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市,是河南省省辖市之一。现辖两县(浚县,淇县),三区(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和淇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夏朝,鹤壁地域分属冀、兖、豫三州。商朝,属畿内地。春秋时,属卫、晋。战国时,先后属赵、魏。公元前510年,齐桓公在鹤壁西牟山侧设中牟邑,公元前425年,赵国迁都中牟,历时39年。西汉初年,置黎阳县(今浚县)、朝歌县(今淇县)、荡阴县(鹤壁属之)。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43年),废荡阴县入邺。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置荡阴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荡阴县为荡源县,治所在故县(今鹤壁市郊)。唐、宋、元时期,鹤壁地域建置多有变化。黎阳曾为郡、军、府、州治所,朝歌曾为州、郡治所。 明初,置浚县、淇县、汤阴县(鹤壁属之),分属大名府、卫辉府、彰德府。 民国时期,浚县、淇县、汤阴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后改属第三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浚县、淇县、汤阴县属平原省安阳专署。1953年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4年,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恢复淇县建置)。1957年3月,汤阴县地置鹤壁市,为省辖市,委托安阳专署领导,后改为省直接领导。1958年12月,安阳专署撤销,鹤壁市曾一度归新乡专署领导。1961年12月恢复安阳专署,又改归安阳专区。1960年10月--1961年11月,汤阴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1月,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 市区经历了三次搬迁。1957年,市区选在鹤壁集,随着二矿、三矿的建设,1957年12月市区南移到中山;后又随着五矿、六矿的建设,1959年,市区又从中山迁到现在的老区大胡。随着矿区的发展,市区的周围基本上都是塌陷区,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1992年,鹤壁决定建立淇滨经济开发区,随着规模的扩大,1999年5月市政治中心又迁到淇滨开发区。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多雾。年平均气温14.2-15.5℃ ,年降水量349.2-970.1mm,年日照时数1787.2-25660.7小时。
鹤壁市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属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矿产资源具有地域组合良好、品位高、易开发的特点。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煤炭、瓦斯气、水泥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耐火粘土等30多种。煤炭探明储量16亿吨,金属镁的主要原料白云岩约10亿吨,水泥灰岩矿床储量为50亿吨。鹤壁水源总储量23.5亿立方米,年过境水达6.15亿立方米,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淇河盘石头水库正在建设之中。
鹤壁市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总人口140多万,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8.54万人,占34.6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91.65万人,占65.38%。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139.64万人,占99.6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0.55万人,占0.39%。
鹤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各具特色,是河南省重要的旅游观光地区。境内大伾山、浮丘山、云梦山、五岩山各具特色。华北地区唯一未被污染的淇河从境内蜿蜒流过,两岸景色秀丽,为《诗经》所咏唱。这里有许多较为完整的古文化遗迹,战国至汉代冶铁遗址、宋代古瓷窑遗址、宋代采煤遗址具有很高的考古历史价值,被列入省市文物保护单位。上峪火山地幔窗口被称为“中华奇观”,可以探视地球千米以下深处的奥秘。浚县古称黎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于1600年前的天宁寺大石佛倚山而凿,高22.7米,佛足在佛楼地下丈余,形成“八丈佛爷七丈楼”的奇观。淇县古称朝歌,是殷商古都。境内云梦山素有“云梦仙境”之称,战国时鬼谷子王禅在此授徒讲学,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古军校”。
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9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9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46.88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28.17亿元,增长12.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21元/人,比上年增长9.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10.8%。物价总水平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为100.5,上升0.5%。全年进出口总额29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0%。其中,进口总额 146万美元,增长2.8%;出口总额2772万美元,增长47.1%。
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鹤壁盛产小麦、玉米、花生等,是全国优质小麦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人均产粮、人均占有粮、人均贡献粮等指标居全省首位。也是河南省畜牧业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地,人均畜牧业产值、人均肉、蛋产量3项指标综合评定已连续十年名列全省第一,被评为全国十大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市之一。兴业大用、永达公司等是河南省畜牧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农副土特产品畅销国内外,"淇河三珍"(淇河鲫鱼、缠丝鸭蛋、冬凌草)等闻名中外,为历代宫廷贡品。
工业已形成较好基础,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依托丰富的资源,鹤壁的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建材、冶金、电子、轻纺、化工、医药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达1300多家。主要工业产品5000多种。其中棉纱、汽车电器及配件、电子元器件、矿山运输及提升设备、环保设备、标准紧固件、克星灭虫剂、黛丝牌摩丝、金属镁、牛仔布等一大批优质名牌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2 X 30万千瓦鹤壁万和发电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年产140万吨高标号水泥的鹤壁豫鹤水泥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正在积极筹建。
