决定职业,代代相传。种姓制度以及它所形成的对劳动分工的基本价值观是同现代社会相冲突的。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反种姓主义的立场,采取了一系列提高低种姓人的地位的措施,虽然使这部分人的地位有所改善,但种姓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种姓观念至今仍渗透到从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到平民百姓的精神世界中,影响和制约着印度社会的变迁,无法充分解放社会生产力。
此外,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等,都是制约未来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