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耳、介子推的故事 10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重耳很是感慨,表示将来即位后一定重加封赏介子推。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
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全国禁火,吃干粮冷饭,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以纪念介子推,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寒食节的来历。
扩展资料:
寒食节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隋唐时期多在清明节前第二天,宋代则在清明前第三天。一般的说法是在冬至后105天过寒食节,所以也称“百五节”。流传至今,山西各地亦有清明节前一、二、三天过寒食节的不同说法。
禁火并非寒食的习俗,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周代。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清明节的故事:农历二月二十三晋文公误会了介子推,还把他烧死了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赏了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去讨赏,可是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找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了,悲痛不已。之后,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这一天全国不准生火,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召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要短