交通、邮电飞速发展,第三产业兴旺发达。鹤壁交通极为便利,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南水北调工程、京汉广国际通讯光缆均穿境而过,汤鹤、新荷、汤濮铁路分布两侧,并与京广铁路相连。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邮电通讯方便捷达,国际国内电话传真、程控交换、无线寻呼、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建设手段一应俱全。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鹤”战略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基”,中小学入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容市貌整洁卫生,是河南省政府命名的省级卫生城市。体育事业成效显著,1997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地掷球之乡”,是全国首家获得这一殊荣的城市。1998年又被批准为“河南省中长跑、竞走训练基地”。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开发区建设进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确立了“优化环境、外引内联、四面辐射、梯次发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矿产和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创汇型农业,逐步形成整体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方面主动出击,大规模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活动。
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鹤壁新区,是一个享有特殊优惠政策的工业和贸易区,是鹤壁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园区,也是河南省大力支持发展的重点城市之一,省政府给予“25+1”的政策支持。新区规模已达1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42公里,绿地面积64万平方米,随着市直机关全部搬迁新区办公,新区已成为鹤壁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工程地质条件优越。区内供水、供热、供电、通讯、学校、医院、宾馆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一座现代化、外向型、多功能的新城耸立在中原大地上,并正在成为花园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夏朝,鹤壁地域分属冀、兖、豫三州。商朝,属畿内地。春秋时,属卫、晋。战国时,先后属赵、魏。公元前510年,齐桓公在鹤壁西牟山侧设中牟邑,公元前425年,赵国迁都中牟,历时39年。西汉初年,置黎阳县(今浚县)、朝歌县(今淇县)、荡阴县(鹤壁属之)。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43年),废荡阴县入邺。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置荡阴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荡阴县为荡源县,治所在故县(今鹤壁市郊)。唐、宋、元时期,鹤壁地域建置多有变化。黎阳曾为郡、军、府、州治所,朝歌曾为州、郡治所。 明初,置浚县、淇县、汤阴县(鹤壁属之),分属大名府、卫辉府、彰德府。 民国时期,浚县、淇县、汤阴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后改属第三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浚县、淇县、汤阴县属平原省安阳专署。1953年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4年,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恢复淇县建置)。1957年3月,汤阴县地置鹤壁市,为省辖市,委托安阳专署领导,后改为省直接领导。1958年12月,安阳专署撤销,鹤壁市曾一度归新乡专署领导。1961年12月恢复安阳专署,又改归安阳专区。1960年10月--1961年11月,汤阴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1月,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 市区经历了三次搬迁。1957年,市区选在鹤壁集,随着二矿、三矿的建设,1957年12月市区南移到中山;后又随着五矿、六矿的建设,1959年,市区又从中山迁到现在的老区大胡。随着矿区的发展,市区的周围基本上都是塌陷区,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1992年,鹤壁决定建立淇滨经济开发区,随着规模的扩大,1999年5月市政治中心又迁到淇滨开发区。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多雾。年平均气温14.2-15.5℃ ,年降水量349.2-970.1mm,年日照时数1787.2-25660.7小时。
鹤壁市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属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矿产资源具有地域组合良好、品位高、易开发的特点。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煤炭、瓦斯气、水泥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耐火粘土等30多种。煤炭探明储量16亿吨,金属镁的主要原料白云岩约10亿吨,水泥灰岩矿床储量为50亿吨。鹤壁水源总储量23.5亿立方米,年过境水达6.15亿立方米,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淇河盘石头水库正在建设之中。
鹤壁市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总人口140多万,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8.54万人,占34.6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91.65万人,占65.38%。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139.64万人,占99.6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0.55万人,占0.39%。
鹤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各具特色,是河南省重要的旅游观光地区。境内大伾山、浮丘山、云梦山、五岩山各具特色。华北地区唯一未被污染的淇河从境内蜿蜒流过,两岸景色秀丽,为《诗经》所咏唱。这里有许多较为完整的古文化遗迹,战国至汉代冶铁遗址、宋代古瓷窑遗址、宋代采煤遗址具有很高的考古历史价值,被列入省市文物保护单位。上峪火山地幔窗口被称为“中华奇观”,可以探视地球千米以下深处的奥秘。浚县古称黎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于1600年前的天宁寺大石佛倚山而凿,高22.7米,佛足在佛楼地下丈余,形成“八丈佛爷七丈楼”的奇观。淇县古称朝歌,是殷商古都。境内云梦山素有“云梦仙境”之称,战国时鬼谷子王禅在此授徒讲学,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古军校”。
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9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9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46.88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28.17亿元,增长12.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21元/人,比上年增长9.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10.8%。物价总水平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为100.5,上升0.5%。全年进出口总额29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0%。其中,进口总额 146万美元,增长2.8%;出口总额2772万美元,增长47.1%。
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鹤壁盛产小麦、玉米、花生等,是全国优质小麦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人均产粮、人均占有粮、人均贡献粮等指标居全省首位。也是河南省畜牧业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地,人均畜牧业产值、人均肉、蛋产量3项指标综合评定已连续十年名列全省第一,被评为全国十大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市之一。兴业大用、永达公司等是河南省畜牧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农副土特产品畅销国内外,"淇河三珍"(淇河鲫鱼、缠丝鸭蛋、冬凌草)等闻名中外,为历代宫廷贡品。
工业已形成较好基础,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依托丰富的资源,鹤壁的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建材、冶金、电子、轻纺、化工、医药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达1300多家。主要工业产品5000多种。其中棉纱、汽车电器及配件、电子元器件、矿山运输及提升设备、环保设备、标准紧固件、克星灭虫剂、黛丝牌摩丝、金属镁、牛仔布等一大批优质名牌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2 X 30万千瓦鹤壁万和发电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年产140万吨高标号水泥的鹤壁豫鹤水泥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正在积极筹建。
交通、邮电飞速发展,第三产业兴旺发达。鹤壁交通极为便利,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南水北调工程、京汉广国际通讯光缆均穿境而过,汤鹤、新荷、汤濮铁路分布两侧,并与京广铁路相连。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邮电通讯方便捷达,国际国内电话传真、程控交换、无线寻呼、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建设手段一应俱全。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鹤”战略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基”,中小学入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容市貌整洁卫生,是河南省政府命名的省级卫生城市。体育事业成效显著,1997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地掷球之乡”,是全国首家获得这一殊荣的城市。1998年又被批准为“河南省中长跑、竞走训练基地”。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开发区建设进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确立了“优化环境、外引内联、四面辐射、梯次发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矿产和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创汇型农业,逐步形成整体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方面主动出击,大规模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活动。
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鹤壁新区,是一个享有特殊优惠政策的工业和贸易区,是鹤壁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园区,也是河南省大力支持发展的重点城市之一,省政府给予“25+1”的政策支持。新区规模已达1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42公里,绿地面积64万平方米,随着市直机关全部搬迁新区办公,新区已成为鹤壁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工程地质条件优越。区内供水、供热、供电、通讯、学校、医院、宾馆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一座现代化、外向型、多功能的新城耸立在中原大地上,并正在成为花园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展开全部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市,是河南省省辖市之一。现辖两县(浚县,淇县),三区(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和淇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夏朝,鹤壁地域分属冀、兖、豫三州。商朝,属畿内地。春秋时,属卫、晋。战国时,先后属赵、魏。公元前510年,齐桓公在鹤壁西牟山侧设中牟邑,公元前425年,赵国迁都中牟,历时39年。西汉初年,置黎阳县(今浚县)、朝歌县(今淇县)、荡阴县(鹤壁属之)。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43年),废荡阴县入邺。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置荡阴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荡阴县为荡源县,治所在故县(今鹤壁市郊)。唐、宋、元时期,鹤壁地域建置多有变化。黎阳曾为郡、军、府、州治所,朝歌曾为州、郡治所。 明初,置浚县、淇县、汤阴县(鹤壁属之),分属大名府、卫辉府、彰德府。 民国时期,浚县、淇县、汤阴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后改属第三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浚县、淇县、汤阴县属平原省安阳专署。1953年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4年,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恢复淇县建置)。1957年3月,汤阴县地置鹤壁市,为省辖市,委托安阳专署领导,后改为省直接领导。1958年12月,安阳专署撤销,鹤壁市曾一度归新乡专署领导。1961年12月恢复安阳专署,又改归安阳专区。1960年10月--1961年11月,汤阴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1月,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 市区经历了三次搬迁。1957年,市区选在鹤壁集,随着二矿、三矿的建设,1957年12月市区南移到中山;后又随着五矿、六矿的建设,1959年,市区又从中山迁到现在的老区大胡。随着矿区的发展,市区的周围基本上都是塌陷区,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1992年,鹤壁决定建立淇滨经济开发区,随着规模的扩大,1999年5月市政治中心又迁到淇滨开发区。
夏朝,鹤壁地域分属冀、兖、豫三州。商朝,属畿内地。春秋时,属卫、晋。战国时,先后属赵、魏。公元前510年,齐桓公在鹤壁西牟山侧设中牟邑,公元前425年,赵国迁都中牟,历时39年。西汉初年,置黎阳县(今浚县)、朝歌县(今淇县)、荡阴县(鹤壁属之)。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43年),废荡阴县入邺。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置荡阴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荡阴县为荡源县,治所在故县(今鹤壁市郊)。唐、宋、元时期,鹤壁地域建置多有变化。黎阳曾为郡、军、府、州治所,朝歌曾为州、郡治所。 明初,置浚县、淇县、汤阴县(鹤壁属之),分属大名府、卫辉府、彰德府。 民国时期,浚县、淇县、汤阴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后改属第三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浚县、淇县、汤阴县属平原省安阳专署。1953年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4年,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恢复淇县建置)。1957年3月,汤阴县地置鹤壁市,为省辖市,委托安阳专署领导,后改为省直接领导。1958年12月,安阳专署撤销,鹤壁市曾一度归新乡专署领导。1961年12月恢复安阳专署,又改归安阳专区。1960年10月--1961年11月,汤阴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1月,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 市区经历了三次搬迁。1957年,市区选在鹤壁集,随着二矿、三矿的建设,1957年12月市区南移到中山;后又随着五矿、六矿的建设,1959年,市区又从中山迁到现在的老区大胡。随着矿区的发展,市区的周围基本上都是塌陷区,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1992年,鹤壁决定建立淇滨经济开发区,随着规模的扩大,1999年5月市政治中心又迁到淇滨开发区。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